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华南热带气旋特大暴雨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根据珠江三角洲1976-1983年3-5月逐日天气资料和广州08时探空资料,采用对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本地区春季龙卷发生的环境条件,并与非龙卷局地强风暴发生的环境条件作了比较,结果表明,龙卷发生的有利环境条件对流层深层气层中气压低风速大、层结不稳定、低层高温高湿和中下层位势不稳定,定性上与局地强风暴的条件基本相同,其中对流层深厚气层中更强的强的低压辐合、更不稳定的层结和更大的水平动量是局地强风暴进  相似文献   

2.
登陆华南台风特异—特弱或特强降水发生的环境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沛霖  陈隽 《大气科学》1996,20(2):202-206
本文采用1979~1988年登陆华南台风逐日雨区各站日雨量资料、台风中心附近的探空资料和雨区附近的地形资料,用对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登陆台风过程的特弱降水和特强降水发生的环境条件,结果发现这两种特异降水发生的环境条件是迥然不同的,文中还对一些重要结果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采用1976-1983年6-8月珠江三角洲地区受台风影响期间区内各站逐日的强风暴和降水资料以及广泛站的探空资料,用相关对比度分析方法,对台风环流中的珠江三角洲局地强风暴和大暴雨发生的环境条件进行统计诊断,得出台风影响珠江三角洲时这两种强天气发生的有利的环境条件,并发现二者在气压、风速、层结稳定度和中下层位势不稳定等方面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沙坪坝基本气象站2005~2010年逐日08,20时L波段雷达探空资料,对不同类型雾日期间边界层逆温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季节上来看雾日主要发生在秋冬季节,雾日期间不论是08时还是20时均有多层逆温存在,各类型雾日逆温温差均为08时大于20时,而逆温强度表现为20时大于08时,不论是雾日,轻雾日还是浓雾日,08时逆温层厚度都比20时要厚。总的来说,浓雾日的逆温层各要素都体现逆温特征较为明显的特点,逆温温差越大,逆温层厚度越厚,也就更容易形成浓雾,同时08时的各逆温要素均高于20时,08时逆温特征也更为明显,在这时段也就更容易形成雾。   相似文献   

5.
本文选用2010-2014年黑龙江省4个探空站08、20时L波段探空资料和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应用相对湿度阈值法,分析了雾-霾天气云系的垂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85%的雾底高度在贴地层至0.3 km;雾顶高度1.0-1.2 km,雾厚度0.72-0.92 km;37.6%的雾为单层结构,雾的发生常伴随有中高云,其中35%的雾具有双层云结构;23.9%的雾为三层云结构。  相似文献   

6.
盛夏南宁市高温天气的高空环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杨宇红  陈阳 《广西气象》2004,25(4):5-6,10
利用1990-1999年盛夏(8月份)南宁市逐日探空及最高气温资料,运用相关对比度分析方法,对35℃以上高温天气发生的高空要素进行统计诊断,结果表明盛夏南宁市最有利高温出现的高空环境分布特点是300hPa以上深厚的高值系统、250-300hPa一致深厚东风气流、干燥的气层及对流层中下部层结不稳定。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成都机场1985~1990年冬季近600个逐日实况及19点探空资料对成都冬季雾的统计分析发现,夜间存在近地面逆温层使出雾时间提前4~15分钟,大雾形成时间推迟20分钟左右;夜间存在中空逆温层时对大雾减弱成中雾的时间影响不大,而使中雾消散或减弱,为轻雾的时间推迟50分钟~2小时20分钟;夜间少云时,第二天成雾率为85~90%;夜间多云时,当空间(900—600hPa)平均最小(T—T_d)<1℃时,第二天出大雾;当(T—T_d)≥2℃时,第二天出中雾。其结果可为成都冬季雾的定量化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民勤干旱区冬季浓雾形成的边界层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曾婷  李岩瑛  张强  李军 《气象》2017,43(8):936-942
利用民勤县气象站过程地面小时观测资料、逐日08时和20时每隔50 m探空资料和NEC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11月9—13日出现在干旱区民勤县的一次罕见浓雾天气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前期降水后地面相对湿度增大,为大雾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水汽条件,稳定的高低层环流配置提供了大雾形成的稳定层结和弱风条件。雾层的厚度和强度与近地面逆温层的强度和厚度、边界层高度、水汽垂直运动以及夜间地气温差绝对值密切相关,边界层高度越高,逆温层越厚,雾层越厚;逆温层越强,夜间地气温差绝对值越小,雾层越强。高空环流形势稳定少动,近地层强逆温层、稳定等温层以及饱和湿层长时间维持,导致此次大雾强度和持续时间异常罕见。  相似文献   

9.
何乃光 《气象》1981,7(12):5-7
海雾是海上的重要天气现象之一。它主要是影响海上能见度。对于航海、军事活动及海洋资源开发,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对于形成海雾的天气气候概况进行分析,进而为预报提供判据,也是海洋气象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渤海湾的海雾特征作了分析。 一、选用资料及有关规定 选用1975年1月至1979年4月渤海上的测站(38°33′N、117°49′E)雾日的08、14、20时3次定时海水表层水温、海平面气温、相对湿度;逐时风向、风速(自记资料);每个雾程的起止时间。选取渤海测站雾日当天的天津市台07时探空温度资料。普查渤海雾日850毫巴及地面天气图。 规定:一日内任何时间出现能见度<1公里的雾,不论持续时间长短均视为一个雾日。1975年1月—1979年4月,渤海湾内共出现42个雾日。所谓雾程,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90~1999年盛夏(8月份)南宁市逐日探空及最高气温资料,运用相关对比度分析方法,对35℃以上高温天气发生的高空要素进行统计诊断,结果表明盛夏南宁市最有利高温出现的高空环境分布特点是300hPa以上深厚的高值系统、250~300hPa一致深厚东风气流、干燥的气层及对流层中下部层结不稳定。  相似文献   

11.
珠江三角洲局地强风暴发生的环境条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王沛霖 《气象学报》1994,52(2):252-256
中纬度地区局地强风暴发生的环境条件已有过许多研究[1-6],陶诗言[7]归纳出三个必要条件:(1)对流层中下层为明显位势不稳定,(2)有强的垂直风切变,(3)中层十分干燥。同类的热带地区研究工作比较少见。本文根据1976-1983年3-8月出现在珠江三角洲的局地强风暴和广州站逐日08时探空资料,分析了各月局地强风暴发生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发现本地区局地强风暴发生的环境条件与中纬地区相比,在垂直风切变、中层湿度和稳定度等方面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2.
粤东海区海雾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根据历史资料,统计得出粤东海区出现海雾的气候特征;粤东海区的海雾主要出现在1-5月,其中4月为雾的旺季;务的生成主要在夜间,早晨出现最多,日出后开始消散;海雾生成时的水文气象条件,一般以东北-东南风向,风速3-6m/s,平均气温20℃以下,相对湿度80%以上最易出雾,其次,结合统计资料和天气形势,总结出粤东海区雾生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东部地区冬季模式边界层探空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对2006年和2007年12月东部地区进行逐日模拟,并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及南京和安庆12h一次的逐日探空资料对模拟的地面及边界层内气象要素进行检验,计算地面和边界层内不同高度的温度、湿度、风向和风速等要素的多种常用统计参数;并分别评估雾发生前和发生时边界层探空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1)MM5模式模拟的地面温度和湿度均较理想,但风速误差较大。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的观测与模拟的偏差概率分布均呈近正态分布,峰值中心分别为-1.52℃、4.59%和1.92m·s-1,白天模拟效果优于夜间。(2)以南京、安庆两站为例,模拟的08:00(北京时,下同)和20:00边界层内探空基本可靠,但20:00的效果比08:00好;模拟效果均随高度上升而变好;且南京站边界层内温度、湿度的模拟效果优于安庆站,但安庆站风的模拟效果优于南京站。(3)以南京站为例,雾发生前和发生时温度、湿度模拟效果较平均情况差,风速模拟较其他模拟时段无明显变化。(4)南京、安庆冬季近地层逆温发生频率都比较高,常见多层逆温,MM5模式能再现近地层逆温,但有高估的倾向,且对边界层中上部逆温模拟效果不佳。此外,敏感性试验的结果表明,模拟方案中地面负的温度偏差不是由近地层高垂直分辨率所致。  相似文献   

14.
北京地区冻雨时空分布及探空温湿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尤凤春  付桂琴  刘卓  古月 《气象》2015,41(12):1488-1493
利用1955年1月至2013年4月北京地区常规地面观测和南郊观象台探空资料,根据地面观测冻雨记录,分析了时空分布规律;依据冻雨发生时探空资料,初步分析了温湿结构特征和形成的物理机制类型。选取2000—2013年11月至次年4月常规地面观测和南郊观象台探空资料,根据地面观测降雨、雨夹雪、降雪记录,分析了与其对应的南郊观象台平均探空温湿结构,并与冻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冻雨多发生在西北部和东南部,从11月开始至次年4月结束,并以暖雨机制为主(86.4%);850 hPa以下温度层结曲线准垂直,且<0℃是北京地区冻雨的主要特征;雨夹雪和冻雨的主要差异在850 hPa以下,低层雨夹雪气温高于冻雨。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1~2018年四川省152个站点逐日08、14、20时的常规地面观测资料、逐小时加密自动站资料,以及3个探空站08时探空资料,详细分析了四川盆地低空(3000m以下)飞行的气象条件,包括不同高度层风场、温度、低云等气象要素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对通用航空飞行器的影响。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一年之中春季以及一日之中下午地面风对通航飞行的影响最大,秋季最小;盆地西北地区850hPa以下存在逆温层以及风向的切变,因此容易产生飞机颠簸,700hPa高度层因风向均匀而受到切变的影响最小;冬季盆地西北地区最易产生飞机积冰,且850hPa高度最容易发生中度积冰;盆地中部低云对飞行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6.
选取2008—2012年贵州省3646站次的辐射雾天气过程,根据08时能见度大小将其划分为4级雾、3级雾、2级雾和1级雾四个等级,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根据辐射雾多发生区选取出修文、三穗和凤冈3个分布在贵州省高速干道上的站点,利用相应地面气象观测台站的逐日逐时实测气象要素资料,分析其不同等级的气象要素特征。结果表明:各等级辐射雾在10月—次年1月发生较多;空间分布呈"东多西少"格局,4级雾主要分布中心为修文和岑巩,其余等级辐射雾主要分布中心为三穗、凤冈、平塘、正安、松桃和锦屏;修文站的4级雾偏多与其平均相对湿度明显偏高、风速小于3 m/s和风向主要为偏东风相关性较高;三穗站和凤冈站的平均相对湿度与当日08时和前一日20时的气温差相对利于雾的生成,但其风速较小,垂直混合较弱,故其主要为较低等级雾。  相似文献   

17.
14时探空在改进北京地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晓农  俞小鼎  谭一洲 《气象》2007,33(3):28-32
为了探讨增加14时探空对于对流天气短时临近潜势预报的作用。用1995—2005年北京地区22个人工观测站资料统计了夏季常见的对流天气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1.6%的雷阵雨、61.3%的冰雹以及58.5%的雷暴大风发生在15—-20时之间。利用探空资料计算并对比了出现在2006年7—9月14时探空释放后到20时期问11个雷暴个例的08时和14时BCAPE、DCAPE、CIN等对流参数。结果表明,对于多数个例,在判断对流是否发生时14时探空优于08时。因此,增加14时探空对于提高对流天气有无预报准确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0~2013年华北地区72个地面观测站点的雾、霾日数资料挑选出华北地区出现雾、霾天气现象站数较多的40个样本,再利用这些样本同期的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对位势高度场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华北地区发生雾或霾天气时的近地面环流形势可分别分为4类和5类。聚类结果揭示了雾和霾发生时大气环流具有不同的分型特征,只有弱高压型为雾、霾发生时的共有型,湿度场和冷暖平流输送在雾和霾天气发生时也存在显著差异。此外,在分析过程中发现同一天中存在雾、霾天气转换及同一时刻雾、霾共存的现象,本文也分析了这两种情形的环流形势特征,解释了其成因。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冻雨时空分布及温湿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2008年1月-2010年4月全国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根据地面观测冻雨记录,分析了我国冻雨的时空分布规律,并依据冻雨发生时探空分析的云顶同暖层(>0℃)相对位置等结构配置,初步研究了冻雨温湿结构特征和形成的物理机制类型。结果表明,我国冻雨一般从11月开始,到来年3月结束,以1月居多(占72%);冻雨多发生在...  相似文献   

20.
选取伊宁基准站1961—2005年历年3月1日至5月31日逐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伊宁市终霜气候特征;利用1991—2003年历年4月伊宁基准站08时探空资料和地面观测资料,用数理统计方法建立伊宁市春季霜冻最低气温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