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9年11月15日观测到的2B级耀斑,有以下特点:1.耀斑前无暗条:2.发生淹盖了(?)型黑子群;3.耀斑第2亮带是依次发亮的;4.引起射电爆发并使电离层产生三级扰动.但未有与之相应的高能粒子流和X射线暴的记录.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我国古代记录的极光(公元前207年至公元1517年)和地震(公元前70年至公元1643年)用自相关和频谱分析的方法进行周期分析,得出极光和地震都存在着11年左右(极光:10.54年±0.27年;地震:11.06年±0.40年)的周期以及其他中长周期,前者与古代阳黑子周期相符,并与近代太阳活动周期一致。表明:(1)极光和地震等地球物理现象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2)太阳活动(及与其相关的极光等地球物理现象)的11年左右周期并不是“近300年来才有的一种暂时面貌”,而至少是近2000年来就已存在了。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21周黑子活动区作空间分布的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存在三个活动经度带,它们是340°—320°,300°—240°和220°—100°。 (2)黑子活动区在南北半球上分布是不均匀的。(3)用自相关方法作黑子活动区的空间谱分布,结果表明:一个黑子活动区在第一次回转时又产生黑子活动区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第22周以来产生M级以上(包括M级)的X射线耀斑的太阳黑子活动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黑子活动区在南北半球上分布是不均匀的。具体表现是:南半球出现的黑子活动区多于北半球出现的。南半球活动较强的黑子群主要集中在80°,160°,200°和340°经度附近;北半球活动较强的黑子群主要集中在240°-280°和340°-360°经度带。(2)黑子群的面积(S_p)越大越易产生X级的X射线耀斑。对黑子群面积S_p在大于1000,500-1000和小于500单位时,它们产生X级的X射线耀斑的比率分别约为41%,33%和9%。  相似文献   

5.
在建立太阳全日面黑子照相观测系统的基础上对黑子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给出黑子观测的重要数据及相关参数,为太阳物理学家研究太阳活动规律提供和积累最基本的第一手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太阳黑子相对数,南北半球太阳黑子的坐标和黑子群数,太阳黑子的圆面积和球面积等。编写了一个程序,对每天的太阳黑子观测资料进行处理,给出以上物理参数,彻底改变了手工描绘黑子和计算黑子参数的传统方法,同时也提高了黑子资料处理的精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6.
第23太阳活动周不会是强活动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最新的太阳黑子观测资料和线性相关统计模式,对第23太阳活动周的极大月平滑黑子相对数和黑子数物极大年均值进行预测,预报因子分别是每个太阳周上升相第26个月的月平滑黑子相对数和第三年的黑子数年均值,预测结果表明,第23周太阳黑子数的极大值不会高,极大月平滑黑子相对为115.4±14.9,极大年均值为118.9±11.6,平滑黑子数极大不会出现在1999年,很可能出现在2000年。  相似文献   

7.
利用最新的太阳黑子观测资料和线性相关统计模式,对第23太阳活动周的极大月平滑黑子相对数和黑子数的极大年均值进行预测.预报因子分别是每个太阳周上升相第26个月的月平滑黑子相对数和第三年的黑子数年均值.预测结果表明,第23周太阳黑子数的极大值不会高,极大月平滑黑子相对数为115.4±14.9,极大年均值为118.9±11.6.平滑黑子数极大不会出现在1999年,很可能出现在2000年.  相似文献   

8.
一、予报和实际检验 1978年1月——12月云南天文台的黑子目视观测327天,记录了475个黑子群。其中F、E、D、C型黑子群通常都进行黑子精细结构照相。H_α色球耀斑巡视观测317天,黑子磁场极大值测量292天。全年中,作者利用黑子群内出现长命旋涡作为质子予报的最初的主要指标。当黑子群发展成为β_γ,β_δ、γ、γ_δ等复杂磁场形态时,即作出质  相似文献   

9.
利用已知的22个完整太阳活动周平滑月平均黑子数的记录,对正在进行的太阳周发展趋势给出了预测方法,并应用于第23周,同时与其他预报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972年8月太阳大活动区九个耀斑(包括它全部2级以上大耀斑)的形态和黑子精细结构形态的相关分析,导致以下结论:1.8月2日0355UT本活动区第一次大耀斑的爆发与光球黑子形态变化在时间上和空间位置上有一定的相关性。2.九个耀斑在暗条两侧的初始亮点及其主要发展形态与“O”和“B”黑子的旋涡结构有着密切的相关性。3.耀斑的亮带与色球暗条(它由平行的小纤维组成)、O黑子东面的蛇形半影长纤维、以及H_(11)=O线的走向的一致性,可以看作耀斑爆发沿着太阳表面水平磁场传播的形态表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第廿周1964.10—1972.12.期间太阳质子活动的一些特点,结果给出:第20周质子活动水平的趋势和黑子活动趋势比较一致,和第19周略有不同;在以约80天为间隔的时间序列上,大多数高级别质子事件集中出现在两个时段上;质子活动有集中在某些经度带的趋势,不同经度带上的黑子活动和质子耀斑伴生的射电爆发等具体特点有比较明显的差别;按磁结构将黑子群分成正常和“异常”两类,具有“异常”磁结构的黑子群产生大部分质子耀斑;复杂磁结构的活动区上米波源的出现有利于产生质子耀斑.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一个双极黑子群的快速浮现过程,得到:1.小黑子的会聚运动速度在0.skin/sec以内。2.新生黑子半径的快速增长与小黑子的会聚速度相关联。3.同一时期,色球双极拱形纤维和色球线发生箍缩现象。讨论中,作者认为喇叭状磁束上浮的几何效应和黑子磁丝中电流箍缩的动力效应可能对黑子会聚现象有作用。  相似文献   

13.
AR5047活动区是第3次联测期(1988年6月24日-7月7日)的第1个目标。该活动区在22日前只发生过一些级别很低的小耀斑,但是在23日和24日接连爆发4个X级的X射线耀斑,其中23日0923UT的1B/X1.6耀斑和24日0422UT的2B/X1.3耀斑均被云南天文台26CM太阳望远镜观测到。特别是24日的2B/X1.3耀斑除用Hα线心之外。还用±0.5A;±0.75A;±1.0A的偏带作高时间分辨(~5秒拍摄1画幅)的观测。 本文刊载该耀斑的Hα和偏带时间发展系列照片和耀斑开始时的白光黑子群精细结构照片。 从系列的耀斑像上清楚看出该耀斑有好几个初始亮点在不同时间发亮并到达其亮度和面积极大。比对Hα和偏带单色像以及白光黑子群的精细结构指出,耀斑主要亮块发生在黑子群的破裂处,并遮盖主要黑子的大部分。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廿一周峰年期间云南天文台观测到的廿个无黑子区耀斑,得到如下结果: 1.无黑子区耀斑的一般特征是:1) 无黑子区耀斑的自然产率约3%,2) 其卡林顿经度分布有向东飘移的趋势,3) 无黑子区的耀斑多为低能耀斑,4) 无黑子区耀斑产生的背景条件和黑子区耀斑一样,必须在耀斑区的太阳大气中存在异极性磁场结构。无黑子区耀斑都发生在沿大尺度磁场中性线(H_=0)延伸的暗条两侧或其附近。 2.在耀斑前,由于磁场的扰动,使被浮托在H_=0线上的宁静暗条在耀斑前几小时到一两天激活,临近耀斑位置的一段暗条先是发展增大,同时伴随着谱斑增亮,在耀斑爆发前几分钟或与耀斑发展的同时,该暗条迅速衰减乃至完全消失。与此同时,有的无黑子活动区的可见纤维与暗条的交角由大变小,表明活动区所受的力由挤压力逐渐转化为剪切力。本文还粗略地估计了无黑子区耀斑的能量。  相似文献   

15.
统计结果显示23周旋转黑子的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呈蝴蝶图分布.对23周旋转黑子蝴蝶图和黑子蝴蝶图两翼的4条拟合曲线间的均方差随相位变化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黑子蝴蝶图南北半球之间、旋转黑子蝴蝶图南北半球之间以及在同一半球旋转黑子蝴蝶图和黑子蝴蝶图之间存在着系统的时间延迟.这说明:23周南北半球太阳黑子活动不是同时发生的,南半球和北半球之间存在着系统的时间延迟或提前(相位差),且是南半球滞后于北半球;23周旋转黑子蝴蝶图和黑子蝴蝶图之间存在着相位差,且是旋转黑子蝴蝶图滞后于黑子蝴蝶图,观测滞后值略小于发电机模型预言的理论值.  相似文献   

16.
云南天文台成功地拍到了1972年8月太阳大黑子群的自光精细结构照片.从该黑子群形态的逐日演变得出如下结论:1.观测到了与黑子本影旋转运动有关的黑子动力学形态,即半影纤维排列的旋涡结构.2.该黑子群中部本影的旋转、自行和分裂运动,以及它东面蛇形半影长纤维的被拉长、弯曲和蜕化是本活动区光球形态变化的主要特征.这些运动是属于该黑子群内部固有的特性,似乎与较差自转等原因无直接联系.3.光球黑子形态变化的激发过程和色球耀斑活动的强烈程度对应很好,显示出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比较密切的物理联系.  相似文献   

17.
AR8 2 1 0活动区的黑子磁场结构是反极性排列 ,开始是负极性的主黑子上半部被正极性所包围 ,随后又在主黑子下方浮现正极磁场 ,引起主黑子作顺时针方向旋转约 90°,当正极性磁场强度减弱后 ,主黑子又呈弱的逆时针方向旋转。该区域产生的高能耀斑爆发与黑子磁场变化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收集了云南天文台和北京天文台观测的1972年10月太阳活动区(McMath 12094)的68个耀斑192个节点的照相资料和一些黑子日珥形态,对它们进行了相关分折,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本区最初的耀斑活动开始于全群诸黑子中具有扭结磁场最高能态的前导黑子A(N)的上空,它迅速发展到后随S极黑子上空,然后发展到黑子面积以外.这一演变过程与全群黑子的形态变化和旋转运动同步.2.A黑子附近的耀斑活动最初开始于扭结磁力管的内部,与扭结磁形态的松解过程同步,耀斑节点的分布由黑子本影附近移向半影的外面.当扭结完全松开,该处耀斑活动全面减少.3.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黑子冕珥下面的强烈的吸引中心是旋涡黑子,从而证实了冕珥是强大电流在日冕中收缩形成的.4.对于A黑子的扭转磁结构提供了本区耀斑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和导致不稳定性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光球亮点是位于米粒暗径中的小尺度发亮结构,普遍认为它是千高斯磁流管的足点.采用云南澄江抚仙湖1 m新真空太阳望远镜(New Vacuum Solar Telescope,NVST)在Ti O波段的NOAA 11598观测数据,研究黑子周围光球亮点的特性变化.首先识别黑子,通过形态学膨胀技术把黑子外围划分为4个环形区域,然后采用一个结合了拉普拉斯与形态学技术的自动算法识别亮点,并在三维时空立方体中跟踪亮点的演化,最后研究了4个环形区域中亮点的特性变化,包括密度、强度、面积、形状和速度.统计结果和假设检验均表明位于黑子外围不同区域的光球亮点的密度、等效直径和速度明显受黑子强磁场的影响,其峰值不在最靠近黑子的区域,而是位于第2个区域,并随着远离黑子,其密度减小,直径减小而速度增加;最大强度比总体呈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而形状基本没有变化,与所处的区域无关.  相似文献   

20.
1984年2月25日,日面爆发了一个高能大耀斑。我们取得了该耀斑过程的光球黑子活动区强磁场以及黑子、H_α色球等光学资料。分析表明:1.这种高能大耀斑是产生在有黑子剪切运动、新浮磁流和磁场梯度大的磁中性线(H_n=0)两侧;2.耀斑发展到极大前后,不但会掩盖部分后随黑子半影,而且还会进一步掩盖这些后随黑子本影;3.在高能大耀斑爆发过程中,相应的光球黑子活动区的强磁场会出现变化,磁通量增长率为1.0×10~8韦伯/秒,磁场梯度最大为0.2高斯/公里;4.黑子间的相对运动速度最大可达0.3公里/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