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在放射性平衡位移不同的矿石中测定铀、钍和镭的方法。此法以Y辐射的阈限能谱测量原理为基础。文中较详细地叙述了矿石中铀、钍和镭含量的测量条件和计算方法,测量所使用的两种仪器,即辐射分析仪№1和52M型闪烁装置的原理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2.
为了在解释综合铀钍矿石y测井曲线时避免进行钍和镭的专门分析,本文提出了计算铀含量的关系式:U_K=(S/A_U HC_(PM))0.01%。理论分析和实际测量表明,按此公式针算所得的铀含量U_K,在钍铀比值Th/U和铀镭平衡系数值很大的变化范围内,都近似于矿石中的铀真含量U_(?)。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金银矿床的近矿围岩,富集体,矿石和矿石矿物中放射性元素与贵金属元素的相互关系,产在不同的地质构造部位的4个矿床实例,表明矿体上部的产有大量有色金属硫化物的部位有铀富集的特点,在这些矿床中,蚀变围岩的铀,钍含量往往要高于矿体中的铀,钍含量。  相似文献   

4.
前言铀、镭和钍具有不同的放射性强度,借助于此种强度差别可以用放射性测量方法对该三种元素进行定性和定量测定。放射性测量方法比研究天然岩体放射性化学方法、矿物鉴定法、放射性照象法及其他方法具有根本的优越性,因为这些方法效率较高,同时在野外条件下可用此种方法进行测量。我们把铀、钍和鐳定量测定的总任务分为两个具有不同实际意义的任务——铀镭不平衡矿石中铀和鐳的测定;铀釷混合矿石中铀和釷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通过野外观察以及室内的岩矿鉴定、X射线衍射、QEMSCAN及电子探针分析手段,对纳米比亚欢乐谷地区白岗岩型铀矿矿石的矿物组成及其结构构造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该地区铀矿物主要有晶质铀矿、沥青铀矿、钍铀矿、钛铀矿、铌钛铀矿、铀烧绿石、黑稀金矿、硅钙铀矿、铀石和铀钍石。晶质铀矿、钍铀矿和铀钛氧化物的结构多为全自形或半自形晶粒状结构、浸染状构造,而沥青铀矿和铀硅酸盐则大部分为隐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以及脉状、细脉状构造。由此可见,该地区白岗岩型铀矿是由原始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后期热液的叠加改造作用及表生氧化作用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区域构造-岩浆演化史,在总结花岗岩体铀、钍矿化资料时,发现含铀、钍花岗岩及其外接触带有金矿。铀、金向构造带转移并活化成矿的主导因素是深熔作用和酸性岩浆作用。根据现有的同位素年龄、复式岩体群分布和重要构造部位,划分了7个岩区,并研究了铀、钍和金的矿化特征。最后总结了找矿方向,认为在本区寻找与侵入体有关的金、铀矿床是有前景的。同时对南秦岭与扬子区金矿新类型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7.
一直以来,利用铀、钍、钾同位素的γ能谱寻找铀矿是铀矿地质重要的放射性物探手段。同样,水系沉积物化探中铀、钍、钾元素作为铀矿化探重要指示元素,在铀矿资源潜力预测评价中亦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论述了水系沉积物铀、钍、钾元素在铀矿预测评价中的指示作用和异常特点,以及中国铀、钍、钾元素地球化学场分布特点和规律,将铀、钍、钾异常按累频占比划分为特高异常(异常内带)、高异常(异常中带)、异常(异常外带)和高背景,同时,论证了铀、钍、钾异常分布与铀成矿关系。可以看出,铀、钍、钾异常分布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现有的异常分布区与我国四大类型铀矿产区高度一致,其异常分布对我国铀、钍矿资源预测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前言为了检验三所历年来生产的五种天然放射性元素标准源,即铀镭平衡粉末源,纯铀粉末源,碳酸钡镭源,钍粉末源和钍液体源的质量,从1985年10月到1986年3月,再次测定了其中的铀镭钍含量。与此同时,利用加拿大铀矿石参考:洋品和国际原予能机构(IAEA)钍矿石参考样品,英国Amersham标准镭溶液和1906年情制的硝酸钍,与我们相应的标准源作了  相似文献   

9.
王伟 《地质与勘探》2020,56(3):491-501
青井是位于龙首山成矿带西段的一个钍、铀混合型异常点,通过钻孔查证在青井盆地的花岗质砾岩中发现了较好的矿化线索,矿石具有热液型矿化的特征,发育钾长石化、赤铁矿化、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为主的钾交代蚀变组合。通过对含矿花岗质砾岩的岩矿鉴定、电子探针测试、地球化学分析和钍矿物U-Pb同位素年龄测定进行综合研究,认为花岗质砾岩中发育的是产于挤压-俯冲构造环境下受断裂构造和辉绿岩脉共同控制的热液成因钍、铀混合型矿化,含钍、含铀矿物主要为钍石、沥青铀矿和铀石,成矿期应为新生代中晚期。热液成矿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外来组分,矿石中的Al_2O_3、Fe_2O_3和K_2O等主量元素和轻、重稀土元素以及Rb、Nb、Nd、Zr、Hf、Ta、W、Sb等微量元素均随着Th、U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安徽庐江砖桥科学深钻内的铀钍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熊欣  徐文艺  贾丽琼  吕庆田  李骏 《矿床地质》2013,32(6):1211-1220
2012年深部探测项目SinoProbe-03-06在安徽省庐江县砖桥地区实施了2012 m科学深钻,在钻孔深部正长岩中发现铀钍异常,局部已达工业边界品位。系统的岩芯观测、显微镜下研究以及电子探针分析揭示,铀钍的赋存状态主要有2种:一种呈铀钍的独立矿物如铀钛矿、铀钍石、晶质铀矿形式存在;另一种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锆石、磷灰石、金红石等副矿物中。独立铀钍矿物主要呈2种形式产出:一种呈自形赋存于钠长石中,常与锆石在空间上伴生;另一种主要呈微细颗粒散布于金红石、磷灰石、硬石膏等热液蚀变矿物中。与铀钍矿化相关的蚀变主要有钠长石化、电气石化、硬石膏化等高温热液蚀变。砖桥深钻距庐枞盆地南缘铀矿床(点)不远,且均与正长岩有关,虽然两者的铀钍矿化、铀钍比值、赋存状态、蚀变矿化等一系列特征均存在差异,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成因联系,科学深钻所揭示出的铀钍矿化可能代表了铀钍在盆地深部岩体中的高温成矿样式。  相似文献   

11.
460火山岩盆地的地质发展与铀,钍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460火山岩盆地地质特征和构造-岩浆活动发展历史的基础上。研究了各时代岩石中铀、钍的演化规律。提出该区晚太古代基底岩石的钾质混合岩化所引起的铀、钍增量是影响其后盖屋火山岩演化和铀成矿的物质基础;具有壳源重熔成因的上侏罗统酸性火山岩盖层,由于分布广泛,厚度巨大,有多种告石组台和多样的岩性序列,以及铀、钍含量高,构成了该区铀成矿有利的地层背景;燕山晚期沿区域断裂侵入的高铀酸性次火山岩或小侵入体,是该区成矿定位的决定因崇,它本身常成为赋矿的有刊围岩;后期热液铀成矿是使地层和岩体中铀和钍最终发生分离的主要地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磷矿石中大多都伴生或共生有铀、钍、镉、砷、铅等多种元素,在采选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有害的粉尘。同时,随着磷矿资源开发利用规模的扩大,矿石的运输量和废物的排放量增加,大量磷矿石及废矿石在运输过程中不断的洒落到地面造成的地面扬尘也给矿区的大气环境造成极大的威胁。另外,废矿石和尾矿长期露天堆放经日晒雨淋后,将会风化粉碎,从而很容易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尕斯库勒盐湖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钻孔沉积物和地表沉积物中铀和钍含量的研究,探讨了盐湖沉积物中铀和钍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钻孔沉积物中铀和钍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横向上,随地表取样点逐渐远离湖表卤水,沉积物中铀和钍的含量先增高后又急剧降低,且受补给水铀含量影响大;在纵向上,同一个晶间卤水层或者碎屑物沉积层内铀含量垂直分异明显,铀含量随深度增加而递增。就沉积物中铀和钍的赋存形式而言,2/3的铀被黏土质点吸附,1/3的铀夹杂在盐类矿物中;而90%以上的钍被黏土质点吸附,10%以下的钍夹杂在盐类矿物中。干盐滩中毛细蒸发和淋滤等化学沉积分异作用造成盐湖沉积中心的沉积物铀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相山铀矿田611和6122矿床与34号矿床矿石建造特征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仁贵  余达淦 《铀矿地质》2000,16(4):204-211
中国火山岩型铀矿床主要产于东南沿海一带 ,其矿石物质成分以单铀类型为主 ,但也存在一些复杂类型的矿床。本文旨就该类矿床中的铀及多元素建造类型列举了 34号矿床和相山矿田6 11,6 12 2等矿床进行具体对比。发现上述矿床在矿石物质成分上基本一致 ,表现为铀与钍、钇 (重稀土 )、钼、磷等构成铀多元素矿化类型。  相似文献   

15.
对粤北贵东岩体铀钍丰度变化特征的研究表明,原地重熔过程导致铀钍元素向花岗岩体的上方汇聚富集,并造成铀、钍元素在空间上的分离,即在花岗岩体中,铀的丰度带位处钍丰度带之上。陆壳多次原地熔融(重熔)不但导致复式花岗岩体形成,同时造成铀元素在晚期岩体中的富集。贵东岩体内燕山早期岩体铀钍含量的东西差异被认为与卷入熔融的铀源层(寒武-震旦系)的初始埋深有关,而复式岩体铀含量的南北差异,则被解释为与晚期重熔界面倾斜方向所导致的晚期岩体的剥蚀深度有关。高铀含量和高铀钍比值并存往往是晚期岩体埋深较浅的表现,对于深部隐伏矿床的寻找有重要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地面伽马能谱测量是铀矿勘查中最常用的方法,可直接测得地表铀、钍、钾等放射性元素含量。鹿井铀矿田是20世纪发现的大型铀矿富集区。鹿井西部铀矿勘查工作程度较低,为了探索鹿井铀矿田西部的资源前景,在该地区开展了地面伽马能谱测量。通过钍铀比、古铀量能谱特征参数,以及计算传统统计法、含量-面积法计算异常下限对能谱数据进行综合处理。结合地质背景,分析了研究区放射性元素含量及分布特征,总结了铀成矿与地质因素的关系,并圈定了放射性异常位置。研究结果表明,铀在后期发生了二次迁移富集,其成因是富铀热液的迁移与断裂构造和地层岩性接触面发生的蚀变作用,该地区主要控矿因素是断裂构造及其次级裂隙和地层的岩性接触面。经过能谱特征参数及铀、钍异常下限分析,预测了三片铀成矿有利区,为研究区下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根据γ测井数据确定矿石中的铀含量时,必须考虑钍可能存在的影响。因此就产生了直接根据钻孔中的测量数据分别测定铀和钍的问题。此种分别测定的原理,建立在不同脉冲积分譜的基础上,即在記录能量在l兆电子伏以上的铀矿石和钍矿石的r辐射时,閃爍计数器中产生不同的脉冲积分譜;在分析粉末样品方面,Γ.P.戈利别克等最先对该测定原理作了阐述。计算证明,在高于1.5兆电子伏能量范围内,可见到“最佳区分”。图1列出了具有相同有效原子序数的铀矿石和钍矿石的积分譜。符合于起始录阈(总计数率)的计数率作为一个单位,其他記录阈的计数率以该单位的分量表示。能譜是借助于閃爍γ譜仪在具有“γ辐射饱和体积”的矿体模型上得到的。  相似文献   

18.
在野外地质研究基础上实施系列实验,从野外建立成矿深部轨迹模型转化为深部轨迹实验模型,在岩浆阶段首次在国内实验得出流体与熔体铀、钍分配系数,探讨在岩浆阶段铀、钍、钾的地球化学行为;在热液蚀变阶段实验证明铀与钠的亲密关系;成矿阶段铀与钾的关系,表现出钾、钠不相客和钾、钠更替规律.实验表明,基底变质岩和含矿主岩铀溶解随压力增加而增加,地下深部成矿远景愈好.同时矿石Pb,Sr,Nd,He同位素组成示踪共同显示,矿源来自火山岩和基底;火山热液与深部幔汁联合作用促成铀迁移富集多次成矿直至成为富大铀矿.  相似文献   

19.
电子探针分析显示,302铀矿床矿石中铀的存在形式以独立铀矿物为主,少量呈类质同像赋存于钍石、锆石及金红石等副矿物之中。独立铀矿物以沥青铀矿为主,其次有铀石、铀钍石、钛铀矿等原生铀矿物和硅钙铀矿、钙铀云母、铜铀云母等次生铀矿物。铀矿石具有5种不同的矿物组合,这种矿物组合的多样性,反映了该矿床热液流体活动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即成矿热液流体作用具有多阶段性,以及热液流体组成和成矿环境的多变性。与铀矿化相关的蚀变有硅化、赤铁矿化、紫黑色萤石化、黄铁矿化、方解石化、绢云母化及绿泥石化等。  相似文献   

20.
铀、钍在地壳中的含量平均约3ppm至8ppm。地球化学探矿样品一般要求测定低于地壳平均值的含量,如1—2ppm的铀或钍。在一次分离的溶液中测定两个痕量元素是最可取的。 Pollock在抗坏血酸存在下以硼酸掩蔽氟,用TOPO(三辛基氧膦)的环已烷溶液一次萃取铀和钍;由于要分取萃出液测定,故不能充分降低检出限。陈文华等先用氟掩蔽钍TOPC萃取铀,再用铝掩蔽氟连续萃取钍,虽弥补了上文之不足,但需两次萃取。本文采取一次萃取铀、钍,然后用0.8%氟化铵的2N硝酸溶液反萃取钍,分别在有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