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粗枝软骨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中国沿海海藻中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和凝胶Sephadex LH-20色谱,从采自青岛的粗枝软骨藻(Chondria crasscaulis)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经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光谱(1H NMR、13C NMR)以及质谱(MS)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为loliolide(1),2-羟基苯甲醛(2),4-羟基苯甲醛(3),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4)和4-羟基苯甲酸(5)。  相似文献   

2.
应用正相硅胶、生物胶Bio-Beads、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反相HPLC等层析方法,从小粘膜藻(Leathesia nana)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通过IR、MS、1D和2DNMR等波谱技术鉴定为4-羟基苯甲酸(1)、3.羟乙酰基吲哚(2)、2,3-二溴.4,5-二羟基苯甲醛(3)、3-溴-4,5-二羟基苯甲醛(4)、2,3.二溴-4,5.二羟基苯甲基乙醚(5)、双-(2,3-二溴-4,5-二羟基卞基)-醚(6)和3.溴-4.(2,3-二溴-4,5-二羟基苯甲基)-5-甲氧甲基苯二酚(7)。  相似文献   

3.
从采自青岛近海的红藻多管藻(Polysiphonia urceolata)中分离到一株毛壳霉属真菌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对其发酵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采用溶剂提取、分配,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柱层析以及制备薄层层析等技术已分离获得6个单体化合物,通过一维、二维超导核磁共振技术、质谱技术等鉴定了其中4个化合物的结构,均为苯甲醛类衍生物,分别为2-(1-庚烯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Ⅰ)、2-庚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Ⅱ)、2-(3、5-庚二烯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Ⅲ)、2-(1、3、5-庚三烯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Ⅳ)。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中国沿海海藻中的活性化学成分, 利用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 柱色谱、反相HPLC 及重结晶等手段, 从采自青岛的褐藻叉开网翼藻(Dictyopteris divaricata Okam.)中首次分离得到了6 个单萜类化合物, 经红外波谱(IR), 质谱(MS)及核磁共振波谱(1H NMR、13C NMR)等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为loliolide (1), isololiolide (2), 3β-hydroxy-5α,6α-epoxy-7-megastigmen-9-one (3), dehydrovomifoliol(4), (3R)-4-[(2R,4S)-2-hydroxy-2,6,6-trimethylcyclohexylidene]-3-buten-2-oneiol (5), (3R)-4-[(2R,4S)-4-acetoxy-2-hydroxy-2,6,6-trimethylcyclohexylidene]-3-buten-2-one (6)。并通过MTT 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细胞毒活性筛选, 通过比色法进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筛选。  相似文献   

5.
首次对南海柳珊瑚Leptogorgia rigida中甾体类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采用硅胶柱柱层析、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填料、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色谱(HPLC)及薄层色谱(TLC)等多种方法进行分离纯化, 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质谱(MS)等现代波谱分析及物理常数对照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从南海柳珊瑚Leptogorgia rigida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8个甾类化合物, 结构依次为: 3β, 6β, 11-trihydroxy-9, 11-seco-5α-chloest-7-en-9-one (1); 3β, 6α, 11- trihydroxy-9, 11-seco-5α-chloest-7-en-9-one (2); 3β, 6α, 11-trihydroxy-5α-chloest-7, 22(E)-dien-9-one (3); pregnan-4-en-3, 20-dione (4); 5α-pregnan-3, 20-dione (5); 3β-hydroxy-pregnan-5-en-20-dion (6); 3β-hydroxy-5α-pregnan-20-one (7); 和3β, 6α, 11-trihydroxy-9, 11-seco-5α-gorgosterol (8)。所有化合物均首次从Leptogorgia属中得到。  相似文献   

6.
一种中国南海枝网刺柳珊瑚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反相硅胶ODS柱色谱和HPLC等手段对一种中国南海枝网刺柳珊瑚Echino-gorgia sassapo reticulata(Esper)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研究。从提取物的乙酸乙酯相中分离获得13个单体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技术并结合文献数据,鉴定其结构分别为:尿嘧啶核糖核苷(1),2’-脱氧尿嘧啶核苷(2),2’-脱氧胸腺嘧啶核苷(3),尿嘧啶(4),鲨肝醇(5),1-O-eicosanylglycerol(6),11,13-dihydro-7,11-dehydro-3-desoxy-zaluzalanin C(7),邻苯二甲酸二丁酯(8),邻苯二甲酸1-(2-甲基-丁基)酯-2-丁酯(9),(22E)-5-αcholest-22-ene-3α,5α,6-βtriol(10),(22E,24S)-24-methyl-5-αcholesta-7,22-diene-3β,5α,6,β9-tetraol(11),(24S)-methylene cholestane-3β,5α,6,β18-tetrol(12),胆甾醇(13)。除了化合物3和13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柳珊瑚中分离得到。另外化合物9为首次作为天然产物单体化合物分离得到,化合物12为首次从柳珊瑚中获得。对化合物1 3进行了卤虫致死活性及斑马鱼胚胎毒性测试。  相似文献   

7.
为从极端环境微生物中获得抗肿瘤药物先导化合物,作者从采自内蒙古盐湖的沉积物中分离了96株耐盐真菌.采用小鼠乳腺癌细胞株tsFT210和海虾(Artemia salina Leach)筛选抗肿瘤活性微生物,1株耐盐真菌Aspergillus variecolor B-17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和海虾致死活性.采用活性跟踪的分离方法,从该菌株的大量发酵产物的石油醚层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3个单体化合物.通过一维、二维超导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方法确定其结构分别为:2-(E-1-庚烯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1)、2-庚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2)、2-(E,E-3,5-庚二烯基)-3,6-二羟基-5-(3-甲基-2-丁烯基)苯甲醛(3).化合物1、2和3对P388、A549、HL-60和BEL-7402肿瘤细胞表现弱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88,68,66,65 μmol/L,9,99,110,84 μmol/L以及77,147,93,203 μmol/L.  相似文献   

8.
软海绵属海绵Halichondria sp.甾体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系统研究中国南海软海绵属海绵 Halichondria sp.的化学成分,文章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从其氯仿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了9个甾体类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和文献对照的方法鉴定其结构.其结构分别鉴定为:1)3β-羟基-5,8,22-麦角甾三烯-7-酮;2)3β,5α-二羟基-7,22-麦角甾二烯-6-酮;3)3β,5α,6β-胆甾三醇;4)3β,5α,9α-三羟基-7,22-胆甾二烯-6-酮;5)3β-羟基-5-胆甾烯-6-酮;6)5α,8α-环二氧-6,22-麦角甾二烯-3β-醇;7)5α,8α-环二氧-6-胆甾烯-3β-醇;8)7,22-麦角甾二烯-3β,5α,3β-三醇;9)胆甾醇.本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软海绵属海绵的化学成分研究,而且将为软海绵属海绵的化学分类及甾体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利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寻找天然抗污损活性化合物,以抗硅藻附着活性为导向,采用有机溶剂萃取、半制备高压液相色谱对分离自海绵的芽孢杆菌UST050418-715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抗硅藻附着活性物质,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活性物质结构。从菌株UST050418-715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7种具有抗硅藻附着活性的环二肽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环(L-亮氨酸-反式-8-羟基-L-脯氨酸-)、(2)环(L-缬氨酸-L-脯氨酸)、(3)环(D-脯氨酸-L-亮氨酸)、(4)环(L-脯氨酸-D-亮氨酸)、(5)环(甘氨酸-L-脯氨酸)、(6)环(L-苯丙氨酸-顺式-8-羟基-D-脯氨酸-)、(7)环(L-苯丙氨酸-反式-8-羟基-L-脯氨酸-)。说明海绵附生芽孢杆菌UST050418-715代谢产物中存在大量环二肽类化合物,可以帮助宿主海绵实现对硅藻附着的化学防御。  相似文献   

10.
采用硅胶、凝胶等色谱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采用理化常数及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研究了南海海绵Haliclona sp.的化学成分.结果从南海海绵Haliclona sp.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正十六烷基甘油醚(Cetyl ethers of glycerol,1)、正十二烷酸(Dodecanoic acid,2)、2'-脱氧腺苷(2'-deoxyadenosin,3)、尿苷(Uridine,4)、2'-脱氧尿苷(2'-deoxyuridine,5)、2'-脱氧胸苷(2'-deoxythymidine,6)、a-乙基葡萄糖苷(a-ethyl glucoside,7)、对羟基苯乙胺(Tyramine,8)、异戊胺(Isopentylamine,9).化合物4、5、7和9为首次从该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报导合成了四种新的单取代苯甲酸多溴代芳酯:4-溴苯甲酸-2',4',6'-三溴苯酯,双(4-溴苯甲酸)-2',3',5',6'-四溴-1',4'-苯二酯,双(4-羟基苯甲酸)-2',3'5',6'-四溴-1',4'-苯二酯和双(2-羟基苯甲酸)-2',3',5',6'-四溴-1',4'-苯二酯。  相似文献   

12.
海洋红藻多管藻内生真菌EN-22 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采自广西涠州岛近海多管藻(Poiysiphonia urceolata)分离到的一株内生真菌EN-22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PTLC)以及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该菌发酵液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通过一维、二维核磁共振技术、质谱技术等鉴定了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4-(4-喹啉)-4-羟基-2-丁酮(1),3-羟基-3-(2-氧丙基)吲哚-2-酮(2),3-吲哚乙醇(3),3-吲哚甲酸(4),2-羟基-3-吲哚丙酸(5),2-酮-3-吲哚乙醇(6),3,3-二吲哚-2-羟基-丙醇(7),β-咔啉(8),尿嘧啶(9),环-(S-脯氨酸-S-异亮氨酸)(10),(22E,24R)-3β,5α,9α-三羟基麦角甾-7,22-二烯-6-酮(11),(22E,24R)-5α,6α-环氧麦角甾-8,22-二烯-3β,7α-二醇(12),5α,6α-环氧-24(R)-甲基胆甾-7,22-二烯-3β-醇(13),胡萝卜苷(14),过氧化麦角甾醇(15);其中化合物1和2为新天然产物,并首次报道化合物1的碳谱数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正相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层析、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PTLC)及重结晶等分离手段,从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通过MS、1D和2D NMR等波谱技术鉴定结构为:黑麦草内酯(1);Hexahydro-3a,6-dihydroxy-4,4,7a-trimethyl-2(3H)-benzofuranone(2);5-甲酯基-5-羟基-3-甲氧基-2-环戊烯-1-酮(3);顺-1,6,9,12,15,18-二十一碳六烯酸(4);顺-5,8,11,14-二十碳四烯酸(5);顺-5,8,11,14,17-二十碳五烯酸甲酯(6);植醇(7)和岩藻甾醇(8).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海藻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采用群体感应抑制(quorum sensing inhibitory, QSI)活性导向法, 对分离自山东威海近海底泥的真菌WH7-2开展代谢产物研究。综合菌落形态和转录间隔区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ITS)全序列分析, 菌株WH7-2鉴定为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综合运用多种色谱方法, 从该真菌大米发酵产物的活性部位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2E, 5E)-3, 5, 7-三甲基-2, 5-辛二烯酸 (1)、不饱和脂肪酸酯混合物 (2—4)、镰红菌素-3-甲醚 (5)、脱水镰红菌素 (6)、(22E)-5α, 8α-过氧化麦角甾-6, 22-二烯-3β-醇(7)、(22E)-5α, 8α-过氧化麦角甾-6, 9 (11), 22-三烯-3β-醇(8)、3β-羟基-胆甾-5-烯-7-酮 (9)、6β-羟基-胆甾-4-烯-3-酮 (10)和(22E)-胆甾-5, 22-二烯-3β-醇 (11)。其中不饱和脂肪酸酯混合物(2—4)具有QSI活性, 其他化合物无QSI活性。除5和6外, 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腐皮镰刀菌F. solani中发现。  相似文献   

15.
研究南海礁栖腔节藻Coelarthrum sp.共附生真菌Pestalotiopsis neglecta SCSIO41403的次级代谢产物。采用中压正相柱层析色谱法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 对真菌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 制备获得6个次级代谢产物单体化合物, 使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学方法, 结合其理化性质以及文献数据对比, 分别鉴定为: gamahorin (1)、microsporaline C (2)、7-hydroxy-5-methoxy-4,6-dimethylphthalidc (3)、demethyl nectriapyrone A (4)、4-hydroxybenzaldehyde (5)和4-hydroxyphenethyl acetate (6)。这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株发现, 其中化合物1、2、5和6是首次从海洋动植物共附生真菌中发现。抗菌活性筛选显示其中化合物3对白色念珠菌有明显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6.
野生对虾与养殖对虾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生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脂肪酸的组成类似于其他的海洋动物,即雌、雄虾的肝胰脏和肌肉中,棕榈酸(16:0)和n-3族高不饱和脂肪酸(如20:5n-3和22:6n-3)占优势。野生虾体内含有的脂肪酸种类,尤其是高不饱和脂肪酸的种类多于养殖虾。野生虾肝胰脏中主要脂肪酸为16:0(20.0~22.5%),18:0(2.5~2.9%),18:1 n-9(12.3~14.0%),18:2 n-6(2.4~2.6%),20:5 n-3(6.1~6.6%)和22:6 n-3(7.1~7.5%)。肌肉中的主要脂肪酸种类大致与肝胰脏中相同。养殖虾中除了18:2 n-6(6.3~13.0%)高于和16:l(3.6~4.2%)低于野生虾外,其余的基本类似。野生虾比养殖虾有较高水平的n-3族和较低水平的n-6族不饱和脂肪酸,且野生虾n-3/n-6族脂肪酸的比率同样大于养殖虾。  相似文献   

17.
采用硅胶柱层析色谱法、中压正相柱层析色谱法、中压反相柱层析色谱法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中国南海软珊瑚来源真菌Acremonium sp. SCSIO41216的大米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 并使用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学方法, 结合其理化性质及文献数据鉴定了7个单体化合物结构: fischexanthone(1)、sydowinin A (2)、(22E)-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 (3)、16-O-去乙酰基夫西地酸内酯(4)、环-(S)-脯氨酸-(R)-亮氨酸(5)、环-(S)-脯氨酸-8-羟基-(R)-异亮氨酸(6)和环(L)-脯氨酸-(L)-苯丙氨酸(7)。化合物1—7均首次从海洋软珊瑚来源的枝顶孢属真菌(Acremonium sp.)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8.
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HPLC等技术,采用活性追踪分离的方法,对南海短指软珊瑚Sinularia sp.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获得单体化合物,运用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了8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3β-羟基-24-亚甲基胆甾-5-烯-7-酮(1),孕甾烯醇酮(2),cembrene A(3),epoxycembrane A(4),4,8,12-trimethyl-1-(1-methylethenyl)-3,7-cyclotetradecadien-10-one(5),(3E,7E,11E)-11,12-dihydroxy-1-isopropyl-4,8,12-trimethyicyclotetradeca-1,3,7-triene(6),邻苯二甲酸二丁酯(7)和十九烷-2-酮(8).化合物5和8为首次从珊瑚动物中分离得到,6为首次从短指软珊瑚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和4显示较强的卤虫致死活性.西松烷二萜类化合物是该短指软珊瑚中的重要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9.
从松节藻中分离的含卤素化合物表现出显著PTP1B抑制活性。其中BPN效果最佳。为研究BPN侧链基团极性对其抑制活性的影响,本文以香兰素(1)为起始原料,经过溴代、氧化、还原、傅克烷基化以及酯化等反应,成功合成了新化合物2,3-二溴-1-(2-溴-3,4-二甲氧基-6-((4-硝基苯氧基)甲基)苯甲基)-4,5-二甲氧基苯(10)、4-((3-溴-2-(2,3-二溴-4,5-二甲氧基苄基)-4,5-二甲氧基苄基)醚)苯胺(11)、4-((3-溴-2-(2,3-二溴-4,5-二甲氧基苄基)-4,5-二甲氧基苄基)醚)-4-乙酰乙酸(12)和3-溴-2-(2,3-二溴-4,5-二甲氧基苄基)-4,5-二甲氧基苯甲醛肟(14)。通过1 H-NMR,13C-NMR等方法对目标产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对化合物进行了PTP1B酶抑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侧链极性对PTP1B酶抑制活性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