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临夏州是以旱作地为主的农业区。全州保灌地面积仅占总耕地面积的27.8%,大部分农田以自然降水为水分来源。当地农业生产中,有“麦收隔年墒”、“清明、立夏、夏至三场雨”及“两涝(春涝、伏秋涝)一旱(春末初夏旱)”等谚语,说明自然降水对夏秋作物有直接影响。其中,隔年墒及当年关键期降水对粮食产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对旱作农业来说,农作物所需的水分主要是通过土壤接纳的自然降水而获得的。除供当年农作物生长外,土壤中的剩余水分还可在供水季节起到调节和再分配作用。因此在评价一地的自然降水对农业生产作用时,必须研究土壤水分随降水的变化关系,以及土壤水分随季节、深度的动态特征。本文在  相似文献   

3.
山丹县干旱缺水,发展农业生产受到很大制约。我们根据“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的思路,重点调查、整理、研究、分析沿山地区(海拔2600米)的自然条件,发现该地区的气候和土地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旱作农业”的优势。一、土地资源优势沿山地区有耕地57.9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9.9%。其中早地45.1万亩,占耕地的77.97%,旱地是水地的3.5倍。历年耕作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干旱主要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建源  陈艳春 《气象》1999,25(11):34-36
干旱造面山东省作物大面积减产和严重的经济损失,其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降水时空分布不均,二是客水量减小,三是温度偏高,蒸散量增加,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干旱监测预警服务系统,加快水利建设的步伐,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陕西农业生产实际出发,提出了改善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植树种草,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基本条件;灌区发展节水型灌溉农业和旱地推行以保水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等减轻干旱灾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面对干旱影响粮食产量的严重事实,从当地旱作农业生产的实际出发,分析了本区发生干旱天气气候规律,采用目前国内外先进理论和人机结合的技术路线,研制出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的干旱气候长期预报最佳方案。并于1990年开始投入业务使用。  相似文献   

7.
张宏铭 《气象》1986,12(7):40-43
一、开展土壤水分预报服务的意义 农田土壤水分是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农业气象条件之一,它对各项田间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和能否取得良好作业质量也有密切关系。土壤水分状况,俗称墒情。在自然条件下旱作农田的水分供应,往往与作物需水有矛盾,特别是在干旱和半干旱的农业区,如我国北方各省区,由于降水量少、变率大,这种矛盾更为突出。土壤含水量常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尤其是春季,群众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说,有的年份春夏连早,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收成。如北京地区小麦生育期间除自然降水外,还要灌溉2—3次才能得到较好的产量。而在多雨的南方,雨多固然对水稻生育有利,然而对小麦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部旱农区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的“集雨”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针对我国酉部旱农区的干旱缺水问题.提出高效利用自然降水资源的“集雨”工程新思路,使自然降水的利用功效成倍增加,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给出适用于不同地形条件下的“集雨”工程模式和技术操作要点,并进行了工程的效益评估。该工程技术在西北黄土高原沟壑区,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自然降水集雨工程——旱作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介绍了集雨工程的含义、种类和技术要点,阐述了集雨工程的集水效益和经济效益,并根据内蒙古的气候自然特点和生产实际,提出了此项技术的适宜发展区域。为旱作农业区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发展节水灌溉,促进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根据内蒙古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紧缺日益加剧和旱灾发生日趋频繁的现状及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特点,提出了发展该地区农业.减轻旱灾危害的综合治理对策。针对旱作农业区可通过早地农业工程,如耕作制度、培肥改土、农田覆盖等一整套综合抗旱保墒措施,提高旱区的降水生产效率,夺取旱地农业的高产稳产。灌溉地区可通过节水灌溉工程和灌溉制度,实现节水防旱,增产增收粮食持续发展的战略。  相似文献   

11.
利用佳县1969—2009年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分析佳县气候特征和变化规律。分析表明:佳县气温呈上升趋势,降水无明显升降趋势,但年际变化较大;夏季炎热、冬季寒冷,降水偏少且分配不均,气温年较差大,日照充足,空气湿度低,以干旱为主,适合发展旱作农业。  相似文献   

12.
干旱多年来一直是困扰我省农业发展的严重障碍,素有十年九旱之说,本文利用谐波分析法对朔州市春玉各生育期的水分盈亏额进行确定,结果表明,朔州市在玉米生育期(4-9月内),仅8月中,下旬自然降水能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需要,其它时间均处于缺水状态,尤其是5月份,7月下旬和8月上旬缺水最为严重,用此结合当地天气预报,制定旱作农业田间管理方案进行田间管理,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不同代表点降水资源特征,通过对渗水地膜性能与栽培试验结果分析,得出了进行渗水地膜栽培可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10mm以下降水利用率的结论,展望了旱作农业区使用渗水地膜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东南部地区干旱分析和有机旱作农业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山西省东南部地区干旱分析和有机旱作农业初探杨万昌王家琚(长治市气象局046011)1干旱分析所谓干旱就对农业生产而言,是指在农作物生长发育期间,由于久旱不雨或少雨,土壤中的有效水分消耗殆尽,致使农作物发生凋萎、枯死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山西省东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
文中根据96—908—05—03西北地区干旱预测系统研究专题甘肃分专题“天水市干旱气候预测及对农业生产影响”子课题研究成果(系统从1998年开始投入业务运行),对今年本地4—6月降水及干旱趋势的短期气候预测作了技术总结,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1 前言 春季较明显降水天气对农业生产尤为重要,尤其是播种后,要有较明显的降水天气相配合,将对农业生产的丰收起到第一关的保证作用。特别是在干旱年份春播后出现旱情时,能提前3~5天准确报出较明显的降水天气,对省领导指挥农业生产工作将起到决策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0—2014年辽西葫芦岛和朝阳地区9个气象站的气候观测资料,采用积分湿度指标和湿润指数等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研究辽西地区4—9月农作物生长季降水的变化和降水农业满足度及干旱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1960—2014年辽西葫芦岛和朝阳地区4—9月农作物生长季降水呈减少的趋势,其中近20 a岭南沿海地区农作物生长季降水减少8.7%,岭北内陆地区农作物生长季降水减少11.1%,降水减少主要集中在7—9月。近55 a辽西地区农作物生长季湿润指数减小,岭南区K的气候倾向率为-0.023/10 a,岭北区K的气候倾向率为-0.015/10 a;干旱发生频率呈增加的趋势,近20 a岭南区干旱发生频率增加了30.0%,岭北区干旱发生频率增加了25.0%。辽西地区中度和重度干旱存在9—11 a的准周期。近55 a辽西地区农作物生长季降水农业满足度下降,近20 a岭南沿海气候区农作物生长季降水农业满足度下降11.8%,岭北内陆气候区农作物生长季降水农业满足度下降11.2%。辽西葫芦岛和朝阳地农业需水满足度下降是由于降水减少造成的,干旱发生频率增加,对正常农业生产造成威胁。因此,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和应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适应气候变化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以应对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18.
江西省伏、秋旱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预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陆叔鸣 《气象》1992,18(5):26-31
农业干旱不仅与降雨量大小有关,而且和雨量时间分布有关。本文通过不均匀降水的“模型”,规定了单站干旱指标,再结合干旱面积和强度,确定大范围干旱标准。据此得出较符合实际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在预报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1 引言建平县地处辽宁西部,属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量少且时空分布不均匀,春旱十分严重,故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对农业生产危害极大。因此,探讨研究春旱形成及发生程度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自然降水与土壤水分状态及其运动规律,掌握土壤水分供  相似文献   

20.
2011年7—9月,江西省气温偏高,降水与日照均偏少。7月上旬因气温偏高,降水持续偏少,出现了早稻“高温逼熟”,局部地区出现农业干旱;9月下旬受冷空气影响,全省普遍出现“寒露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