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建立增产性能、稳产性能、重要性能、经济性能、抗旱性能5个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运用模糊数学方法计算了武威市主要种植作物的气候-经济优势,得出了在武威市目前社会、自然和经济条件下最具优势的4种种植作物依次为玉米、甜菜、油菜和小麦。根据气候-经济优势度值对现有种植结构提出了调整方案。  相似文献   

2.
基于云南省、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共163个站点气候资料和主要经济作物产地分布数据,应用作物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原理,分析云南气候特征与经济作物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关系.结果表明,受季风气候、高原山地气候、低纬气候的影响,云南干湿季节分明、夏季气温偏低、春秋季长、气温日较差大、干季日照较多,具有气候区域性和层次性差异特点,由...  相似文献   

3.
一、光温生产潜力的探讨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的东段,祁连山北麓,气候特点是光能丰富日照长,干旱少雨温差大。主要作物为春小麦,1980年播种面积84.38万亩,占粮食作物面积的73%。由于生产条件的改变,作物良种化程度和栽培技术的提高,以及水利设施的完善,产量有  相似文献   

4.
孙玉亭 《气象》1983,9(2):29-31
研究作物种类、品种及产量与环境的关系,根据地区气候特点合理布局作物,是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挥气候优势的基础。本文根据黑龙江省大豆品种生态类型的分布及大豆在各地所表现的生产性能,从气候资源利用角度,探讨大豆的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大兴安岭东南部气候变化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大兴安岭东南部1971~2005年气温资料与玉米、大豆、小麦和马铃薯产量资料,分析了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4种作物气候产量与各个气温因子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由此可见气候变暖有利于该区各种作物产量的提高.气候变暖可使作物生长期延长8~15天,因此可以引种生长期为120~130天的高产品种,增加中、晚熟品种.气候变暖扩大了作物种植区域,作物的种植北界北推,范围扩大至49°45′N 以南的地区,上界升高至海拔400 m.但是气候变暖也增大了干旱发生的机率,加重了干旱的程度,增加了农作物害虫对农田的危害.气候变暖使异常天气事件增加,对农业产生一些不可逆的影响,使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  相似文献   

6.
武威市初、终霜日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因地制宜,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和布局,有效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利用1961—2014年武威市4个气象站点初、终霜日(最低地温≤0℃)观测资料,采用现代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该市年初、终霜日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受海拔高度、地形地势以及植被覆盖情况的影响,在空间分布上,武威市初霜日为山区早于荒漠区早于绿洲平原区,终霜日为山区晚于荒漠区晚于绿洲平原区,各地初、终霜日存在一定的异常性,正常初、终霜日均在60%左右,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的偏早和特早初霜日、偏晚和特晚终霜日的概率均在20%左右。在时间变化上,武威市初霜日呈显著推迟趋势,终霜日呈显著提早趋势,霜期呈显著缩短趋势,终霜日提早的幅度比初霜日推迟的幅度更大。初霜日和终霜日的时间序列均分别存在着8~10年和9~11年的准周期变化。初霜日在1998年发生了气候突变,终霜日在1996年发生了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7.
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相比,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有关农业的评估对象由作物生产系统延伸到粮食供应链系统,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不利影响的证据在加强。气候变化改变了作物适宜种植区,使中高纬度及温带地区作物种植界限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推移。人为引起的气候变暖阻碍了作物产量的增长,地表O3浓度增加使作物产量降低,CH4排放加剧了这种不利影响。气候变化加剧作物病虫草害,极端气候事件高发加剧了粮食不安全,推升了国际粮食价格。适应措施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基于自然的适应方案在增强作物生产系统气候恢复力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具有较高潜力。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大战略需求出发,AR6报告对我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的启示如下:需要高度重视气候变化背景下作物种植适宜区转变与种植带北移的重要战略价值,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加强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防治体系和能力建设,保障粮食生产稳定性;关注气候变化对国际作物生产和谷物贸易的影响,统筹国内、国际市场粮食资源,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温室气体减排与作物生产高效协同,为实现国家减排目标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新书架     
《气象》2014,(5)
正《气候变化对中国种植制度影响研究》杨晓光,陈阜著该书以气候要素变化特征及其对作物种植制度影响为主线,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近50年来的作物熟制界限、主要农作物种植北界空间位移,以及对作物产量潜力的影响状况。全书是基于作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和文献整理分析完成的,提出了农业气象资源要素与灾害评价、作物种植界限与适宜性、作物生产潜力分析等思路与方法,并针对典  相似文献   

9.
一、气候-作物评定系统的内容及目的应用气象和卫星资料评定气候-作物系统,其内容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作物的潜力评定,主要分析作物对气候环境的适应性,以便因地制宜种植作物;二是作物状况评定,主要运用近期的气象和卫星资料对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评定,为生产部门提供有用的信息,也可对评定的模式作必要的校正;三是作物产量评定,主要是运用气象和农业资料,设计评定产量的模式。整个体系的示意图如图1。  相似文献   

10.
根据种植比例,复种指数和水旱地比例,选择适合陕西省情的气候生产潜力计算模式,对小麦、玉米、水稻、谷子等四种主要作物的综合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估算,同时计算了各地的光热指数和水热指数,确定了作物对一些光热水资源综合运用的程度,从气候资源角度提出了"吨粮田"建设的区域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北京种植桃气候适应性及优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依据桃的光、温、水及病害发生等生长气候特性,选择了北京平谷地区典型的早、中、晚熟等4个品种桃,利用北京平谷地区30年的气候资料,从地形、土壤和水资源、冬季冻害和霜冻、开花授粉、果实生长期、日较差与病害等多方面分析论证了平谷桃种植的气候适应性及相对于北京南部平原地区的气候优势。分析表明,平谷桃种植在气候资源上具有地形小气候优势,且冬季无冻害之忧,春季几乎无低温霜冻之害,开花授粉期相对平原地区具有气候优势,果实生长期适宜日数较多,而不适宜的高温日数较大兴区偏少,在对果实品质有影响的日较差方面相对于平原地区具有明显优势,病害发生发展也较大兴区轻。与北京其他地区相比,平谷气候更适于发展桃种植。  相似文献   

12.
Climate change is likely to harm developing economies that generate major portion of their GDP from climate sensitive sectors. This paper computes economy-wid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its distributional consequence with the help of a sector wise disaggregated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using Ethiopia as a case. The projected climate shock reduces output in the sector with the strongest forward and backward linkage to the rest of the economy and redistributes income by changing the returns to inputs owned by various agen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climate change will make the prospe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harder in at least two ways: first, by reduc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output in the sectors linked to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which is likely to reduce Ethiopia's GDP by about 10% from its benchmark level; and second, by raising the degree of income inequality in which the Gini-coefficient increases by 20%, which is likely to further decrease economic growth and fuel poverty. Thus, climate change is expected to increase the fraction of people in poverty by reducing the size of the total pie and redistributing it more unevenly.  相似文献   

13.
中国粮食总产量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文中在计算气候生产力的基础上 ,将粮食产量分离成经济技术产量和气象产量。并利用化肥施用量、一季稻种植面积百分率和 1~ 3月份平均温度分别建立它们的预测模型。此方法计算简单、预测时效长、准确率较高 ,在业务服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54,自引:6,他引:4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科学界、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气候变化可能对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灾难性影响,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的脆弱行业。因此,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一直是气候变化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之一。该文系统介绍了有关全球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业生产影响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包括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研究方法、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对农作物的影响试验、气候变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种植制度和品种布局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和气候资源利用率的影响等,指出当前在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应加强对气候变化情景和预测模式不确定性的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方法研究。此外,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研究等仍较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深入。  相似文献   

15.
Potential global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hydrology pose a threat to water resources systems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California water system is especially vulnerable to global warming due to its dependence on mountain snow accumulation and the snowmelt process. Since 1983, more than 60 studies have investigated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in California. These studies can be categorized in three major fields: (1) Studies of historical trends of streamflow and snowpack in order to determine if there is any evidence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geophysical record; (2) Studies of potential future predicted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streamflow and; (3) Studies that use those predicted changes in natural runoff to determine their economic, ecologic, or institutional impacts. In this paper we review these studies with an emphasis on methodological procedures. We provide for each category of studies a summary of significant conclusions and potential areas for future work.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投入-产出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永勤  缪启龙 《气象学报》2001,59(5):633-640
利用经济学“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结合气候变化对工业影响的统计模型、对 农业产量影响的计算机模拟系统,建立了气候变化对区域经济影响的投入-产出模型。研究 了当气候变化对工业、农业部门的生产和产品发生影响时,导致的对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拉 动需求量和各个部门间的投入-产出流量的变化,从而预测各个部门的国内生产总值和总产 出量,对2010,2020年的经济发展。综合分析 气候变化对各部门的影响,找出适应区域经济平衡发展的适应对策,为决策者 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7.
构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科技、环境乃至国际合作诸多领域的系统性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危机的根本出路,解决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是构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原则。构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关键在于制度保障,当前应特别强调和发挥经济政策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农业作为响应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领域之一,未来作物产量可能受到深刻影响。量化气候变化冲击作物产量导致的最终经济影响,需要综合“气候变化—作物产量—经济影响”开展链式研究。文中采用系统回顾和Meta回归分析方法整合了55篇文献的667项研究结果,推导出我国七大地区主要作物(水稻、玉米、小麦)产量与地区内未来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定量关系,并将其作为农业部门的损失量代入改进的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量化七大地区内与地区间遭受的经济波及影响(ERE)。结果显示:(1)气候变化对我国作物产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温度升高上,每升温1℃减产2.6%~12.7%,东北和西北地区作物受升温影响最显著;(2) 气候变化导致的作物减产将对经济产生更严重的波及影响,GDP因作物减产每下降1%将额外产生17.8%的波及影响;(3) 21世纪末,若不考虑CO2肥效作用,作物减产导致的ERE将占GDP的-0.1%~13.6%(负值表示收益),最悲观情况下ERE与当前我国农业总产值相当(2012年为基准年);(4)不同地区受ERE影响程度的差异较大,因各区之间产业结构、贸易联系及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差异,西南地区遭受本区及来自其他地区的ERE比华东地区高2.8~8.5倍。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影响下我国农业经济评价问题探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年代际的全球变化预测及其区域适应 ,是一个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交叉领域的问题。作者将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与经济学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探索性思考 ,提出了气候变化与人类经济活动相互关系的研究领域中 4个有待探讨的问题 ,并重点针对其中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及气候变化影响下我国农业经济评价问题进行了探讨 ,同时初步讨论了经济评估的验证问题。  相似文献   

20.
Peak Oil, which refers to the maximum possible global oil production rate, is increasingly gaining attention in both science and policy discourse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this phenomenon will impact economies, despite its apparent imminence and potential dangers. In this paper, we construct a vulnerability map of the U.S. economy, combining two approaches for analyzing economic systems, i.e. input–output analysis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pplied to economic data). Our approach reveals the relativ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 economic sectors, and how vulnerable they are to oil price shocks. As such, our dual-analysis helps identify which sectors, due to their strategic position, could put the entire U.S. economy at risk from Peak Oil. For the U.S., such sectors would include Iron Mills, Fertilizer Production and Transport by Air. Our findings thus provide early warnings to downstream companies about potential ‘trouble’ in their supply chain, and inform policy action for Peak Oil. Although our analysis is embedded in a Peak Oil narrative, it is just as valid and useful 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ing a climate roadmap toward a low carbon econom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