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9 毫秒
1.
华南热带气旋特大暴雨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根据珠江三角洲1976-1983年3-5月逐日天气资料和广州08时探空资料,采用对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本地区春季龙卷发生的环境条件,并与非龙卷局地强风暴发生的环境条件作了比较,结果表明,龙卷发生的有利环境条件对流层深层气层中气压低风速大、层结不稳定、低层高温高湿和中下层位势不稳定,定性上与局地强风暴的条件基本相同,其中对流层深厚气层中更强的强的低压辐合、更不稳定的层结和更大的水平动量是局地强风暴进  相似文献   

2.
利用高空、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分钟级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和榆林多普勒雷达资料,对 2013 年8月4日傍晚发生在榆林市的一次超级强对流风暴天气进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疑似一次超级单体龙卷天气过程;(2)从环流背景来看,榆林市上空中层强干冷平流配合低层切变线、西南急流,高层干冷、低层暖湿特征明显;从环境条件来看,强风暴发生前和发生期间能量、抬升凝结高度、风切变满足龙卷发生所需的热力不稳定、垂直风切变条件;(3)雷达钩状回波结构清晰,并伴有强中气旋,大于60 dBZ的回波和正负速度对已接地,呈现龙卷发生时的回波特征;(4)强风暴发生前后,由北向南经过榆林地区有多个龙卷涡旋TVS产品被识别;(5)气象要素场变化剧烈,地面气压明显降低,风速出现极值增强,风向发生突变,与龙卷发生期间风场观测特征基本一致,表明该区域出现龙卷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3.
国外雨滴谱分布函数的数值试验结果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严采蘩  陈万奎 《气象》1993,19(9):14-18
采用文献[1]方法,对国外温带地区(北威尔士)^[2]、亚热带地区(瓜得罗普岛)^[3]和热带海洋(GATE-1977)^[4]雨滴谱分布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伽玛分布(n(D)=a.D^ae^-λD)能很好地拟合这些实测雨滴谱,特别是非单调下降谱用伽玛分布拟合明显优于M-P分布拟合,M-P分布仅是伽玛分布的一个特例(α=0)。  相似文献   

4.
采用1976-1983年6-8月珠江三角洲地区受台风影响期间区内各站逐日的强风暴和降水资料以及广泛站的探空资料,用相关对比度分析方法,对台风环流中的珠江三角洲局地强风暴和大暴雨发生的环境条件进行统计诊断,得出台风影响珠江三角洲时这两种强天气发生的有利的环境条件,并发现二者在气压、风速、层结稳定度和中下层位势不稳定等方面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5.
利用西安地面自动观测站资料、MICAPS资料和西安多普勒雷达资料对发生在陕西西安地区的两次下击暴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17年7月10日下击暴流发生在伴有冷空气侵入的环境背景场中,中低空垂直风切变弱,0~6 km垂直风切变为10 m/s,有弱的潜在不稳定能量;(2)2017年7月22日的下击暴流发生在副热带高压西北侧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由局地热力条件触发,0~6 km垂直风切变为6 m/s,垂直风切变弱,有中等强度的潜在不稳定能量;(3)7月10日、7月22日两次天气过程中下沉气流同位相叠加,造成地面产生更加有破坏性的灾害性大风;(4)下击暴流初生时,下沉气流导致对流体中高层整体对流减弱,反射率因子减小,当下沉气流产生导致中层径向辐合出现后,中层辐合增强后产生的补偿作用,使得对流体中径向辐合区上部的对流得以再次增强,反射率因子出现短时增大,并维持了对流体底层辐散下沉。  相似文献   

6.
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风廓线仪资料、加密自动气象站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4年7月23日16:00在成都城区发生的一次局地强对流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晴空太阳辐射增温和低层偏南气流的暖湿水汽输送使得成都附近大气具备对流发展的能量和水汽条件;地面暖平流及成都城市热岛效应,使得成都城区低层抬升作用增强;在弱的垂直风切变环境中,南下阵风锋与成都城区西北部地面中尺度热中心和中尺度辐合线相遇,激发出脉冲风暴并迅速发展,进而产生局地强对流天气;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显示脉冲风暴强盛时期具有悬垂回波、有界弱回波区、中层径向辐合等强风暴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2012年7月15日发生在黑龙江省西北部一次弱环境风切变条件下的强对流天气进行了分析,在综合各种常规观测、卫星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的情况下,详细讨论了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环流背景场及物理量的变化,着重分析了垂直风切变较弱时仍能发生强风暴所需的条件.结果表明:在丰富的水汽条件、不稳定的层结和一定的触发机制等条件下,环境风切变较弱时也可产生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8.
利用常规资料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7月8日黑龙江省出现的一次局地强降水进行了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该过程是由于暖区内低层暖平流强迫发生的,具有局地性强,降水强度大的特点;深厚的湿层和弱的垂直风切变为此次强降水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超低空西南急流和中层干入侵造成的对流性不稳定促进的局地强降水的发生;在地面辐合线的触发下,高垂直液体含水量值的维持在雷达特征上形成了后向传播的“列车效应”。  相似文献   

9.
飑线组织化过程对环境垂直风切变和水汽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建军  王咏青  钟玮 《大气科学》2016,40(4):689-702
利用ARPS模式对飑线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二维理想数值试验,讨论了低层环境垂直风切变和水汽条件变化时,飑线内部物理因子配置变化及其与系统强度演变的联系。研究表明,飑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动量、热量和水汽的再分配过程,造成系统内垂直环流结构和扰动温湿场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系统内部深对流的组织化过程和飑线强度的发展。基于低层环境垂直风切变和水汽两个要素的敏感性试验研究表明,低层环境垂直风切变增大(减小)时,飑线移速减慢(加快),冷池前沿激发的新对流与中高层的垂直运动相互贯通(分离),飑线系统强度随之增强(减弱)。此外,当低层水汽增加(减少)时,会导致输送到中层的水汽增加(减少),中层凝结潜热释放增多(减少),该层垂直运动增强(减弱);同时,飑线系统区域环境释放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增大(减小),新生对流的强度增强(减弱)。低层水汽条件通过水汽输送和能量释放,改变冷池前沿新对流与中高层垂直环流的组织化结构,从而影响飑线强度。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西北太平洋是全球热带气旋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占全球总数的60%左右[1]。George和Gray[2],Chan和Gray[3]等证明,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台风的路径预报有500和700hPa的气流作为引导气流最好。说明台风的移向移速是受对流层中层平均气流操纵的。引导气流原理是台风移动的主要诊断依据,其有效时间取决于大型环流的稳定程度。即大型环流愈稳定,其后续作用愈大,台风长期预报的可能性也愈大。这就是用500hPa月平均高度(或高度距平)球谐分析制作海南台风长期预报的物理依据。1 …  相似文献   

11.
珠江三角洲春季龙卷发生的环境条件   总被引:58,自引:14,他引:58  
采用日本气象研究所提供的TBB资料分析了亚澳季风区的季节转换及亚洲夏季风建立的特征。发现4月份季节转换就已开始,5-6月是季节突变时期,6月份亚洲地区复季风形势完全建立。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观测、自动气象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分析珠江三角洲台风龙卷的活动特征及其产生的环境条件。结果表明:台风龙卷发生在6—10月,时间多为10—20时,出现在台风登陆后1.3~21.3 h的时段内;多数龙卷位于台风中心的东北象限,台风中心在广东湛江一广西东南部或北部湾附近时是珠江三角洲龙卷发生的高风险期。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及中低空强东南急流在珠江口附近叠加是龙卷产生的有利环流背景。强或弱龙卷环境条件的共同特征为低抬升凝结高度、强深层和低层垂直风切变及较大风暴相对螺旋度(SRH),主要差异是强龙卷的深层和低层垂直风切变与SRH更大;相似台风路径下,有/无龙卷环境条件的明显差异在于0~1 km低层垂直风切变和SRH,两值越大出现超级单体或中气旋的可能性越大,龙卷发生概率也就越高。台风龙卷风暴母体属于低质心的微型超级单体风暴;低层有强或中等强度中气旋,有时强中气旋中心伴有龙卷涡旋特征(TVS);龙卷出现在钩状回波顶端或TVS附近。与西风带超级单体龙卷相比,台风龙卷中气旋的尺度更小、垂直伸展高度更低。  相似文献   

13.
经验性三维云模式中冰雹生长的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家骝 《气象学报》1985,43(4):469-478
本文根据前人观测分析的右移风暴和高原强风暴的主要特征,提出了一个经验性三维云场模式,该模式比过去的给定模式进了一步。利用这个模式,对雹胚半径、引入的初始高度和云阶段在冰雹生长中的作用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其初始高度有很明显的影响;雹胚半径的选用要和云阶段密切匹配。这些对今后进行更多试验以确定人工防雹的最佳引粒条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外还研究了冰雹在这个云场中的经历和轨迹,其初步结果和观测事实比较吻合,并和文献[1]的某些结论一致。文中还发展了一种拉格朗日三维内插法,这个方法对涉及到粒子在三维场中运行的各种大气物理问题的计算(如烟云粗粒子的输运等)具有一定的通用性。  相似文献   

14.
2011年4月17日广东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涛  方翀  朱文剑  章国材  周庆亮 《气象》2012,38(7):814-818
利用地面和高空观测、卫星、雷达和闪电及自动站资料对2011年4月1 7日出现在广东省的强对流天气的背景和演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本次强对流过程出现了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具有风力强、中尺度强风暴系统明显、局地性强和灾情严重等特点。分析表明,地面锋面抬升是本次强对流天气发生的主要触发机制,珠三角地区的地形平坦、广东中层的干急流以及较大的垂直风切变可能是强风暴系统发展和维持的主要因素。最后,本文也分析了当时的主观预报思路并提出了一些思考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用滤波方法得到产生强风暴的中尺度天气系统。分析表明:强风暴一般发生在中尺度辐合线、辐合中心及中尺度气旋与反气旋之间,有较强的辐合上升运动,同时还讨论了强风暴与暴雨的大尺度结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北京地区强对流活动规律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良栋  陈淑萍 《气象科学》1994,14(3):216-224
通过对1991年24次强对流过程的分析,统计了影响北京地区的MCS的触发产生原因,并初步归纳出两种天气形势下MCS的活动特点.  相似文献   

17.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南海热带风暴频数的相关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49—1987年的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和热带气旋资料,分别分析了在南海形成的热带风暴频数和影响南海的热带风暴频数(包括南海形成和由西太平洋移入南海)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时滞相关关系,统计了海温暖期(El Nino)和冷期(反El Nino)与以上两类热带风暴频数的联系。初步结果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影响南海的热带风暴频数之间,同期为负相关(-0.30)风暴晚于海温17个月时出现正相关极大值(+0.29);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与南海形成的热带风暴频数之间的相关有所不同,最大相关(+0.38)出现在热带风暴   相似文献   

18.
Summary Continental wind storms are common along the Mediterranean coast. Along the northern coast they are mostly cold, similar to the Bora or the Mistral, and along the southern coast they are mostly warm, e.g., the Ghibli or the Shirocco. At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basin and the Levant region, these storms are intermittently warm and cold during the same season and often even during the same event. Quasi-stationary systems, as well as moving disturbances, are the cause of such wind storms. Accordingly, the resulting weather conditions may be extremely converse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dvected airmass. Specific regions in Israel, sensitive to easterly storms, are influenced by these wind storms for about 10% of the year (e.g., the westerly slopes of the mountains and valleys with west-east orientation). The frequency, however, of widespread storms covering the entire region is only approximately 1.4% of the entire year. These wind storms are therefore classified in the present study according to their climatological and synoptic characteristics; indicating that the dominant synoptic situation is the Red-Sea trough and the warm advections. These storms appear only from October-May and are most frequent during the cold season. The diurnal course is characterized by a strengthening in the morning hours and a weakening at noon and in the afternoon hours, due to the opposing effect of the westerly sea breeze, suppressing the easterly winds and the effect of katabatic winds. Nevertheless, synoptic conditions may contribute to this tendency as well. Accordingly,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frequencies of easterly storms, in relation to distance from the seashore has been identified. Although most of the stormy days are with westerly winds, the easterly wind storms has vast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creating damage especially to agriculture and occasionally also to property and life; coastal flooding, potential air pollution, intensifying of forest fires and occasionally dust and sand storms. Received September 9, 1996 Revised March 6, 1997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春季沙尘天气频数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地面风压场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王小玲  翟盘茂 《气象学报》2004,62(1):96-103
文中利用EOF和SVD方法分析了近半个世纪中国春季沙尘天气频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近地面风速和海平面气压的关系。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春季沙尘天气发生频数近半个世纪呈减少趋势 ,2 0世纪 70年代末以前沙尘天气发生频数较多 ,70年代末开始逐渐减少 ,1997年降到最低值 ,同期中国近地面风速也呈减小趋势 ,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春季海平面气压场与中国沙尘天气的发生频数有十分密切的联系 ,海平面气压在中高纬度地区降低 ,中低纬度地区升高 ,气压梯度发生改变 ,从而引起地面风速减小 ,进一步影响到沙尘天气发生频数减少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探讨各环境背景因子对强对流及暴雨系统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分析了暴雨和强对流风暴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温度场和湿度场的垂直分布,决定着对流是否可以形成;其水平非均匀性只是改变风暴发展强度、生命期以及分裂特性。风场的动力影响对强风暴的移动、分裂及强度特征也十分重要。最后,对第三运动方程做了量纲分析,发现热浮力是对流风暴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热浮力冲量能更细致地反映对流风暴的发展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