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8 毫秒
1.
《气象科技》2005,33(3):255-255
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双月刊),已于2005年3月1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创刊,创刊号将于2005年5月底正式出版。《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主要发表国内外气候变化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进展以及与气候变化有关的交叉学科,如地球科学、生态、环境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论文;报道全球变化最新的观测事实、重要信息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适应、减缓措施和技术研究成果等;反映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各类国际、国内重大活动、重大科技计划及国际环境外交谈判的信息。主要栏目有:“科学论文”、…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的风险、挑战与决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2009年年底国际社会将在丹麦哥本哈根达成最终气候协议日期的临近,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各种场合、各种组织争相露脸、展示贡献的必议话题.2009年3月,由国际上10所研究型大学组成的国际大学研究联盟主办的"气候变化:全球风险、挑战与决策"国际科学大会在丹麦召开,大会邀请了来自近80个国家的2500多名代表参加,包括政要和知名科学家.代表们广泛交流了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气候变化问题,明确了科学界给决策者采取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措施提供的支持.会议综合报告已于近日编写完成,将于2010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3.
“将气候风险评估管理的实践、手段、制度和减灾策略纳入国家政策计划”技术研讨会于2009年3月10~12日在古巴哈瓦那召开。该会议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和联合国国际减灾署(UNISDR)联合举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主办。  相似文献   

4.
据《中国新闻网》2007年3月2日报道: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3月1日表示,气候变化对人类安全的威胁与战争一样严重。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世界十大环境问题之首,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普遍关注并制定了应对战略、政策和措施。现将近3年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有代表性的若干动向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使用MaxHat小波和Haar小波变换分析了三江平原地区开江和封江时间与当地前期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3月份温度与开江时间有良好的相关,8月份的温度和降水、10月份气温以及9-10月的降水与封江时间有较好的相关。  相似文献   

6.
法国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积极支持和推动,是世界上最早推动和减排温室气体的国家之一。在法国、西班牙、荷兰3国的倡议下,1989年3月在海牙召开了有80个国家参加的第一次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大型国际会议。1995年2月法国政府制定了“减缓气候变化第一个国家计划”,1997年11月又制定了“减缓气候变化第二个国家计划”。  相似文献   

7.
梧州市及贺州市春季(2~3月)气温变化气候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利用梧、贺两市9个站1966~2003年春播期(2~3月)的月平均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梧、贺两市春播期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包括温度变化趋势、突变、周期性等,初步得到在此其间其气候变化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进展、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7,自引:15,他引:2  
介绍广东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组织管理、观测系统和业务体系建设,决策和公众服务,科研和技术开发,科普宣传和合作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存在着诸如人才匮乏、经费不足、基础气候资料质量不高、业务体系建设不完善、影响评估和适应措施研究薄弱等问题。认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应采取大力发展气候变化研究和业务、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服务、成立专门业务机构、拓宽科研经费筹措渠道、加强气候变化科普宣传等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9.
空间规划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将适应气候变化目标纳入空间规划已经成为国际主流政策。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空间规划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包括气候适应目标和理念薄弱、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与空间规划尺度不匹配、适应和减缓策略的协同机制欠缺、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不完善等。文章结合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的目标要求,研究提出适应气候变化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框架体系和技术思路,以及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空间规划编制审批、技术标准、实施监督以及法规政策等各个环节的思路与建议,以期通过空间规划的编制与监督实施促进适应气候变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全球风险、挑战与决策”国际科学大会于2009年3月10~12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该会南国际大学研究联盟(IARU)主办,该联盟包括了目际上10所研究型大学,北京大学也列其中,旨在通过研讨交流,对目前气候变化领域国际最新科学进展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是全球气候变暖特征最显著的地区之一.建立长期有效的气候变化科技业务支撑系统。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气候变化科研与业务工作的需求。黑龙江省气候变化检测、影响评估与对策业务系统的开发与建设紧密围绕科技发展需求,以业务服务产品为中心.发布权威性的气候变化业务服务产品.减少气候变化对黑龙江省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吴丹  赵虎  王丽  龙向阳 《贵州气象》2011,35(4):18-19
利用水城县气象观测站1957—2011年逐年3月21日—4月30日的日平均气温资料,统计、分析水城县倒春寒天气的不同等级发生的频率、出现的主要时段;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对水城县倒春寒发生的总次数及总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城县主要以轻级和中级倒春寒天气为主,且主要发生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特重级倒春寒天气有5~6 a准周期的气候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骆继宾  赵宗慈 《气象》1980,6(7):32-33
1980年3月9日—21日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的伊里斯(Erice)召开了“气候变化的事实和理论”的国际性演讲会,共有二十多个国家近百人参加。会议主持人是比利时的伯哲(A.Berger)教授。演讲会的举办反映了当前各国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十分重视,有10  相似文献   

14.
情景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工具。为了科学支撑气候变化科学评估和研究,2010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提出了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SPs)。作为从社会经济变化视角构建的气候情景,SSPs促进了气候变化科学基础、影响、脆弱性、风险、适应和减缓等学科的综合研究。本文介绍了SSPs情景研发与应用过程;阐述了全球和中国的人口经济、土地利用、能源和碳排放的模拟和预估主要成果;探讨了全球和中国碳排放路径及其与“双碳”目标的关系;并展望了SSPs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IPCC AR6 WGII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城市、住区和关键基础设施的影响、风险及应对。气候变化对城市影响的程度和范围逐渐增加,全球城市化的过程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加剧了城市和住区的风险。通过社会基础设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灰色/工程基础设施所采取的适应措施对气候恢复力发展均有贡献,而城市适应差距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气候恢复力发展需要多方协作、弥合政策行动差距、提升适应能力。评估报告的经验和案例为我国城乡地区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发表了这份由粮食政策专家撰写的报告。报告指出,农业将受到气候变化的“显著”影响,但是如果贯彻实施正确的政策,农业还可能强有力地遏制气候变化。报告认为,在通向12月于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的进程中,农业的角色尚未得到支持。IFPRI的负责人3月31日在美国华盛顿的报告发布仪式上说,目前的国际气候变化协议——《京都议定书》中并未重点提及农业,这是由于那时候人们对于农业和气候变化的关系知之甚少。IFPRI的研究员吉拉德·尼尔森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情况是谈判将为未来的5~15年设置新的机制。关键在于这次要把农业纳入其中。”  相似文献   

17.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将NbS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生态系统划分为森林、草地、农田、湿地、海洋、城市,采用传统环境政策工具分类,将六大生态系统的政策工具划分为命令控制型、经济激励型、自愿参与型三类。在此基础上,梳理构建NbS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框架。结果表明,我国初步形成了以命令控制型政策为主,重视通过经济激励型政策引导,并逐步完善自愿参与型政策的NbS政策体系。然而,NbS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仍存在诸多问题,包括NbS尚未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措施、缺乏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未形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资金来源单一、技术支撑和能力建设薄弱、公众参与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等。为发挥NbS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潜力,建议将NbS纳入我国下阶段国家自主贡献更新文件中,争取提出有关NbS的定量承诺,推动NbS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措施,构建自上而下的管理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强从理论到实践、从路径到政策的研究,提升能力保障和公众参与度。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在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同时其状况变化也在气候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IPCC最新发布的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SRCCL)系统反映了关于荒漠化、土地退化、可持续土地管理、粮食安全和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方面的最新科学认知,并探讨了如何进行更加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和管理以应对与土地相关的气候变化问题。文中从极端事件变化及其影响的角度,结合SRCCL与其他相关文献,予以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变化已经并将继续影响荒漠化和土地退化进程并对粮食安全造成冲击;而土地对气候系统的反馈作用,又会加剧气候变化并提高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面对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事件给土地带来的巨大压力,必须坚持可持续的土地管理,通过减少包括土地和粮食系统在内的所有行业的排放,才有可能实现到21世纪末将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相对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的目标,以减轻气候变化对土地和粮食系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不断变化的气候可导致前所未有的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这些事件能否构成灾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脆弱性和暴露度水平。虽然无法完全消除各种灾害风险,但灾害风险管理和气候变化适应的重点是减少脆弱性和暴露度,并提高对各种潜在极端事件不利影响的恢复力,从而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的灾害风险管理要求更加合理地分配对减灾、灾害管理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过去的主流是强调灾害管理,但目前减灾成为关注焦点和挑战。这种主动积极的灾害风险管理与适应有助于避免未来的风险和灾害,而不仅仅是减少已有的风险和灾害,同时这也是灾害风险管理和气候变化适应更加紧密联系的一个背景。灾害风险管理促进气候变化适应从应对当前的影响中汲取经验,而气候变化适应帮助灾害风险管理更加有效地应对未来变化的条件。  相似文献   

20.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一工作组报告(简称报告)中提供了对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的最新物理解释,整合了来自古气候和仪器观测的多项证据、过程理解以及全球和区域的气候模拟,记录了气候科学的最新进展。报告旨在提供有关过去气候如何变化的事实,揭示人类活动在这些变化中所起的作用,并根据不同社会经济路径的排放情景对未来气候进行了预估。这些结果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很重要。它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根据灾害管理框架制定区域适应计划以及开展即将到来的2023年全球综合评估。本文聚焦该报告的背景、架构和方法,并介绍当前气候变化评估的主要进展。结果显示,与以前的评估报告相比,AR6提供了更综合实用的信息和认识,更加强调了区域气候变化,以及更好地约束了气候敏感度的估计。该报告最重要的结论之一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已从科学认知演变为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