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给出了1981年4月27日发生在太阳西边缘一个黑子群(Boulder编号3049)上空的耀斑环珥的上升运动特征和某些初步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该耀斑状环形日珥的运动特征和状态跟它亮度变化关系甚密,亮度极大前环珥不断上升加速,其最大平均速度和加速度分别约为17.5公里/秒和0.023公里/秒~2。亮度极大后为上升减速运动。环珥顶部存在着剧烈的膨胀运动,它最大的横向膨胀速度约10.6公里/秒,膨胀速度随上升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膨胀加速和膨胀减速两阶段也以亮度极大附近为分界。 环珥顶部和两腿系有整体的视向运动,两腿系存在着同向的旋转运动,分裂成几块的南腿系按刚体模式作螺旋运动。 对该环珥耀斑跟它对应的黑子活动区的关系也作了简单讨论。(附照片见附图21)  相似文献   

2.
本文收集了云南天文台和北京天文台观测的McMath 12094活动区的68个耀斑192个节点的照像资料和一些黑子日珥形态,它们和黑子精细结构形态的相关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过去的结论(7.8)。 1、本区最初耀斑活动开始于全群诸黑子中具有扭结磁场最高能态的前导黑子A(N)的上空,它迅动发展到后随S极黑子上空,然后发展到黑子面积以外。这一演化过程与全群黑子的形态变化和旋转运动同步。 2、巨大的A黑子附近的耀斑活动最初开始扭结磁力管的内部,与扭结磁形态的松解过程同步,耀斑节点的分布由黑子本影附近移向半影的外面。当扭结完全松开,该处耀斑活动全面减少。 3、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黑子冕珥下面的强烈的吸引力中心是旋涡黑子。从而证实了冕珥是强大电流在日冕中收缩形成的。 4、对于A黑子的扭转磁结构提供了本区耀斑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和导致不稳定性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收集了云南天文台和北京天文台观测的1972年10月太阳活动区(McMath 12094)的68个耀斑192个节点的照相资料和一些黑子日珥形态,对它们进行了相关分折,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本区最初的耀斑活动开始于全群诸黑子中具有扭结磁场最高能态的前导黑子A(N)的上空,它迅速发展到后随S极黑子上空,然后发展到黑子面积以外.这一演变过程与全群黑子的形态变化和旋转运动同步.2.A黑子附近的耀斑活动最初开始于扭结磁力管的内部,与扭结磁形态的松解过程同步,耀斑节点的分布由黑子本影附近移向半影的外面.当扭结完全松开,该处耀斑活动全面减少.3.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黑子冕珥下面的强烈的吸引中心是旋涡黑子,从而证实了冕珥是强大电流在日冕中收缩形成的.4.对于A黑子的扭转磁结构提供了本区耀斑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和导致不稳定性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1984年2月18日耀斑后环系的太阳分光照相光谱资料进行Hα谱线轮廓不对称因子和Hα总辐射量的计算,定量地给出了该环珥系的轮廓不对称场和Hα辐射分布,计算结果表明:1.环珥系大部份轮廓不对称因子|P|<0.5,说明整个环珥系的Hα谱线轮廓基本上是对称的或近似对称的。2.整个环珥系Hα谱线轮廓主要表观为紫不对称。3.具有红移视向速度的地方谱线轮廓都是紫不对称。4.采用不对称因子P进行谱线轮廓不对称计算,比传统的二等分法更优。5.该环珥系的总辐射能量级为10~(31)尔格。  相似文献   

5.
利用南京大学太阳塔,我们观测到1982年12月20日和1983年2月9日出现在日面西边缘的两个大环状日珥群。由同时获得的H_α单色光照相资料H_α、CallH·K线光谱资料测出了环内物质的视向速度分布,该分布与假定物质沿环无粘滞的自由下落推算出的视向速度分布相一致。利用H_α和K线的半宽求出了环内物质的运动温度及湍动速度,温度分布比较均匀,湍动速度随日面高度而增加。利用K线和H线线心强度之比,推算了环内物质的密度,得到氢原子密度为1.3—2.6×10~(10)cm~(-3),另外,还通过估算环珥群的总能量来讨论了环珥群与耀斑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第22周以来产生M级以上(包括M级)的X射线耀斑的太阳黑子活动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黑子活动区在南北半球上分布是不均匀的。具体表现是:南半球出现的黑子活动区多于北半球出现的。南半球活动较强的黑子群主要集中在80°,160°,200°和340°经度附近;北半球活动较强的黑子群主要集中在240°-280°和340°-360°经度带。(2)黑子群的面积(S_p)越大越易产生X级的X射线耀斑。对黑子群面积S_p在大于1000,500-1000和小于500单位时,它们产生X级的X射线耀斑的比率分别约为41%,33%和9%。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用一个观测站的太阳黑子目视资料、对1957年7月至1961年9月期间(共56个太阳自转周)的黑子半球面积进行日面经度分布的统计分析。若将小黑子群略去不计,则黑子群在日面经度上的分布,有暂时的、相对的稳定性。就具体情况来说,它可以连续稳定三四个仍至七八个自转周。就平均情况来说,它可以稳定50个自转周以上,或更长时间。这个结论对于地球物理现象的预报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云南天文台摄取1981年4月27日太阳西边缘的一个耀斑环珥的H_α光谱太阳分光照像(S~2HG)和H_α色球照像等资料。这些资料揭示了该耀斑环在爆发上升过程中内部运动和宏观运动随时空分布的大致图象: 1.亮度极大前耀斑环南腿系出现右螺旋运动,亮度极大后发展为两腿系的同向旋转运动,角速度约为4×10~(-3)弧度/秒。 2。两环腿的旋转角速度随腿的高度增加而减小。 3.南腿系的旋转跟它下面的N极主黑子的旋转方向一致,表明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4.两环腿的同向旋转使环顶部的磁绳不断扭紧,导致Kink不稳定性的迅速发展,它可能是引起环顶瓦解的主要原因。 5.环顶部的H_α辐射强度和它的谱线宽度均大于两腿系,表明那里的某些物理量如N_3/N_2,n_e,T,v_t,等可能大于环腿对应的各物理量,环顶部是最不稳定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利用紫金山天文台里奥型色球Hα(6562.8A)望远镜,其滤光器带宽为0.75A,太阳像直径为15.2mm,附加一组透镜使像放大至10cm,获得了1981年4月27日日面西边缘大爆发环状日珥事件的Hα资料(0816—0951UT)(见附图22)。 这次环状爆珥事件很可能是MW22216群(SESC3049)(15N,150L)在0720UT的X5.5级大爆发事件后的耀斑环。观测资料表明: 1.环形结构早于0816UT。环足部有耀斑状亮块。 2.0816-0826.5UT;0830-0837UT;0839-0908UT时环北支(B支)较南支(A支)粗。而0828.5-0830UT;0837.5-0838.5UT时A支较B支粗。 3.在0829.5UT和0833UT时,环顶部分别出现奇特的结构,持续均约1分钟。 4.在0836.5UT时,环顶出现小针状突出物,并逐渐上升,变粗;0839UT环顶小突起结构达最大高度。0847UT环顶出现新的突出结构,它逐渐弯向B支。0853UT时可见B支的扭转结构。 5.A足点随环珥上升而逐渐向南(向外侧)移动,B足点变化较小。0855UT前后,A足点外移加快,环珥变化明显:环足部明显分开,高度明显增加,环顶管经略降后陡增。 6.测量表明,0844UT前环珥几乎以 8.4km/sec匀速上升。环顶管径由0816UT时的0.74×10~4km迅速增至0826UT时的1.27×10~4km,此后至0855UT环顶管径变化不大。在0844—0853UT环珥以-0.012km/sec~2的平均加速度上升。在0853UT环再上  相似文献   

10.
一.银河内疏散星团的研究 1.天空中恒星密集于一个小的区域,成团集状出现,离日系较近者,肉眼望去,有如薄雾,下细视察,始觉有星可数,称为疏散星团。如金牛座内的毕星团(亦称牛面星团)和昴星团(亦称七姊妹星团)便是显著的两个例子。因疏散星团常在银河内出现,故又称为银河星团。其密集甚紧,拥挤一团者称球状星团。属于星团中的恒星皆作集体运动,经相当长的时期而不离散,是其特征。但以这些星团距离颇远(130至20,000光年),故为肉眼所能望见之数极少,其大多数皆需相当大的望远镜始能观测。  相似文献   

11.
分析该活动区的光球和色球形态表明,它在过日面期间产生的两次X级x射线耀斑(极大分别在9月19日2303UT和9月22日0238UT),都与群内黑子相对于周围光球的运动(内部运动)有关。 1.9月19日,磁性反转线附近(<1.5″)的黑子生长使反转线出现曲率的极大值(锐角),在这区域上空的色球暗条消失。9月20日,在锐角内区域(s极)的黑子分裂出“子本影”,而使磁性反转线从曲率极大处断开,然后与其附近的另一条反转线连结,这伴随了上述第一个耀斑的产生。 2.9月20—22日,子本影发生了明显的道时针方向的自旋。同时,中部两对偶极黑子也在这期间发生了明显的顺时针旋转运动。这样,在这些旋转体(在同一半影内的一个黑子和两个黑子对)间的区域内的等离子体具有宏观的水平速度。并且,在这一区域的上空,首先是暗条激活(消失),然后,爆发了第二个X级的x射线耀斑。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在太阳重力、偶极磁压强梯度和气体压力梯度力共同作用下环珥系内物质的下落运动,并在等温、准封闭环假设下用数值方法给出了该环珥系二维视向速度场。通过将速度场的理论计算跟观测结果拟合,导出了该环系内的有关物理参数及分布。计算表明环系内密度和磁场强度对物质下落运动的影响比较明显,而温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Boulder88161(AR5060)黑子群是1988年所有黑子群中最大的一群,后随部分有一δ型黑子F3。图1为7月2日的白光照片。 1、光学耀斑:(1)S级小耀斑数在28日最大,之后几天逐步下降,但仍保持在每天3~5个。(2)X-射线强度与S级耀斑个数基本一致。M级事件与1,2,3级耀斑相对应。(3)射电流量曲线与耀斑的1,2,3级个数相对应。 2、黑子群的纵向磁场演化:纵向场结构变化十分明显。浮现磁通逐渐变强,梯度最大为0.4~0.5G/Km,在耀斑处为<0.35G/Km。对耀斑处磁通量逐日上升。在耀斑前几天上升很快。黑子群横向场:在3B级耀斑处横向场很弱,尤其在耀斑的位置上。而在黑子后随部分有很强的横向场存在。 3、耀斑的发生过程:7月2日的3B级耀斑约从0030UT开始,0056UT极大,约一个多小时后才消失。此处中性线扭曲,形成一种湾形结构。一条横躺的S形暗条勾出了中性线形状。另有一束很粗的暗条从这一区域出发与黑子后随部分相连。耀斑初始是由S形暗条西端开始发亮的。约5分钟后后随部分有增亮,8分钟后消失。在S形暗条处耀斑增亮达到极大,形状是沿着中性线和暗条走向的。达到最大面积时,发亮区域覆盖了S极性区。 分析:88161是一个非常活跃的新生黑子群。后随部分磁场复杂多变,而大的耀斑并没有发生在那里。其原因:(1)大耀斑不同于小耀斑,  相似文献   

14.
AR5060是No.Ⅳ联测期中的第二个目标活动区。它从1988年6月25日东边缘初现到7月8日转出西边缘消失的14天中,黑子群一直保持最复杂的FKC、EKC型和最复杂的BGD磁型。6月29日黑子群面积发展到3000面积单位,是第22周以来第一群最大的黑子(更大的是1989年3月的AR5395,面积达3600单位)。该活动区的黑子群发生过强烈的运动和磁性重联。似乎具备发生强烈大耀斑的位形特征和动力学条件,可是在这期间,全球耀斑监测所观测到的120多个耀斑(据SGD)中,亚耀斑占81%,1级耀斑占15%,2级耀斑只有3个占4%,而且这3个2级耀斑的X射线级别只达到M6.5,M9.2,M3.9,没有一个达到X级。 在AR5060活动区耀斑活动高峰期的6月28日,29日,30日和7月1日这四天中,云南天文台26CM太阳望远镜观测到其中一个2B/M6.5耀斑(1988年6月29日0737UT)、几个1级耀斑和其它许多亚耀斑。从黑子群和色球单色照片上作耀斑发生点同黑子相对位置的比较,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在结构复杂、运动剧烈的黑子群内部发生的都是小耀斑,而3个2B/M级耀斑都发生在黑子群以外只有卫星黑子浮现和消失的时期和地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19、20、21太阳活动周的E、F型别黑子群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1.大黑子群日面经度随时间(用太阳自转周表示)的分布呈现“V”和“∧”形状;2.三个活动周大黑子群数按经度分布都有两个峰值。  相似文献   

16.
1986年2月4日太阳耀斑的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乌鲁木齐天文站的H_α耀斑及3.2cm射电流量观侧资料、云南天文台的黑子精细结构照相和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的向量磁场图,对1986年2月4日的六个耀斑的形态相关及演化联系,特别是0736UT 4B/3X大耀斑的发展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主要结果是: 1.4日大耀斑的初始亮点和闪光相的主要形态演化,与活动区中沿中性线新浮现的强大电流/磁环系密切相关。后者的主要标志是沿中性线的长的剪切半影纤维及它两端的偶极旋涡黑子群(1_3F_3)。 2.上述大耀斑与1972年8月4日0624 UT大耀斑爆发的磁场背景及主要形态特征相似,表明两者的储能和触发机制可能相同。 3.大耀斑爆发的H_α初始亮点,双带出现,环系形成,亮物质抛射和吸收冕珥等现象同3.2cm射电流量的变化在时间上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4.重复性的前期小耀斑爆发位置和发展趋势与大耀斑的主要形态及演化特征相似。它们相对于剪切的纵场中性线两侧的位置相近或相同。因而,可以看作上述强大电流/磁环系不稳性发展过程中的前置小爆发。  相似文献   

17.
两位英国的天文学家分别用高倍望远镜观察太阳。他们同时在一大群形态复杂的黑子群附近,看到了一大片明亮的闪光,发射出耀眼的光芒。这片光掠过黑子群,亮度缓慢减弱,直至消失。在当天和第二天,许多高纬度地区的人看到非常明亮的极光。这一事件使科学家们感到十分震惊。这就是太阳上最为强烈的活动现象——耀斑。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廿一周峰年期间云南天文台观测到的廿个无黑子区耀斑,得到如下结果: 1.无黑子区耀斑的一般特征是:1) 无黑子区耀斑的自然产率约3%,2) 其卡林顿经度分布有向东飘移的趋势,3) 无黑子区的耀斑多为低能耀斑,4) 无黑子区耀斑产生的背景条件和黑子区耀斑一样,必须在耀斑区的太阳大气中存在异极性磁场结构。无黑子区耀斑都发生在沿大尺度磁场中性线(H_=0)延伸的暗条两侧或其附近。 2.在耀斑前,由于磁场的扰动,使被浮托在H_=0线上的宁静暗条在耀斑前几小时到一两天激活,临近耀斑位置的一段暗条先是发展增大,同时伴随着谱斑增亮,在耀斑爆发前几分钟或与耀斑发展的同时,该暗条迅速衰减乃至完全消失。与此同时,有的无黑子活动区的可见纤维与暗条的交角由大变小,表明活动区所受的力由挤压力逐渐转化为剪切力。本文还粗略地估计了无黑子区耀斑的能量。  相似文献   

19.
黑子群快速的旋转(先反时针转,后顺时针转,质子耀斑前1—2天内旋转角度最大)、活动区强的SVC辐射、以及SVC和爆发峰值流量频谱的极大始终在8800MHz附近等与质子耀斑密切相关。同极性磁形中浮现或消失具有反极性的新磁流区域、磁场  相似文献   

20.
紫台观测编号为1988年第115号黑子群(Boulder编号为5060)是1988年6月26日由日面东边缘转出来,于7月9日转到日面西边缘背后,在7月18日过日面中心经圈,历时共13天。这个黑子群的日面坐标是S20和L5。 该黑子群比较大而复杂。在它通过日面期间,最大时的较正面积达2834(以半球面积的百万分之一为单位),这是从第20周至88年以来所观测到的面积最大的黑子群。此黑子群的型别(按麦氏分类)属最复杂的类型,基本上一直保持为FKC型。在6月26日从日面东边缘转出来时,黑子群呈现为一种异常排列,即其前导黑子位于高纬度,后随黑子处于低纬度,而且呈现明显的旋转运动,其转动方向是反时针的。它在过日面期间还不断的有自身的分裂和移动等特性。另外,该黑子群的磁性结构也异常复杂,在经过日面期间始终为δ结构。基于以上这些形态特征,促使这黑子群在通过日面这段时间内,先后产生了一系列的耀斑活动(其中有44个C级和13个M级的X射线耀斑),并大都伴随着显著的射电爆发,而且引起了多次相应的电离层突然骚动(SID)(有60个耀斑伴随着相应的电离层突然骚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