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许多县城正在进行抗震规划编制工作,本文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介绍了某县城城区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及基于GIS的抗震防灾决策系统的开发过程。根据对该规划区建筑物的震害预测,得出震后建筑物的破坏状况及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情况,为规划编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东端,是重要轻工、港口和旅游城市,按1976年国家地震局颁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被定为基本地震烈度七度,1978年被列为全国38个重点抗震设防城市之一,1979年又被定为全国城市抗震防灾试点城市之一。同年,成立了烟台市抗震防灾委员会,组织制定了《烟台市城市抗震防灾工作纲要》,在此基础上又编制了“烟台市城市抗  相似文献   

3.
太原市减轻城市地震灾害规划评审会在山西省地震防灾协调组主持下于1991年9月11日至13日在太原市召开。省市有关领导参加了会议。参加会议的单位有60多个,代表80余人。会议邀请同行专家14人组成评审委员会对规划进行了评审。 太原市是建设部确定的全国52个重点抗震城市之一,地处山西地震带上。在我国大陆地区地震活动进入新的活跃期的今天,编制太原市减轻城市地震灾害规划,逐步提高城市综合抗震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城市地震灾害,确保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是完全必要的,非常及时的。  相似文献   

4.
郑鹄 《山西地震》1989,(4):18-20
以编制太原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实践为例,探讨了编制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一些原则,认为减轻地震灾害损失需要全社会的一致努力,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抗震防灾措施要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必须把提高.综合抗震能力与应急应变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应增强抗震防灾意识,因地制宜,结合实际,突出本地特点等.  相似文献   

5.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震防灾规划是提高城镇综合抗震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与城市总体规划一并实施.重点回顾了我国抗震防灾规划工作的发展历程,同时对美国、日本在建立防灾规划方面的情况也进行了介绍.通过编制城市的抗震防灾规划,加强城市的综合抗震防灾能力,在丽江地震中被证明是一个有效的手段.综述了在这个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并就未来的可能的发展方向作了总结与展望,以期国内外同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企业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比较,总结了企业抗震防灾规划的特点,并且在总结近几年企业抗震防灾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抗震防灾规划编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1.评审会概况 1986年9月21日至24日,石油部和新疆自治区在独山子联合召开了我国第一个工业矿区抗震防灾规划“独山子矿区抗震防灾规划”评审会。来自全国各地有关单位的专家、教授、学者、企业家等20余名代表参加了评审会。有关部门的领导也出席了会议。国家抗震办公室副主任陈寿梁在会上作了关于我国抗震工作形势及加速抗震防灾规划工作的报告。与会代表通  相似文献   

8.
1987年10月,乌鲁木齐市举行了一次抗震防灾演习。较大规模的城市抗震防灾演习在我国还是首次。本文简述了这次演习的目的和任务、主要内容及组织领导情况,分析了演习的社会效果,指出这次演习是对乌鲁木齐市抗震防灾规划的一次检验,不仅对提高全市各社会集团和人民群众的临震应急能力和城市综合抗震防灾能力有重要作用,对全新疆的抗震防灾工作也有促进作用,对我国城市抗震防灾工作也将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1986年4月8日—10日在烟台市召开了我国第一个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烟台市抗震防灾规划》评议会,来自各有关方面的专家、教授、学者等30余名代表出席了评议会,并一致评议通过该规划。本文简介了评议会概况,概述了该规划的制定过程及其意义,并简述了该规划的内容概要。本文指出该规划的实施,将起到重要和深远的作用,并将有利地推动其他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实行。  相似文献   

10.
籍踪杰 《地球》2011,(8):57-58
2010年9月2日,《全国国土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会上通过了《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方案》,正式启动了全国国土规划前期研究和纲要编制工作。按照计划,2010至2011年第一季度完成重大专题研究,形成《纲要》基本思路。2011年底,完成《纲要》(送审稿)并报国务院审批。2012年,《纲要》将向社会公布。  相似文献   

11.
黄健文 《地震工程学报》2019,41(4):1060-1065
当前新型乡村抗震防灾适宜性规划分析中通常采用地质分区方法对勘测点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忽略了GIS空间的复杂性,且未对评价指标加权分析,导致抗震适宜性评价指标量化过程过于主观,存在计算结果与实际结果拟合度低的问题。据此,提出基于ANSYS的新型乡村抗震防灾适宜性规划模型分析。考虑到GIS的空间复杂性,采用ANSYS在GIS空间进行有限元结构场修正操作,结合Logistic非线性回归模型,对乡村土地抗震防灾适宜性规划中的二分类变量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分析。为了防止计算数值过于主观,采用组合熵系数模型对Logistic方程计算得来的评价指标加权,由此完成基于ANSYS的新型乡村抗震防灾适宜性规划模型分析。经过实例分析证明,所提方法求出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结果拟合度较高,能成功完成评价指标的量化,对乡村抗震防灾适宜性规划分析更加客观。  相似文献   

12.
根据淮南市供水设施施工图、管线普查和地质勘探资料,采用确定性方法对供水系统的主要构筑物和管网进行抗震性能评价。将评价结果与城市用地规划相结合,提出了应更新改造抗震薄弱管段、提高重点设施抗震设防和灾后应急保障级别、设置应急供水点等抗震防灾对策,以实现供水系统"小震不坏,中震正常使用,大震保障重点供应"的抗震防灾目标。考虑不同震害影响下对供水系统分级保护的抗震防灾策略,既符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又可满足震后救灾和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有利于抗震防灾规划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李清亚 《地震工程学报》2018,40(6):1272-1277
传统三维城市规划模型是利用三维技术通过计算机生成模型对城市进行规划,没有考虑城市地理位置因素,不能保障城市震后应急救灾工作效率。为此,构建一种新的地震带城市规划模型。通过对城市抗震防灾空间及防灾分区定义,并对其规划原则进行分析,从而为城市防灾空间规划提供依据;以此为基础,采用风险评估方法构建出地震带城市抗震防灾空间规划的基本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模型性能极佳,考虑到了城市地理因素,在进行城市规划的同时,能够促进城市震后应急救灾工作的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14.
根据漳州市规划区内房屋的调查资料及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分析方法,对漳州市房屋进行了震害预测,并通过漳州市建筑物抗震能力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抗震减灾策略,为编制漳州市的抗震防灾规划和制定防灾决策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1990年国家地震局下达了“四川省地震重点监视区震害预测”任务,“冕宁县城乡震害预测”是其中一个子项,作为四川省地震局的试点项目,在城乡全面系统地开展震害预测工作为四川其它地区震害预测工作的开展积累了经验,为做好冕宁县防震减灾工作,进一步充实现有《抗震防灾规划》的内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地球》2017,(3)
<正>“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安排各项土地利用活动,通过加强农村土地利用供给的精细化管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土资源部不久前印发《关于有序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如何管理、使用农村土地立了新规矩。国土部规划司有关负责人就《意见》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根据解读,按照部年度重点工作安排,部规划司会同规划院、土地整治中心等单位,紧紧围绕贯彻落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多地震国家,为了减轻地震灾害,要把地震预报和抗震工作结合起来,做好地震的预测和预防工作。编制地震区划图是制定国家经济建设规划和城乡抗震防灾对策的重要依  相似文献   

18.
城市抗震防灾规划中建筑物易损性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功能和后果的抗震设防理念,提出了城市建筑物的分类方法并根据不同类别采取不同抗震易损性评价方法,其中包括应用能力谱的理论易损性分析方法和快速群体震害预测方法等。根据这些方法和泉州市规划区内的房屋调查资料,对泉州市的房屋进行了震害预测,并通过泉州市建筑物地震易损性分析的结果,提出了针对性的抗震减灾策略。所发展的易损性评价方法和对策措施对其他城市编制抗震防灾规划也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09年5月9日,在中国地震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黑龙江恢先地震工程学基金会的支持下,中国地震工程联合会、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四川省地震局、四川省建设厅联合承办的“地震工程与减轻地震灾害研讨会——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共有来自全国多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工程勘察设计单位的专家和学者260余人参加。  相似文献   

20.
城市地震避难疏散场所的规划原则与要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震避难疏散场所是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地震区的城市必须规划建设地震避难疏散场所。探讨了规划建设城市地震避难疏散场所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主要要求与重要指标。规划建设的城市地震避难疏散场所必须确保避难疏散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