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李银鹏  季劲钧 《地理学报》2001,56(4):379-389
利用陆面物理过程和植被生理生态过程完全动态耦合的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 (AVIM) ,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进行模拟。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分为 1 3类 ,土壤质地分为 7类 ,确定了各种植被和土壤的模式参数。采用全球陆地 0 .5× 0 .5网格点气候平均资料 ;以 30分钟为步长进行积分。并用全球不同地区各种植被类型的 1 9个 NPP观测样点数据校准模型。AVIM模拟全球陆地生态系统 NPP的主要模拟结果如下 :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 (NPP)总量约为 60 .72 Gt Cyr- 1。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的 NPP分布 ,模式较好地模拟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纬向分布和区域分布的差异 ,模拟出中国植被生产力的分布特征。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与温度、降水和辐射等气候因素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程度相关性 ,北方针叶林地区气候因子与 NPP的相关性明显 ,反映出植被对环境因子的不同响应及其物候特征。赤道热带雨林地区NPP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新教材第四章第五节“陆地自然景观的地区差异”与原教材世界地理第九章第一节“世界的陆地自然带”,都是讲述陆地自然带的形成、分布和特征,但两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在讲地球的运动时,可由王勃诗句“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设问:“此句中‘星移’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自然引入地球的运动,在讲完地球自转的周期和速度后,可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作小结,并要学生分析该句蕴含的地理意义(诗中“日”为“太阳日”,“八万里”大致点出赤道的周长及赤道处的自转线速度,“巡天遥看一千河”隐含在赤道地区可观察全天星座。)这样的导入和小结,形式独特,学生兴致很高。  相似文献   

4.
中国陆地边界地形剖面谱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根据DEM绘制的中国陆地边界地形剖面作为底图,分别叠加气候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和民族分布,构建了中国陆地边界地形剖面谱.在此基础上,结合4个地形剖面谱及统计结果,分析了各地理要素沿陆地边界的分布格局及其与地形的关系,并阐释了各图谱之间的关联关系.中国陆地边界地形剖面谱具有直观性、简洁性、可量测性、可对比性、图谱性五大特征,为研究线状地理对象地形和其他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相互作用机理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下垫面因子影响气候形成和变化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云  钱永甫 《地理学报》1996,51(3):230-239
本文用球带范围的耦合模式,研究了地球从均一陆地地表有海陆分布,全球陆地从平坦到真实地形,陆地从一类土壤到几类土壤并存过程中大气环流的演变和气候变化状况。发现没有海陆分布时气候要素场呈纬向带状分布,大气中流场和风场表现为三圈环流和行星风系特征,当有海陆分布后,北半球无论是高层还是低层环流形势均具有和海陆分布相一致的纬向两波结构,海陆分布是形成现代大气环流格局的根本因子,高原地形使高原上的空的气压系统  相似文献   

6.
陆地表层系统是多圈层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综合体,具有时空异质性和层次性。对陆地表层系统进行多层级类型划分是识别其空间分异格局和演替规律的重要方法,可为多尺度地球科学系统研究和自然资源统一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陆地表层系统分类其实质是在特定尺度下对其组成要素间的空间和关系的划分,故土地类型、地表基质、关键带类型等都可归纳为陆地表层系统分类方案。论文在对国内外典型陆地表层系统分类方案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将陆地表层系统分类总结为探索—发展—完善3个发展阶段。继而,对比了各分类体系内涵,提出各分类体系虽分属不同学派,但均是以陆地表层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研究陆地表层系统结构、功能和空间分异的方法论;分析了各分类体系结构的异同,总结了各分类体系在层级、比例尺和要素方面的共同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一套从地块到国家的陆地表层系统分类设想,并对等级体系、分类体系及分类方法集成3个方面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一、基本思路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大气环流和气候的演变与地球运动参数有关,即与地移极动和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有关。气候是基本自然地理因素之一,所以气候的演变必然伴随海洋、河流、冰川以及植物等其他自然地理因素的变化。1.气候与地球参数相联系的理解地极移动影响气候可能的基本机制是地极移动引起离心力系统的变化,从而造成地球上大气环流和空气质量输送的变化,使各地区天气气候产生相应的变化。当地极移动时,各地区极移离心力位势及相应的三分力可以计算出来。例如,离心力位势 W_p 的计算公式如下: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文献[1]中探讨了我国大气透明度系数的空间分布及其主要影响因子。本文则探讨大气透明度系数的时间变化,特别是它的长期变化及其成因。结果发现:火山爆发可使大气透明度系数明显减小;由于人类活动影响,冬季大气透明度系数P_2、P_d有明显的减小趋势,P_2、P_d与用煤量等污染指标有很好的负相关。文中还对大气可降水含量的气候学推算方法进行了探讨。本文应用1820—1983年的地球自转变化率资料,分析出地球自转变化存在准44个月、准11年、准24年和准49年的周期。南方涛动指数的变化,大气活动中心位置的移动,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异常等,都能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思期中找到关系。已经发现,在地转长期(准24年和准49年周期)加(减)速时,南方涛动指数减弱(增强),大气活动中心向西北(东南)移动,非洲干旱区降水偏多(偏少);同时发现:在地转短期(准44个月周期)加(减)速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降低(升高)。  相似文献   

9.
造林对陆地碳汇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全球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着陆地碳源/汇的变化。造林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变化,可以增加陆地碳汇,减缓大气中CO2的积累。文中首先对陆地碳汇及其形成原因进行综述,肯定了造林在陆地碳汇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阐述了造林对陆地碳汇的影响途径、造林后植被碳和土壤碳的变化及相互联系,并对全球造林活动对陆地碳汇贡献潜力作简要介绍,最后指出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及今后的努力重点。造林是重要的临时陆地碳库,加强对造林碳汇的客观研究,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科学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机理研究的地球信息科学方法初探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针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源的时空格局、碳循环过程的驱动机制及未来情景等前沿科学问题,提出陆地碳循环研究的地球信息科学方法,采用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储量与碳循环过程的综合网络观测、生物过程的适应性实验研究以及河流碳输运过程研究为支撑系统的自下而上途径、与以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和对地观测数据生态参量反演为基础的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经相互验证和尺度转换模型实现有机结合的研究方法,开展综合观测、调查、比对分析、模拟和评价研究,把握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格局与过程规律,辨析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探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1.
全新世以来永定河洪水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鲁烽 《地理研究》1991,10(3):59-67
本文通过对永定河流域内全新世地层、考古遗址和历史文献的综合分析,表明在距今约10000—9500年、7700—7500年、5200—4600年、3200—3000年、1900—1700年前以及公元1801—1896年间,永定河流域曾出现过六次暴雨洪水频繁发生的时期。  相似文献   

12.
绿洲和沙漠下垫面状态对大气边界层特征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1,自引:10,他引:31  
吕世华  陈玉春 《中国沙漠》1995,15(2):116-123
采用两维高分辩率边界层数值模式,并与一个包括植被和土壤层的生物一大气能量传输模式(BATS)耦合,模拟研究绿洲和沙漠下垫面状态对大气边界层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沙漠中的绿洲对大气产生"冷湿效应",使之上空形成冷湿气柱;绿洲之间的沙漠对大气呈"暖干效应",使上空形成热干气柱。在水平平流的作用下,在绿洲下游的沙漠边缘形成降水峰值,有利于降水,但沙漠区下游的绿洲则相对于整个绿洲区降水偏少,不利于形成降水。  相似文献   

13.
黄河断流概况、变化规律及其预测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吴凯  谢贤群  刘恩民 《地理研究》1998,17(2):125-130
该文简要介绍了黄河断流的现状、原因及其危害,初步揭示了黄河断流年度双高峰规律与多年逆反规律、利津站断流天数与花园口站月平均流量的关系、利津站全日断流天数与总断流天数的关系等变化规律,并统计分析了利津站最长断流天数、累计断流天数、断流长度、最早断流日期等发展趋势.上述研究为黄河断流预测提供了科学依据,可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关于珠江河海划界的意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赵焕庭  王丽荣 《热带地理》2001,21(3):218-222
大河河海划界不能简单地把河流入海由窄变宽的口门断面作为河海分界线。文中分析了大河珠江河口的自然与开发利用的有关情况后,提出主要根据咸水入侵和淡水冲出程度以及生态环境,并参考港口航道、水利和环境监测等因素,划出河口段和河口延伸段。由水行政机关主管河口段和河口延伸段的开发利用、整治和管理的行政事务是适宜的,要大力协调段内所有涉水项目的规划和工程的计划行动。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晚更新世黄土与古季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晚更新世黄土地层含有末次间冰期一次期东亚季风演变的大量信息,经外地学界十年来的探索,初步揭示了东亚季风演化的规律,本文对于这方面研究的现状作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6.
陆中臣 《地理研究》1984,3(2):35-44
本文采用黄河下游的实测资料,分析了三门峡水库下洩清水阶段,河床的调整及其对基准面的反应。认为在来水来沙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河床纵剖面以近于平行的方式调整;横断面形态向窄深式发展;河型的转化主要取决于地貌临界值和粉沙—粘土含量。从长时间看,下游的淤积特性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18.
黄河故道的环境特征与整体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义丰 《地理研究》1998,17(3):289-296
从区域开发的角度,对黄河故道的形成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开发构想,为黄河故道生态农业的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丁登山 《地理研究》1996,15(4):101-106
近年来,国际上和国内相继出现了一个流行的说法:由于中东水资源短缺和人口迅速增长,各国间水资源矛盾日趋尖锐,因而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因争夺水资源而爆发战争。该种说法值得商榷。对两河流域和有关各国的水资源现状和近年来该地区地缘政治的一些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有关各国的水资源并不十分短缺,而且存在着节水的巨大潜力;有关各国将会在水资源上继续采取合作和妥协的态度,不会使矛盾激化到为此而发生战争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精河-伊宁铁路沿线雪崩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精河-伊宁铁路沿线雪崩的形成条件和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精河-伊宁铁路横穿天西北支-科研琴山,雪崩主要分布于科古琴山南坡布列开河以上至岭脊区域。此区雪崩类型齐全分布广泛,对该段铁路的危害较大。针对此区雪崩特征,提出了一些铁路选线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