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古气候学代表团一行五人,应国家气象局邀请于1983年4月17日—28日来中国访问。其中有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树木年轮研究室查尔斯,斯托克顿、威斯康星大学气候中心约翰·库兹巴奇及华盛顿大学第四纪研究中心斯蒂芬·波特三位学者,在4月21—25日至兰州沙漠研究所、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和兰州大学参观访问。由查尔斯·斯托克顿博士在沙漠  相似文献   

2.
温培安 《中国沙漠》1982,2(1):45-45
为了加强我国北方地区的农业区划工作,国家农委区划办公室委托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于1981年12月1日至20日在兰州举办了第一期沙漠化治理讲习班。我国北方十省(区)八十八个地区(盟)、县(旗)的一百一十五名科技工作者和基层领导干部参加了学习。讲习班由兰州沙漠所、甘肃农业大学、兰州大学、内蒙古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九二九部队、内蒙古乌盟林业局等单位的十几名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讲授了我国沙漠化的分布特征、成因过程、发展趋势、治理区划和防治监测措施,以及与防治沙漠化有关的风沙移动规律、生态系统特征、水土植被资源的合理利用、植物治沙、旱生植物的生态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  相似文献   

3.
杨有林  陈灏 《中国沙漠》1986,6(1):57-58
应中国科协和中国生态学会的邀请,美国印第安纳州Butler大学奥利·陆克斯(OrieL.Louks)博士于3月15日来中国讲学访问,先后在北京、沈阳、兰州及广州等地进行了学术交流。4月8日至11日,陆克斯博士在兰期间,为中科院沙漠研究所及兰州地区有关科研部门的科技人员做了题为"预报生态学发展"的报告。  相似文献   

4.
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王涛 《中国沙漠》2008,28(1):1-7
50多年来,中国的沙漠与沙漠化科学从无到有,在填补研究领域空白,并以其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理论进展, 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实践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学科发展的同时,又为北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和150亿元以上的直接经济效益。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林业局有关研究所为主体的国家级沙漠和沙漠化研究机构,汇集了一批优秀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家,创建了我国比较完整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及其研究体系,在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沙漠形成演变与全球变化、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沙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沙漠化遥感与信息系统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在全国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地区设有一批长期野外试验站(点),已为国家在有关沙漠开发利用和沙漠化防治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依据,得到了我国政府、地方人民、科学界乃至全社会的普遍认可。通过对已有沙漠与沙漠化研究和防治实践的回顾与总结,就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任务做进一步的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王涛 《中国沙漠》2007,27(1):0-0
朱震达先生(1930-2006)是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的创始人和原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的奠基人。在近50a的科研和管理生涯里,先生一直开拓和引领着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在紧密结合我国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还使得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得到了长足的进展。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当今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领域的一代尊师。  相似文献   

6.
最近,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编辑出版了一套英文版丛书,其中第三集专门向全世界公开发表了由中国国务院原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及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所共同举办的第一期国际沙漠化防治讲习班上的全部科学技术论文。该论文集名为《中国的沙漠化防治》(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in China),由James Walls编辑。环境署沙漠化工作处  相似文献   

7.
中国沙漠科学的五十年   总被引:40,自引:20,他引:20  
王涛  赵哈林 《中国沙漠》2005,25(2):145-165
50多年来,在几代沙漠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中国的沙漠科学从无到有,在从填补沙漠研究空白并取得长足进展的同时,沙漠化研究又以其创新性和系统性的理论进展,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实践成果,极大地充实了我国的沙漠科学,为我国北方地区国民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取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一大批科研成果和上百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过去20 a来,北方约有 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治理,12%的沙漠化土地有所改善,局部地区出现"人进沙退"的新局面。已形成了以中国科学院和国家林业局等有关研究所为主体的国家级沙漠和沙漠化研究机构,汇集了一批优秀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家,创建了我国比较完整的沙漠和沙漠化科学及其研究体系,在风沙物理与沙漠环境、沙漠形成演变与全球变化、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沙区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沙漠化遥感与信息系统综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和数据。在全国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地区设有一批长期野外试验站(点),已为国家在有关沙漠开发利用和沙漠化防治方面的决策提供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和理论依据。我国沙漠科学研究和实践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得到了政府、地方民众、科学界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8.
《中国沙漠》学术期刊编委会第二次会议于1985年4月29日在兰州召开,会议由本刊主编朱震达主持。到会的编委有:任继周、赵性存、李宝兴、黄兆华、刘媖心、邸醒民、耿宽宏、余家世、童立中及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 会上,编辑部汇报了《中国沙漠》创刊以来的工作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编委们就此认真地进行了讨论。大家认为:《中国沙漠》是我国专门研究沙漠和沙漠化防治的学术性季刊,具有鲜明的特色,今后应努力办好,使它真正成为我国干旱区与半干旱区沙漠化防治与沙漠治理理论与技术交流的中心园地。在办刊方针上,要注意面向经济、面向生产。为使刊物内容丰富、活泼,扩大专业面,促进信息交流,欢迎读者、作者在以下几方面投稿: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十二届理事会把联合国沙漠化防治行动计划执行情况总评价列为会议的第一个重要议题。全会用两天半的时间就沙漠化防治行动计划执行情况作了总的评价,有二十三个国家的代表发了言,中国代表团特别顾问、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所长朱震达教授在大会上就中国沙漠化防治工作的进展也作了发言,受到与会者的好评,这是历届理事会所没有的。作为出席本届理事会中国代表团的一员,我愿意把本届会议讨论沙漠化防治  相似文献   

10.
《地理学报》2008,(1):112-112
2007年9月23-24日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在兰州召开了“纪念朱震达先生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会议由王涛理事长主持。参加会议的60多位代表怀着对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研究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朱震达先生的崇敬心情,回顾了朱震达先生在50年的沙漠与沙漠化科研生涯。  相似文献   

11.
2006年9月30日,我国沙漠和沙漠化科学的创始人,原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所长,朱震达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消息传来,令人震惊,大家都为我国失去这样一位世界著名的沙漠化专家而感到惋惜和悲伤,而我更为失去一位和蔼可亲的前辈和诲人不倦的老师而感到万分悲恸。今天,虽然时隔多日,但当我提起笔想为他写篇回忆性文章时,他的音容笑貌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来自心底的感伤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2.
寿伟权 《中国沙漠》1986,6(2):57-58
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与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共同举办的"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沙漠化研究学术讨论会和专题考察"于今年6月7日至20日在我国举行。这是亚太经社会与兰州沙漠研究所举办的第二次国际性科学讨论会。参加这次沙漠化研究学术讨论会和专题考察的有阿富汗、孟加拉、印度、伊朗、马来西亚、尼泊尔、泰国、斯里兰卡、中国等九个国家和亚太经社会环境协调处考尔先生,共14位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3.
《中国沙漠》1998,18(4):297-298
由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完成的“中国沙漠形成演化与气候变化研究”成果,荣获中国科学院1998年度自然科学一等奖。沙漠是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当前沙质荒漠化主要分布地区,风沙灾害特别是土地沙漠化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北方地区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  相似文献   

14.
童立中 《中国沙漠》1982,2(1):44-45
根据联合国沙漠化会议第20项关于培训规划组成部分的建议,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委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于1981年9月1日至9月26日在中国举办了第二次沙漠化防治讲习班。参加这次讲习班的,有埃及、肯尼亚、墨西哥、民主也门、秘鲁、塞内加尔、索马里、坦桑尼亚和土耳其等九个国家15名从事沙漠化研究和治理的专家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官员。这次沙漠化讲习班采用讲课与野外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共分三个阶段进行。参加讲习班成员首先考察了我国北方地区干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带沙漠化发生区的自然特征,沙漠化过程以及较成功的沙漠化治理的典型区,行程约8,000公里。  相似文献   

15.
为总结三十多年来,特别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第一期工程以来的治沙经验和科研成果,交流国内外沙漠、沙漠化防治的信息,提高三北地区治按科研、生产第一线工作者的理论水平,由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和宁夏林学会,在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沙坡头沙漠科学研究站联合举办的“三北地区治沙讲习班”,历时四十天,于今年元月五日结束。  相似文献   

16.
《中国沙漠》2007,27(6):F0002-F0002
2007年9月23—24日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在兰州召开了“纪念朱震达先生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2007学术年会”,会议由王涛理事长主持。参加会议的60多位代表来自全国不同单位,都是从事沙漠与沙漠化研究的学者与专家。大家怀着对我国沙漠与沙漠化研究的创始人和奠基人朱震达先生的崇敬心情,回顾了朱震达先生在50年的沙漠与沙漠化科研生涯中,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贡献,是当今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科学领域的一代尊师。与会者一致认为,朱震达先生虽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一生为沙漠事业奋斗,“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创建原中…  相似文献   

17.
沙漠系指第四纪时期由于自然因素所形成, 而沙漠化乃是在具有沙漠化发生潜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 于历史时期内由于人为活动破坏脆弱生态平衡, 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换言之, 也就是人为活动对干旱及半干旱生态系统的过度干予所造成不平衡的环境退化, 生产力下降的一种方式。因此研究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历史时期沙漠化过程、发展和演变趋势, 对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沙漠化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中国沙质、砾质荒漠和沙漠化土地的面积达149万km2, 占国土面积15%。1959年中国科学院治沙队成立到今天的沙漠所, 经历了卅个春秋。沙漠科学的研究也从空白发展成一个新学科的成长过程。为我国沙漠科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培养了一支有着丰富经验又有一定理论水平的科技队伍。具有独立解决经济建设中提出的沙漠及沙漠化治理问题的能力, 并为全球沙漠化研究工作和治理实践, 作出应有的贡献。1988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时,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为全球先进单位称誉。我国沙漠科学研究的发展过程, 可归纳为四个阶段: 1959-1965年, 查明沙漠情况, 探索沙漠治理方法阶段。对我国主要沙漠和沙漠化土地进行综合考察究沙区自然条件与资源, 沙丘特征与风沙运动规律。1966-1977年, 以沙害治理为中心, 根据国民经济建设需要, 开展专题研究阶段。如沙区铁路修建的有关问题和沙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开发后自然条件的变化等。1978-1983年, 以土地沙漠化问题为中心开展综合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带土地沙漠化现状、发生发展过程, 变化趋势与预测, 整治措施等。1984年以后, 主要是加强对土地沙漠化变化趋势与预测, 以及整治措施的研究, 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走向世界。1)建设不同自然地带沙漠化(风沙化)治理研究示范基地系统网络。2)开展半湿润、湿润地带风沙化问题的研究。3功口强对沙漠化监测和预则工作。4)在国际学术活动方面。从举办沙漠化学术讨论会、培训班、合作研究, 进而派遣专家组帮助发展中国家从事沙漠化治理研究工作。并与前述工作相适应, 出版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和图件。总之, 我国沙漠研究是以干旱地带沙质荒漠的自然条件综合研究, 逐渐发展到半干旱、半湿润地带生态环境中沙漠化与风沙化问题的研究。为我国国土整治中风沙治理提供防治途径和措施。今后的研究工作, 应着重在强烈发展和严重沙漠化地区研究整治措施。建立不同自然地带整治沙漠化土地模式。达到环境健全发展和合理生态系统管理。对潜在和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发展趋势。加强监测和预测。进而提出预防措施。总结沙漠化治理经验和教训, 编著教材培训科技力量。  相似文献   

19.
高尚玉  孙武 《中国沙漠》2011,31(5):1348-1349
西藏高原是中国沙漠化问题十分突出、过程十分典型的正在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有关西藏土地沙漠化的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原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所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沙漠和沙漠化科学的奠基人朱震达先生在1989年了解到西藏地区严重的沙漠化问题后,以战略科学家独具的眼光,决定组织科技人员开展西藏地区沙漠化的调查研究及典型区风沙灾害的防治规划和设计。  相似文献   

20.
董光荣 《中国沙漠》1997,17(1):77-79
塔克拉玛干沙漠第四纪地质研究的新进展董光荣(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兰州730000)位于中亚腹部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其极端干旱的气候和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而闻名于世。自上世纪末以来的近百年间,中外探险家和学者为了探索其奥秘,曾经断续地竞相考察与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认识,但从第四纪地质角度看,在该区干旱气候和沙漠环境的形成时代和成因上依然存在较多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