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0 毫秒
1.
永定河,古称澡水,东汉称漯水,隋代称桑干河,金代称卢沟,元、明代有浑河、小黄河等别称。历史上,由于河道迁徙无常,俗称无定河。由于水能资源丰富,流域广泛,恩泽一方,永定河又以“北京的母亲河”、海河流域的七大水系之一、北京市第一大河、河北水系的最大河流而著称。桑干河因为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闻名天下。  相似文献   

2.
通过系统地对永定河流域石景山段的基础资料调研,科学分析了该区段的环境现状与整体景观不协调,以及部分区段存在污染和现有自然山水资源利用不足等主要景观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如平整河道、优化区域内生态结构、治理污染,完善湿地生态景观等。制定了"一轴二带三线四区五类型多节点"的景观规划方案,分析指出永定河湿地景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北京平原区地表质地特点与土地风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继贤 《中国沙漠》1989,9(3):13-21
本文是在实地调查研究及采集大量样品分析的基础上, 对北京平原区地表质地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是: 延庆盆地地表以含石砾为特点; 北京平原区的广大河间冲积, 淤积区以粉壤质为主, 沙土主要分布在温榆河、潮白河及永定河流域, 以永定河流域占面积最大且比较集中; 风沙化土地的分布地域, 基本和沙土的分布地域一致, 只是由于沙质地表为主的地区, 因风沙长期作用及不合理的开垦利用, 加强了风沙活动强度, 地表细粒物质进一步被吹失, 地表相应粗化。  相似文献   

4.
利用清代志桩涨水尺寸和雨分寸记录、近现代器测水文与降雨数据等多种资料,重建/修正了永定河卢沟桥断面和黄河三门峡断面1766-2004 年的汛期径流量(m3/s),其在夏秋汛期的多年平均径流量分别为109.0 m3/s 和5121.1 m3/s。并依据多年径流量平均值±1 个标准差值得出了新的丰-枯水发生年表。小波分析显示两者具有较为明显的30~40 年周期,1920 年之后,永定河持续性的枯流使河流水量变化周期消失,黄河中游的高频周期则更加发育。两者在1780-1900 年存在20 年尺度上的变化同步性现象,而1840-1860 年代和1890-1910 年代两者出现了明显的反相位现象。从1766 年以来的情况分析,中国东部季风区进入20 世纪暖期之后,黄河中游与永定河卢沟桥以上流域的汛期降雨基本为反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汀江流域畜禽粪便污染负荷及其环境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汀江流域畜禽养殖业现状分析入手,依据排泄系数法原理,估算流域各县市的作物所需畜禽粪尿肥的最大量、畜禽污染物产生量和农田畜禽粪便负荷量,并对畜禽养殖影响水环境进行分析.从调查中分析中可知,流域集约化养殖场大多分布于中上游的长汀河、旧县河和汀江干流段,地理分布过于集中,局部地区环境风险较大.结果表明,畜禽粪便环境承载量较大的河流依次为:长汀河、濯田河、旧县河、黄潭河、汀江干流、永定河、桃溪河,整个流域的畜禽污染已对环境产生风险,尤其是长汀河、旧县河流域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6.
蒸散发是干旱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的主要耗散途径。预估黑河流域未来潜在蒸散量(ET0)可为气候变化条件下流域水资源的优化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使用1960—2014年黑河流域气象数据,采用FAO-56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流域潜在蒸散量;基于同期NCEP(美国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资料及2006—2100年CMIP5中CNRM-CM5模式的RCP4.5、RCP8.5路径预测数据,经统计降尺度模拟与偏差校正,预估了流域未来潜在蒸散量;通过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将流域各划分为3个子区,进行子区及全流域Mann-Kendall未来趋势分析。结果显示:(1)NCEP再分析资料与流域潜在蒸散量建立的逐步回归降尺度模型模拟效果好,经CNRM-CM5模式模拟及偏差校正,适宜于预估黑河流域未来潜在蒸散量。(2)预估RCP4.5路径流域2021—2050年、2071—2100年年均潜在蒸散量较1971—2000年分别增加3.49%、6.11%,RCP8.5路径分别增加4.64%、10.07%,RCP8.5路径增幅高于RCP4.5路径。(3)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可将两种路径流域未来蒸散量划分为3个子区,RCP4.5、RCP8.5路径黑河流域Ⅰ区潜在蒸散量各为不显著、显著的下降趋势,两种路径下Ⅱ区、Ⅲ区及全流域均为显著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正老龙河隶属永定河流域,流经河北省廊坊境内,为1957年开挖新龙河后的龙河原道,地处岳庄分洪闸至天津武清区大南宫入北京的排污河段。在廊坊境内,老龙河自岳庄闸至落垡桥处市控断面长共计9.35km。多年来,老龙河存在河道淤积阻塞、过水断面减小、水体自净功能衰减、过境水质恶化等问题,远不能满足市控断面的考核要求。  相似文献   

8.
湿地具有独特的生态服务功能和很高的生态效益,因此恢复或重建退化湿地非常重要。针对目前湿地恢复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恢复举措等宏观方面,缺乏在整体上考虑湿地之间的连通性及其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等问题,在流域为尺度上,对湿地的可恢复性进行评价,综合考虑湿地结构、湿地景观特征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建设活动干扰下流域下垫面等因素对整个流域内湿地恢复的影响,以永定河上游流域为例,建立一个基于GIS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对湿地的可恢复性进行评价。具体研究步骤包括指标信息提取、指标赋值及归一化和多指标综合。首先,选择河流等级、坡面流长、河流水质、饱和指数、水成土、土地利用/覆盖类型作为评价指标;然后,针对指标参量对湿地恢复的贡献度进行赋值,并做归一化处理以消除不同指标量纲对结果的影响;最后,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指标权重,计算加权值,根据加权值的正态分布对流域内湿地的可恢复性进行等级划分,并使用优序图法对评价结果进行佐证。研究结果表明,永定河上游流域研究区内可恢复湿地面积约979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18%;其中,阳原县的可恢复湿地面积最大,约为131.6km2,其次为怀来县,为129.1km2;可恢复的湿地类型以水库/坝区型湿地和河流为主,分别占可恢复区域总面积的11.75%和11.33%。研究成果为湿地的管理和恢复工程选址的合理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参考,避免了依据单一生态环境要素或局部区域特征进行恢复对象选择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9.
以1987年、2000年和2010年石羊河流域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对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当量因子进行修正,结合生态经济协调度(EEH)评估模型对石羊河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其损失主要集中在2000—2010年间;(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的县(区)分布在流域中上游,降低的县(区)中,民勤县的损失量和下降幅度最大;(3)研究区的EEH值为-0.0174,生态经济发展总体上已处于低度冲突水平,在空间上,低度协调的县(区)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上游和中游,而低度冲突的县(区)主要分布在流域的中下游;(4)各县(区)在协调发展水平上呈现出低度冲突—低度冲突、低度协调—低度协调、低度冲突—低度协调、低度协调—低度冲突、低度协调—中度冲突5种形式。  相似文献   

10.
黑河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遥感估算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卢玲  李新 《中国沙漠》2005,25(6):823-830
利用光能利用率模型C-FIX,高时空分辨率的SPOT/VEGETATION遥感数据,全球格网化气象再分析资料以及黑河流域土地利用图,估算了1998—2002年黑河流域不同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年总量和平均生产力,输出了黑河流域NPP年累积量空间分布格局图、NPP季节动态图,分析了近5a来黑河流域NPP时空变化特征,评价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水平差异。其结果表明,黑河流域陆地生态系统NPP空间分布及其季相变化特征是流域自然环境、地貌、气候以及人类生产活动长期共同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其中水分条件是控制黑河流域陆地生态系统NPP空间格局的决定因子。1998—2002年黑河流域山区高覆盖度草地和下游荒漠区净初级生产力持续下降,反映出这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严重。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黑河流域的水-生态-经济系统的合理设计与有效实施提供科学数据集。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南部2000年来的环境变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考古资料、文献记载、遥感资料和实地考察,认为塔里木盆地南部2000年来的自然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为人类活动范围、沙漠及河流等方面的演变。研究表明,河流变迁是其它两个变化因素的先导,并对探讨古河流演变,认为古代喀拉哈什河与玉龙哈什河曾分流,构成各自的水系,由于第四纪地质构造运动的影响,古代水系强烈变化,并演化为现今态势。原先沿河而居的古城,则因河流变迁而遗弃于沙漠之中。  相似文献   

12.
长江南京段历史洪水位追溯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何华春  王颖  李书恒 《地理学报》2004,59(6):938-947
沿长江南岸幕府山、燕子矶岸段的石灰岩崖壁上,保留着数道受江水浸淹形成的色深且具有溶蚀孔隙的水平印痕,沿江一线分布。在采石矶岸段的岩壁上也存在着高程大致相当的水位痕迹,反映出是保存在长江南岸岩壁上的区域性洪水位遗迹。经查阅现代水文记录与历史文献,分析对比区域地貌与沉积地层,初步论定:高出长江江面5~6 m,高程分别为8.5 m和9.5 m的第一道和第二道水位遗迹是与现代长江洪水位相当的古洪水位遗迹,目前虽然已脱离长江江面,但现代长江洪水仍可达到此高度,其重现期为10~50年;高程为10.5 m的第三道水位遗迹较南京有文字记载的百年一遇特大洪水位仍高出0.3 m,相当于南京地区100~200年一遇的大洪水水位,由此印证长江南京段防洪堤高度合适;而最高的一道古水位遗迹高程为12.8 m,可能相当于全新世高海面时的洪水位。  相似文献   

13.
我国历史时期冷暖年代的干旱型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郑斯中 《地理研究》1983,2(4):32-40
中国历史时期的旱涝变化与冷暖变化是有联系的。冷的年代,我国的气候是西干东湿,而暖的年代则是西湿东干。  相似文献   

14.
汪耀奉 《地理研究》1985,4(4):71-77
1788年夏季,长江流域持久性洪水暴雨范围广,特大洪水暴雨时空分布趋势呈现绳套形.这种持久性洪水暴雨前期冬春两季,前冬系流域性范围降雪,嗣后,流域主要为持时长和范围广的多雨水气候异常现象,中下游流域入梅期早.  相似文献   

15.
一万年来白洋淀的扩张与收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了一万年来的全新世期间,白洋淀兴起、扩张和收缩的变迁过程,恢复了各个发展阶段的古湖淀范围,论述了相应时期的古环境特征,指出了白洋淀令后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6.
我国干旱区洪水灾害基本特征: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依据新疆自然和社会环境,分析了新疆洪水及其洪灾的形成,季节分布,年际变化,地区分布等主要特征,并提出对洪水灾害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7.
西江和北江及珠江三角洲西北部汇流区广泛发育全新世的泥炭-淤泥腐木地层,结合剖面的沉积相特征和14C测年数据,对全新世沉积环境和含腐木地层的分布和环境变化进行探讨,获得以下认识:1)在西江和北江下游海侵北界以上的陆相沉积序列中,厚层泥炭主要形成于中晚全新世(7.5―1.5 cal. ka B.P.),集中堆积时间为5.0―1.5 cal. ka B.P.;2)珠江三角洲全新世海侵对三角洲边缘区陆相泥炭沼泽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早全新世(约9―7 cal. ka B.P.)三角洲西北端的高速率河口相粉砂黏土沉积为后来的半咸水沼泽发育奠定了淤泥深厚的物质基础,而西江―北江下游陆相洪冲积或河漫滩沉积则在8 cal. ka B.P.左右开始发育,也为之后的水松泥炭沼泽繁盛奠定了基础;3)三水西南一带是中全新世西江―北江下游泛滥平原至古河口湾的过渡区,潮汐流与河流的双重作用是造成三角洲边缘区大面积泥炭沼泽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4)泥炭湿地生态环境大多在2.0―1.5 cal. ka B.P.前后在西江和北江被高位洪水平流沉积物埋藏,而在三角洲区域多被泛滥平原洪积物覆盖。多数剖面泥炭腐木迁移的原因与三角洲的快速加积作用导致的潮流与河流空间位置平衡被破坏和水文条件改变有关,晚全新世不断增强的人类农业活动和森林破坏与水土流失也是导致三角洲天然沼泽湿地消失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西北岸全新世海侵问题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一曼 《地理研究》1982,1(2):59-69
渤海湾西北岸的全新世海侵问题,已往对它缺乏系统研究。本文从全新世地层特征及其所含植物孢粉和微体古生物等方面,证实了本区在中全新世期间遭受过海侵,并根据海相生物分布和微地貌差异等进行综合分析,划出了这次海侵的范围。最后从河流—海洋水文动力条件,解释了渤海湾西北岸与西岸各自发育了牡蛎礁和贝壳堤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汉江上游的野外考察,发现汉江上游郧西-郧县段第一级阶地前沿全新世土壤剖面中夹有多层古洪水滞流沉积物,选择该河段的归仙河口(GXH)剖面进行了详细野外观察,结合粒度成分和磁化率指标分析,证明它们是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采用石英的单片再生剂量法(SAR)获得了该剖面中9 个样品的光释光年龄值。基于测定的光释光年龄、考古断代和地层对比结果,确定这四期洪水事件分别发生在距今12500-12000 a、7500-7200 a、3100-2800 a,1000-900 a。通过与汉江上游地区、国内和世界各地的多种指标气候变化记录的对比分析,进一步探讨了汉江上游郧西郧县段全新世以来发生的多期古洪水事件发生的气候背景,这一认识有助于深入理解区域洪涝灾害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