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海南岛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以海南岛为例,在区域层面上选择高度、地形坡度、土地覆被等影响工业用地的关键因子,构建工业用地的生态适宜程度评价模型,并在G IS技术支持下进行工业用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为将来区域工业开发区及重点工业项目布局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海南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呈现出由中部山地向四周逐渐增强,限制利用区占25%,不适宜利用区占28%,基本适宜区占41%,优先利用区占5%。其中优先利用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沿海地带,海口、儋州和东方及其连线一带应成为海南省未来工业用地布局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2.
在改革成为社会各界持续热议并正发力推进的今天,改革思维和视角的重塑与再造意义非凡。全球一体化的大势正推进着文化融合走向深入,洋为中用、中西合璧等观点正深度影响着我国改革进程,尤其是土地制度改革。笔者认为,只有立足文化基因的视角,明白"洋如何为洋用"才能做好"洋为中用",切实做到"大我"和"小我"的理性认知,公平和效率的均衡协调、底线和红线的表里融合理应成为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论调和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法,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对县域尺度下土地利用程度进行时空变异分析。通过对1985、1995和2000年三个时间点的研究,表明:(1)1985~2000十五年间,曲周县的土地利用程度得到明显提高,其中以槐桥乡最为显著;(2)曲周土地利用程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中东部、西部地区明显高于南部及东南部地区。最后,文章结合区域实际,从自然、社会、经济、区位特征和科学技术五个方面对曲周县土地利用程度的时空变异进行驱动力分析,为调控区域土地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2011年11月,国土资源部法律中心在京召开"第二届国土资源法制与市场学术研讨会",得到积极和强烈反响。甘藏春副总督察出席会议,做了关于"认真研究中国法治建设一般规律和国土资源法治建设特殊矛盾,弘扬健康向上学术文化"的重要讲话。刘守英研究员等11位专家围绕"建设法治国土,维护合法权益"主题和"征地制度改革、产权制度建设、土地市场调控、矿产法制建设"四个专题做了学术报告,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热烈研讨,并对"两法"修订和加快国土资源法制化建设提出了很多具有科学性、现实性和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现予以整理归纳,供参阅。  相似文献   
5.
加强对比分析,科学借鉴吸收,始终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的重要路径,本文站在时间坐标轴的另一个点位,对老挝这类欠发达国家土地管理体制进行解析和思考,具有另类非凡意义。本文首先对老挝土地管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介绍,认为其土地管理工作总体处于起步探索和路径择优的关键阶段,尤其思想理念、技术规范等较为落后。然后,对土地管理改革创新路径进行理性反思,并针对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宏观战略导向、产权制度改革、资本化管理目标以及监测监管核心问题提出有关建议,以期为新时期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格局   总被引:58,自引:2,他引:56  
刘彦随  甘红  张富刚 《地理学报》2006,61(8):847-854
水土资源匹配系数(Ri).是指表征特定区域农业生产可洪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在时空上适宜匹配的量比关系依据东北地区1997~2002年土地利用、水资源和人口数据.从水土资源总量及其匹配的动态分析入手.构建了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分析模型。模拟分析表明:东北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匹配欠佳且区内差异较大.占全国16.68%的耕地面积仅拥有占全国4.01%的水资源量.水土匹配系数为1.15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41)根据市域尺度R1值的差异性.将东北农业水土资源的匹配程度划分为匹配较优、良好、一般、较差和极差等5个等级区域水利工程建设.是增强水土资源匹配程度的根本途径.东北农田水利重在“北水南调”等大型骨干工程与中小水利工程的配套建设,重视发展井采结合、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  相似文献   
7.
中国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机制及其发展模式   总被引:49,自引:9,他引:40  
张富刚  刘彦随 《地理学报》2008,63(2):115-122
从系统论的角度, 剖析农村系统的要素组成、结构特征及动力机制, 是构建区域农村 发展主导模式的理论基础。研究表明: ① 区域系统是一个连续的城乡统一体, 农村问题必须 置于区域整体系统的大框架下进行研究。② 区域农村发展系统是一个由农村发展内核系统和 农村发展外缘系统组成的复杂综合体, 农村发展的本质就是两者之间相互耦合协调作用的过 程。③ 区域农村发展综合能力取决于农村自我发展能力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外援驱动力两个 方面, 三者均是矢量的概念, 符合物理学意义中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两个分力之间相互组 合, 形成四种不同的类型, 对应不同的农村发展状态。④ 依据区域农村发展动力源的差异 性, 将农村发展模式分为工业化、城市化外援驱动主导型和农村自我发展主导型两个一级类, 以及工业企业带动型和特色产业发展型等六个二级类。以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发展为研 究主线, 结合不同农村发展模式的特征与要求, 是地理学研究农村发展机制与模式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8.
征地制度改革始终是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焦点和难点,备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更是成为本轮《土地管理法》修订的重点。本文认为,谋划好我国征地制度改革的路径必须着眼于历史时代变迁和现实环境需求,必须理性研判国外先进经验的适宜性,充分置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全局,统一改革思路,明确改革重点,细化改革步骤。本文通过对我国征地制度演变历程的梳理及国际经验的借鉴,提出我国征地制度改革的有关原则与建议,希望能够为《集体土地征收条例》的起草和《土地管理法》的修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中国沿海地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发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The sustainability of regional rural development depends on the integrated status and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rural resources-environment conditions and rur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a diagnostic indicator system is proposed to appraise four representative rural development models such as Mentougou model, Taicang model, Yueqing model and Qionghai model in the eastern coastal region of China from the integrated perspective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In conclusion,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se diverse rural development models are the direct response to the very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the environment, market demand, and regional culture. These models are common in that their sustainability depends on the scientific guidance of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functional positioning, strong intra-regional interactions, and self-adaptability to the extern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