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高技术服务业的概念、范围及文献进行梳理,从产业集聚方向、程度视角总结归纳高技术服务业的集聚特征。利用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依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分析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强度高于传统服务业和制造业,其影响集聚的因素与制造业有所不同,市场规模、运输距离作用在弱化,而由研发投入强度与专业技术人员比重构成的区域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则是影响高技术服务业集聚的主要因素。从区域视角分析,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在交通信息、人力资本、市场化进程上存在显著差异。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逻辑斯蒂曲线模型构建高技术产业成长模型,并结合高技术产业成长指数的测度,定量判断长三角地区5个行业高技术产业成长所处的阶段,确立高技术产业从初创期向成长期,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转换的临界条件。结果表明,近18年来,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成长整体上可分为波动上升、整体下降和平稳上升三个阶段;目前除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已进入成长期后期,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均处于成长期前期。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塑造良好的区域环境、扩大市场需求是实现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持续成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逻辑斯蒂曲线模型构建高技术产业成长模型,并结合高技术产业成长指数的测度,力图定量判断长三角地区5个行业高技术产业成长所处的阶段,确立高技术产业从初创期向成长期,从成长期向成熟期转换的临界条件。结果表明,近18年来,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成长整体上可分为波动上升、整体下降和平稳上升三个阶段;目前除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已进入成长期后期,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均处于成长期前期。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塑造良好的区域环境、扩大市场需求是实现长三角地区高技术产业持续成长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互动机理的基础上,基于系统论视角构建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2002—2015年数据为样本,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四大经济区域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系统存在较为明显的耦合特征,各区域协调关系在时间上表现出不断上升态势,在空间上呈现不同的发展路径。因此,应从系统论视角看待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各区域应采取不同措施提高两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各区域提升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着力点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外部环境变化促使中国制造业空间格局不断演变.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运用改进的偏移—份额模型,将1998-2008年中国地级单元的制造业增长量分解为国家分量、省域分量、行业分量和区位分量.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宏观政策推动产业增长,促进产业转移;省域政策和邻域的制造业布局影响本地产业结构;行业的要素密集类型和垄断水平导致空间布局差异;区域经济、区域政策以及城市群内部的联系影响制造业空间格局变化.进一步选取代表性行业对偏移—份额模型中的行业分量和区位分量的组合情况进行研究,认为行业特征与区位特征需要相互匹配才能形成合理的城市产业结构,进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6.
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和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了长吉地区产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区制造业就业高度集聚在区域中心区县,区域传统优势产业和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集聚水平高,对资源依赖性强的行业、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区内的集聚水平差异大;该区发展阶段、发展模式、资源条件等区域特征对产业集聚的作用明显,规模经济、地方保护、产业政策等区域产业特征显著影响该区产业集聚.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汽车和石化产业融合、发展区域资源优势产业、以产业对外开放促产业集聚的产业集聚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制造业节能潜力的区域及行业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度依赖资源和能源消耗的发展特征使中国制造业具有较大节能空间。通过计算中国各区域、各省市制造业及其分行业的能源强度和节能潜力,分析了制造业节能潜力的区域差异和行业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的能源强度存在明显差异,且东部地区远低于中西部地区,但近几年区域间能源强度差距在逐步缩小,同时各区域内部不同省市间能源强度差距也在不断拉近。2高于全国平均节能潜力水平的省份有17个,且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这些省市的平均节能潜力都在70%以上,说明中国大部分地区制造业节能空间很大。3高节能潜力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对能源利用效率要求较高、产业前后向关联效应较强的行业。4虽然各省市制造业分行业节能潜力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但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化学纤维制造业的节能潜力在各地区排名都很靠前。5在制定节能政策和措施时,不但要根据各地区资源、能源禀赋及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差别化对待;还要充分考虑行业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引入技术机会理论,解释大城市内部不同行业创新活动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不同技术层次产业的创新活动在城市内部表现出不同的区位选择。除汽车制造业外的大多数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活动高度集聚在中心城区;中技术产业的创新活动开始由中心城区向近郊区扩散,低技术产业的创新活动主要分布在远郊区。 行业间创新活动空间分布的差异主要由技术机会来源差异造成。大部分高技术产业的技术源于基础研究、产业间知识溢出、高技术劳动力,往往靠近大学或中心城区;对中技术产业来说,基础研究的影响并不像对高技术产业那样显著;对低技术产业来说,技术机会主要源于本产业的技术反馈,创新部门更倾向于分布在郊区的制造业集群中。  相似文献   

9.
京沪生产性服务业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产业关联与空间分布的区域比较研究,探讨京沪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差异性。研究表明: ①京沪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加快,金融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是其主体;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已步入发展成熟阶段,而上海尚处于发展起步阶段。②京沪第三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最大,且呈现上升趋势;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对服务经济的支撑作用突出,而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趋势更为明显。③京沪服务业对金融业的中间需求最大,但需求结构存在明显差异。④京沪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结构差异显著,北京制造业中间需求结构趋于高级化,而上海制造业对中间投入服务的消耗层次偏低。⑤京沪生产性服务业集中分布于中心区和近郊区,圈层衰减特征明显;不同行业乃至同一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存在差异,但各行业空间集中与分散的变化趋势总体上存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0.
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历来是区域经济研究的主线。通过运用加权变异系数、锡尔系数和基尼系数等数学方法对泉州市县域经济进行研究,探讨了三次产业以及地区(沿海与内陆)内、地区间对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1)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差距缩小;(2)第三产业对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贡献率最大,第二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3)地区间的差距对总体差距的贡献呈先上升后下降,而地区内差距特别是沿海内部差距对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的贡献总体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前郭县为例   总被引:48,自引:20,他引:48  
随着人口的增加及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土地利用模式的改变更为显著,导致了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背景的变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研究,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人类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金沙江虎跳峡成因及形成时代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庆忠  史正涛  苏怀  董铭  刘勇 《热带地理》2007,27(5):400-404
虎跳峡是金沙江峡谷的典型代表,其成因及形成时代涉及金沙江-长江水系发育及其环境效应问题。文中分析研究了虎跳峡附近发育的夷平面、剥蚀面、阶地等区域性的层状地貌,并认为虎跳峡上下游河谷发育历史具有一致性;从地质构造上的分析表明,虎跳峡两侧的玉龙雪山、哈巴雪山为一相对完整的地块,不存在虎跳峡大断裂,因而虎跳峡峡谷是在区域地壳抬升、先成河深切作用下而形成的。根据相关盆地沉积物、玉龙雪山的冰川发育状况、前人在附近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等,初步认为虎跳峡峡谷形成于中更新世。  相似文献   

13.
Afghanistan is an important country for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the Belt and Road) proposed by China. Due to years of war, Afghanistan is not well-developed economically. However, Afghanistan has abundant mineral resources and unique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that are of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for Chinese economic strategic development. To investigate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eco-economic system of Afghanistan, we completed 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emergy of Afghanistan during the period 2008 to 2015 by establishing an indicator system based on an emergy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2008 to 2015, the total emergy used of Afghanistan increased from 5.56×1022 sej to 9.75×1022 sej, among which the proportion of non-renewable emergy was less than 25.7%. This indicates that local resources in Afghanistan have yet to be exploited and utilized effectively and that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relied heavily on the input of external resources. Meanwhile, the Emergy Sustainability Index (ESI) of Afghanistan from 2008 to 2015 dropped from 3.00 to 0.72, the Environmental Loading Ratio (ELR) increased from 0.77 to 2.06, and the Emergy Yield Ratio (EYR) dropped from 2.31 to 1.49, reflecting the imbalance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low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Afghanistan. As a result, the potentia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fghanistan is relatively great. Basic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reasonable exploit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are the urgent needs.  相似文献   

14.
采用GIS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不仅可将与评价有关的土地空间数据和土地属性数据进行综合,而且可灵活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明显地提高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效率和精度.本文以漳州市为例,选取了11个参评因子,应用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荒地资源的宜耕、宜园和宜林适宜性进行评价,为荒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5.
草莓施用硅肥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硅肥在草莓上施用效果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硅肥对草莓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有较大的作用,硅肥能够促进草莓的营养生长,使草莓株高增加1.9 ̄2.5cm,硅肥能促进草莓的果实增大,使外观鲜红圆润、有光泽,经济价值提高。施用硅肥可使草莓产量增加19.1% ̄28.7%。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部崛起的区域旅游合作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区域旅游合作是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也是未来影响世界各国旅游业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在中部崛起的宏观背景下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合作已经启动,具有极大的发展前景。通过空间生长力、政府调控力和市场驱动力3个层面对中部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机制进行研究,对于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的福建省生态环境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菁  廖克 《世界地理研究》2009,18(2):169-176
以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为指导,借鉴其它学科图谱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经过图谱思维的抽象概括,结合福建省脆弱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方向,提出建立脆弱生态环境信息图谱的指标体系,对福建省各县市的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评估,并进行规律和模式的挖掘,形成对区域生态环境更深层次的认识,探讨地学信息图谱在福建省脆弱生态环境建设中所能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天山南坡科其喀尔巴西冰川消融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量平衡模型是目前估算冰川表面消融最准确的方法之一.利用科其喀尔巴西冰川野外气象和消融观测数据,结合1:5万地形图,对不同坡向和坡度格点上总辐射和净辐射进行了地形校正模拟,并采用空气动力学法对冰面感热和潜热进行了计算,最后对冰川表面消融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模拟小时总辐射和实测值存在较好的一致性,二者相关系数为0.85,而净辐射模拟效果较差.消融模拟值大体反映了实际的消融值,平均误差为2.9mm w.e/day,均方根误差为4.2 mm w.e/day,且模拟值一般略大于观测值,距离自动气象站较近的花杆模拟相对误差较小,随着花杆距离冰面自动气象站距离的增大,模拟相对误差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生态交界带特征与动态变化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生态交界带是两个以上生态系统交接的过渡带,它具有特有的生态系统结构,生态交界带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物质,能是以及信息的交流与相邻生态系统有密切的联系,但又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其动态变化机理显示生态交界带内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均衡状况。  相似文献   

20.
氮沉降对长白山苔原植被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靳英华  许嘉巍  宗盛伟  王鹏 《地理科学》2014,(12):1526-1532
为了探讨氮沉降增加对苔原植被的影响,特别是对草本植物侵入苔原的作用,在长白山高山苔原带进行了连续4 a的人工氮沉降模拟实验,测定3种设定的氮沉降水平下牛皮杜鹃(Rhododendron chrysanthum)、笃斯越橘(Vaccinium uliginosum)和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的生长状况和群落结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与牛皮杜鹃、笃斯越橘等苔原本地种相比,氮沉降量增加更有利于侵入的小叶章生长;牛皮杜鹃生长对氮沉降量变化响应微弱,氮沉降量增加能明显抑制笃斯越橘的生长。2无小叶章侵入的牛皮杜鹃和笃斯越橘斑块在不同氮沉降量条件下,群落结构变化不明显,氮沉降增加不是小叶章侵入苔原带的直接原因。3在小叶章侵入牛皮杜鹃和笃斯越橘斑块后,氮沉降量增加强化了小叶章的竞争能力,逐渐取代牛皮杜鹃或笃斯越橘,成为优势种,推动高山苔原向高山草甸转化。因此,随着氮沉降量的不断增加,长白山苔原带将面临退化与草甸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