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童立中 《中国沙漠》1982,2(1):44-45
根据联合国沙漠化会议第20项关于培训规划组成部分的建议,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于1981年9月1日至9月26日在中国举办了第二次沙漠化防治讲习班。参加这次讲习班的,有埃及、肯尼亚、墨西哥、民主也门、秘鲁、塞内加尔、索马里、坦桑尼亚和土耳其等九个国家15名从事沙漠化研究和治理的专家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官员。这次沙漠化讲习班采用讲课与野外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共分三个阶段进行。参加讲习班成员首先考察了我国北方地区干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带沙漠化发生区的自然特征,沙漠化过程以及较成功的沙漠化治理的典型区,行程约8,000公里。  相似文献   

2.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生物地理和地貌系杰·鲍勒博士,赴青海参加“柴达木盆晚地第三纪以来地质环境演化”学术交流会途经兰州,于1983年7月8日,由学部委员、我国著名第四纪地质学家刘东生教授陪同,访问了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 杰·鲍勒博士是澳大利亚著名的第四纪地质学家,学识广博,尤长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盐湖、沙漠研究。他在沙漠所参观了我国沙漠和沙漠化防治研究的展览,观看了介绍沙坡头实验站科研情况和联合国沙漠化防治讲习班的影片,并与我国沙漠学家朱震达研究员等进行了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3.
为总结三十多年来,特别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第一期工程以来的治沙经验和科研成果,交流国内外沙漠、沙漠化防治的信息,提高三北地区治按科研、生产第一线工作者的理论水平,由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和宁夏林学会,在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沙坡头沙漠科学研究站联合举办的“三北地区治沙讲习班”,历时四十天,于今年元月五日结束。  相似文献   

4.
最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编辑出版了一套英文版丛书,其中第三集专门向全世界公开发表了由中国国务院原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共同举办的第一期国际沙漠化防治讲习班上的全部科学技术论文。该论文集名为《中国的沙漠化防治》(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由James Walls编辑。环境署沙漠化工作处  相似文献   

5.
中国沙漠化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中国沙质、砾质荒漠和沙漠化土地的面积达149万km2, 占国土面积15%。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到今天的沙漠所, 经历了卅个春秋。沙漠科学的研究也从空白发展成一个新学科的成长过程。为我国沙漠科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培养了一支有着丰富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科技队伍。具有独立解决经济建设中提出的沙漠及沙漠化治理问题的能力, 并为全球沙漠化研究工作和治理实践, 作出应有的贡献。198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时,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为全球先进单位称誉。我国沙漠科学研究的发展过程, 可归纳为四个阶段: 1959-1965年, 查明沙漠情况, 探索沙漠治理方法阶段。对我国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土地进行综合考察究沙区自然条件与资源, 沙丘特征与风沙运动规律。1966-1977年, 以沙害治理为中心, 根据国民经济建设需要, 开展专题研究阶段。如沙区铁路修建的有关问题和沙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开发后自然条件的变化等。1978-1983年, 以土地沙漠化问题为中心开展综合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带土地沙漠化现状、发生发展过程, 变化趋势与预测, 整治措施等。1984年以后, 主要是加强对土地沙漠化变化趋势与预测, 以及整治措施的研究, 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走向世界。1)建设不同自然地带沙漠化(风沙化)治理研究示范基地系统网络。2)开展半湿润、湿润地带风沙化问题的研究。3功口强对沙漠化监测和预则工作。4)在国际学术活动方面。从举办沙漠化学术讨论会、培训班、合作研究, 进而派遣专家组帮助发展中国家从事沙漠化治理研究工作。并与前述工作相适应, 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图件。总之, 我国沙漠研究是以干旱地带沙质荒漠的自然条件综合研究, 逐渐发展到半干旱、半湿润地带生态环境中沙漠化与风沙化问题的研究。为我国国土整治中风沙治理提供防治途径和措施。今后的研究工作, 应着重在强烈发展和严重沙漠化地区研究整治措施。建立不同自然地带整治沙漠化土地模式。达到环境健全发展和合理生态系统管理。对潜在和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发展趋势。加强监测和预测。进而提出预防措施。总结沙漠化治理经验和教训, 编著教材培训科技力量。  相似文献   

6.
朱震达先生作为中国沙漠学科的创始人、世界知名的沙漠学家,是中国沙漠化研究的首倡者和先行者,在沙漠化研究方面卓有建树,无论在沙漠化理论研究还是在防治实践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拟仅通过先生业已发表的学术著作,采撷其沙漠化研究中关于类型划分和治理区划的学术思想,以纪念恩师在建立和发展中国沙漠科学中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7.
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委托,由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沙漠研究所共同举办了联合国沙漠化防治第三期讲习班。这次讲习班主要为发展中国家主办的。讲习班于1984年6月11日在北京开幕。参加的国家有:阿根廷、几内亚、摩洛哥、马达加斯加、尼日尔、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叙利亚以及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等九个国家和机构。 本次讲习班共分三个阶段进行。  相似文献   

8.
阿拉善高原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深受沙漠化危害,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是沙漠化研究和防治的重要措施。阿拉善高原地处亚洲干旱荒漠区,是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发生发展较为典型的区域。随着气候变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多项工程的实施,阿拉善高原土地沙漠化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根据阿拉善高原沙漠化、土地利用变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和现状,我们认为区域沙漠化土地治理重点主要包括6个方面: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三大沙漠交汇扩展治理区、荒漠植被保护与恢复区、人工绿洲生态建设稳定区、线性交通基础设施和片状工矿综合治理区及乌兰布和沙产业示范区。在此基础上,将阿拉善高原划分为3个荒漠化土地防治亚区和12个治理小区,并提出相应的沙漠化防治措施和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1991年7月29日至8月2日国务院在兰州召开了全国治沙工作会议。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负责人,国家有关部、委的领导,治沙先进集体的代表,治沙劳动模范,以及部分治沙科技专家共300多人出席了这次会议,共商治理我国沙漠及沙漠化土地的大计。国务委员陈俊生出席并主持会议开幕。  相似文献   

10.
中国沙漠科学的五十年   总被引:40,自引:20,他引:20  
王涛  赵哈林 《中国沙漠》2005,25(2):145-165
50多年来,在几代沙漠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沙漠科学从无到有,在从填补沙漠研究空白并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沙漠化研究又以其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理论进展,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实践成果,极大地充实了我国的沙漠科学,为我国北方地区国民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和上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过去20 a来,北方约有 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12%的沙漠化土地有所改善,局部地区出现"人进沙退"的新局面。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林业局等有关研究所为主体的国家级沙漠和沙漠化研究机构,汇集了一批优秀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家,创建了我国比较完整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及其研究体系,在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沙漠形成演变与全球变化、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沙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沙漠化遥感与信息系统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数据。在全国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地区设有一批长期野外试验站(点),已为国家在有关沙漠开发利用和沙漠化防治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依据。我国沙漠科学研究和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得到了政府、地方民众、科学界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11.
《中国沙漠》学术期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于1985年4月29日在兰州召开,会议由本刊主编朱震达主持。到会的编委有:任继周、赵性存、李宝兴、黄兆华、刘媖心、邸醒民、耿宽宏、余家世、童立中及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 会上,编辑部汇报了《中国沙漠》创刊以来的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编委们就此认真地进行了讨论。大家认为:《中国沙漠》是我国专门研究沙漠和沙漠化防治的学术性季刊,具有鲜明的特色,今后应努力办好,使它真正成为我国干旱区与半干旱区沙漠化防治与沙漠治理理论与技术交流的中心园地。在办刊方针上,要注意面向经济、面向生产。为使刊物内容丰富、活泼,扩大专业面,促进信息交流,欢迎读者、作者在以下几方面投稿:  相似文献   

12.
我国沙漠研究的历史回顾与若干问题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1959-1961年中国科学院成立治沙队,组织了科技工作者对我国塔克拉玛干等大沙漠地区的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社会经济进行了综合考察,在这期限,内蒙及西北五省(区)建立了6个综合试验站,数十个中心站,初步形成了我国北方沙区科研试验網。1962-1966年,沙漠研究开始进行定位与半定位的一些专题性研究。1977年以后,沙漠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沙漠化问题列为我国沙漠研究的重要内容,开始研究我国沙漠与沙漠化土地的特征、演变过程、发展趋势及其防治;沙区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变化为重点课题。一门新兴学科——沙漠学在结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在原有地理学,农、林、牧、生物学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接受当前系统学和生态学的理论指导,正在逐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07年总目次     
《中国沙漠》2007,27(6):1097-1106
第27卷第1期深切怀念朱震达先生朱震达先生对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的贡……………………………………………………………………………献王涛(ⅰ)缅怀中国沙漠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朱震达教………………………………………………………授吴正,李保生(ⅴ)深切缅怀我国著名沙漠学家朱震达先………………………………………………………………………………生赵哈林(ⅶ)沙漠化土地的类型划分与治理区划研究———朱震达先生沙漠化研究的部分学术思想撷………………………要董玉祥(ⅹ)足迹遍及中国沙漠———朱震达同志从事沙漠科学四十年琐……  相似文献   

14.
寿伟权 《中国沙漠》1986,6(2):57-58
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与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共同举办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沙漠化研究学术讨论会和专题考察"于今年6月7日至20日在我国举行。这是亚太经社会与兰州沙漠研究所举办的第二次国际性科学讨论会。参加这次沙漠化研究学术讨论会和专题考察的有阿富汗、孟加拉、印度、伊朗、马来西亚、尼泊尔、泰国、斯里兰卡、中国等九个国家和亚太经社会环境协调处考尔先生,共14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5.
寿伟权 《中国沙漠》1989,9(1):14-18
沙漠化已是世界性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沙漠化土地的整治是一门复杂的生态环境工程学科。中国沙漠化治理的成就和经验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受国际组织委托为发展中国家举办了七期国际沙漠化治理讲习班, 取得了很好效果。当前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对抗沙漠化的人才, 因此为对抗世界沙漠化培养人才的继续教育工程是当前一项迫切的任务, 期望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相似文献   

16.
冯仲云  杨泰运 《中国沙漠》1997,17(2):212-213
沙丘地种植水稻试验的新进展冯仲云杨泰运(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和内蒙古哲里木盟农科所合作在奈曼沙漠化研究站于1992年首次在沙地试验"沙地衬膜种稻",取得产量9000kg/km2的成功。1996年我们又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开放试验站进行了水稻种植试验,也取得了9 225 kg/km2的好收成,为进一步开发沙地高效利用技术提供了新经验,对我国沙漠治理和沙区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成立大会,于1980年9月23日至27日在银川市召开。中国地理学会、国务院环办、国家农委区划办,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央有关科研机构,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九省(区)及高等院校等69个单位的118名专家、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及热心于沙漠研究治理工作的党政领导干部参加了会议。大家济济一堂,就三十年来我国治沙事业的主要经验与教训,我国沙漠学的发展与成绩以及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沙漠科研事业发展前景和成立沙漠分会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讨论,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王涛 《中国沙漠》2008,28(1):1-7
50多年来,中国的沙漠与沙漠化科学从无到有,在填补研究领域空白,并以其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理论进展, 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实践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学科发展的同时,又为北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和150亿元以上的直接经济效益。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林业局有关研究所为主体的国家级沙漠和沙漠化研究机构,汇集了一批优秀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家,创建了我国比较完整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及其研究体系,在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沙漠形成演变与全球变化、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沙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沙漠化遥感与信息系统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在全国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地区设有一批长期野外试验站(点),已为国家在有关沙漠开发利用和沙漠化防治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依据,得到了我国政府、地方人民、科学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认可。通过对已有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和防治实践的回顾与总结,就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任务做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地理学报》2008,(1):112-112
2007年9月23-24日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在兰州召开了“纪念朱震达先生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会议由王涛理事长主持。参加会议的60多位代表怀着对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研究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朱震达先生的崇敬心情,回顾了朱震达先生在50年的沙漠与沙漠化科研生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陕北榆林地区土地沙漠化划分了四种类型及描述了沙漠化土地分布的特点,并对这一地区的沙漠化土地进行了防治区划,为全区制定综合农业区划提供科学依据。沙漠化是土地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植被和土壤逐渐衰退破坏导致沙地出现的过程。当今,沙漠化迅速发展和扩大的特征是以人口的迅猛增长及滥用土地为主要标志,它所带来的对人类生活及环境的威胁,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陕北地区是我国沙漠化严重地区之一,研究其发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预测其发展趋势,从而制定沙漠化土地的治理区划,对本区沙漠化土地整治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