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利用2009年热带气旋资料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海温等特征量数据,分析了2009年热带气旋活动特点.结果表明:2009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具有生成数较常年偏少,登陆我国较常年偏多,登陆的热带气旋偏弱及登陆地点偏南的特点.热带气旋的这些活动特点与西太平洋副高、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中纬度大气环流及赤道辐合带的变化等有密...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1951~1987年286个网格点太平洋月平均海温场及500hPa月平均位势高度场,分析了春季西北太平洋(不含南海)热带气旋与海温场和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前期太平洋海温场与春季热带气旋生成数有显著的相关,并以前一年夏季和前期冬季更为明显。影响春季热带气旋生成的太平洋海温场主要有两个关键区,一个位于赤道东太平洋,为负相关:一个位于北太平洋中部,为正相关。文中还从海温对大气环流影响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春季热带气旋活动特多年与特少年前期及同期500hPa大气环流的特征及两者之间的差异。最后利用逐步回归方法作了春季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长期趋势预报。  相似文献   

3.
1975~2008年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及印度气象局(IMD)公布的1975~2008年热带气旋资料,对34年来发生在北印度洋的热带气旋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的年际变化特征、逐月个数分布及强度变化特征、生成源地分布、移动方向和生命期特征,并结合海表温度的分布特征,指出北印度洋热带气旋的逐月变化与海温变化和夏季SW季风有着极大的关系,而且海温也极大的影响着热带气旋的生成源地分布。  相似文献   

4.
根据1949-2017年广东省登陆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以及1994-2016年广东省重大热带气旋灾害资料,对登陆广东省热带气旋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登陆热带气旋频数的年际变化明显,总体上呈下降趋势。7-9月是广东省热带气旋登陆的高频期,登陆地点主要集中在湛江、汕尾、阳江、江门。登陆广东省的热带气旋主要来自南海北部和菲律宾以东洋面;其中登陆最多的是强热带风暴,其次是热带风暴和台风。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1949~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影响中国和福建的热带气旋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近60年来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及影响中国和福建的热带气旋变化情况,得出如下结论:(1)近60年来西太生成热带气旋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有一个6~7年左右的振荡周期,以后周期变为4~5年;(2)登陆我国热带气旋有一个10年左右的振荡周期,在一年中呈正态分布,以8月份最多;(3)登陆福建后的热带气旋移动路径与登陆前一致出现的频数最多,其次为路径转向右折,登陆后转向左折出现的频数最少;(4)影响福建的热带气旋有一个4~5年的周期,影响频数在地域上表现为从南往北逐次减少的特征;(5)20世纪90年代以来登陆我国的初旋日期呈现一个偏晚的趋势,终旋日期的年际变化不明显,而登陆福建的初、终旋日期年际变化不明显,但登陆福建初、终旋日期时间间隔近几年有一个偏短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聂桂珍 《海洋预报》1997,14(4):22-25
本文探讨了近46年盛夏南海热带气旋的变化规律与副高之间的关系,并对盛夏热带气旋多年、少年成因从环流和海温因子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为加强海表温度对热带气旋快速加强影响的认识,利用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欧洲中尺度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海温数据,选取1979-2019年期间的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统计分析了海温和热带气旋强度快速变化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约90%的热带气旋快速加强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分别占快速加强总次数的32.8%和56.4%,绝大部分热带气旋以跨越1个强度等级的快速加强为主,由强热带风暴快速加强到台风和由台风快速加强到强台风是出现次数较多的两种情况。(2)夏季大于28℃,秋季大于27.5℃的海表温度条件有利于热带气旋快速加强,较低强度等级的热带气旋需要更高的海表温度(> 29℃)才易出现快速加强;热带气旋快速移动有利于其中心处海温维持较高状态。(3)海温的时间变率在±0.2℃/(6 h)内,水平空间梯度低于0.4℃/(°)是热带气旋快速加强的有利条件;热带气旋强度越强,越需要平稳的海表温度环境。(4)热带气旋处于强热带风暴及以上级别时,仅利用海表温度条件对其是否发生快速加强的判断准确性较好。这一工作量化了有利于热带气旋加强的海表温度环境,为业务上基于海表温度定量预...  相似文献   

8.
叶英  董波 《海洋预报》1997,14(2):44-52
本文分析了1994/1995年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并对这两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风环流特征、热带对流活动以及赤道东太平洋海温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气候异常的角度讨论了这两年热带气旋异常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200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发生源地、频数、移动路径、强度等方面的分析,找出200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特征,并对其大气环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偏少、偏强,路径怪异.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低,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偏西,是2007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81—2012年热带气旋数据资料,统计分析了2012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的特征;并且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数据和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的avhrr卫星数据,分析了其原因。结果表明,2012年登陆热带气旋登陆地点偏北是由当年夏季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的脊线位置偏北,热带季风槽位置偏北等因素所造成的。登陆热带气旋强度偏强和北太平洋(30°N、160°—170°E)区域海温表现出很好的正相关关系,与东太平洋(20°N、120°W)区域海温呈现了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简要分析了青岛市水资源的紧张状况,指出了青岛市扩大海水利用必要性,并对利用海水冲厕的可行性,以及海水冲厕实验小区的技术指标进行了搪塞。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风暴潮灾害承灾体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海燕 《海洋预报》2007,24(1):9-15
本文分析海南岛沿岸易受风暴潮灾害侵袭的区域,归纳了8类承灾体及承灾体所处高程与所淹水深的关系,以0518号台风引发的风暴潮灾害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和比较,得出承灾能力最弱的系统因素是海水养殖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methodology to estimate the probability of future coastal flooding given uncertainty over possible sea level rise. We take as an example the range of sea level rise magnitudes for 2100 contained in the IPCC Third Assessment Report [Church, J.A., Gregory, J.M., Huybrechts, P., Kuhn, M., Lambeck, K., Nhuan, M.T., Qin, D., Woodworth, P.L., Anisimov, O.A., Bryan, F.O., Cazenave, A., Dixon, K.W., Fitzharris, B.B., Flato, G.M., Ganopolski, A., Gornitz, V., Lowe, J.A., Noda, A., Oberhuber, J.M., O'Farrell, S.P., Ohmura, A., Oppenheimer, M., Peltier, W.R., Raper, S.C.B., Ritz, C., Russell, G.L., Schlosser, E., Shum, C.K., Stocker, T.F., Stouffer, R.J., van de Wal, R.S.W., Voss, R., Wiebe, E.C., Wild, M., Wingham, D.J. and Zwally, H.J., 2001. Changes in sea level. In Houghton, J.T. et al. (eds), Climate Change 2001: The Scientific Basis.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Third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881pp.] and infer a plausibl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for this range. We then use a Monte Carlo procedure to sample from this distribution and use the resulting values as an additional boundary forcing for a two-dimensional model of coastal inundation used to simulate a 1 in 200 year extreme water level event. This yields an ensemble of simulations for an event of this magnitude occurring in 2100, where each member represents a different possible scenario of sea level rise by this time. We then develop a methodology to approximate the probability of flooding in each model grid cell over the ensemble and by combining these hazards maps with maps of land use values (consequence) we are able to estimate spatial contributions to flood risk that can aid plann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The method is then applied to a 32 km section of the UK coast in Somerset, South-West England and used to estimate the monetary losses and risk due a 1 in 200 year recurrence interval event under: (a) current conditions; (b) with the IPCC's most plausible value for sea level rise by 2100 (0.48 m) and (c) using the above methodology to fully account for uncertainty over possible sea level rise.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undertaking a risk assessment using the most plausible sea level rise value may significantly underestimate monetary losses as it fails to account for the impact of low probability, high consequence events. The developed method provides an objective basis for decisions regarding future defence spending and can be easily extended to consider other sources of uncertainty such as changing event frequency–magnitude distribution, changing storm surge conditions or model structural uncertainty, either singly or in combination as joint probabilities.  相似文献   

14.
利用234Th-238U不平衡研究南海东北部海域3个站位上层水体中的颗粒动力学性质,测定了水往中溶解态及颗粒态234Th的比活度,具体讨论各相中234Th/238U)AR(放射性活度比)比值的垂直分布情况及其与水化学要素间的关系。运用稿态箱式模型计算出各站位不同水层中溶解态234Th相对于清除至颗粒物的平均停留时间和颗粒态234Th相对于迁出作用的停留时间。由模型得出的参数表明3个站位的真光层具有两种不同的层化图像,这一情形与我们在南沙群岛海域得到的结果相一致。结合POC/PTh比值,估算出3个站位从真光层输出的颗粒有机碳(POC)通量分别为4.025.0和5.4mmolC·m-3-d-1。文中进一步讨论了234Th与POC两者停留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渤海南部海底沉积物颜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粗糙海面L 和C 双波段的代价函数多参量遥感反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震  魏恩泊  刘淑波 《海洋科学》2012,36(1):100-107
利用代价函数(cost function)方法,通过分析粗糙海面L和C双波段多极化遥感亮温对海表盐度、温度、风速和有效波高等参数的敏感性以及L和C双波段多极化的代价函数收敛特性,建立了反演海表盐度、温度、风速和有效波高等多参数的L和C双波段多极化代价函数模式。双波段遥感模式分析结果表明:(1)对于双参数的联合反演,L和C双波段垂直极化代价函数联合反演海表盐度和温度可以获得较好的反演结果。(2)L波段垂直极化和C波段水平极化代价函数联合反演海表盐度和风速较好。(3)对于三参数联合反演,L波段垂直极化和C波段的双极化联合反演盐度、温度和风速的精度较高。(4)L波段亮温对有效波高的敏感性较低(C波段经验模式不含有效波高),使得有效波高反演误差较大,L和C波段经验模式不适合反演有效波高参数。另外,为了定量分析L和C双波段代价函数的多参量遥感反演结果,采用加性噪音模拟亮温方法,对上述L和C双波段多极化模式的盐度、温度和风速等多参数联合反演误差进行了分析,均得出较好的结果。结论表明L和C双波段代价函数联合反演多参量可以明显提高参量反演精度,为粗糙海表面多参量的反演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7.
鄂霍次克海南部晚第四纪的古海洋学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霍次克海是太平洋第二大边缘海,在西北太平洋水文环境中扮演重要角色。综合分析了鄂霍次克海南部T00孔沉积物的多种替代性指标,揭示了鄂霍次克海晚第四纪以来的环境变化受季节性海冰变化、大气循环模式、陆源物质通量和表层生产力的共同影响。对比放射虫Cycladophora davisiana的含量曲线与LR04氧同位素记录,该孔沉积物可划分为氧同位素1-7期,底部年龄约为250ka。C.davisiana在间冰期的高含量表明鄂霍次克海中层水是北太平洋中层水的主要源区。蛋白石和有机碳的分析显示鄂霍次克海表层生产力在冰消期突然增大,随后在间冰期逐渐下降,冰期普遍较低。C/N比值曲线的分析说明鄂霍次克海的有机质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海洋。沉积物粒度的分析揭示鄂霍次克海冰期时陆源粗颗粒含量较低,至冰消期粗颗粒含量突然增加,而在间冰期陆源粗颗粒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8.
对雌雄异体受精的东方扁虾的性腺发育,交配,排卵,抑卵孵育及孵化等繁殖习性进行了初步调研,同时也对闽南海区东方扁虾若干繁殖生物学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方扁虾抱卵季节为3月初至10月中旬,高峰期是3月中锂至4月中锂,东方扁虾头甲长与体长之间的关系显示了雌雄二态现象,这一现象明显地与产卵特征相关联,抑卵雌虾的抑卵量(N)与体长呈曲线相关:N=12.039(体长)^1.4813(r^2=0.7742),东方扁虾在一年内可多次排卵,抱卵,卵径平均范围为0.96-1.29mm,卵重平均范围为0.575-1.000mg,卵径和个卵重都随胚胎发育的进展而增大。  相似文献   

19.
黄、东海陆架海域温度垂直结构类型划分与温跃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黄、东海陆架海域1997—1999年4个季节调查的CTD资料,采用拟阶梯函数逼近法对温度垂直剖面拟合逼近,然后按拟合均方差和跃层强度对黄、东海陆架区的温度垂直结构进行类型划分,共划分为6个类型:三层结构型(T型)、主跃层上位型(U型)、主跃层下位型(L型)、多阶梯状结构型(M型)、异常结构型(A型)和垂直均匀型(H型)。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垂直结构类型在黄海区域为:春季呈L型;夏季呈U型;秋季呈T型;冬季呈H型。东海北部春季基本呈T型;夏季西部呈T型,东部呈U型;秋、冬季演变为H型;东海南部春、夏季主要呈L型;秋、冬季除近岸出现逆温类型外,大部分区域呈H型。利用风和潮的混合卷挟模式阐述了各种温度垂直结构的形成机制,最后给出了黄、东海陆架海域的主温跃层特征值的区域分布和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20.
HPLC方法分析表层海水叶绿素a含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ODS-2 Spherisorb C18反相HPLC分析柱,流动相A(体积比为80:20的甲醇,pH=7.2的0.5mol/L乙酸氨水溶液,0.01%BHT W:V)、流动相B(87.5:12.5的乙腈:水,0.01%BHT W:V)和流动相C(乙酸乙酯),梯度洗脱,流速为1mL/min,紫外检测波长为436nm,HPLC方法分析辽东湾表层海水中的叶绿素a含量。该方法灵敏度高,检测限为10ng/L。对HPLC、荧光法和分光光度法的叶绿素a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