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哈尔滨市8个行政区范围内建立5个永久性连续运行GNSS基准站,各基准站观测数据通过专用数据通信网传送至数据管理中心,经过处理后实时通过专用网或因特网向导航用户发布国际通用格式的差分数据,以满足导航用户对高精度实时定位、测速、位移测量的要求,实现物流配送、公共安全、交通导航等现代化管理。  相似文献   

2.
广域实时精密定位技术可以极大地满足高精度用户的需求,其基准站的布局对该系统最终实现的服务性能指标有着决定性的意义。通过对基准站布局要求和服务区域特性的分析,设计了满足广域实时精密定位技术与示范系统性能指标的基准站布局方案,并借助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28个监测站的数据,对设计的15个基准站的布局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布局能够满足广域实时精密定位技术与示范系统精度指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陈明  武军郦 《测绘科学》2015,(8):140-143
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连续运行基准站观测数据是重要的基础地理信息源。针对需要一套监控系统实现硬件设备状态监控、数据监控、网络资源监控和工作流程监控的现状,该文介绍了全球导航卫星系统运行基准站监控系统的设计思路、系统架构、系统功能和系统实例。监控系统由数据层、平台层、服务层、业务处理层和用户层等组成。数据中心作为一个基准站网的中枢,关注点主要包括各基准站设备是否发生了故障、网络通畅与否、数据是否传输到位、数据的质量好坏以及站点安全等。基准站监控系统通过硬件配置、软件编制和软硬件集成,可实现上述功能。经实践表明,基准站监控系统设计先进,功能完善,可及时发现故障,保障基准站网正常运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基于单基准站的伪距差分定位方法中,随着流动站与基准站距离的增加,大气误差相关性减弱,定位精度将会降低的问题,该文采用网络伪距差分方法,利用网络将多个基准站的伪距改正数实时传输给流动站,并内插流动站改正数,提高定位精度的同时扩大差分范围。实验表明,该方法提高了常规伪距定位精度,实现了实时分米级定位,可满足大多数用户的导航定位需求。  相似文献   

5.
《全球定位系统》2014,(6):99-99
近日,IGS(InternationalGNSSService,国际GNSS服务组织)主席正式通知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其全球第五个IGS数据中心。该数据中心将向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用户免费提供国际IGS基准站观测数据、GNSS卫星精密轨道和精密钟差和地球自转参数等数据服务。武汉大学IGS数据中心的建设,将改变我国卫星导航用户完全依赖于国外数据中心的现状,使我国用户下载GNSS数据的速度从过去数十KB每秒提升至数MB每秒。  相似文献   

6.
昆明市GPS差分基准站系统是昆明市城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建或由苦干连续运行的GPS差分站组成的基准站网.实时获取基准站的位置信息.通过数据通信网络将其按一定的格式提供给用户,再与用户的GPS观测数据联合解算.从而得到用户的空间位置。  相似文献   

7.
为了加快推进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领域关键技术、核心技术自主化,提升新型测绘基准服务质量和能力,通过北斗卫星导航定位基准服务国产化平台的研制,基于虚拟基准站数据的社会化基准服务技术研究,搭建了基于北斗三号的省级基准服务平台。经过功能测试、性能测试以及试运行,结果表明:该平台实时定位服务能力达到平面优于3 cm、高程优于5 cm的精度水平,可以满足产业化和社会化的服务要求。  相似文献   

8.
我国CORS发展与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测量技术手段,综合应用GNSS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建设的连续运行基准站网,已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主要组成部分。连续运行基准站网(CORS,Continuously Operating Reference Station)包含一个或若干个固定的、连续运行的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利用现代计算机、数据通信、互联网技术组成的数据传输网络,经过数据中心对数据连续实时地高精度  相似文献   

9.
何玉晶  杨力  李平  徐周 《测绘工程》2006,15(3):70-73
广域增强系统可以提高GPS系统的导航和定位精度,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其基准站的布局和数量对提高系统的性能和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基准站上空的格网内的电离层穿透点个数进行统计分析,讨论了我国广域增强系统基准站的布局与数量问题。  相似文献   

10.
网络RTK就是在一定区域内建立多个(一般为3个或3个以上)基准站,对该地区构成网状覆盖,并以这些基准站中的一个或多个为基准,计算和发播改正信息,对该地区内的卫星定位用户进行实时改正的定位方式,又称为多基准站RTK。与常规(即单基准站)RTK相比,该方法的主要优点为覆盖面广,定位精度高,可靠性高,可实时提供厘米级定位,如初步建成的深圳市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系统。本文是在GPS/GLONASS数据处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网络RTK思想进行学习和总结,并做了进一步的、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出网络RTK基准站的单历元整周模糊度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导航应用的按需下载区域数据模型。对按需下载模式的技术要求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区域导航数据模型的定义及其算法,用UML定义了区域网络概念模型,并与ISO的网络模型进行了一致性检验。通过实际算例证明了方法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导航电子地图基本已经建立,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对数据的维护和更新。数据更新首先需要发现信息,通过互联网发现一些与导航相关的变化信息是当前应用中很重要的手段之一。本文阐述了一个新的思路将搜索引擎的上下文匹配技术和数据挖掘的关联匹配技术相结合,力图在网络中搜索一些与导航相关的信息,然后根据关联匹配方法智能地寻找最可能的导航数据。给出了其中用到的关键技术和流程,分析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为变化信息的智能发现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基于神经网络的GPS周跳探测的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栋  胡伍生 《测绘工程》2008,17(6):67-70
为了用GPS获得高精度的定位结果,周跳必须在数据处理过程中被检测和修复。通过对周跳产生原因和特点的分析,提出神经网络方法,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用神经网络建立模型对周跳进行预测。通过对比预测值的不同来确定周跳的大小,从而实现周跳的修复。此外,还利用实测的相位数据,验证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目前,导航位置服务应用提供的路线大多基于机动车道路网数据,难以满足行人导航的需求,有无完备的行人道路网络成为制约行人导航应用的重要因素,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莫尔斯理论的行人路网提取方法。首先对轨迹进行预处理,清除轨迹数据中的冗余和噪声,并对原始轨迹进行合理分割,形成清晰的轨迹集合;然后利用莫尔斯理论,对步行轨迹密度图中的“山脊线”进行提取,并重构步行道路网。试验分析时采用深圳大学校园步行GPS轨迹数据进行行人路网提取,通过将提取的行人路网结果与OpenStreetMap(OSM)数据进行定性和定量比较,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同时通过与当前典型的路网提取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本文方法能提取出高质量的行人路网。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主动缓存的P2P海量地形漫游瓦片调度算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利用P2P技术解决大规模海量地形漫游中服务器带宽和性能瓶颈问题产生的部分节点成为热点,而部分节点闲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分组局部稀少性的主动缓存地形数据调度算法GLRF,闲置节点自身并不显示瓦片,只为其他节点提供服务.该算法充分利用节点的闲置资源,通过快速均匀分布瓦片以提高瓦片请求时的节点命中率和节点匹配率.通过实验原型系统的比较测试表明,该算法瓦片请求节点命中率和匹配率更高,且提升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16.
行人路网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是保障步行导航服务的关键。当前的行人路网大多是基于室外道路设施构建的,缺乏室内可步行路径的数据支持,无法在导航应用中提供准确、真实的最优路径规划服务。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众源数据的室内外一体化行人路网构建方法,采用智能手机定位传感器与惯性传感器记录的众源轨迹,首先对缺失或者漂移的室内步行数据进行筛选,然后使用改进的行人航位推算(PDR)方法推算出准确的室内轨迹,进而采用莫尔斯理论生成涵盖室内外行人路径的完整行人路网。试验分析中对搜集到的260条步行轨迹数据进行行人路网构建,并使用高精度测量设备采集真实路网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合OSM数据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准确、完整地生成室内外一体化行人路网。  相似文献   

17.
基于网络的导航信息服务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车辆导航系统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下一代导航系统为基于网络的导航信息服务系统-Navigation Telematics System(NTS)。定义NTS为一种通过无线网络为汽车和个人等,提供基于实时交通信息的动态车辆导航服务为主的信息服务系统。采用垂直方向上划分功能层,水平方向上划分功能模块的原则设计了NTS的系统结构,该结构具有独立于平台、可扩展等特点。分析了其中不同功能层的组成,详细论述了NTS的核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受限于区域监测站及地球静止轨道(geosynchronous earth orbit,GEO)卫星的静地特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 satellite navigation system,BDS)定轨精度较差,加入低轨卫星(low earth orbit,LEO)星载数据可显著提升定轨精度.使用一种由24颗L...  相似文献   

19.
Contemporary public buildings are becoming conglomerates of open, semi‐open and closed spaces, with indoor, outdoor and underground sections. For humans and robots to navigate seamlessly through such environments, new flexible approaches need to be developed. Navigation systems generally rely on a network (nodes and edges) as an abstraction of underlying space availability. However, indoor and outdoor networks have different origins. While indoor systems rely on indoor space subdivision approaches, current outdoor systems utilize road‐based network approaches. Linking such networks via particular nodes is possible but restrictive. Many spaces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 are not strictly indoor or outdoor spaces and are thus often omitted from navigation networks, further limiting navigation options. To overcome these shortcomings, we introduce a new space definition framework in which the entire built environment is categorized into indoor, outdoor, semi‐indoor and semi‐outdoor spaces. We provide strict definitions for the four space categories. Our framework allows the same navigation network extraction approaches to be used and therefore enables seamless indoor/outdoor path computation for single or combinations of locomotion modes. The notions of semi‐indoor and semi‐outdoor spaces offer new options for further tailoring of the navigation path with respect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which we demonstrate with two use ca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