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作者描述了胶东—鲁南双变质带,从荣成、文登、威海经青岛、胶南、诸城、日照到莒南赋存于太古代至早元古代胶东群和/或胶南群变质杂岩中的C类榴辉岩带,代表了高压低温变质带;从胶东到鲁南的桃科期(早元古代)Ⅰ型花岗岩带及胶东莱西—安丘早元古代麻粒岩相岩石则代表了高温低压变质带。我们推测,这一双变质带,形成于早元古代华南板块向华北板块的俯冲期。在这次碰撞事件之后,胶东—鲁南地区发生角闪岩相变质作用,这次变质事件使得高压低温变质带发生了进变质作用,使C类榴辉岩平衡温度升高,同时使蓝闪石片岩消失;高温低压变质带则发生了退变质作用,Ⅰ型花岗岩发生混合岩化作用,麻粒岩相岩石遭受退化变质。胶东—鲁南双变质带,表明了华北—华南陆块的东部边界是从合肥、嘉山、响水、连云港经鲁南、青岛到胶东(荣成、威海)后而没入北黄海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是在研究海州-大悟含磷岩系及其磷矿底板岩石中不同类型混合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的基础上,探讨了变质-深熔过程中稀土元素的活动性状。混合岩穹窿由变沉积岩、混合岩及混合花岗片麻岩组成。变沉积岩、混合岩及混合花岗片麻岩在空间上的密切共生关系,揭示了沉积物经历了变质分异、混合岩化和部分熔融作用改造成花岗质岩石的过程。穹窿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从穹窿外向中心,由变质岩带、混合岩带向混合花岗片麻岩带变化,表明了变质反应顺序及混合花岗岩化交代的关系。在变质、混合岩化及部分熔融作用形成混合岩穹窿过程中,磷质发生了运移,在穹窿变质岩与混合岩接触带发生了交代结晶与重结晶作用。在穹窿变质岩带,揉流褶皱成矿作用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3.
大容山-十万大山岩带中的紫苏辉石王青石花岗岩套位于桂东南海西-印支褶皱带,富含堇青石、紫苏辉石、石榴石、矽线石、红柱石、刚玉等。矿物组合复杂,成因多样,可划分为岩浆结晶成因、变质残留成因和反应成因3种类型。根据各类岩石中矿物的特征分析,认为岩套中的花岗岩类岩石部分来源于泳熔花岗岩桨的源岩不熔残余,另一部分来自由岩捕虏体变质后又被熔浆改造的不熔残余。是由区域变质岩经不同温压条件,不同深度深熔作用形成的壳源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4.
北秦岭侵入岩带中的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形成于晋宁旋回的中晚期阶段。主要岩石类型包括辉石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证明,这些岩石主要形成于B型俯冲和碰撞造山的构造环境中,而钾长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的伸展阶段。据此,该侵入岩带揭示了北秦岭褶皱带在晋宁旋回中晚期阶段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北秦岭侵入岩带中的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形成于晋宁旋回的中晚期阶段。主要岩石类型包括辉石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证明,这些岩石主要形成于B型俯冲和碰撞造山的构造环境中,而钾长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的伸展阶段。据此,该侵入岩带揭示了北秦岭褶皱带在晋宁旋回中晚期阶段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岩石学、岩石化学及稀土元素组成等方面,论述了新甫山奥长花岗岩的特征,探讨了该岩体的岩石成因。并与国内外相应岩石的某些特征进行了类比,认为新甫山奥长花岗岩比较典型,成因类型与同熔型花岗岩相当。其与鲁西广泛分布的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一起构成了该区的TTG花岗岩系列。文中还结合国外学者对奥长花岗岩产出地质环境的认识,佐证了泰山群为太古宙绿岩带。  相似文献   

7.
对灵山序列进行重新归并,并将其划分为4个主侵入期单元和3个补充期单元。各期次岩性单一,岩石类型主要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灵山序列是具有同熔型和具I型花岗岩特征的S型花岗岩,源岩物质来自于以下地壳为主的壳幔混合,形成于陆内俯冲碰撞阶段。  相似文献   

8.
猫儿山、越城岭花岗岩为桂北地区较大的岩体。对其成因前人曾有“壳源重熔型”、“陆壳改造型”等论述,多见于对南岭或广西花岗岩总论中,而以该两岩体为专题研究尚少;对岩体中片麻状花岗岩带成因前人曾有“动力变质”的论述。近年来有人提出过以“混合岩化成因系列的定向构造构成该片麻状带的主体”的成因论点“。通过1:5万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广西主要花岗岩为壳源型花岗岩的基本事实出发,根据本区花岗岩与围岩在宏观上存在负密度差,花岗岩体内外接触带常形成蚀变磁性壳的特点,以区域重磁场提供的信息为依据,认为广西有四条北东向展布、一条北西向展布的花岗岩带。各岩带由深部到浅部发育着不同层次(不同定位深度)、特征各异的岩体组合。即深部巨大的原地型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基带;中深部为半原地型花岗岩基;浅部为侵入花岗岩及高位置花岗岩体。它们综合反映出一个完整的花岗岩发育演化系列在不同发展阶段及不同地质构造背景所造成的定位特点。 广西花岗岩的空间展布和定位特点与地壳深部构造背景密切相关,主要花岗岩带大都沿地幔拗陷(浅层构造隆起带)发育;且深断裂带控制着花岗岩带的展布,并决定其侵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山东东部地区存在元古代和中生代花岗岩。元古代昆嵛山花岗岩是胶东群地层原地,半原地交代型花岗岩。大量的中生代花岗岩,由西向东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带,并有如下规律:从西北向东南,时代由老变新,岩浆活动规模由小变大,岩石酸度由强变弱又变强,岩体都呈北东向互相平行的岩株状。三个花岗岩带与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毕鸟夫带大致平行。其推移方向与板块运动方向呈相反。各期次花岗岩的成岩作用,均是地壳先成的岩石重新熔化而形成的花岗岩浆上升侵入,故应属地壳重熔型(即S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1.
辽东地区古元古代条痕状花岗质杂岩呈东西向展布于辽东古裂谷带中,侵入辽河群,最高可达大石桥岩组。曾被认为是幔源岩浆结晶分异,或壳源重熔岩浆侵位的产物。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杂岩属钙碱性,是以S型花岗质岩为主的I型与S型的混合型花岗岩。杂岩物源主要来源于壳源区火山-沉积岩和壳幔过渡区的玄武岩-沉积岩,是壳幔混合层部分熔融体在伸展机制向挤压机制启动期转化阶段形成的复杂岩石,可称壳幔混合杂岩。  相似文献   

12.
大容山—十万大山岩带位于桂东南,北起西江南岸的藤县,南至南海之滨的东兴附近,遍及玉林、钦州地区十余个县,包括了六十余个岩体,出露面积达八千余平方公里(图1)。岩带主要由海西-印支期的堇青石黑云母花岗岩组成,两侧还有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和紫苏辉石自碎花岗斑岩、酸性火山岩。它们具有同源演化特征,构成了由原地、半  相似文献   

13.
商南花岗岩体位于北秦岭造山带商丹断裂北侧,属新元古代花岗岩侵入体。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岩体具I型或S型花岗岩的双重特征,属于H型花岗岩;在构造环境上,又具有火山弧型和同碰撞型花岗岩特点,成岩物质来源于壳幔混合源,形成于华北与扬子古陆块在晋宁期由活动陆缘向碰撞带构造环境转变过渡时期,岩石构造类型属碰撞前(火山弧型)-同碰撞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14.
初步研究表明,以往被认为是典型的S型花岗质岩石的湘南西山火山侵入杂岩应为铝质A型花岗质岩石。该杂岩富硅碱贫钙镁、K2O/Na2O>1、准铝过铝质(0.94~1.26);FeO /MgO比值大(平均12.05),高于M型,S型和I型花岗岩。在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上,岩石富LREE,Ga,Y,Nb,Zr等大离子高场强元素及亏损Ni,Cr,Eu,Ti,V,P,Sr等,与国内外A型花岗岩相似。与一般A型花岗岩来源于I型花岗岩或大量抽提了S型花岗岩物质后的地壳源区不同,西山火山侵入杂岩的I(Sr)(0.71612~0.71823)较高,εNd(-7.0~-8.0)较低,钕模式年龄(1 517~1 600Ma)略小于区域上变质基底和中国东南部中生代花岗岩类的钕模式年龄,显示其直接来源于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但可能有少量新生地幔物质的加入。西山铝质A型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是中侏罗世晚期挤压造山作用趋于结束,造山带崩塌,岩石圈强烈伸展减薄、热流值上升的构造背景下形成的造山后花岗质岩石。  相似文献   

15.
中天山北缘断裂带北侧的北天山晚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带呈NWW—SEE向展布,新疆巴音沟蛇绿混杂岩是该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典型代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巴音沟蛇绿混杂岩带的物质组成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填图和剖面测制,发现至少存在3种玄武质岩石:与变质橄榄岩及辉长岩等伴生的玄武质岩石、与火山碎屑岩及酸性火山岩伴生的玄武质岩石及分布于蛇绿混杂岩边部的玄武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它们分别对应MORB型、OIB型和CRB型等3种不同性质的玄武岩,表明巴音沟蛇绿混杂岩带物质组成、形成演化的复杂性。通过对巴音沟蛇绿混杂岩带两侧地质体的对比研究,认为巴音沟洋关闭于早石炭世末。  相似文献   

16.
虎皮峪条痕状花岗质岩石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辽东营口虎皮峪地区早元古宙条痕状花岗质岩石成因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属混合交代成因;二是认为属幔源岩浆型花岗岩。作者通过对虎皮峪条痕状花岗质岩体地质特征,岩石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认为虎皮峪条痕状花岗质岩石为重熔型花岗岩。形成于辽河旋回,是辽河群下部火山—沉积岩在热动力作用下发生重熔形成再生岩浆,然后就地固结或沿着地壳薄弱部位上侵形成岩浆型花岗岩,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东南部花岗质岩石主要是钙碱系列的陆壳重熔型花岗杂岩.成岩物质来自陆壳,部分岩体在成岩过程中有地幔派生物质的加入.花岗质岩石的Au丰度普遍偏低,仅在0.3-0.6ppb之间;K_2O、F、Cl等物质组分与金矿化强度呈同步消长.花岗质岩石的地球化学类型属钙碱系列的改造型花岗岩和安粗岩系列的花岗岩,具有金的潜在含矿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地质特征、岩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交代作用及岩石的演化等方面,对伏牛山花岗岩进行了较详细的岩石学研究。从岩体与岩的渐变过渡关系;岩石中发育的各种交代作用及交代结构,岩体中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的不均一性,并以几个具体事例探讨和闸述了花岗化作用的演化过程。最后提出伏牛山花岗岩体是由宽坪群片岩、片麻岩经反复交代—重熔作用两生成的一个S型花岗岩体。  相似文献   

19.
老柞山金矿床位于佳木斯隆起带桦南隆起中,矿区内出露的兴东群大马河组呈元古代混合花岗岩中的残留体产出,主要岩性为混合岩、变粒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石英片岩、大理岩等。原岩为海相碎屑岩及碳酸盐岩。地层中的某些岩层金丰度值较高,其中的黑云斜长片麻岩平均含金74.4×10^-9。区内广布的元古代混合岩、混合花岗岩是兴东群受混合岩化、花岗岩化的产物,构成金矿的主要围岩。矿区附近的沟谷中分布着大量的砂金矿床、矿点。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呼鲁斯太地区出露的太古代贺兰山群变质岩中分布有大量早元古代花岗岩.过去将这些花岗岩一直认为是混合花岗岩,笔者通过1:5万区调研究认为这些花岗岩属于岩浆成因,并按花岗岩类岩石谱系单位划分方案建立7个单元,将其中5个单元并为两个超单元。本文通过岩体地质、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论述了花岗岩的成因,并进一步探讨了花岗岩的成因类型、岩浆起源和源岩物质成分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