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农村、农业这“三农”问题是目前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三峡库区主体地处我国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 ,广大农村耕地资源有限 ,人口密度很大 ,人地关系十分紧张 ,致使库区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的破坏 ,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并对三峡工程构成极大威胁。在库区发展农村工业 ,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工业转移 ,缓解库区日益紧张的人地关系。本文在对库区 1 9个区县农村工业发展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通过对三峡库区农村工业发展状况和空间分布特点的分析 ,运用一般类型分析的方法将库区农村工业分为城郊型农村工业区 ,远郊型农村工业区 ,远离中心城市的平原型农村工业区 ,山区型农村工业区四种类型 ,并针对每种类型区提出具体的发展模式。这不但对解决三峡库区农村工业发展问题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而且对我国其他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工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在农村长期的工作实践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考察,依据当前国内外发展对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要求,分析研究我国和河南省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现状和动态变化,提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据此,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植业结构调整3个层次,研究提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和方向,为有关部门决策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作为农村宅基地的使用主体,农户在农村宅基地流转决策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他们对农村宅基地流转的认知与意愿对规范农村宅基地流转起着关键作用。文章通过对“江西省农村宅基地流转”专题调研,以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分析江西省当前农户对农村宅基地流转的认知与意愿,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农户农村宅基地流转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农民对于国家农村宅基地的相关政策了解程度一般,对于构建规范有效的农村宅基地流转机制期望较高,但反映出普遍担心农村宅基地入市后的高房价和投机行为的发生;户主年龄、家庭年收入、家庭农村宅基地面积及个数对农户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影响最大。最后,基于上述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论新时期农村聚居模式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准确把握新时期农村发展形势的背景下,基于当前农村聚居模式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构建了由农村聚居模式研究理论与方法体系、农村聚居模式的类型、农村聚居模式的功能与结构、农村聚居模式的发展过程与机理、农村聚居模式的调控与优化等五个方面组成的农村聚居模式研究框架体系,探索了从人地共生、城乡统筹、地域协调、社会和谐等不同视角对农村聚居模式进行研究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从地理学方法的应用与创新、多学科方法的融贯综合等两个方面对农村聚居模式研究方法体系进行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山东省王景河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的方式获取数据资料,分析农村发展中的环境现状,从村级和农户层面探讨农民生活生产行为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总结和归纳农村发展中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提出农村环境问题管理的创新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和农村工业污染所形成的复合型污染;(2)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粗放、农户环保意识淡薄、城乡环境管理的二元化、土地产权设置不合理等造成了农村环境的恶化,同时农民由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变也对农村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广东省农村能源消费量大,浪费大,供需缺口大,成为全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的严重制约因素,为缓解农村能源问题,建议采取:划分不同类型区,因地制宜,制订规划,进行农村能源改革,加强管理、开源节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强对农村的商品能源支援等9条对策。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   总被引:49,自引:9,他引:40  
张富刚  刘彦随 《地理学报》2008,63(2):115-122
从系统论的角度, 剖析农村系统的要素组成、结构特征及动力机制, 是构建区域农村 发展主导模式的理论基础。研究表明: ① 区域系统是一个连续的城乡统一体, 农村问题必须 置于区域整体系统的大框架下进行研究。② 区域农村发展系统是一个由农村发展内核系统和 农村发展外缘系统组成的复杂综合体, 农村发展的本质就是两者之间相互耦合协调作用的过 程。③ 区域农村发展综合能力取决于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外援驱动力两个 方面, 三者均是矢量的概念, 符合物理学意义中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两个分力之间相互组 合, 形成四种不同的类型, 对应不同的农村发展状态。④ 依据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源的差异 性, 将农村发展模式分为工业化、城市化外援驱动主导型和农村自我发展主导型两个一级类, 以及工业企业带动型和特色产业发展型等六个二级类。以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发展为研 究主线, 结合不同农村发展模式的特征与要求, 是地理学研究农村发展机制与模式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全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庭院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了当前我国农村庭院经济发展面临的三大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农村庭院经济的总思路和对策,以期对农民致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中国农村发展动态与区域差异格局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杨忍  刘彦随  刘玉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10):1247-1254
本文以2000、2004、2008中国31个省际农村发展指标面板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对新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状态的区域差异进行综合分析。从空间格局来看,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农村发展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农村发展的差异格局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东部〉中部〉东北〉西部的格局依旧存在,农村的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致性,自然资源禀赋与历史经济发展水平是中国农村发展区域差异基础,农村主体特征与区域发展阶段是导致农村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偏向性的政府政策与全球性因素是强化区域差异的重要动力,而各地差异性的农村产业转型过程,是助推中国农村发展区域差异的核心机制。2000、2004和2008年中国农村发展差异度分别为0.356、0.413、0.386,这表明,自2000年以来区域农村发展差异先拉大后缩小,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这是长期以来区域发展外部环境与农村自我发展能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从2000—2008年中国农村发展“重心”移动的轨迹可以看出,中国农村发展的重心落在安徽省内,农村发展水平东西差异明显,2000.2004年,中国农村发展水平的重心向北移动,北方地区的农村发展速度较快;2004—2008年,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推进,中国农村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有了一定缓和,重心向西南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0.
农村用水量预测是农村饮水工程规划的基础.而农村用水历史数据缺乏,人口流动大,农户饲养畜禽的种类和数量年际变化大等因素为建立农村用水量预测模型带来了困难.通过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根据生活用水量、畜禽饲养用水量、企业用水量、管网漏失和未预见水量4项指标建立农村用水量预测综合模型,并在软件ARCGIS9.0中实现此模型,分析了镇平县农村需水量和缺水严重程度的空间差异及其原因.研究发现,镇平县农村需水量南多北少,中南部缺水比较严重.最后,根据镇平县农村缺水严重程度确定了23个农村重点饮水工程规划村,从而为农村饮水工程规划提供了较为准确的空间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工业地区竞争力差异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农村工业近20年来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农村工业的地区竞争力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工业的健康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农村工业竞争格局有着重要意义。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目前影响我国农村工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的把握,构筑了我国各地区农村工业竞争力分析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计算出我国各省区农村工业竞争力指数,简要分析了我国农村工业竞争力地区差异的状况,并进一步运用聚类分析的方法探讨了农村工业竞争力差异的基本类型及其提高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2.
技术传播中的社会性别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科技进步是提高生产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如何促进先进实用的科学技术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的有效传播,推动农村科技进步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当前,在许多农村地区,男性外出经商,打工的越来越多,妇女承担家务劳动的同时,承担的农业生产任务越来越重,妇女在农村科技传播中的作用和角色正在发生变化,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是农村科技传播面临的新任务。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经济迅速向商品化发展,其商业布局愈显重要。作者阐述了农村商业布局的目的和任务,分析了农村商业布局的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了以城镇为中心建立合理的农村商业网络规模体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湖南农村水贫困时空分异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前人水贫困研究的基础上,构建湖南农村水贫困测度模型,并以湖南省农村县域为评价单元,对其农村水贫困进行定量测算,并对湖南省农村水贫困的时空演变格局和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湖南农村水贫困整体上呈"U"形变动趋势;湘中、湘西南为湖南农村水贫困的低值区,水贫困问题较为严重,湘西大部、湘东和湘南局部则为水贫困高值区;近年来湖南农村水贫困整体趋于改善,湘西等山地区改善速度较慢;通过聚类分析把农村水贫困的驱动因素分为4种类型;造成农村水贫困的驱动因素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建立农村地理学的任务 科学技术推动着生产的发展,面生产的不断进步给科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和研究的新领域。在国外比较发达地区,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专业农民日益减少,而从事工副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农村非农产业部门的劳力迅速增加,农村地区愈来愈明显地形成了具有多种经济职能的地域类型。因此法、德等国家的地理学家率先开展了农村地理学的研究工作,其研究范围既有农业生产,还包括农村居民点、道路和其它各业的经济活动及农村景观演变等。为促进其发展,国际地理联合会于1976年成立了农村发展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开展农村地理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工业化的经济分析及省际发展水平差异   总被引:55,自引:6,他引:55  
樊杰陶普.  W 《地理学报》1996,51(5):398-407
本文以7个建制镇的农村工业发展的实地调研为基础,对比研究我国乡镇工业发展的一般特点和共性规律,比较深入细致地探讨了以镇区农村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产生和发展的机制、农村工业发展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农村工业化水平的地域差异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人口省际流动研究——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农村人口流动是中国人口流动的主体,对中国的人口空间格局和区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采用农村人口有效流动率和农村人口流动指数方法,对中国农村人口省际流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建立在农村人口有效流动率基础上的农村人口流动指数既可以表示农村人口流动的方向,也可以表示流动的强度,更可方便地进行区域比较,是研究农村人口流动的科学方法和指标。2农村人口有效流动整体上呈现出由中部地区、西南地区向沿海、沿边流动的总趋势,有效流动率在全局上具有弱相关性,局域上的低-低值聚集区主要分布于鄂、湘、渝、黔、云等地。3农村人口流动指数的正值区主要分布于南部沿海、东部沿海、京津和新疆等地区,负值区主要集中于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由负值区进入正值区的农村人口流动构成了中国农村人口流动的主要方向和路径。4农村人口流动指数与人口总量、流出存量显著负相关,与经济总量、流入存量显著正相关。农村人口流动的实质是农村人口应对人口压力的现实反应,在流动目的地的选择中,流动网络和流动惯性在中国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8.
梅州市农村城市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小康 《热带地理》2003,23(1):18-21
着重讨论了农村城市化与农业产业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小城镇在农村城市化中的作用,认为农业产业化为农村城市化提供了人口、市场和交通线路等条件,抓小城镇建设仍然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并就如何推进梅州市农村城市化进程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9.
农村聚居的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农村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有关农村聚居的研究日趋活跃。令人担忧的是,学术界对农村聚居的相关概念并未取得共识,概念的混乱给农村聚居的规范研究造成了明显的障碍。针对这一情况,对农村聚居的相关概念进行辨析,这些概念包括农村聚落、农村聚居、村落、村庄、农村居民点、农村聚落环境以及农村人居环境等。农村聚居是以村落、集镇(市)等聚落形式及周边环境为载体,以血缘、地缘性群体集中居住、生产、生活为内容的复杂系统,具有产生、发展、成熟、衰退、重生等演变过程。与聚落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其以人为中心的系统性、综合性和有机性;农村聚落环境以聚落为中心,人包含在聚落中;农村人居环境以人为中心,人的主体地位突显。  相似文献   

20.
现有常用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潜力测算方法虽然简单、易操作,但缺乏对不同类型的农村居民点的考虑,造成潜力值偏大。通过总结影响潜力测算的宏观与微观因素,根据各因素对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潜力挖掘的制约程度,对农村居民点划分类型,提出分类型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潜力测算方法。全部挖潜型农村居民点直接采用公式测算;部分挖潜型采用实地调查法以及综合分析法测算;禁止挖潜型采用实地调查法测算潜力。采用分类型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潜力测算方法测得的潜力值较接近真实值,为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