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采用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常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亚洲新兴经济体一亚洲“四小龙”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中国香港的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最强,优势部门为运输和金融;新加坡服务贸易发展最为迅速;中国台湾和韩国服务贸易处于较低水平,但韩国的政府服务遥遥领先,建筑业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加强亚洲“四小龙”的服务贸易合作,形成优势互补,提高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黎傅雯 《热带地理》1996,16(2):167-174
本文在探讨东亚地区国民文化特质形成背景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日本,亚洲“四小龙”的国民文化特质在其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指出其对我国在发展现代化经济过程中应重视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正>智利《信使报》近日报道,根据智利外资委员会统计,2013年智利矿业领域吸收来自亚洲的投资总额19.05亿美元,其中来自日本的投资总额18.96亿美元,来自亚洲国家的投资占矿业领域吸引外资总额的63%。智利《信使报》报道,根据智利外资委员会统计,2013年智利矿业领域吸收来自亚洲国家的投资总额19.05亿美元,其中来自日本的投资总额18.96亿美元,来自亚洲国家的投资占矿业领域吸引外  相似文献   

4.
<正>核心提示:智利《信使报》3月10日报道,根据智利外资委员会统计,2013年智利矿业领域吸收来自亚洲国家的投资总额19.05亿美元,其中来自日本的投资总额18.96亿美元,来自亚洲国家的投资占矿业领域吸引外资总额的63%。智利《信使报》近日报道,根据智利外资委员会统计,2013年智利矿业领域吸收来自亚洲国家的投资总额19.05亿美元,其中来自日本的投资总额18.96亿美元,来自亚洲国家的投资占矿业领域吸引外资总额的63%。  相似文献   

5.
张圣  王列辉 《地理学报》2022,77(10):2616-2632
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签署,亚洲一体化进程进入新的阶段。作为一体化核心区的“亚洲地中海”港口间的互联互通随着时间变化有什么特点、贸易一体化进程中港口连通具有什么规律,均有待明确。本文利用1890—2008年航线数据构建长时段的航运网络,从港口功能和航线连通两个维度研究该区域的航运连通特征,并结合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演化机制。主要结论为:① 从港口的联系强度和广度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前,日本港口崛起,二战后,新加坡和香港长期维持枢纽地位,中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港口得到快速发展;② 从港口的中转功能看,二战前,各港口的转运能力差距不大,二战后,新加坡、香港和釜山先后成为三大中转枢纽;③ 长时段的港口联通经历航运线路松散布局(19世纪90年代—20世纪20年代)、航运网路形成与发展(20世纪30年代后)、多枢纽港提升(20世纪50年代起)、港口群聚发展(20世纪90年代起)4个阶段;④ 生产要素和管理者的政策促进港口长期稳定发展,需求条件和外部机遇推动港口繁荣,管理者的变化深刻影响港口组织模式,企业战略和港口间竞争影响港口连通性。长时段的演变规律表明,该区域港口网络从分裂到融合是大势所趋,少数港口因海陆地理位置优越,长期位列第一梯队,那些后期开发和非枢纽型港口要主动融入航运网络的一体化中去,充分发挥体制机制改革的效应。  相似文献   

6.
亚洲东部常绿阔叶林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雨常绿阔叶林是亚洲东部特有和重要的森林资源类型。将亚洲东部的常绿阔叶林划分为4个区、日本区、中部东部区、中国西部区和中国西部硬叶分布区。按区说明了气候特点以及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建群种和生长状况,并对其在北半球生物气候带中的地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刘晔  王晓歌  管靖  古恒宇 《地理学报》2022,77(10):2409-2425
把握亚洲内部跨国/地区人口迁移规律,有助于新时期中国制定合理的国际移民政策,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迈向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1990—2015年国际双边移民流量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和空间滤波面板负二项引力模型,阐明亚洲内部跨国/地区人口迁移的时空格局与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 1990—2000年亚洲主要迁移流集中在西亚、南亚和东南亚各区域内部,且大多发生在邻国之间,2000—2015年出现多条横跨上述三大区域的大规模迁移流;② 人口迁移网络强度相对较低,联系紧密程度先升后降;③ 政治不稳定与战乱冲突是人口迁移的重要推动力,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和国民收入差异是重要驱动力,多维邻近因素(经济邻近和文化邻近)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④ 25年间,经济差异的影响先增后减;政治不稳定一直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对人口迁出的影响更大;进出口贸易发展在部分时期积极促进人口流动,留学吸引力影响呈波动趋势;⑤ 非经济和结构性力量在亚洲内部跨国/地区人口迁移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军 《地理学报》2015,70(11):1855-1856
<正>2015年10月9-11日,"第十届中日韩地理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亚洲地理学大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大会以"城市化中的亚洲:多样性对应全球化"为主题,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印度、蒙古、巴基斯坦、尼泊尔、老挝等8个亚洲国家,以及美国、瑞典、英国等欧美国家的318名地理工作者和学生代表齐聚上海,共同关注城市化中的亚洲。这是中国地理学会继2006年发起创办中日韩地理学术研讨会10年后,为亚  相似文献   

9.
正2018年12月6-10日,第四届亚洲地理大会在广州隆重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地理学会、中山大学主办,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承办,日本地理学会、韩国地理学会、印度国家地理学会、香港地理学会、澳门地理暨教育研究会等协办。大会以"崛起的亚洲与我们的地理学"为主题,吸引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蒙古、印度、  相似文献   

10.
全球暖化背景下,发源于“亚洲水塔”的国际河流水文特征的改变加剧了区域内地缘关系的紧张性,致使周边国家间地缘关系备受关注。利用新闻大数据GDELT中的合作与冲突事件表征国家间的合作与冲突关系,对1992—2018年“亚洲水塔”周边国家间地缘关系网络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亚洲水塔”周边国家间的地缘关系愈加紧密,区域地缘关系网络趋于稳态。②国家间合作网络逐渐呈以中国为中心的放射形结构,巴基斯坦是区域冲突网络的核心,区域内合作与冲突水平极化现象凸显。③周边国家间地缘关系互动的对等反应特征明显,地缘关系模式的演化表现出一定的时空惯性。④国际贸易格局的改变、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水资源战略价值重构以及地缘文化因素的潜在作用共同推动了“亚洲水塔”周边国家地缘关系网络的演化。  相似文献   

11.
柳江 《地理学报》2006,61(1):112-112
由清华大学、云南大学、世界银行学院和联合国大学联合主办,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承办的《拓展亚洲国际河流跨境水与生态安全合作》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2月10日至14日在云南省大理市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芬兰、荷兰、日本、泰国、越南、老挝、印度、斯里兰卡、伊朗和中国13个国家的6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2.
亚洲典型区域暴雨洪灾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刘家福  李京  梁雨华  刘湘南 《地理科学》2011,31(10):1266-1271
基于洪灾风险基本原理,从暴雨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承灾体易损性出发,以亚洲东南沿海区域为示范研究区,综合考虑降水、地形、土地利用、植被、河网密度、人口、经济等主要指标,利用定性及定量综合分析方法,对亚洲洪灾进行风险综合评价研究。首先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功能,对相关指标进行归一化数据处理,得到标准化的多源栅格数据;然后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相关指标影响因子权重,构建洪灾综合风险评估模型,最后利用GIS的地图代数功能,得出亚洲典型地区洪灾综合风险等级评价图。结果表明,暴雨洪灾等级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中国东北部分地区及沿海一带,紧邻孟加拉的印度东部,孟加拉东部及缅甸的东北部地区;中等、较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日本、韩国以及印度北部及西南大部分地区,菲律宾的吕宋岛地区;而在中国西北部大部分地区为中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3月19-20日,国际过去全球变化研究计划过去2000年亚洲气候变化第四次工作会议(The 4th PAGES-Asia2k workshop)在日本京都举行。会议由国际过去全球变化研究计划(PAGES)主办,日本综合地球环境学研究所(RIHN)承办。来自中国、俄罗斯、印度、  相似文献   

14.
沿海新兴工业省份是指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成长的几个沿海省份,是相对于京津沪辽沿海老工业基地和海南、广西等沿海后发展区域及内地而言的,它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5省。改革开放后,这5省经济飞速发展,超过了先后创造过经济奇迹的日本、亚洲四小龙在经济起飞和扩张时期的发展速度,也高于后期的经济明星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是近年来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创造了新的经济奇迹。  相似文献   

15.
王志远  王江林  贾佳  刘健 《地理学报》2021,76(3):550-565
基于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进行了4组长达1500 a的模拟试验(全强迫试验,控制试验,自然外强迫试验和人类活动外强迫试验)。在评估模式模拟亚洲夏季风降水可靠性的基础上,对模拟结果进行10~100 a的带通滤波以获取年代—百年际亚洲夏季风降水信号。主要结论为:① 过去1500 a亚洲夏季风降水强度存在显著的约15 a、25 a、40 a和70 a的年代—百年际周期信号;② 年代—百年际亚洲夏季风降水的主要时空变化模态表现为外强迫模态和气候系统内部变化模态;③ 过去1500 a亚洲夏季风降水的强迫模态表现为经向“三明治”结构,即中国北方季风区和热带季风区同向变化,而在东亚中纬度一带季风降水反向变化特征。这种降水的空间分布模态主要由自然外强迫(太阳辐射+火山活动)作用所导致。本文为历史时期亚洲季风降水变化的研究提供了材料支撑,为全球变暖背景下亚洲季风降水演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1 会议概况一九九一年十月三十日至十一月五日在新加坡东南亚教育部长组织所属的区域英语中心国际会堂举行了第十二届亚洲遥感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有亚洲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170人,邻亚洲国家代表17人以及非亚洲十一个国家和组织的代表38人,共计225人。以遥感应用所所长童庆禧研究员为团长的中国科学院代表团一行九人及国家科委周心铁副研究员、中山大学等单位的代表、海外留学生共18位中国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的学术活动采用了论文报告、论文展示、技术报告和商业展览等多种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7.
亚洲     
《中国地名》2010,(3):43-49
亚洲,七大洲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洲。其覆盖地球总面积的8.6%(或者总陆地面积的29.4%)。人口总数约为40亿,占世界总人口的60%。  相似文献   

18.
《地理学报》2005,60(3):526-527
云南大学亚洲国际河流中心是基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科技部和云南省科技厅等长期资助国际河流研究的基础上于2000年10月在云南大学成立的。它是我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聚焦国际河流的学术机构。中心主要针对中国及亚洲大陆国际河流为主  相似文献   

19.
第二届亚洲气候与冰冻圈(Asia CliC)国际学术大会于2007年10月22-26日在兰州市召开.来自中国、日本、俄罗斯、蒙古、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挪威等国家的148位代表出席了大会.会议主题是"亚洲冰冻圈的现状与未来"(The State and Fate of Asia Cryopshere),与会人员就涉及亚洲冰冻圈的如下科学问题展开了广泛交流:(1)冰川分布及其变化;(2)冻土/多年冻土的分布及其变化;(3)积雪、寒区水文及水资源;(4)寒区及高山区的陆面过程及大气过程;(5)大尺度的冰冻圈-大气圈之间的相互作用;(6)冰冻圈的预测与预估;(7)冰冻圈数据库;(8)未来冰冻圈研究的发展战略.共有51人做了口头报告,33人做展板报告.  相似文献   

20.
基于动力反演方法的亚洲季风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求董哥洞石笋δ18O值所指示的亚洲季风的驱动机制,用非线性动力反演的方法建立亚洲季风的动力方程。研究发现:董哥洞石笋δ18O值所指示的季风为印度季风,印度季风系统是由南极温度和其他驱动因子共同驱动的复杂非线性动力系统;太阳活动、北极温度和青藏高原温度对印度季风起稳定作用,太阳活动越强烈,稳定作用越弱;北极温度和青藏高原温度越高,稳定作用越弱;印度季风背景值对下一刻印度季风起稳定作用,且强度越大,稳定作用也就越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