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北陆块南缘、西南缘广泛分布的罗圈组及其相应地层多被认为是新元古代末期冰川沉积。山西南部芮城水峪剖面位于华北南缘罗圈组出露范围的最北端,罗圈组受下伏蓟县系龙家园组白云岩风化面形态控制,横向岩性变化剧烈,分别由准原地堆积的风化角砾岩、紫红色含砾泥岩及一套特殊的"含砾砂质鲕粒白云岩"组成,均为温暖气候下海侵或海侵改造产物,与冰川作用无关。"含砾砂质鲕粒白云岩"在华北南缘罗圈组中尚属首次发现,具有明显的指相意义。该地区罗圈组海侵沉积物的存在,可能表明华北南缘罗圈组在各地区存在沉积环境乃至地层时代的巨大差异,不能简单以某一冰期的"冰碛岩"笼统看待。  相似文献   

2.
华北板块南缘新元古界罗圈组为一套特殊的杂砾岩层,其是否为冰川成因对于新元古代冰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实测剖面的基础上,本研究对鲁山地区罗圈组岩性、岩相特征及冰蚀遗迹进行探索,恢复其沉积环境,结果显示:罗圈组底部存在冰溜面,主体为块状杂砾岩,砾石砾径差异较大,呈棱角及次棱角状,地层中含有砂岩透镜体及出现坠石构造;镜下观察砂岩分选磨圆差、颗粒支撑。上述特征说明豫西鲁山地区罗圈组为冰川成因,推断其为陆相冰碛岩及冰水环境形成的产物。本文建立了罗圈组冰川相、冰水相的沉积模式,对于确定该地区古环境、古地理及新元古代冰川发育范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南部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中条群和担山石群岩石组合及地层详细调查研究,认为中条群为一套由粗碎屑岩-泥质岩-碳酸盐岩组成的多旋回沉积岩,变质砂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中条群经历了早期相对稳定到后期较活跃的转变。结合前人碎屑锆石年龄、源区特征和火山岩夹层年龄得出,中条群形成于2.1 Ga左右的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担山石群为一套砾岩-砂岩组成的磨拉石建造,碎屑锆石年龄显示,担山石群形成于1.85 Ga左右的碰撞造山阶段的前陆盆地内。结合前人研究,认为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盆地演化模式为,约2.1 Ga开始,西部陆块的前导洋向东部陆块活动大陆边缘之下持续俯冲,东部陆块西缘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沉积了中条群,约1.85 Ga开始,东部陆块与西部陆块之间的大洋闭合,陆陆碰撞开始,中条群发生挤压褶皱变形,陆壳加厚及随后的快速抬升和剥蚀形成前陆盆地的担山石群磨拉石。中条山地区古元古代弧后盆地向前陆盆地的转化支持华北克拉通最初西部陆块向东俯冲,经历了约1.85 Ga的东、西陆块碰撞并最终克拉通化的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4.
虢州石产于豫西地区震旦系一套紫红色厚层状泥岩中,含矿岩系特点:粘土矿物含量大于90%,SiO_2、Al_2O_3含量较高,颜色随Fe_2O_3含量变化等。调查发现:该层状泥岩与上覆的震旦系罗圈组冰碛砾岩之间为整合接触关系,应同属于罗圈组。含虢州石的罗圈组与临汝县罗圈组建组剖面、确山县吴楼罗圈组剖面有异同。通过剖面测制、区域对比,在层序地层学的基础上探讨其赋存层位与沉积时代。  相似文献   

5.
张克信  骆满生 《地球科学》2000,25(1):102-102
东昆仑塔妥煤矿羊曲组呈断片分布,为东昆仑造山带东段昆中蛇绿混杂岩带中的最年轻的一个构造岩片,前人认为其时代为早侏罗世[1~2].据本次塔妥煤矿羊曲组实测剖面研究,可将羊曲组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岩性段:(1)砂砾岩段(TJy1),为灰白色、黄褐色、黄灰色、灰紫色中—厚层状复成分砾岩、石英砾岩、含砾石英质杂砂岩,夹深灰色、黄灰色中厚层状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发育交错层理、平行层理,为河流相产物.(2)含煤砂泥岩段(TJy2),为深灰色、褐灰色薄—中厚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与灰黑色炭质泥岩互层,夹数层煤线及可采煤4层,发…  相似文献   

6.
矿区位于淮阳山字型弧顶前缘偏西,瑞昌弧形构造东部,彭山背斜西翼近转折端,为一大型夕卡岩型隐伏矿床. 矿区地质概况(一)地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1.震旦系下统硐门群(Z_1 d),为中厚层状灰白色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厚约300米. 2.震旦系上统南沱组(Z_2n),为薄层紫红色含砾凝灰质粉砂岩,厚约4米. 3.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Z_2d),下段为中厚层状灰白色灰岩;上段为硅质岩夹含炭硅质页岩、粉砂岩,本组厚约30米.  相似文献   

7.
特格里曼苏铜矿产于库山河群(C1k)砂岩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受地层控制,浅色砂岩与紫色砂岩的交互带是铜矿体产出的最有利层位.通过对含矿砂岩胶结物的研究,认为赋矿砂岩中胶结物类型主要有碳酸盐胶结、硅质胶结、泥质胶结和铁质胶结4种,常见的胶结物组合类型有碳酸盐—硅质胶结组合、碳酸盐—泥质胶结组合、硅质—泥质胶结组合、铁质—泥质—碳酸盐胶结组合;矿化常发生于具碳酸盐—硅质胶结组合的砂岩中,铜矿物与硅质胶结物伴生.通过对含矿砂岩胶结物中流体包裹体研究,得到成矿流体为低温、低盐度流体.认为矿床成因为沉积成岩成因,古陆的风化剥蚀提供了基本的成矿物质,沉积物的搬运沉积形成了矿源层,成岩作用时期由于有机质及细菌的作用、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在成岩流体的迁移下造成了铜质的局部再富集,形成具有工业意义的铜矿体.  相似文献   

8.
库鲁克塔格地区震旦系冰碛岩沉积环境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艳  王璞珺  刘万洙  李金龙 《新疆地质》2006,24(4):365-368,I0011
库鲁克塔格地区震旦系发育三层冰碛岩,分别是贝义西组、特瑞爱肯组、汉格尔乔克组.通过对冰碛岩沉积特点的研究,分析沉积环境.贝义西组冰碛砾岩夹于细粒碎屑岩及火山岩间,冰碛砾岩呈块状、无层理,为海洋冰川沉积;特瑞爱肯组主要为冰碛泥砾岩和冰碛砾岩夹粉砂岩、灰岩,块状、无层理、可见大漂砾,为冰下沉积;汉格尔乔克组主要为冰碛泥砾岩和冰碛砾岩,偶夹杂砂砾岩、砂岩透镜体,块状、无层理,为冰下沉积,顶部可见冰碛纹泥层,为冰湖沉积.  相似文献   

9.
利用岩芯观察、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阴极发光及岩石物性测试等多种资料,本文对济阳坳陷车西洼陷陡坡带沙三下亚段近岸水下扇储层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车西洼陷沙三下段近岸水下扇储层岩石类型宏观上主要表现为泥质杂基支撑砾岩、碎屑支撑砾岩、砾质砂岩等沉积,微观上以岩屑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为主,灰泥质杂基含量最高可达40%。车西洼陷沙三下段近岸水下扇储层为典型的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类型,其平均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为3.42%、2.02×10-3μm2;但在3 500~4 000 m深度段发育异常高孔带,孔隙度可达10.2%,储集空间多为溶蚀孔和微裂缝。研究区储层经历了复杂的成岩演化过程,目前处于中成岩B期,其成岩演化序列为: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长石溶蚀/碳酸盐胶结物溶蚀→石英溶蚀/碳酸盐胶结/灰泥重结晶→石英加大/碳酸盐胶结溶蚀→碳酸盐胶结。不同亚相所经历的成岩演化有所差异,其中中扇辫状水道中远端及中扇前缘经历了多期溶蚀作用,储层物性相对较好,平均孔隙度分别可达4.5%,7.25%,为研究区近岸水下扇砂砾岩储层的“甜点区”。  相似文献   

10.
左鹏飞  李雨  刘思聪  郑德顺 《岩石学报》2019,35(8):2545-2572
华北克拉通(华北)南缘中元古代早期熊耳群火山活动之后,在渑池-确山地区发育了一套中-新元古代沉积(汝阳群、洛峪群、黄连垛组、董家组以及罗圈组和东坡组),记录了该时期沉积-构造演化过程。通过该区碎屑锆石和洛峪群顶部凝灰岩年龄的约束,将汝阳群-洛峪群的沉积时代基本限定于约1750~1600Ma,导致洛峪群由中元古界上部或新元古界下划到中元古界长城系。因此,在现有的地层年代格架下,需要重新对该区中-新元古代沉积演化进行讨论。本文通过对洛峪口组上覆黄连垛组和董家组沉积环境和物源分析,同时借助古生界辛集组源区分析的约束,揭示华北南缘中-新元古代沉积-构造演化。沉积环境分析显示,黄连垛组沉积初期发育了河口湾沉积环境。伴随海侵扩大,在下汤地区沉积了潮上带长石石英砂岩与泥质粉砂岩,而叶县地区发育了潮间带泥晶白云岩。晚期下汤和叶县地区发育潮下带泥晶白云岩与含硅质条带白云岩。董家组与下伏黄连垛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董家组沉积初期为陆源碎屑物质供给充分的滨海相,在下汤和叶县地区沉积底部细砾岩及长石石英砂岩。随后,两个地区发育潮坪相长石石英砂岩与泥质粉砂岩,在顶部沉积了局限台地钙质泥岩。黄连垛组在豫西下汤和叶县地区沉积于河口湾-潮坪沉积环境,整体表现为自南向北的海进序列,而董家组总体上沉积于局限海盆的滨浅海-潮坪环境。由于下伏汝阳群-洛峪群分别沉积在河流-滨海-潮坪和浅海-滨海-潮坪环境,黄连垛组和董家组指示其沉积时期盆地产生收缩。碎屑锆石定年结果显示,黄连垛组和董家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峰值为1800Ma、2250Ma、2350Ma、2650Ma,两者物源均为华北克拉通。但下汤地区早古生界辛集组碎屑锆石显示主要峰值年龄为1850Ma、2500Ma、2200Ma、2700Ma,其次为1200Ma。结合华北克拉通发育大量的中元古代末期到新元古代碎屑锆石以及南缘中元古界官道口群和新元古界栾川群沉积特征,黄连垛组和董家组代表的局限盆地(海盆)沉积可能构成了该时期盆地的边缘相,期间伴随的抬升和盆地中心迁移可能与同期大地构造演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西天山伊犁科古琴山地区出露较完整新元古代南华纪地层,自下而上为库鲁铁列克提组、吐拉苏组和别西巴斯套组,可划为两个冰期和一个间冰期沉积.下冰碛地层库鲁铁列克提组为一套冰碛砾岩、含砾凝灰岩组合.上冰碛地层别西巴斯套组岩性主要为冰碛砾岩、含砾凝灰质岩屑砂岩.两冰碛地层间间冰期沉积吐拉苏组主要为一套粉砂岩、细砂岩和凝灰岩沉积.通过岩相学分析,认为研究区南华系整体处于浅海陆棚环境,伴有冰川作用和火山活动.可划出冰川沉积相、海相和火山喷发相3种沉积相,其中冰川沉积相又可细划为基底冰碛岩亚相、冰前滨海亚相和冰筏海洋亚相.海相主要划为浅海碎屑沉积亚相和浅海碳酸盐岩亚相.  相似文献   

12.
代表两次大冰期的阿得雷德冰川沉积物广泛分布在中澳的三个盆地中。对白云岩标志层的认识,证实上述发现的冰川沉积物与南澳阿得雷德地槽的下和上冰碛岩相同,这就导致对阿马迪厄斯盆地的阿得雷德地层作出修正。此地较早的冰川是以 Areyonga组为代表。这里的 Areyonga 组仅限于以前未命名的下段(杂砾岩、角砾岩、砂岩、粉砂岩、白云岩),正如最初在中西部剖面内确定的一样,该沉积物是不连续的,并可与最东部已作 Areyonga 组填图的整个地层相对比。在每个地区,Areyonga 组都被一层薄的纹层状暗灰色白云岩和粉砂岩复盖。Areyonga 组的前上砂岩段是以推断的不整合产在各种较老地层上。它可能是东部冰川成因的 Olympic 组(前段)的非冰川成因的侧碛物,是两个冰期中较新的冰期。Olympic 组被粉红色到浅黄色的纹层状和薄层状典型的上白云岩标志层覆盖。在恩加利亚盆地,首次发现具典型下白云岩标志层的薄的下冰碛岩,它产在具典型上白云岩标志层的上冰碛岩(Mount Doreen 组)下边一层页岩层之下。在乔治纳盆地,记录早期冰川作用的 Field 河层的杂砾岩和纹泥粉砂岩,被一层相同的下白云岩标志层覆盖。在中斯图特山和南锡山的冰川沉积物没有确定的层位,但岩性缉合可以与南澳的两期斯图特冰川作用的早期(下)对比。这些对比明显地说明某些岩性标志的稳定性,可以重现分布在一些晚前寒武纪地台的非常近似的岩性顺序。现在有效的同位素和生物地层资料是不明确的,并且存在许多疑问和限制,但都与所研究的盆地中每次冰川作用是近似同期的观点相一致。在阿马迪厄斯和恩加利亚盆地关于一些上阿得雷德岩石单位的新命各列在附表中(附表删去——译者)。  相似文献   

13.
山东长岛地区蓬莱群辅子夼组碎屑锆石年龄谱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3,他引:6  
初航  陆松年  王惠初  相振群  刘欢 《岩石学报》2011,27(4):1017-1028
山东烟台长岛地区出露的蓬莱群辅子夼组浅变质沉积岩主要为变质石英砂岩夹变质粉砂岩和变质粘土岩。前人对蓬莱群的沉积时代存在较大争议, 本文根据长岛地区蓬莱群辅子夼组碎屑锆石年龄谱资料, 将辅子夼组的地层时代置于新元古代。碎屑锆石中出现1600Ma和1200~1100Ma左右两个年龄峰值, 后者表明辅子夼组曾接受来自具有格林威尔期构造热事件物源区的碎屑物质。这一物源区所反映的地质演化特点既不同于华北陆块, 也不同于扬子陆块, 应引起高度重视和进行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在西藏北部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发现多尼组岩性自西向东有一定的变化。西区(雄梅地区)下段为深灰、灰、浅灰色微、薄层状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细砂岩韵律层;中段为成熟度略高的细、中、粗粒石英砂岩韵律层;上段为新建立的地层单位达过火山岩,为中性火山岩。东区(曲松波地区)下段以黄绿、灰绿、土黄色中细砂岩为主夹少量粉砂岩及含砾粗砂岩;中段为灰绿、黄绿、紫、灰紫色粉砂岩、细砂岩韵律层;上段为新建立的地层单位弄巴砾岩,为紫色粗砂岩、砂砾岩、砾岩。多尼组呈带状分布于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与永珠蛇绿岩带之间。在研究区内多尼组以海岸砂堤及海滩沉积环境为主;研究区以西以浅海相沉积环境为主;研究区以东以潮坪泻湖及沼泽沉积环境为主。中特提斯海东部海岸在多尼组早期可能在研究区以东,中期可能曾移至西区,晚期可能移至东区。这一结论确定了多尼组沉积时期中特提斯海海进、海退过程,它为研究中特提斯海的演化历史、古地理轮廊的确定及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变历史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平顶山砂岩是华北陆块晚古生代地层上部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层,以其广泛的分布、特殊的岩性,以及对晚古生代地层的分划性而著称,暗示了平顶山砂岩可能是一次地质事件的记录,但有关平顶山砂岩的沉积时代和沉积环境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项研究选取华北陆块南部平顶山砂岩的创名地点———平顶山地区,及其北部巩义地区和宜阳地区的平顶山砂岩样品,进行碎屑锆石LA-ICP-MS U-Pb测年,并辅以Hf同位素测定,分析平顶山砂岩的最大沉积年龄和沉积物源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平顶山砂岩的沉积时代和沉积环境。研究表明,华北陆块南部平顶山、巩义和宜阳地区平顶山砂岩4个样品的碎屑锆石主要为古生代岩浆锆石和前寒武纪变质锆石。其中,古生代锆石占13%,具有~259Ma、~318Ma和~435Ma的峰值年龄;前寒武纪锆石占87%,具有显著的~1871Ma和~2459Ma峰值年龄,还有两个仅由3颗锆石组成的不明显的峰值~812Ma和~976Ma。采用最年轻单颗粒年龄(YSG)限定地层最大沉积年龄的方法,确定出三个地区4个样品YSG年龄分别为249±8Ma、260±7Ma、252±7Ma和248±7Ma,与二叠系-三叠系沉积界线年龄251.0±0.4Ma相接近,推测平顶山砂岩的底界可能是二叠纪与三叠纪的接触界线,即华北陆块南部平顶山砂岩的地质时代应归属于早三叠世。根据平顶山砂岩的沉积和构造背景分析,以及与潜在物源区年龄图谱和值的对比,平顶山砂岩的主要物源区为华北陆块北部内蒙古隆起上的晚古生代侵入岩体和华北陆块的变质基底,次要物源区为北秦岭造山带加里东期的中-酸性花岗质侵入岩和~1000Ma花岗岩或被侵入的该地区的主要变质地层(秦岭群、二郎坪群和宽坪群)。根据平顶山砂岩最大沉积年龄和沉积物源区分析,结合平顶山砂岩下伏地层(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子组)沉积物几乎全部来源于华北陆块北部的内蒙古隆起,平顶山砂岩上覆的石千峰组(除平顶山砂岩之外)的物源主要来源于北秦岭造山带的认识,推测平顶山砂岩可能是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沉积和构造环境变化在华北陆块南部的物质表现。  相似文献   

16.
在鄂尔多斯盆地东、西部,广泛发育有一套类冰碛岩沉积。该砾岩层变化较大,厚度一般由0~50m不等,砾石成分很复杂砾,径大小悬殊,多呈棱角状—次圆状,杂乱排列不显层理,部分可见冰蚀磨光面及擦痕。砾岩产出层位十分稳定,它与下伏太古—中元古代地层均为角度不整合接触。与上覆寒武系多为平行不整合。其时代应属于震旦纪,层位大致与罗圈组相当。从区域占地理和古构造环境分析,它可能是震旦纪晚期华北地台的大陆冰盖,在逐步向鄂尔多斯高原退却过程中的产物。由于后期地质外营力的叠加改造,致使其原始的成因特征受到破坏而变得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西秦岭北缘潭县地区分布的中—新生代红层地层格架和时代一直存在争议。该地区红层地层格架的正确厘定对于重建西秦岭北缘中—新生代构造地貌演化过程和认识印度-欧亚板块汇聚碰撞过程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远程地质响应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通过对红层地层与下伏老地层以及不同红层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红层沉积序列及岩石学特征和红层地层与西秦岭北缘断层之间关系的研究,结合孢粉分析资料,重新厘定了西秦岭北缘漳县地区的红层沉积地层地质格架。研究表明,西秦岭漳县地区分布的中—新生代红层地层自下而上可分为三套地层系统,即①下白垩统紫红色砂岩、砾岩。②中新统红色砾岩、砂岩、黏土岩和深紫色-灰色泥岩、灰色泥灰岩、蒸发岩系。③上新统河流相砾岩层(韩家沟砾岩)和F1断层以北的红色洪积砾岩层。三套红层地层之间都为角度不整合面分割,相对地质关系清晰,沉积岩石特征差异明显,尽管由于断层的破坏,但没有影响到整体地层格架。三套红层地层系统反映了西秦岭北缘中—新生代不同阶段的沉积构造环境和古地貌演化过程,为研究西秦岭中—新生代陆内构造过程和青藏高原隆升、构造变形向东北缘的扩展远程效应等科学问题提供了基本的地质约束。  相似文献   

18.
论罗圈组的冰成特征及重力流改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地块南缘的上震旦统顶部的罗圈组,对研究华北及扬子区大地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及区域地层有重要意义。但其成因历来有争论。根据它底部大规模的冰溜面、具落石构造的冰湖纹泥层、含各种冰成漂砾的杂砾岩及反映冰进冰退周期的冰川沉积序列等特征,证明它是冰川事件的产物,而不是泥石流堆积。在剖面中原生冰碛岩是基本的;重力流沉积则是冰碛物被改造再沉积的产物,应称为冰成重力流沉积。  相似文献   

19.
根据对岩石铸体薄片和阴极发光薄片、地层厚度、古地温梯度以及镜质体反射率等资料分析研究认为:塔中地区东河砂岩经历了压实作用、粘土胶结、石英次生加大、碳酸盐胶结、溶蚀作用、自生高岭石沉淀等多种成岩作用,目前已经达到了晚期成岩阶段。这些成岩作用在塔中4井以东和以西的地区存在较明显的差异,西部进入早成岩阶段B期和晚成岩阶段A期的时间较早,成岩演化程度较高,且具有下部溶蚀上部胶结的分带性;而东部则反之。优质储层主要分布于颗粒成分较纯、泥质含量较低、构造位置上长期处于高部位、被油气充注,但未被晚期碳酸盐胶结的地区。即二叠纪以来长期处于构造高部位的前滨-临滨相带内。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拉萨地块作为构成青藏高原的最主要陆块之一,其构造格局的划分对深入理解特提斯洋的时空分布格局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一般来说,拉萨地块可进一步划分为北拉萨、中拉萨和南拉萨地块,但关于各地块基底属性、漂移历史、增生过程及构造亲缘性等仍不明确。【研究方法】本文报道了笔者等在北拉萨地块北拉地区开展1∶50000专题地质调查期间,在原划定的中—上侏罗统拉贡塘组中发现了大面积出露的典型冰碛岩与震积岩。【研究结果】它们与中拉萨地块申扎地区的上石炭统—下二叠统拉嘎组可对比,是冈瓦纳大陆北缘晚古生代冰期事件的记录。冰碛岩中可见明显冰筏作用形成的冰海相砾石稀散分布在砂质、粉砂质和泥质基质中,具坠石构造。震积岩以震褶岩和震裂岩为主,发育微褶皱、砂(泥)岩脉、同震节理、内碎屑副角砾岩、阶梯状断层和火焰构造等同生或准生地震沉积记录。【结论】北拉地区拉嘎组冰碛岩的发现表明,北拉萨地块与中拉萨地块具有类似的基底,它可能是在陆壳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增生型微陆块,其形成与班公湖—怒江洋的俯冲消减密切相关,这为深入理解北拉萨地块的构造属性提供了关键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