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兴祥 《地学前缘》1999,6(Z1):65-72
一般认为,煤中的活性组分与情性组分的比例和煤级是影响煤的粘结性和结焦性的主要因素。但在配煤炼焦生产与实验研究中,经常发现尽管煤的活情比和煤级相近,而粘结性和结焦性相差很大。文中通过对不同产地的炼焦配煤送行煤岩学及结焦性实验研究,提出了显微煤岩组分分散富集指数的概念,通过分析显微煤岩组分的分散富集程度对粘结性和结焦性的影响,揭示出显微煤岩组分的分散富集程度是造成粘结性和结焦性异常现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煤岩学在炼焦配煤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0kg小焦炉结焦性实验,对煤岩参数与煤的结焦性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炼焦配煤的煤岩参数及ΣI-Rr,m-Rr直方图配煤法。结果表明,当单种煤的惰性组分含量ΣI=20%~35%、镜质组平均随机反射率Rr,m=1.15%~1.35%时,煤具有良好的结焦性。北京焦化厂用ΣI-Rr,m-Rr直方图配煤法指导炼焦配煤,提高了焦炭质量,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华北是我国重要炼焦用煤基地之一,开展华北晚古生代煤的结焦性能研究具有重要实际意义。在对 26 个矿点的煤样进行煤岩学与煤化学分析的基础上,采用 10 kg 小焦炉试验研究了单种煤的结焦性能,并利用一元非线形回归分析探讨了主要煤质参数与焦炭强度之间的关系,认为煤的镜质组平均反射率、活/惰比、粘结指数以及胶质层最大厚度是影响焦炭强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煤层气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对煤岩的生储气能力、煤储层渗透率、煤层气保存条件等影响煤层气高产富集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煤岩组分和煤变质程度是影响煤层生储气能力的主控因素。煤层的储气能力与温度、压力、灰分及水分含量等亦有关。煤层的渗透率取决于煤层本身的裂隙系统,而裂隙的发育程度又与煤变质程度及构造活动的强弱相关。煤层气的保存则取决于顶底板的封盖能力、构造活动、水动力环境等条件。煤层气成藏条件是煤层气基础地质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应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5.
由于煤的镜质组平均反射率不能精确反映镜质组中反射率的分布状况,因此在配煤炼焦研究中,利用镜质组平均反射率作配煤参数往往会有一定的偏差。通过对北京焦化厂原料煤的深入研究和实验,笔者提出一个新的煤岩配煤参数,即煤的镜质组平均反射率绝对标准差(Ro,sd)。该参数是一个将镜质组反射率分布图量化的参数,既可反映煤的变质程度,又能反映原料煤的镜质组反射率分布特征。经验证,利用该参数作为配煤参数能取得更佳炼焦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研究陕西韩城矿区含煤岩系中煤的宏观煤岩类型、微观煤岩组分、煤的镜质体反射率以及孔隙特征,分析了该区煤的煤岩特征与煤层气的生储因素,以及煤层气可能富集的煤区。   相似文献   

7.
使用显微镜加热台对我国西南地区晚二叠世和晚三叠世不同变质系列的煤中镜质体进行加热实验表明,不同时代不同变质程度的镜质体在加热过程中具有不同的软化、熔融、固化温度。此实验结果为煤岩学配煤炼焦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肖文钊(1963.4-),男,汉族,重庆梁平人,高级工程师。现任中煤科工集团西安研究院有限公司物化测试中心常务副主任,全国煤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兼煤岩分技术委员会秘书长。肖文钊长期从事煤岩学研究、煤岩标准化、煤岩学炼焦配煤研究及煤炭检测实验室管理工作。在煤岩标准化工作中,先后主持制定了GB/T8899-2013《煤的显微组分组和矿物测定方法》等8项国家标准和MT/T1053-2008《测定镜质体反射率的显微镜光度计技术条件》等  相似文献   

9.
1引言显微组分是显微镜下可辨认的煤的有机成分。显微煤岩类型是煤的显微组分及矿物的天然组合 ,不同的显微煤岩类型反映出煤的地质成因、煤相、成煤原始物质和煤的化学工艺性质的差别。因此 ,进行显微煤岩类型分析对研究煤的聚积方式、煤相变化、煤层对比以及评价煤的可选性和炼焦工艺性质等都有实际意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提出了显微煤岩类型的分类标准。我国的《显微煤岩类型分类》国家标准[1]中显微组分按三大组划分 :镜质组、壳质组、惰质组。但这与《烟煤显微组分分类》国家标准[2]的四分法不一致 ,缺少半镜质组—镜…  相似文献   

10.
恩洪矿区是云南省重要产煤基地,晚古生界的上二叠统宣威组是主要含煤岩系,其煤层镜质组含量较高,变质程度中等,蕴藏着丰富的煤层气资源.综合研究表明:该区煤层气富集的控制因素主要为煤层厚度、煤岩组分、煤级、吸附性能和良好的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11.
煤岩学是以岩石学观点和方法来研究煤的物质成分、性质和用途,煤岩组分的物理化学性质差异在指导煤炭的高效洁净利用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优势。基于我国煤岩学研究成果,分别论述了基础煤岩学和应用煤岩学的研究现状和取得的成果,对于后者重点论述炼焦配煤、煤液化和气化等方面煤岩学的应用现状和认识。指出基于图像分析的自动化测试技术和大力开展全国煤炭资源的高效洁净利用是当前乃至以后煤岩学在方法和应用方面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易同生 《矿物学报》2007,27(3):493-498
恩洪矿区是云南省重要产煤基地,晚古生界的上二叠统宣威组是主要含煤岩系,其煤层镜质组含量较高,变质程度中等,蕴藏着丰富的煤层气资源。综合研究表明:该区煤层气富集的控制因素主要为煤层厚度、煤岩组分、煤级、吸附性能和良好的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西南地区古生代受海影响煤和陆相煤以及中生代陆相煤3个系列煤样的对比研究,探讨了西南地区煤岩及碳、氢、氧、氮等元素的含量特征;首次提出了只要煤化程度恰当,中生代煤的粘结性并不比古生代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锗是典型的稀有分散元素,主要富集在含铅锌的硫化物矿床和煤岩中。伊敏煤田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12号煤层为主力含锗煤开采层,具有分布面积广、厚度大、结构简单的特点。综合前人对临沧超大型锗矿床和胜利煤田锗矿床的研究,通过分析五牧场区富锗煤中锗的来源、富集、分布和成矿时期等,笔者认为该地区沼泽泥炭化过程中,泥炭化时期较早的区域有利于锗元素的富集;由于植物分带性导致煤层组分差异,富含腐殖酸的区域锗元素富集,即:"泥炭化程度差异性"和"煤层组分差异性"对富锗煤中锗的综合影响;该地区富锗煤的成矿机理为:成煤前锗元素聚集→泥炭化作用阶段锗元素第一次富集→煤化作用阶段锗元素第二次富集。  相似文献   

15.
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地质所承担的该课题,已于1991年12月6~7日由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技术发展局组织同行专家进行了技术鉴定。课题从煤岩学基础理论研究入手,并与配煤炼焦与焦炭质量预测这个生产中存在的技术关键问题密切结合,在大量野外、室内观测、分析、测试、研究的同时,与重庆钢铁公司焦化厂密切配合,以该厂煤源为对象,做了多达70炉200kg焦炉试验,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在充分考虑了煤的变质程度、还原程度及成煤原始物质对煤岩显微组分造成的活性差异,经过一系列校正与换算,提出了标准活性组分的新概念;并根据统计学原理,优选出标准活性组分、镜质体平均随机反射率以及其分布的标准差等3个参  相似文献   

16.
曾荣树  庄新国 《岩石学报》1998,14(4):549-558
本文中研究概括了六盘水地区水城矿区晚二叠世煤的煤岩学、煤化学和煤地球化学的研究结果,探讨了煤质的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水城矿区煤具有适合于炼焦用煤的煤岩煤质特征(中挥发分烟煤和高挥发分烟煤A,适中的显微组分比例,49.9%~81.8%镜质组,11.9%~31.9%惰性组,0.4%~16.9%壳质组,中-低的硫含量,0.34%~1.5%)。水城煤的煤级主要受深成变质作用的影响。水城煤的岩石学特征主要受晚二叠世水城三角洲的控制。将水城矿区煤的微量元素含量与世界平均的微量元素进行比较,水城煤具有Se、Zr、Cr、Co、U和Th稍高富集,Cs、As和Ba低富集的特点。煤中Br和Cl具有亲有机性  相似文献   

17.
锗是典型的分散元素,不能形成独立矿床.煤的成分极其复杂,在极其特殊的地质条件下,煤中的锗可富集并达到工业品位(≥100×10-6).本文主要通过对野外采集的6-1层位煤的13件样品的分析,在研究煤中锗的分布特征基础上,试图探讨锗的聚集与富存与煤岩组分及其能反映煤相微环境的其他地质指标的关系,进而研究煤锗的成矿地质因素与成矿模式.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沁水盆地南部3号和15号煤储层显微裂隙的发育情况,借助扫描电镜显微裂隙分析、荧光显微镜显微裂隙统计、X射线衍射分析等手段,总结了地应力、煤岩显微组分、煤变质程度、煤中矿物质与显微裂隙发育的关系,探讨了影响煤储层显微裂隙发育主要因素。结果表明,该区煤储层显微裂隙较为发育,显微裂隙密度一般为7~59条/9 cm2,以C型和D型裂隙为主,扫描电镜下常见张性裂隙、剪性裂隙,对煤储层渗透性贡献较大,内生裂隙较少见。显微裂隙通常发育于镜质组中,裂隙密度随变质程度的升高表现出降低的趋势,煤中矿物的充填作用对于显微裂隙的发育影响较大,对煤样渗透性造成了直接破坏作用,地应力场的方向和大小控制着外生显微裂隙的开合程度,进而对煤储层的渗透性产生影响。因此认为,地应力和煤中矿物是影响该区煤储层显微裂隙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分析煤炭反射率和直方图数据在我厂煤质管理和配煤比确定中的应用,详细论述了煤岩直方图解决混煤的情况,阐明了反射率和粘结指数及胶质层厚度与结焦性的关系,得出了利用反射率和直方图结合常规分析控制焦炭质量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特高焦油产率煤的富集受煤变质程度、成煤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子长矿区瓦窑堡组可采煤层为5号煤层和3号煤层,通过对煤岩样品进行低温干馏试验,得到瓦窑堡组焦油产率平均为13.4%,其中5号煤焦油产率为12.55%,3号煤焦油产率为13.7%,属于特高焦油产率煤层。在空间分布上,高油煤占比达到77%,富油煤占比为23%,零星发育含油煤。研究表明,煤层焦油产率高的原因有3个,一是以低—中等变质程度的气煤为主,高挥发分、高含氢、高含氧;二是显微煤岩组成中有机含量、活性组分平均含量高;三是本区成煤环境以陆相沼泽、湖泊沉积为主,还原程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