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从教学上来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学的重要一环,当学生感到有问题时,其主动性思维才能被真正激发和启动。试想,如果学生每天能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教室,时时有问题意识,那么我们就不愁学生不想学,就不愁培养不出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了。  相似文献   

2.
许悦琦 《地理教学》2023,(10):53-54+48
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既能延伸、拓展教材内容,丰富地理课堂的教学资源,又能体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培养学生四大地理课程核心素养的理念。本文以“西藏自治区”为例,探讨了乡土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使学生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更加关注周围环境,更加清楚地认识我国国情,学会用地理的眼光观察世界,用地理的思维思考世界,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坚定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信念。  相似文献   

3.
所谓课堂生成,是指在教学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的合作、对话、碰撞过程中展开的课堂教学,而课堂生成的新问题超出教师原先预设方案的新情况。它随着课堂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对生成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在课堂生成中,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的引领者、组织者;教师更不是课堂的主宰,是课堂的导播,是“电台”的主持人。学生不再一味地被告知、被灌输,而是知识开发的参与者,是知识形成的探索者。不同的课堂、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问题和情况,不同的教师引领产生不同的结果,有时病点与亮点仅是教师一念之差。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关注课堂生成,让地理课堂教学焕发生命之光,激扬思维创新之情。  相似文献   

4.
通过“同课异构”的活动让不同的教师充分展示自己对教材的处理,在课堂教学中更直观、形象地让听课教师和教研员比较,并领略不同设计与处理所达到的不同效果,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其目的是不断优化课堂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我们所有的听课教师从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效果分析等方面对如何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展开了深入的交流。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三位老师“同题异构”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与评价,从中探究我们究竟应当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5.
本教学设计通过设置不同的情境和问题链培养学生动态生成地理问题的意识和学习自觉,以及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品格,提升其地理关键能力。“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对地理“真问题”发现,以期为一线地理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成继龙  严乃超 《地理教学》2009,(12):10-12,2
问题是探究的基础,是整个学习与探究过程的主题。好的课堂问题除了来自教师外,学生生成问题也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形式。但在传统教学中,经常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主动生成问题则非常少见,这种现象与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存在很大差距。要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必须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学会生成问题并自我解决问题。人教版必修2“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我通过学生的生活体验、案例的整合和比较、图像预设等方式引发学生的问题生成。  相似文献   

7.
“三新”背景下,地理教师的工作目标不应限于教授地理学科知识,应重点关注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本文以湘教版《七年级上册》“世界气温和降水”为例,提出“三关注”策略,即关注情境问题、关注过程体验、关注课堂生成,并基于此探索了引导学生培养和应用综合思维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戴敖锁 《地理教学》2013,(24):32-34
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课程基本理念”的解读为例,从文本内涵、彰显思想、实践指导等三个梯度对“课程基本理念”进行了解读。首先揭示其文本内涵及其内在关系,发现“有用”和“开放”是其两大内涵,两者互为“以生为本”核心思想的表里,两者是目标和途径的关系;其次在教育思想层面解读,发现其映照着“生活教育”与“生命教育”、“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教育思想价值;最后指向教育实践解读,发现其蕴含着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导向、以基于“问题”的生活化、乡土化地理案例为主要载体、以“自主+合作式探究”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地理教育教学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9.
林爱民 《地理教学》2023,(20):47-49
新课程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本文以“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为例,阐释“三问三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模式,推进中学地理课堂的教学革新。课例通过创设多样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领学生依次开展自主独学、同伴互学、共同体助学和独立思考等进阶学习活动,激励学生“能生疑”“敢质疑”,经历“知识获得之问”“知识结构之问”和“知识融会之问”。在正确价值观引领下,学生在深度学习中逐步进阶认知水平、能力水平和素养水平,培养创新思维和开放意识,提高独立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成继龙 《地理教学》2011,(2):8-10,7
杜威说:“每一位老师带着自己的哲学思想走向课堂,愈是优秀的教师,设计教案的水平与质量愈高,预设一个高质量的教案,既是教师经验的积累,也是教学机智的展现,期间蕴含着教师教育教学智慧”。教学预设,可以使搭载“学生主体”之船,沿着“教师主导”的方向,成功驶向理想的彼岸。新时期我们对预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追求基于生成的预设。  相似文献   

11.
印志 《地理教学》2022,(4):46-49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新课改”)要求教学转向“课标本位”,新版教科书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写的,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对地理教学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以“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为例,结合“家乡的水稻种植变化”乡土情境设计教学活动,通过课前调查、课堂学习、课后梳理三个环节,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生成农业区位因素变化的相关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林华 《地理教学》2011,(16):20-23
高中新课程改革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倡对话教学,问题教学。然而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对相应的知识点事先准备了相关的案例和设计了若干问题,课堂上“层层逼问”学生,学生只能从教师给的案例材料或教材中找到教师满意的答案进行回答。一堂课下来教师问学生答,学生的活动时间多了,主动思考少了。  相似文献   

13.
朱爱华  相炜 《地理教学》2010,(8):50-51,25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不是“学教材”,而是“用教材学”。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局限在教材的范围内组织教学,而是要以课标为准绳,以学生的特点为出发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即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增”“补”“换”“调”。下面就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为例,谈谈实际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4.
为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课堂问题来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的问题会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可以主动地进行课堂探究的目的。通过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学生亲历了学习过程,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形成深刻的认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  相似文献   

15.
孙军梅 《地理教学》2011,(14):25-28
提问,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腾喜博认为是“教学的生命”。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引导教学、检查教学、诊断教学和管理教学;对学生而言,好的课堂提问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引领学生思考,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因此有必要对教师的课堂提问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在课堂问答的交往中,教师不经意的一个提问行为,反映的确是教师深层的教学理念。对提问案例的深入剖析,将有助于发现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从而改进课堂教学行为。  相似文献   

16.
彭琰清 《地理教学》2012,(2):43-44,39
随着课改实践的逐步深入,“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被教师广泛地运用。应该肯定,“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开展“合作与探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教学意图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笔者在教学调研中发现,同样的教学模式不同的教师运用起来差别很大,有的教师在运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中出现了较大的偏差,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就七年级地理上册中的“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节课例,谈谈“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运用中出现的一些偏差。  相似文献   

17.
《地理教学》2009,(7):27-29
一、转变观念,立足现状,树立活动意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是高中地理新课标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之一。地理教师着眼于通过改变学习的方式从而提升学生能力责无旁贷。传统的教育体制,教师处于绝对控制的地位,即使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惯性依然很强,惯性不仅来自学校的评价机制和学生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还是教师意识上的惯性,而且极其顽固。如何能够在现有基础上,更多体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每位一线教师会应该思考的问题。教师应有大教育的意识,一位只看中眼前学业成绩的教师不能算是一位合格的教师,除了重视学生的成绩之外,还应该着眼学生将来发展的真正需求,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来认识地理教育。我们要不停的追问自己:我们是在通过地理课堂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吗?合格的人才应该具备未来劳动者最核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科研素养是终身学习型人才的必备品质。文章基于微课题“潘帕斯牧牛业存疑”的课堂实践、评价、反思的教学研究,提出了以科研素养为导向的地理课堂微课题设计和实施策略:问题设计应围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推进核心问题的解决;问题研究要突出对学生研究意识的培养,体现对研究方法的指导,渗透研究精神的传递。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由一个个细小的行为片断组成,课堂环境的复杂多维和不确定性,决定了课堂教学行为生成的必然。生成性教学行为具有双重主体——学生和教师;双向生成联动应变——学的行为和教的行为互为“生成性”自变量与因变量,产生双向生成联动应变效应;预设与生成的合奏——生成以弹性留白预设为基础,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或调节、重建等三重属性。地理课堂中有八种教学行为需要教师把握时机,有意识营造宽松环境、培育肥沃土壤,正确引导产出高质量的生成,让课堂“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如流水“随势赋形”,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20.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笔认为开发利用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挖掘乡土地理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