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二维车比雪夫多项式展开了江西省4~6月24站季度雨量场,并以前期海温、海平面气压和500hPa高度为因子,预报前4项展开系数,再反演为4~6月季度雨量场。3种预报因子预报的符号评分结果显示,SST和SLP预报效果尚好且较500hPa稳定,也表明了单一因子预报可能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前期大气环流和海温变化对云南汛期雨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分析了云南汛期6~8月雨量与前期1~5月北半球200、500、850hPa高度场和海温场(40°S~40°N,30°E~70°W)的相关关系,得到两个相关场中显著相关区的时空分布特征、尺度范围和相关场的波列结构。并进一步分析了与云南汛期雨量相关的环流系统的天气气候学意义,得到云南汛期雨量与前期高度场和海温场的遥相关关键区。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综合考虑高度场和海温场作为云南汛期雨量预报因子,使预报更具可靠的物理基础,并初步归纳出影响云南汛期雨量的物理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3.
张万诚  郑建萌  解明恩 《气象》2002,28(6):32-34
利用典型相关方法作云南汛期(6-8月)降水的预报试验,选取有实际预报意义的北半球500hPa场1-4月平均环流特征产量、部分关键区的高度和距平资料及太阳黑子数作为共同影响因子,建立典型相关模型。并取所有的前10个典型变量分别作汛期雨量预报对比。对1998年、1999年的汛期雨量预报结果表明:取前10个典型变量为预报因子作汛期雨量预报的准确率优于取所有典型场为预报因子的预测模型。从实况检验来看,该模型物理意义清晰,效果较好。并作了2000年的汛期预报,其准确率为10/16。  相似文献   

4.
场对场预报模型及其对降水的预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万诚  王宇 《高原气象》1996,15(4):485-489
用经验正交函数对预报因子场和预报对象场分别进行分解,将正交展开的时间系数作为预报因子和预报对象,提出了一种场对场预报模型,该模型考虑了预报系统的时变性,并利用云南5月份的雨量资料进行了预报试验。结果表明,用这种模型作区域性降水预报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最优子集回归模型在低纬高原雨季开始期预报中的应用试验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张万诚  郑建萌  解明恩 《气象》2000,26(11):24-26
将所有可能子集回归模型用于云南雨季开始的预报试验,选取有实际预报意义的500hPa、海温头年1~12月及同年1~3月网格点资料作为共同影响因子,分别与云南各站降雨量建立最优子集回归模型,对1998年、1999年的雨季开始期雨量进行独立预报表明:模型预报准确率优于逐步回归模型。从实况检验来看,效果较好,前期1~3月预报因子和模型适合低纬高原降水预测。  相似文献   

6.
插值预报的一种新方法及其在降水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杰  陶云 《气象科学》2000,20(4):516-521
本文针对经典插值预报方法存在的不足,遵循插值预报的基本原理,提出了插值预报的一种新方法,此方法的实质是考虑了预报系统中不同预报因子对系统的最后演变结果的不同作用,将此方法应用于云南18个测站五月雨量的预报中,结果表明,此方法无论在历史预报方面还是在外推预报方面均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7.
曹杰  张万诚 《气象科学》1996,16(3):272-276
本文根据对数据总体非线性特征可用逐段线性化来逼近的原理,同时在考虑预报系统中预报对旬场和预报因子场的整体性和突跳性的基础上,获得一种场对场的复全门限统计预报模型。应用该模型对具有明显突跳性的云南五月雨量场进行必预报,结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汛期雨量趋势预报对趋利避害有着重要意义。七十年代前期,我们利用冬季特征的气象要素为因子,找出了一套汛期雨量趋势分片预报指标,经1976年到1983年的应用,准确率达91.7%,效果较好。 一、汛期雨量趋势预报对象的规定 ①把汛期5~8月总雨量作站点分级,即距平百分率在:±20%之间为正常,  相似文献   

9.
利用多个数值模式的雨量预报集合为站点雨量预报初值,遵循预报员对降水预报分析的思路,将其以系统、能量、水汽、地形等因子对降水所作的定性预报分析结论转换为因子信度,利用因子信度对站点雨量预报初值作增减的强迫运算,并将地面站点上的相关要素转换为强迫系数,再次对站点雨量预报值作增减的强迫运算,由此得出包含多模式集合预报值、人对诸多定性因子分析信息、站点地面要素差异等综合因素的站点雨量定时定量预报值,从而实现降水客观、定点、定量预报.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多个数值模式的雨量预报集合为站点雨量预报初值,遵循预报员对降水预报分析的思路,将其以系统、能量、水汽、地形等因子对降水所作的定性预报分析结论转换为因子信度,利用因子信度对站点雨量预报初值作增减的强迫运算,并将地面站点上的相关要素转换为强迫系数,再次对站点雨量预报值作增减的强迫运算,由此得出包含多模式集合预报值、人对诸多定性因子分析信息、站点地面要素差异等综合因素的站点雨量定时定量预报值,从而实现降水客观、定点、定量预报。  相似文献   

11.
副高及其南侧偏东气流输送在福建前汛期降水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取相关分析、累积距平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西太平洋副高与福建前汛期降水的关系。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垂直积分的水汽输送通量等资料,对比分析了福建前汛期旱涝年份环流形势及要素场差异。分析结果显示:(1)当副高偏南偏弱时有利于福建前汛期多雨。旱年对副高具有加强作用的西太平洋海温正距平区主要位于日本南面,造成副高偏强偏北。而涝年10-25°N西太平洋海温偏高,造成副高偏南。(2)旱(涝)年华南及福建低层西南暖湿气流输送明显减弱(增强)。不过,福建上空增强的西南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副高南侧的偏东气流转向。这一点,在实际的前汛期降水预报中对于孟加拉湾西南暖湿气流的作用将是一个有意义的新认识,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古田水库人工降雨试验效果的多元回归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福建省古田水库地区1975—1984年人工降雨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十年共进行228次随机试验,其中催化113次,统计结果平均相对增雨24.16%,绝对增雨1.24mm/3h。分析结果还表明:由于所挑选的因子与降雨之间有内在物理联系,所以这种方法不仅能提高人工降雨效果检验的可靠性,缩短试验周期,而且还便于选择有利的催化条件,避免盲目性,提高人工降雨效果。   相似文献   

13.
夏季降水异常与前期环流、下垫面异常有密切的关系 ,文中重点研究了淮河流域前期下垫土壤温、湿度异常对夏季降水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动力与统计相结合寻找影响降水的因子的方法 ,通过将大气中的热量、水汽收支方程与一个简化的两层土壤温度、湿度方程相结合 ,并依据月尺度大气环流的演变特征 ,推导出月降水距平与 5 0 0hPa月平均高度距平场、土壤深浅两层温、湿度的关系 ;并利用台站观测资料 ,使用统计反演方法确定方程中各项的系数和量级 ,从而找出影响降水的主要土壤温、湿度因子 ;利用统计方法建立这些因子与淮河流域夏季降水异常之间的简单线性预报方程 ,并对 1982~ 2 0 0 0年淮河流域夏季降水趋势进行回报 ,结果表明 :对淮河流域夏季降水趋势的预测有很好的效果 ,且更加明确了土壤温、湿度因子与降水异常之间的动力学联系。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背景下,频发的暴雨事件造成城市内涝、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已经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为了诊断中国暴雨的时空变化及其与不同自然因子的关联性,采用1961—2015年中国659个降水站点数据,采用线性趋势、EOF分析等多种统计方法诊断了中国暴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暴雨雨量、雨日和雨强在1961—2015年以胡焕庸线为界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气候态空间分布格局;线性趋势分析表明1961—2015年中国暴雨雨量和雨日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呈明显“增-减-增”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呈增长趋势的站点占主导,分别高达80.88%和79.81%;从西北内陆到东南沿海的年代剖面分析表明中国暴雨雨量和雨日随着年代推移在迅速增长;对低通滤波后的中国暴雨进行EOF分析表明中国暴雨雨量和雨日的增长东南沿海快,内陆地区慢。根据IPCC等已有研究中筛选出对中国地区有影响的28个气候因子,并将其与659个站点的暴雨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气候因子与不同区域暴雨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相关性特征,其中与暴雨雨量呈现以正相关和负相关为主的气候因子分别为15和13个,全局相关因子包含AAO(Antarctic Oscillation)、Pacific Warmpool,而其它气候因子在七大分区中与暴雨的关联性各有突出,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乔全明  罗坚 《气象科学》1995,15(2):55-64
本文用1971-1991年中央气象台历史天气图资料,统计研究了东部大陆夏季区域性暴雨发生次数,结果得出;中国东部大陆夏季有两个季风暴雨带,其发生次数有30-60天和8-11天两种显著振荡周期,但对各分区来说,只存在8-11天一个显著周期,长江中,下游与华南相似,有两个季风暴雨期,江南是一个暴雨的间断区。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淮北地区旱涝年型的划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祁秀珍  费勤贵 《气象科学》2000,20(4):531-536
根据统计分析,江苏省淮北地区各地年,季雨量的标准值具有均一性特点,用标准正态化的各代表站点的雨量均值求得地区雨量代表值,采用标准正态分位数作雨量分级指标划分旱涝级别,运用统计学的聚类分析,对江苏省淮北地区划分成八类旱涝年型,分析各类旱涝年型的特点,提出应用于防汛抗旱决策的六点结论。  相似文献   

17.
董晓敏 《气象学报》1987,45(1):111-116
随着数值预报投入气象业务后,给省一级以下的气象台站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如何结合实际预报经验,去正确使用(和加工)数值预报产品(包括中间计算结果),来解决当地天气现象(要素)的客观、定量(自动化)预报。 针对梅汛季节江苏省短期降水场,我们试用天气、动力、统计相结合的方案来讨论所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海南岛的降水特性,指出:该岛年降水量多而地区差异大;雨季干季分明而降水年际差异大;大气可降水量终年相近但水汽通量则季节变化明显。地表径流的计算结果表明,由于海南岛地形为中间隆起四周低乎,河流多而短,贮水能力有限,故地表径流也具有类似于降水的特点而导致旱涝地域分布不均匀。降水特点的成因,一是天气系统的影响,二是地形的作用。 本文最后分析了该岛降水特性对经济开发的影响,提出了注意蓄水防旱、保护生物资源、合理安排能源的利用和开发等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1885~2000年长江中下游梅雨特征量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分析了1885~2000年长江中下游梅雨特征量的基本统计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梅雨较长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①梅雨量的大小与梅雨期的长短和出梅日期的早晚为显著的正相关;②梅雨的主要周期为3 a、6 a和8 a,它们分别与低纬100 hPa高度场、热带系统以及全球陆地温度的变化有关;③控制入梅、出梅和梅雨期6 a左右周期的气候因素是相同的,而3 a左右的周期可能受到不同气候因素的影响;④长江中下游梅雨在近116年期间,经历了6个不同的气候阶段。  相似文献   

20.
汛期强降水面雨量分析和预报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太胜  刘惠敏 《气象科学》2003,23(3):346-351
本文介绍了几种面雨量分析方法,重点研究水气收支平衡方法在面雨量分析中的应用,结合数值预报资料和动力、势力物理因子分析,研制一套中短期面雨量预报系统,并在2001年汛期进行了试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