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九七八年春,我县遇到了历史上罕见的严重干旱,全县人民发扬了“天大旱,人大干”的革命精神,使全县六十万亩小麦,其  相似文献   

2.
云霄县的严重干旱集中出现在秋冬季和春季,春季出现大旱、特大旱的几率达36%,秋冬季出现大旱、特大旱的几率高达45%.严重干旱持续天数长,在3个月以上的占64%,且持续百日以上的严重干旱的出现频率,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明显增大,这可能与气候变暖的大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3.
云霄县的严重干旱集中出现在秋冬季和春季,春季出现大旱、特大旱的几率达36%,秋冬季出现大旱、特大旱的几率高达45%。严重干旱持续天数长,在3个月以上的占64%,且持续百日以上的严重干旱的出现频率,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明显增大,这可能与气候变暖的大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4.
由于气候异常而出现的特大旱,涝灾害,它不仅使农业歉收,而且对经济建设有着严重的影响,同时它还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还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本文首先引用古今中外严重旱、涝灾害发生和损失实例,看其危害性,并且从1600多年的余姚县志中摘出余姚历史上严重旱、涝记载,进一步分析旱、涝对余姚的严重影响。本文资料来源选取余姚县志中较为系统记载的540年,分别组合统计旱、涝出现年数,并按年代(0—9)十年为单位进行组合,共获得54个样本。通过方差周期分析与逐步回归相结合的数理统计方法,经微机处理,分别得出旱,涝年数的数学表达式: 1.干旱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我国西北地区五省29个气象台、站1958~1980年25年逐旬降水资料,采用以旬降水距平为基础的干旱指标系统,计算分析西北五省干旱的年季分布特征。认为西北干旱呈东南少西北多;高山高原少旱,沙漠盆地多旱且多大旱的分布.春季多旱,夏季次之,秋季少旱。但关中陕南和北疆则夏旱多于春旱。  相似文献   

6.
李耀辉  柳媛普  董安祥 《干旱气象》2011,(4):423-426,432
分析了1941~1943年中国北方大旱的特点及其影响。结果表明:1941~1943年中国北方大旱是中华民国时期以河南为中心的第2个极端干旱事件。其特点是:发生在年代际相对温暖期,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和受灾重,旱蝗并发。它使人口受到严重损失,粮价飞涨,生态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7.
进入 2 1世纪以来 ,四川盆地气候异常。自 2 0 0 0年仲秋到 2 0 0 1年立秋 ,蜀天相继出现了冬干、严重春旱、严重夏旱、严重伏旱 ,遭受了有记录以来最为严重的旱灾 ,降水量普遍偏少 4至 9成 ,气温持续偏高 1至 4℃。全省有 73个县发生春旱 ,80个县发生夏旱 ,61个县发生伏旱 ,有 37个县出现了冬春夏伏“四连旱”。持续干旱导致旱区 95 %的塘堰干涸 ,绝大部分溪河断流。历史罕见的“四连旱”致使盛夏持续高温 ,干旱少雨 ,异常炎热 ,气温较历史同期偏高 2至 4℃ ,人们普遍感到酷暑难耐。今年仲春 4月 2 9日盆地内有 4 3个县遭受了 7级以上的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黄河下游断流的干旱背景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近年来黄河下游连年断流 ,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文中根据全国 1 60个基本气象测站近47a的月降水量资料 ,应用旋转主分量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 ,分析了黄河流域平均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比较了全国各区域降水量异常及其累积程度 ,还与历史上著名的大旱灾荒和黄河下游断流事件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近 2 0 a来 ,黄河流域尤其黄河下游山东省及其附近地区 ,遭遇到数百年一遇的气候上连续干旱阶段 ,近 1 0 a来累计少降的雨水总量 ,相当于黄河 4 a的径流量。黄河下游近 2 0 a里集中发生了 1 5 a明显的干旱年份 ,其中 5 a大旱 ,1 0 a干旱。其干旱的累积程度不仅是全国最严重的地区 ,而且超过了历史上著名的“崇贞大旱”(1 640年 )和 1 372年的大旱及黄河下游断流事件  相似文献   

9.
铜仁地区2009—2010年出现历史罕见的夏秋连旱并叠加冬旱的严重干旱,通过分析和评估发现,在这次夏秋冬三季连旱过程中,一是以冬季干旱最重,地区大部达到特重等级,且地区西部旱情重于东部;二是夏季干旱普遍达到中旱等级,干旱严重程度仅次于冬旱;三是地区东部秋旱偏重,普遍达到中到重旱等级,而地区西部秋旱只达到轻旱标准,旱情比东部偏轻;四是这次铜仁地区冬季出现罕见的特重干旱是前期长时间降水偏少累积、气温偏高所致,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长时间跨季节异常稳定偏强、脊点位置异常偏西、南海夏季风异常以及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是造成这次干旱灾害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0.
1995年(1994年12月~1995年11月)陕西气温高,出现暖冬、酷暑。降水少、日照多。出现严重干旱:大部地区冬、春、夏连旱,秋季大旱,部分地区四季连旱。陕北初霜冻早,影响晚秋作物成熟.1995年陕西粮食大幅度减产,水源、电力严重不足,畜牧业遭受严重灾害,干旱影响到陕西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翼城县位于临汾地区东南部。小麦种植面积2.3万hm2,其中旱地1.5万hm2。1999~2000年度受拉尼娜等气候因素影响,小麦生育期间降水少,分布不均;气温高,冷热交替明显;风日多,浮尘、沙尘暴天气频繁;湿度低,干热风危害严重,致使全县小麦大幅度减产,其中2千hm2晚播麦田基本绝收,预计总产62500吨,较上年的81860吨减产23.7%,较历史最高年(1990年)的100157吨减产38.0%,是近年来产量最低、减产幅度最大的一年。1气候概况及特点  小麦生育期间,降水、温度、日照等气候因素变化异常,降水量150.7mm,比历年偏少2~3成。有效积温达21…  相似文献   

12.
1引言2003年6月9日凌晨,孙吴县遭受了历史罕见的霜冻灾害,全县11个乡镇的8.55×103hm2作物受灾,占总播种面积的21.8%。霜冻主要出现在山区河套,背阴坡及低洼地块灾害严重。孙吴本站6月9日最低气温为1.3℃,地面最低温度为-0.2℃。2冻害成因2.1前期背景入春以来,孙吴县连续几个月降水偏少,气温偏高。春季(3~5月)总降水量为47.1mm,比历年少36.1%;平均气温为4.2℃,比历年高2.7℃。孙吴县2003年春季气温、降水情况(见表1)。截止到6月上旬,全县各地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旱象。致使土壤含水量少,土壤热容量小,降温速度快,是此次冻害发生的一个重要原…  相似文献   

13.
干旱是安顺市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根据安顺市1980—2009年6个县站的30 a干旱历史资料,采用降水量距平方法统计分析得出干旱的时空分布特点是:夏旱和冬旱严重,春旱次之,秋旱较轻。最后,探讨了干旱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特别对8月夏旱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基于多尺度SPI的中国南方大旱监测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对2003年南方大旱发生、发展、持续、缓解进行全过程监测。2002年12月—2003年5月中国西南地区东部以及华南南部两广交界一带发生冬春连旱,其中西南地区东部冬旱最为严重,华南南部一带春旱最为严重。入夏以来南方大范围地区6—12月逐月均表现亏水,尤以7、8、10月亏水面积最广,强度最大。2003年6—12月长江以南大范围地区持续夏秋冬三季连旱,旱情极为严重,局部地区出现极端干旱,而长江以北则持续偏涝。2003年3月—2004年2月全年属于典型的"南旱北涝"型分布。基于多尺度SPI进一步统计南方地区1951—2007年历史上严重的夏秋冬季连旱事件。结果表明1980s以前发生过3次,分别是1956、1967、1978年,每11 a出现一次;1980s以后仅2003年发生1次。而这4次连旱的强度却是一次高于一次。  相似文献   

15.
每当提起陕西历史上的大灾荒,人们都认为民国十八年最重,而且认为是当年大旱;现在每遇到天气久早不雨时,也常常和民国十八年比较,以说明现时旱情的严重程度。那么,民国十八年的“大旱”,究竟旱到什么程度,为什么陕西省在民国十八年会出现那么严重的灾荒,本文想根据历年降水资料,报刊、档  相似文献   

16.
一次秋季强连阴雨过程分析陈雪珍(运城地区气象局044000)1994年进入汛期以来,运城地区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伏秋连旱,使我区的秋粮大幅度减产,更为严重的是全区550万亩小麦无法正常播种,作为全省粮棉生产基地,如此严重的干旱牵动着老百姓和各级领导的心...  相似文献   

17.
2011年陕西气候影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陕西大部年平均气温略偏高,年降水量偏多,年日照时数略偏少。2010/2011冬季部分地方遭遇严重干旱。7月4—6日、7月28日—8月1日暴雨过程降水落区和时段集中、降水强度大、过程雨量大、灾情重。9月强秋淋天气历史罕见。2011年陕西先后遭受低温、干旱、冰雹、暴雨、高温、雷电、强秋淋、大雾等多种气象灾害,其中暴雨、连阴雨等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山洪、城市内涝等次生灾害最为严重。气候条件总体对小麦、玉米、油菜等比较适宜,但强秋淋对棉花的品质与产量有较大的影响。据省民政厅灾情统计,2011年全省107个县(市、区)全部受灾,受灾人口1 273.56万人,死亡87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21.282万hm2,绝收面积14.269万hm2,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0.9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76.1亿元。  相似文献   

18.
清咸丰六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旱灾气候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介绍了清咸丰六年(1856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旱的发生情况,认为此次大旱持续时间长,属夏秋连旱;旱情严重,波及面广,几乎影响到了长江三角洲的所有地区,太湖流域北部、南部,江北淮南地区最严重,太湖东部的苏州、松江二府、太仓直隶州的灾情略轻,江北东部的通州直隶州灾情也较轻,最东边的海门直隶厅甚至没有找到大灾的明确记载。大旱之后继发了大蝗灾。在此基础上,对引发此次严重干旱的气候背景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认为,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但脊线位置偏北,造成了季风雨带偏北,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时间处在副高控制下,从5月底至8月底没有出现连续性降水,造成了罕见的大旱;而春季降水不足,又加剧了灾情。  相似文献   

19.
彭治班 《气象》1979,5(8):18-19
197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严重干旱,对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本刊1979年第2期刊登了《1978年长江中下游夏季大旱的天气气候分析》一文后,又陆续收到一些对这次特大干旱的分析文章。为了避免重复,我们摘要刊登其中一些段落,供参考。 一、北半球副热带环流异常,是导致1978年大旱的原因之一 江苏省气象台向元珍同志在来稿中指出,1978年北半球副高曾出现一种特异形势,即在候平均图上588线环绕了几乎整个北半球(300个经距左右),呈一个  相似文献   

20.
为定量评估我国北方地区苹果不同干旱等级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以我国苹果主产地为研究区域,对前人提出的干旱指数进行等级划分,结合历史灾情资料,对划分的等级进行验证;利用验证后的干旱指数,明确1981—2016年苹果不同干旱等级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划分的干旱指数等级能够较好地反映我国北方地区苹果实际干旱特征;各生育阶段甘肃省中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各年代以重旱发生为主,山西省、陕西省、山东省以及河南省干旱等级随年代变化较大;重旱发生面积在果树萌动-花芽萌动和成熟-落叶生育阶段1981—2000年随年代变化逐渐增加;各生育阶段无旱和重旱高频区频率高于50%,轻旱和中旱高频区频率高于30%;1981—2016年轻旱发生范围最大,果树萌动-花芽萌动生育阶段的重旱和盛花-成熟生育阶段的中旱站次比呈显著上升趋势。研究区域西北地区干旱严重,且发生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