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形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缘政治形态是由各种地缘政治关系有机组合而形成的综合体,它反映特定时空条件下地缘政治现实的总体面貌和特征。本文在简要介绍地缘政治形态概念和研究方法基础上,着重剖析当今世界以全球化为特征的地缘政治形态的内部结构。全球化打破了以往以民族国家为基本单元的地缘政治结构,表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同时,国家之间边界越来越模糊,相互依赖日渐加深,地缘政治的全球整体性进一步加强,世界地缘政治形态展现出新的风貌。  相似文献   

2.
地缘政治问题是人文地理学新兴的研究热点。但是,已有研究多基于地理环境要素分析国家的地缘环境或定性讨论地缘战略,很少从双边联系角度定量刻画国家间的地缘关系;现有研究的理论基础也比较薄弱。本文基于地缘政治准则理论,运用1971至2017年联合国投票数据和S分值等方法,从中国与其他国家间关系的历史阶段、友好程度和集团归属三个方面定量分析了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友好程度及其地理分布,并针对中美贸易战的背景指出了中国当前的“朋友”和“敌人”。本文进一步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分析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非政治双边关系及其发展水平对中国地缘政治准则的影响,论证了地理距离、经济、技术等因素对地缘关系的影响。本文的分析结果对于加强政治地理学的量化分析有启发作用,也能够为中国更好地处理国际关系和制定地缘政治战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中亚国家地缘位置与中国地缘战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中亚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缘位置而受到美、俄、中及欧盟等大国的高度重视。中亚是中国的重要邻邦,也是中国周边合作的重点地区,更是中国提升安全与能源保障的重要地缘战略依托。基于人文—经济地理学视角,从中亚国家的特点、中亚国家的地缘位置、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地缘关系,以及地缘合作战略等方面,对中亚国家的地缘位置及其与中国的地缘战略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主要结论为:① 中亚地区自然—人文地理特点的一致性,区域内部发展的差异性,对外部经济的高度依赖性,大国角逐的长期性,以及对中国地缘利益的重要性,是地理学关注和研究中亚地缘问题的主要切入点;② 在全球尺度上,运用柯恩的当代世界地缘政治区划模型,分析中亚与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欧亚大陆辖区”、以美国为代表的“海洋辖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辖区”的地缘关系;在区域尺度上,建立一个“同心圆和扇形分布”相结合的模型,分析中亚与相邻国家或地区的地缘关系;③ 中国在中亚地区有着良好的地缘政治、经济、文化利益,中亚国家对中国也有巨大的地缘需求,这是中国与中亚国家相互合作的基础;④ 中国未来应逐步成为中亚地缘政治与文化的“参与者”、地缘经济的“引领者”。  相似文献   

4.
地缘环境系统模拟研究探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地缘环境系统研究是认知国际地缘政治态势、保障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科学支撑。近年来,在国际地缘战略调整、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等要素的驱动下,地缘环境系统研究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分析地缘环境要素的变化,预估地缘环境演变趋势并提出应对风险的措施,既是地缘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国家战略的重要科技保障。本文回顾了地缘环境系统研究的学科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的最新进展,系统梳理了地缘环境系统模拟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表明,地缘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具有层次性、地域性、综合性等特征。针对特定的地缘问题,可以采取分层次、合理概化、数值逼近等方法进行系统模拟。同时,大数据技术逐渐成为地缘环境系统研究的新范式,通过异构数据挖掘、机器学习、高性能计算等方法,可望发现纷繁复杂的地缘环境系统中蕴含的要素关联关系,预测与干涉系统演化过程,为地缘环境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5.
地缘环境研究是当前国内政治地理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在概念、内涵、分析框架、空间分异、系统模拟等领域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对于地缘战略交汇区这一特殊地缘政治区域的地缘环境研究鲜有涉及。论文基于地缘战略的空间和权力属性,融合政治地理学的地缘环境、地缘位势,国际关系学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理论,兼顾主体间性的哲学思想,构建了地缘战略交汇区地缘环境的评价模型,并以乌克兰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以验证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① 整体上,乌克兰的地缘环境演变态势趋好,但波动剧烈,未来其地缘环境还会出现间歇式动荡;② 受历史文化渊源、军事物质权力、战略投入意愿、经济相互依赖、地理空间距离等因素的影响,俄罗斯在乌克兰一直保持较大的地缘位势优势;③ 德国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年际起伏较大,近年来主要受地缘经济因素的影响呈升高的趋势。法国和美国在乌克兰的地缘位势一直低于俄罗斯和德国,未来法国地缘位势会小幅升高,美国将会降低。论文提出的地缘战略交汇区地缘环境评价模型,经历史验证,评估结果与乌克兰国内政局演变态势拟合度较高,模型可靠性好,可为其他地缘战略交汇区的地缘环境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2009年后缅甸国内冲突的地缘政治学视角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缅甸建国后的数十年里,中央政府与各地少数民族武装之间的冲突一直处于打打停停的战乱状态。然而2009年后缅甸国内冲突开始走向国际化,其未来形势变得异常复杂多变。2015年缅甸国内冲突的规模和持续性更进一步印证了这点。文章从地缘政治学视角,结合实地调研所做的访谈和问卷,得出一个基本观点:缅甸国内地缘冲突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国内民族问题,而是全球地缘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下的大国博弈的焦点之一;全球地缘格局变化导致大国地缘战略在缅甸汇聚,从而导致缅甸在全球地缘区位的变化。缅甸不过是大国全球博弈的一个新战场,再加上缅北和缅甸东部的地理特征和缅甸少数民族武装的地缘关系成就了当前和未来的冲突,乃至缅甸的国内局势走向。  相似文献   

7.
Spatio-temporal simulation of the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system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eographical circumstances are the fundamental background for all kinds of geopolitical events. The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system (GES) refers to a system that combines both physical and anthropogenic subsystems. Research on the geopolitical environment system simulation is a key to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tional geopolitical phenomenon. The theory of GES arose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geopolitics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system composed of many different fields, integrated reviews and a metadata study of GES are urgently needed.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view into the origination and advance of the GES theory.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the GES is described in detail. The methodology for simulating and forecasting geopolitical events is also provided.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core topics of the GES science may include, but are not limited to, issues as data acquisition technologies; principles on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ultiple subsystems (or factors) at different scales; evaluating and mitigating the global geopolitical risks, including the political risks, economic risks, the social risks, the environmental risks and the technological risks; and forecasting the geopolitical events with machine learning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8.
LTlewe~jk~inGeop0uticsbeofiticaisonOfthemoStimPoatbranchesofp0liticalmpaphylnhumanmpaphyThssmpatQfbeoliticshasundeIgOneafewhmes0frisinganddeCirung.SOInetilnesthewiodhaSbonfoedfavourinsomempphers'eyeS,butin0therhmesithasbangiventheedd~and~atargaOfathousandarrowsbyanOtherppaphers.Thetenninationof,the8aredW0rldWarandthedeadofK.HaushofermeantheendofGermangcopolihcal~anditalsoledtothedeCiningOfGapolihcsinaratherlOngtime.Inabout30yearsfromthel940stol977,wboC.Graypublishedhisfamousbookenti…  相似文献   

9.
国家地缘脆弱性探索——缅甸案例及对中国地缘战略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当今国际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正处于剧烈变动中,并对缅甸地缘环境的复杂性及地缘脆弱性产生深刻影响。缅甸所在的大湄公河次区域日益成为世界重要地缘政治力量博弈前沿和焦点。系统研究缅甸国家地缘脆弱性,对于中国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及周边地缘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基于地缘政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等学科理论,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从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等方面构建了国家地缘脆弱性研究框架,系统探索了缅甸典型的国家地缘脆弱性特征。资源环境禀赋、内部地域结构等引致的经济政治体系、社会文化传承等方面是缅甸脆弱性的本底特征,而缅甸与中国的地缘关系及决策则从根本上影响其地缘战略位态。缅甸地缘政治脆弱性及其与中国的相互依赖使之成为西方“U型封堵大陆战略”的薄弱点和今后角逐的着力点,也是中国解围破局重要的地缘战略出口。近期中国应通过“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大力加强中缅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10.
冷战以来,柬埔寨地缘政治经历了从碎片化到重组的变动。其既是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进行冷战与热战博弈的最前沿阵地之一,也是冷战后各域外政治力量在地缘战略上积极争取的东南亚国家之一。在导致柬埔寨地缘政治变动的诸多因素中,外部因素是决定其地缘政治变动的主导性因素,国内政治派别斗争的分化与组合是导致其地缘政治变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双重因素作用下,冷战以来的柬埔寨地缘政治具有地缘政治棋盘和地缘战略楔子的显著特点。而对冷战以来柬埔寨地缘政治变动的趋势、成因和特征的探讨,对我国的柬埔寨地缘政治研究和我国对柬埔寨地缘政治的战略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今北极地缘政治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战结束后,北极地区逐渐发展为世界政治的一个热点,北极地缘政治局势处在快速的变化发展之中。地缘政治格局是控制地缘政治形势发展的一个结构因素,分析地缘政治格局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复杂的、变动的地缘政治现实关系。本文在地缘政治格局概念基础上,提出了地缘政治格局的基本分析方法,并以此分析了冷战后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格局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2.
近40年中美地缘政治关系波动及背景解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基于GDELT数据利用概率分析和自适应分形分析方法,从合作与冲突的角度分析1979年以来历届美国总统任期内中美态度的差异以及中美态度的持久性。结果分析表明:中美地缘政治关系经历3个时期,分别是冷战期、转变期和经贸合作期。这3个时期的特征是中美关系的战略基础历经从联合抗苏到经贸关系转变;美国对华的冲突态度在老布什和克林顿时期发展和提高,在小布什时期和奥巴马前期有所缓和,但是在奥巴马后期趋于严重。美国对华整体态度持续性存在约4 a时间尺度,而且主要受冲突态度的影响。在当前特朗普政府时期,中美地缘政治关系的政治和经济要素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建议中美关系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要重视这种转变,寻求新思维和新途径应对进入新阶段的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13.
南亚作为哈·麦金德"陆心说"中"世界岛"和斯皮克曼"陆缘说"中欧亚大陆边缘地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缘政治地位因印度作为重要大国的出现而上升到突出位置并成为独立的地缘政治区。印度作为南亚力量中心,其在与南亚邻国互动过程中使得南亚地缘政治显现出印度领衔下的吸引力与排斥力互动的统一,现实利益需求与不确定性并存,地缘政治主体间合作与心存互疑的矛盾心理和南亚地缘政治走势受印度影响等特点。而导致这些特点的原因既是南亚地理环境作用的结果,也与印度地缘政治思想,南亚国家间权力结构以及印度抵制外部势力渗透等有关。最后提出对中国经略南亚的3点启示。  相似文献   

14.
海洋地缘政治探讨国家政治活动与海洋地理环境的互动关系,并在理论和实践上极大的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本文构建海洋地缘政治思想演化分析框架,探讨人海关系要素构成和国家与海洋互动机制,梳理中西方海洋地缘政治思想演进路径、内容构成和阶段特征。国家意志和需求、国家文化基因、技术变革是驱动国家与海洋关系互动的主要因素,中西方国家在人海关系演化过程中均呈现“以陆涉海,以海养陆”“以陆拓海,以海通陆”“以海制陆,海陆冲突”“陆海统筹”等阶段性特征。现实主义与和合主义、冲突扩张与消极保守、全球视野与华夏中心在中西方海洋地缘政治思想演变中形成鲜明对比。未来中国需把握好批判继承和改造借鉴的辩证关系,形成海洋命运共同体范畴下的海洋地缘思想集合,丰富中国海洋地缘政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亚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缘政治单元,在区位、文化、社会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在能源和资源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在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中具有重要地位。自“9·11”事件所致的阿富汗战争之后,中亚地缘政治重新洗牌,多种国际政治行为体竞相介入中亚,形成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中亚地缘政治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对中国产生新的和复杂的战略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和对策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在对19 世纪末和20 世纪西方代表性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理论进行重点介绍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历史和现状特点,阐述了中国周边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基本格局与发展态势,即:北部地缘政治关系紧密,地缘经济发展较快;西部地缘政治关系持续发展,地缘经济合作前景广阔;西南部为地缘政治破碎带,地缘经济极具潜力;南部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关系总体良好,但南海问题是不稳定因素;东部地缘政治热点问题敏感复杂,地缘经济结构相对稳定。最后提出了改善提升中国周边地缘政治关系与发展地缘经济的“北联、西进、南合、东拓”地缘战略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地缘结构:理论基础、概念及其分析框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胡志丁  陆大道 《地理科学》2019,39(7):1045-1054
借鉴哲学及相关学科、学者对结构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特别是社会理论对社会结构、国际关系学对国际社会结构和地理学对空间结构的研究,探讨了地缘结构的理论基础、概念和分析框架。地缘结构的分析框架包括5部分,即作为构成物的结构、作为过程的结构、结构系统、2个层次和2种作用机制;对地缘结构的每部分及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形成单一的整体结构进行阐述;最后对使用地缘结构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当前的国际形势进行了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18.
印度洋通道及其对中国地缘环境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吴良  秦奇  张丹  成升魁 《地理科学进展》2018,37(11):1510-1520
印度洋通道是中国获取能源和其他资源、出口工业产品并同南亚、西亚、非洲和欧洲国家交流合作的生命线。随着中美关系和中国周边地缘态势的深刻变化,中国需要积极谋划逐渐降低对传统的南海—马六甲海峡通道的依赖,建设新的印度洋通道,从而降低自身的地缘环境风险,并由此优化国内经济发展布局,推动西南沿边地区进一步开发与开放,并提升中国同印度洋沿岸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水平。本研究从通道的定义和特征出发,梳理了现有及潜在的印度洋通道,比较分析了各条通道的战略意义、前景及地缘环境影响,从而为中国的印度洋战略构建和“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提供新的视角和见解。  相似文献   

19.
王利  吴良  李言鹏  张丹  杨林生 《地理学报》2021,76(5):1078-1089
全球气候变暖加速了北极海冰的融化,使得北极能源开发变成可能,大大激发了泛北极国家参与北极能源开发的积极性。本文在分析了泛北极国家(北极8国和13个观察员国)能源贸易格局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性分析方法,明确了影响北极能源的关键地缘要素;并通过模糊定性分析(fs/QCA),揭示了关键地缘要素及其组合对不同国家开发或参与开发北极能源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北极国家多为能源输出国,而北极观察员国多为能源进口国;中国从北极国家能源进口量较少,潜力较大;② 能源依赖性、能源重要性、军事力量、对外投资影响力和国家包容性是影响泛北极国家开发北极能源的关键地缘要素,而气候表现和环保指数与北极能源开发的关系并不显著;③ 关键地缘要素的作用路径主要包括:一是以能源依赖性、能源重要性和军事力量为主要驱动,包括俄罗斯、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和韩国等国家;二是受到包容性发展限制的、以大国力量为驱动的西欧国家;三是以能源重要性为驱动的北欧国家。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中国参与北极能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和中国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背景,本研究总结了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战略的基本概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回顾了基本的地缘政治理论及其研究进展。继而在概括东亚地缘政治环境变化特点的基础上,论文总结了中蒙之间、中俄之间地缘政治关系发展趋势,认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打破了亚太地缘力量平衡格局,中国利益受到来自日本、越南、菲律宾等国的强力挑战。随后,论文以东北亚能源市场为例探讨了地缘环境变化对区域资源市场的影响。其中,对中国而言,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应对地缘环境危机的策略;与此同时,俄罗斯在受到西方制裁后将眼光投向亚洲,加之中俄之间具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双方的资源合作水平有望进一步提高;蒙古国经济上对中国依赖很大,美国重返亚洲之后,蒙古国调整了自己的地缘战略,企图借美国力量制衡中俄在蒙古国的影响力,虽然中蒙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总体上是向好发展,但美国的介入增加了中蒙资源合作的不确定性;因日韩为美国盟友,中俄与美国的地缘利益冲突将减少其在东北亚资源市场上的份额;对朝鲜来说,因其经济总量很小,对区域资源市场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