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考虑β随纬度变化下的Rossby孤立波与偶极子阻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文献[4]得到的推广的β平面近似式为f=f0+β0 y—(δ0/2)y2,研究由δ0项所引起的一类Rossby孤立波,而不考虑基流切变和地形等因子的作用。经过计算可以发现,当经向波数为1时,这种孤立波具有显著的南低北高的偶极子阻塞结构,它主要存在于弱西风气流中,并且偶极子的能量随着纬度的增高更容易集中(即高纬偶极子结构趋于局地化),因而,β随纬度的变化可能是中高纬度地区偶极子阻塞产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在LG型偶极子近共振条件下,获得了一个高阶非线性Schr■dinger方程,并用此方程来描述缓慢移动的包络Rossby孤立子与双地形相互作用。数值结果表明,在LG型偶极子近共振条件下,在弱西风气流中,当一个弱包络孤立子位于地形槽区时,包络Rossby孤立子可以通过近共振强迫而放大,并产生振荡现象然而长时间过后这个孤立子将破裂并激发一系列向西传播的小振幅波。在一定时间后,强迫孤立子除了东传外还存在一个缓慢的西传。同时,强迫包络Rossby孤立子的瞬时流场与观测到的Ω型阻高和偶极子的形成、维持和崩溃过程类似。除此之外,孤立子扰动理论被用来研究双波地形在Ω型阻高和偶极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孤立子的强迫过程中,由于高阶项的存在,孤立子的群速度和相速趋于相等,以致于阻塞包络与载波在某个时刻锁相,在这种情况下,阻塞的产生是强迫包络孤立子从频散向非频散的转换过程,而在阻塞崩溃期间则相反。因此包络孤立子与地形相互作用可以认为是阻塞产生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3.
李自强  高由禧 《高原气象》1990,9(4):356-363
本文利用1979年2月的FGGE资料,诊断分析了北半球冬季平流层内持续性暖平流与对流层阻塞形势的相互联系。分析指出:北大西洋平流层持续性暖平流提供了对流层阻塞形势形成、维持的可能机制和引起对流层内持续的暖平流强度随高度减小的形势,通过斜压机制造成北大西洋阻塞高压在对流层内形成和维持。 垂直运动场的分析表明:平流层持续性暖平流作为一种强的引导,从对流层到平流层产生强烈上升运动,在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下层高压脊后产生强的辐散,反气旋性涡度使得下游高压脊发展。文中还指出:平流层内暖平流与对流层阻塞高压同时具有持续性、区域性及准静止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陆日宇  黄荣辉 《大气科学》1996,20(2):138-148
本文推导出可以用来讨论大尺度扰动强迫对平均经圈环流作用的变形平均经圈环流变化方程,并利用此方程对北半球冬季4次阻塞高压的形成进行了诊断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波动对经圈环流的强迫作用,使高压脊的西部南风加强,而东部北风加强,从而有利于阻塞高压的形成。文中还分别分析了瞬变波及其低频瞬变波部分在阻塞高压形成中对经圈环流的强迫作用,并讨论了低频瞬变波强迫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阻塞高压形成的地域差别。  相似文献   

5.
阻塞流场与瞬变涡动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借助于一个β通道正压模型,模拟了瞬变天气尺度扰动与大尺度阻塞流场相互作用,以及所形成的"Ω"型阻塞对风暴轴地带瞬变扰动涡列移动路径的影响,并用描述局地能量变化率的方程分析了能量收支情况的细致结构.结果表明,瞬变扰动在其与背景流场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在阻塞发展阶段,阻塞受到瞬变扰动涡的涡度和能量强迫,背景流场增强发展成为阻塞系统.对两种不同的阻塞流场背景下瞬变扰动能量变化的分析表明:在阻塞区扰动瞬变涡失去能量,在南北边缘瞬变扰动的能量变化趋势表现为沿着阻塞外围向下游传播的特征并从背景流场得到能量,从而瞬变涡动由源区的一列分裂为绕行于阻塞外围的两列.在两种不同背景阻塞流场结构下瞬变涡动的移动路径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当偶极子型阻塞作为背景流场时,瞬变涡动的移动路径呈南北对称分布于阻塞区的外缘;当瞬变涡的背景流场为"Ω"型阻塞时,瞬变扰动带受到"Ω"型阻塞流场结构的影响,表现出北支强南支弱的特征.这些结果与实际观测一致.  相似文献   

6.
大气中偶极子阻塞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日本气象厅发布的北半球5天平均的500hPa位势高度图,对1969—1984年间北半球所产生的偶极子阻塞进行了统计研究,并且还讨论了偶极子阻塞的季节性和区域性变化,同时对偶极子阻塞的纬度分布等问题也作了探讨,得到了许多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基于观测和再分析资料,本文研究了近几十年来1月北大西洋东部-乌拉尔山阻塞高压频次年际变异主导模态特征及与其相联的大气背景场。结果表明,1980—2019年冬季(12月—次年2月)该地区阻塞高压频次年际变异的主导模态存在明显月际差异:12月表现为北大西洋东部-欧洲西部地区阻塞高压频次的显著同位相变化,1月为北大西洋东部-欧洲西部与乌拉尔山地区阻塞高压频次的具有显著的反位相变化即偶极子模态,2月则为北大西洋东部-乌拉尔山阻塞高压频次的显著同位相变化。进一步研究表明:1月北大西洋东部-乌拉尔山阻塞高压频次偶极子模态与同期局地纬向西风、纬向风垂直切变、经向位涡梯度等大气背景场异常偶极型变化相联系。当乌拉尔山地区关键大气背景场为负异常,而北大西洋东部-欧洲西部为正异常时,两个地区阻塞高压频次分别增加和减少,呈现偶极子模态;反之亦然。阻塞高压频次偶极子模态及相关的背景环流异常可通过调节水平温度平流、垂直运动和水汽输送等来影响1月欧亚北部气温和降水,以及它们的极端事件频次。当阻塞高压频次偶极子模态处于正位相时,乌拉尔山北部(南部)和欧洲南部增温(降温),极端暖、冷事件频次分别增加(减少)和减少(增加),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北部降温且极端暖事件减少,乌拉尔山及东北亚地区降水和极端降水频次减少而欧洲大陆部分地区增加;反之亦然。此外,在冬季仅1月阻塞高压频次年际变异主导模态表现为偶极子模态可能与关键大气背景场气候态及其变异的月际差异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2013年12月华东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的超过20 d连续重度霾天气过程。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华东地区大气细颗粒浓度资料以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此次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持续机制和前期外强迫因子展开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华东连续重度霾天气和东亚中高纬阻塞高压活动密切相关。2013年12月白令海到鄂霍茨克海阻塞活动加强导致东亚地区天气瞬变扰动异常偏弱,贝加尔湖东侧弱高空脊长时间维持,我国东部地区受弱偏北风影响,大气扩散条件较差,有利于华东本地大气细颗粒物积累和北方霾粒子向华东地区输送。进一步研究表明2013年12月鄂霍茨克海阻塞高压活动偏强可能和前期热带印度洋暖海温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9.
基于1961—2015年黄土高原57个基准站逐月降水资料,计算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将其作为旱涝指标研究4月黄土高原旱涝异常年环流特征及其前期外强迫信号。结果表明:(1)当500 h Pa乌拉尔山至中国新疆高压脊偏强、东亚大槽偏深,700 h Pa黄土高原及其以东南风偏弱,700 h Pa中国东部至日本温度偏低,中国东部到日本以东洋面西风急流南压加强时,黄土高原易旱,反之易涝。(2) 4月北半球中高纬度150°W—180°E区域异常涝年阻塞出现次数多于异常旱年。(3)南印度洋偶极子(SIOD)或西南印度洋海温可以作为4月旱涝的前期强迫信号,4月SPI与前一年12月SIOD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4)黄土高原旱涝对SIOD正负位相异常的响应主要反映在500 h Pa乌拉尔山高压脊、东亚大槽以及700 h Pa贝加尔湖至中国东北以及乌拉尔山的环流差异上。  相似文献   

10.
从正压涡度方程出发,在弱非线性和弱其流切变条件下,导得了描述非线性大气长波活动的推广的Kdv方程,并得到了方程的孤立波解及其色散关系。取近似于实际大气运动的物理参数作数值计算,得到了振荡型Rossby孤立波的水平结构和移动特征,其结果较这建党的Kdv孤立波更接近于实际大气中的阻塞流型。  相似文献   

11.
旋转正压大气中的Rossby孤立波和偶极子阻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德海 《气象学报》1991,49(4):548-552
大气中的阻塞动力学一直是大气动力学中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随着数学的发展,阻塞动力学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大气中的阻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个非偶极子阻塞(只存在高压或低压),另一类是偶极子阻塞(高压的南侧存在闭合的低压)。关于偶极子阻塞的动力学研究是在80年代以后才进行的。为了解释大气中所出现的偶极子阻塞,Mcwilliams(1980)提出了Equivalent  相似文献   

12.
阻塞动力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简介了大气阻塞动力学在多平衡态理论和外源强迫的共振理论、孤立子及偶极子理论、强迫耗散KDV动力学以及天气扰动的激发等几方面理论研究的进展。并对阻塞动力学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正、斜压流场演变及相互转换所伴随的偶极型阻塞生命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将阻塞过程中的大气运动流场分解为正,斜压流场,研究了它们在乌拉尔山偶极型阻塞个例中的演变特征。揭示了正、斜压流场的演变及相互转换所源发的阻塞生命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阻塞高压形成、发展机理问题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要叙述了现代阻塞高压理论的主流,将其概括成5种主要流派,并作简要评论,最后阐明了阻高理论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Through a simple review of low-frequency variation of blocking pattern and diagnoses ofobservational data and combining some experience in forecast practice,we put forward somethought about the mechanism of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blocking flow pattern from thesynoptic/climatological point of view,It is emphasized that eastward moving and deepening oftroughs in the upstream of the blocking high,the SST anomalies and topography effect are themain factors of impelling the variation of the blocking high.During the maintenance of Uralblocking high wave-flow interactions are studied through disposition of baroclinic trough(transientwave)and the blocking flow.This study will offer a primary basis for the further theoretical study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blocking high.  相似文献   

16.
东亚地区夏季阻塞过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阻塞过程是一种大尺度的大气环流持续性异常现象 ,它一旦出现会造成大范围的天气和气候异常。对阻塞过程的定义多种多样 ,有根据阻塞的气候特征进行定义的 ,也有根据阻塞的天气特征进行定义的 ,研究时根据不同的情况应选择不同的定义。人们用平衡态理论、外源强迫下的共振理论、非线性孤立波理论、斜压性及波流相互作用等理论对阻塞过程进行了研究 ,得到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结果。东亚夏季的阻塞过程对中国的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 ,东北地区的夏季低温、华北地区的干旱、长江中下游和江淮地区的梅雨和洪涝灾害等都与东亚阻塞过程有关。人们对东亚夏季的阻塞过程形成原因的研究很多 ,发现乌拉尔山阻塞高压崩溃后 ,Rossby波的传播、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暖湿空气的传输和赤道西太平洋海温异常激发的遥相关波列等对东亚夏季阻塞过程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偶极子型系统及其阻塞结构成因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祥德  赵天良 《气象学报》1994,52(1):107-111
偶极子型系统及其阻塞结构成因的数值试验徐祥德,赵天良(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贵州省气象局,贵阳550002)Larsen,Redekopp以及Nogami,Yamagate,Yano〔1,2〕,我国气象学家巢纪平〔3〕等将Rossb...  相似文献   

19.
Through a simple review of low-frequency variation of blocking pattern and diagnoses of observational data and combining some experience in forecast practice,we put forward some thought about the mechanism of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the blocking flow pattern from the synoptic/climatological point of view,It is emphasized that eastward moving and deepening of troughs in the upstream of the blocking high,the SST anomalies and topography effect are the main factors of impelling the variation of the blocking high.During the maintenance of Ural blocking high wave-flow interactions are studied through disposition of baroclinic trough(transient wave)and the blocking flow.This study will offer a primary basis for the further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blocking hig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