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多部多普勒雷达同步探测三维风场反演系统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周海光  王玉彬 《气象》2002,28(9):7-11
“我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的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项目首次启用双多普勒雷达组网同步观测,如何从同步观测的暴雨资料中反演三维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根据项目需要,建立了国内首套多部多普勒天气雷达同步探测三维风场反演软件系统,并反演出2001年7月13日由双多普勒雷达同步观测到的一个中β尺度暴雨系统的三维风场,结果显示,该三维风场结构合理,系统能满足外场试验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我省各辐射观测站已于1992年1月1日起正式启用综合遥测辐射仪。取代了旧辐射观测仪开展工作。该仪器的启用实现了辐射观测自动化,大大减轻了观测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辐射观测的时效和精度,促进了辐射观测内在质量的提高,因而受到广大观测人员的普遍欢迎。但在使用中也反映出了  相似文献   

3.
通过基层台站在草温/雪面温度观测中反映出的问题,对《地面观测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做合理的解释和细化,以期解决该观测项目在实际工作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次梅雨锋降水系统三维风场双、三雷达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海光  王玉彬 《气象》2003,29(5):13-17
2002年,“我国重大气候和天气灾害的形成机理与预测理论研究”项目首次启用三多普勒天气雷达组网对暴雨系统进行同步观测,作者使用MUSCAT技术对6月24日梅雨锋雨带上的一个中β系统进行了双、三多普勒雷达三维风场对比分析,表明大气中低层辐合线是此次暴雨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5.
1引言云的观测是地面气象测报业务中的重要项目,虽然已安装了自动仪器,但云、能、天仍然是测报工作中目力观测的项目,云的观测是目测项目中最难的。云的观测主要包括判定云状、估计云量、测定云高和选定云码。其中判定云状是云的观测中最关键的,只  相似文献   

6.
在对云南省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记录月报表审核中发现部份台站对A、J文件首部参数中降水要素的标识不清;自动观测项目中气压和相对湿度分钟数据异常时极值的处理及降水、风、地温、蒸发等要素自记读数异常时的处理不正确;人工观测项目中云状与天气现象的记录与配合、电线结冰观测、气候概况等记录上均存在不符合规范规定问题。该文将2014年以前遇到的以上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与业务技术规定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为地面气象观测人员及审核人员在今后的业务工作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辐射观测中几个问题的探讨李桂珍(西安市气象局西安·710015)1992年9月1日,西安观测站启用TRYJ_2全自动辐射记录器及其相配套的《气象辐射观测方法》。经过一年多的使用,效果良好,提高了观测精度,减轻了观测员的劳动强度。一年来的观测实践,我们...  相似文献   

8.
云观测记录简单化模式化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凯 《吉林气象》2007,(4):43-44
1引言云的观测是地面气象测报业务中的重要项目,也是目测项目中最难的。云的观测主要包括判定云状、估计云量、测定云高和选定云码。其中判定云状是云的观测中最关键的,只有云状判定正确才能选定正确的云码。但云状观测记录中时常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南宁高空站近期发生的一次L波段雷达系统软件基测开关失灵从而启用探空数据备份接收机进行应急观测的过程分析,指出相关处理结果存在的一系列弊病:迟测、大量测风记录缺测和报文数据传输逾限,由此得出:建立正确的应急观测工作思路,合理安排各种观测保障活动的先后次序和轻重缓急,是有效应对各种复杂观测过程、获取最佳气象观测结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夏松成  侯维锋 《黑龙江气象》2009,26(2):36-39,46
观测环境状况分析采用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以定量评估为主.定量评估的项目采用百分制计分,根据各影响因子对观测环境影响的程度,制定不同权重的分值.定性评定标准是根据定量综合评定的得分情况,给出台站的观测环境好、一般、差3种评定结果.根据全省气象观测环境的总体得分情况和影响环境状况的主要因素,提出保护探测环境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怎样提高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的目测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科技在气象观测中的不断投入和气象观测仪器的不断更新,人工观测气象要素的项目越来越少,目前我区又在紧张地进行地面自动站的安装和调试。自动站建成后,其它观测项目都可以在自动仪器上获取,而云、能、天的观测还很难实现自动化,全靠目测。因此,云、能、天的观测就显得尤为重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云、能、天的观测也是目前地面测报工作中比较困难的项目。  相似文献   

12.
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雁 《气象科技》1998,(4):33-38
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试验和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之一,也是中日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该项目的实施主要是利用在以淮河流域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内开展外场观测试验所获得的气象、水文、雷达、卫星遥感等加密观测和特殊观测资料,进一步了解东亚季风区(主要是江淮梅雨区)中尺度降水系统的能量与水循环过程,建立区域气候一水文数值模式及四维资料同化系统,提高梅雨的气候模拟能力。淮河流域能量与水分循环外场观测试验按照项目计划于1998年5月1日正式开始,8月对日结束(部分水文观测项目到9月15日),历时4个月,圆满地完成了观测任务。其中地面、探空、雷达、卫星、水文及多种特殊观测项目进行了加密观测,成功地观测到江淮及淮河流域地区梅雨爆发前后、梅雨期间以及第二次人梅不同天气条件下的重要降水天气系统和过程,捕捉到季风雨带北移和南撤的气候背景条件下,影响江淮和淮河流域的几次强降水天气过程与水文过程,尤其是多尺度梅雨云系条件下的中-β和中-γ尺度能量与水循环过程,为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达到了项目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3.
大气探测中,夜间能见度的观测,是目前普遍存在问题较大的一个观测项目.本文通过长期对夜间能见度观测,摸索、积累一些经验,并提出一些做好夜间能见度观测的方法和要求.  相似文献   

14.
据日本《天气)杂志报道,日本全国79个气象台站从1986年1月1日起全部启用第三代现代化观测仪器——旋转式日照计进行日照时间观测,这是日本气象厅为提高观测数据的精度,实现观测自动化而在旧式日照计的基础上经过改进而成的。 旋转式日照计概观如图所示。它由主体、变换部、防霜防尘用的送风扇构成。使用时其安装要水平,变换部上所刻的南北线要对准确。在主体上每5度一刻的纬度刻度设定为观测地点的纬度,日照计的入射光反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1998年在高原东部玛曲设立的711雷达点观测的主要降水云层云顶高度和对应的大气温度,与对应GMS卫星观测亮温资料相比较,得出该地区相应区域云顶的象素点亮温最低值及平均值,比雷达观测值平均偏低-21℃和-9℃;观测的云区位置与雷达观测位置往WSW方向偏离约20km;温度偏差大小与地面降雨大小有关。  相似文献   

16.
云的观测在地面观测中非常重要,为了提高地面人工观测云的准确性,利用气象台站的探空资料,对相应时段的地面观测数据中的低、中、高三族云进行校对应用,增加目测云的准确性,减少因人为因素而造成的观测误差;并阐明探空资料应用于地面云观测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中日JICA计划项目于2006年初正式启动。在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科技发展司、预测减灾司等职能部门的积极推动下,在JICA项目青藏高原及周边综合观测系统计划总体设计与工程实施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项目中方执行负责人张人禾、徐祥德组织了观测系统方案实施。项目对青藏高原及周边综合观测设计重点体现了长江流域灾害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与区域水资源评估的重大需求。  相似文献   

18.
目前,有些台站将地温。蒸发观测的时间安排在正点前40-45分之间进行,有些台站安排在正点后10min内进行。安排在正点前40-45分进行,虽然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规范)要求,但有时会给观测记录带来一定的影响。如在20时云的观测前忙于在灯光下观测地温、蒸发,待到云天观测时,肉眼一时很难适应在黑暗条件下,细致地分辩云的外形特征、结构特点,尤其当出现较为复杂的云时,容易造成云的观测质量降低。又如有些台站地温、蒸发项目较多,在观测地温、蒸发时若遇到较强降水,不仅给观测带不便,也相应增加了操作的时间,使观测员心理负担加重…  相似文献   

19.
农业气象观测资料,是农业气象预报、情报服务和科研工作的基础。怎样把好质量关?现将我的体会归纳如下: 1.纵横列表,以防缺测原中央气象局编定的《农业气象观测方法》是按观测项目分节叙述的。对每个项目的观测都有不同的要求。在各个发育期中,对这些项目有的要测,有的不测,有的后来规定还要加测。这给掌握观测项目带来较大困难,一不小心就要造成多测或者漏测,尤其有的项目一年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 1990年10月15日,藤县站地面气象测报值班员,在14时定时气候观测中,曾观测查算到一次数值明显偏大,日变化规律反常的水汽压、相对湿度和露点温度。为了弄清导致这次空气湿度记录反常的原因,该站及时对14时的观测记录、查算,以及可能影响空气湿度准确性的各技术环节,一一进行了认真的检查、讨论、分析。最后终于找到了造成湿度记录反常的原因,并对有关记录作了相应的技术处理,保证了记录的准确性。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