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0 毫秒
1.
利用Logistic 回归模型和ISM 解释结构模型,基于575 份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定西市马铃薯技术扩散过程中,影响农户采用行为的显著因素,探讨各个因素之间的层次关系。结果表明:① 农户采用马铃薯种植新技术主要受到农户自身变量、行为认知变量、生产经营变量、资源禀赋变量和环境特征变量五大类特征变量的影响;②Logistic 回归分析表明,农户的文化程度、家庭结构、专业化程度、组织程度、对科技园区的认知、对新技术的认知、农业收入、气候生产力、地形、公路级别和区位为农户采用马铃薯新技术时的显著影响因素;③ ISM解释结构模型表明,定西市农户采用马铃薯种植新技术过程中,受到众多因素的显著影响。其中专业化程度、农业收入、公路级别、气候生产力、地形和区位为表层因素,农户对科技园区的认知、对新技术的认知为中层间接因素,农户的文化程度、组织程度和家庭结构为深层根源因素。基于以上结论,笔者认为应加大订单农业的发展力度,重构扩散模式,采用“企业牵头、政府扶持、农户参与”的环形扩散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农户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对提高农业技术扩散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探究干旱灾害对农业技术效率的影响机理,明晰灌溉水平与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27个省份2006—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A)模型测算农业技术效率,探讨农业技术效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验证干旱灾害、灌溉水平与农业技术效率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业技术效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达到1.09%,技术效率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西北和华北农业技术效率较低,华东和华中技术效率较高。干旱灾害对农业技术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灌溉水平有利于农业技术效率的提升。当灌溉水平超过38.88%的门槛值时,会缓解干旱灾害对农业技术效率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基于三工河流域284份农户抽样问卷调查数据,总结了多因素作用下农户灌溉决策机理。自然因素是导致农户灌溉行为区域差异的根源,农户自身因素影响农户对灌溉和节水的认识,政府决策可有效调控农户决策行为。根据农户灌溉决策机理,选择耕地状况、政策管理、农户素质、家庭经济状况和农户当前灌溉特征5类因素,构建Logistic模型分析多因素与农户节水意愿的关系,得出影响农户选择节水灌溉的主要因子,按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如下:灌溉水价>耕地区位>非农收入比重>耕地归属>农户对滴灌的了解程度>受访者性别>灌水量>家庭劳动力平均年龄>家庭耕地面积,并据此提出鼓励农户选择节水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前农业用水一直占据总用水量的绝大部分,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投入要素。而复杂的气候环境却给农业用水带来了巨大挑战,农业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显得更为突出。以微观层面为出发点,探讨灌溉行为目标偏好对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以期优化和选择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的方式,实现资源环境约束下农业效益最大化。以新疆沙雅县传统农户为研究对象,构建随机前沿模型,测算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并推算出灌溉用水效率;然后利用Tobit模型探讨灌溉行为目标偏好及其他因素对灌溉用水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平均值为0.824,灌溉用水效率平均值为0.560,农业生产技术效率和灌溉用水效率均未达到技术完全高效的程度,仍有提高的余地。对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灌溉面积、对水资源是否紧缺的认知、是否为村干部、是否参与过培训、偏好利润最大化和偏好节约用水对灌溉用水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比重、偏好减少劳动力投入对灌溉用水效率有显著负向影响;农业劳动力、节水灌溉面积占总灌溉面积比重、用水成本、偏好及时灌溉和可持续发展对灌溉用水效率影响不显著,且用水成本对灌溉用水效...  相似文献   

5.
农户是我国农区的微观经济单元,是农业技术采用的行为主体。以农户为对象的农业技术扩散采用行为的研究对于诱导农户行为、提高农业技术的采用效率、促进农区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内容3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总结评述最新进展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希冀有助于推进国内对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深入研究,进而为促进农业技术扩散与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利用青岛市黄岛区和即墨区10个村庄共213个农户的实地调研数据,通过Logistic模型从秸秆还田、农家肥还田以及可降解农膜和绿色农药使用等方面考察农户对不同农业绿色生产技术的响应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户对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响应的影响因素确有差异。其中,施用绿色农药由农户资金情况主导,秸秆还田受种植结构和政策宣传影响较大,农家肥还田对土地规模要求较高,可降解农膜使用受种植结构影响较大。(2)户主和家庭特征对农户响应行为影响显著。(3)宣传与政策有利于促进农户采纳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尤其是农户参与秸秆还田方面。针对结论提出了加强政策宣传与支持、开展专项教育培训、建立专项金融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水资源过度利用引起的土地退化日益威胁着绿洲地区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恢复绿洲生态环境,压缩农业用水势在必行.然而压缩用水后如何保障农民收入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应用Bio-economic模型,定量模拟了压缩农业用水后农户对土地利用和农业结构调整、推广节水技术、增加非农就业机会等政策措施的行为响应.结果显示,压缩农业用水后农民收入将下降到压缩前的53%;调整农业结构、推广闸管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和增加非农就业机会,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缓解压缩农业用水造成的农民收入损失.不同区域农户响应行为有所差异,应因地制宜地采取配套措施.劳动力相对紧张、人均收入较高的泉山区,可提供一次性补贴鼓励闸管灌的采用;人多地少、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坝区,应在加强推广闸管灌技术的同时,增加非农就业机会;生态脆弱的湖区,政策重点应放在劳动力转移上.上述措施最终只能使农民收入恢复到压缩用水前的75%,因此应该考虑给农民提供生态补偿,并积极探索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秦王川灌区发展节水农业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张世彪 《中国沙漠》2001,21(Z1):76-78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通过对秦王川灌区农业生产和水资源现状的分析,结合灌区实际情况,提出了秦王川灌区要从传统的粗放型灌溉农业转变为节水高效的现代灌溉农业应采取工程调蓄、田间灌溉技术、现代设施、农艺节水等措施.从而达到引大灌区水资源利用率和总体效益之间的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走资源节约型高效高产的农业用水之路.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和城市化驱动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日益增长正在推动农村和农业的转变与重构,深刻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关中平原典型村落—余家营和马家村为例,研究城市化影响下农业转型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产生了何种影响,对探索城乡互动机制、乡村特色农业发展以及生态景观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野外填图等对余家营村和马家村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农业生态系统服务进行测评,分析了关中平原农业转型变化及其对农业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与机制。结果表明:(1) “粮—粮”和“粮—果”转型使农业景观、种植结构、农户行为等都发生较大变化,在由传统粮食生产向水果、蔬菜、苗木花卉等现代型农业转变过程中,作物品种由低产量、低品质转为高产量、高品质,并更趋多样化;出现少许耕地转变为草地和林地的现象;农户积极性提高,科技水平有所提升。(2) “粮—粮”和“粮—果”转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均以正服务为主,其中“粮—果”经济生产功能增长较大,增长了523.9%,但“粮—果”转型造成的负向生态系统服务也较高,因此在农业转型中生产经济价值增长越大对生态系统服务的负向影响就越大。(3) 农业转型主要受到城市化、国家政策的驱动,并通过影响农田的农业景观、农业结构、农户行为进而影响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反之,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变化也会影响到国家政策以及农户行为。  相似文献   

10.
张向达  朱帅 《地理科学》2018,38(7):1165-1173
基于黑龙江省13个地市2000~2015年的农业投入和产出数据,采用随机非参数包络分析法(StoNED),估算黑龙江省农业灌溉用水的技术效率和影子价格,提出了基于技术效率和影子价格的农业灌溉用水弹性需求分析模型,研究表明:在相同的产出条件下,2015年农业灌溉用水技术效率无效比2000年降低了23.68 %、农业灌溉用水技术效率有效提高了25.02%;哈尔滨市的农业灌溉用水技术效率最高,达到了0.978 8;齐齐哈尔市的农业灌溉用水技术效率最低,为0.685 4;黑龙江省农业灌溉用水影子价格平均值在2.04~3.86元/m3之间波动,各地市农业灌溉用水影子价格平均值波动性较大,其极差达到了11.92 元/m3;当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黑龙江省农业灌溉用水价格、农业总产出和农业用水技术效率每增加1%,农业灌溉用水量将分别减少4.64%、增加1.10%和减少0.20%。  相似文献   

11.
气象测报灌溉管理技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节水灌溉是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措施,经济有效的灌溉管理技术可超到既节水又增产的作用。本项技术是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水分-土壤-作物-大气作为一个整体,利用物质能量守衡原理建立水量平衡方程。依据测定土壤的物理参数(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凋萎系数、初如土壤含水量),再结合气象预报的温度、降雨资料,用先进的计算方法,获得灌溉时间和灌溉定额,从而确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应用实践表明此项技术具有很好的增产和节水作用。  相似文献   

12.
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扩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同昇  罗雅丽 《地理研究》2016,35(3):419-430
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极,是新时期中国农业技术扩散的新模式.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农业技术扩散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地理学视角提出了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的研究框架;分析了农业技术极的成长机制,农业技术扩散系统及其特征,构建了技术扩散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基础"范式,探讨了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的时间过程特征(扩散阶段,扩散速度,扩散广度),空间过程特征(扩散效应,空间形式)及其影响机理,指出园区技术扩散遵循"点--轴"扩散的基本规律;基于"采用"范式,分析了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与机制,探讨了不同环境,不同属性技术对农户采用行为的影响.最后,指出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全国性大样本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 Family Panel Studies, CFPS)数据库,探究微观农户视角农业生产效率,为我国农业转型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供思考和建议。文章通过建构CCR(Charnes, Cooper&Rhodes)、BCC(Banker,Charnes&Cooper)、SBM(Slacks-Based Model)和技术优化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模型,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最终得到微观农户层面的综合技术效率值、纯技术效率值、农户效率值和农户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值。研究发现:基于不同模型计算的效率值存在差异,BCC计算的纯技术效率值是影响农户层微观农业生产效率值的主要因素,而SBM模型要优于CCR、BCC模型,更为适合政府政策的制定和优化;基于技术优化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是微观农业生产效率测度的首选方法,具有模型选择多样、适用场景丰富和负向性产出处理方便等特点;环境因素在当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评价中,主要起到了消极的抑制作用,降低了环境变量的负外部性产出,成为了当前微观农户...  相似文献   

14.
甘肃秦王川灌区农业节水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秦王川灌区水资源紧缺,兰州新区城镇化建设加速水资源消耗趋势,使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农业节水势在必行。根据中国西北干旱地区农业节水取得的成效和灌区农业生产节水试验,提出适宜于秦王川灌区农业节水的5条具体途径:①发展以地面灌溉为主的先进灌溉技术;②渠道衬砌;③农业节水技术与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相结合;④推行膜下滴灌技术;⑤倡导节水文化,共建节水型社会。通过这些农业节水技术的实施,使秦王川灌区从简单的农业灌溉,转变为农业、城乡生活、生态、工业等多元用水格局,促进灌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河南省节水农业技术研究项目的实践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河南省节水灌溉的重要意义、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在综合分析研究全省的气候、地形地貌和土壤条件之后,结合水资源、经营规模、管理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把全省划分成若干个节水灌溉的类型区,同时分别提出节水灌溉和调整农业结构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刘依杭 《地域研究与开发》2022,41(1):122-126,138
为更好地揭示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的行为逻辑,基于河南省463户小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选择实验法和混合Logit模型分析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的选择偏好。结果表明:相对于龙头企业,小农户更倾向于以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方式融入农业产业链,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政策扶持会显著提升小农户对农业产业链的融入意愿。小农户对龙头企业、农资供应服务、农业信贷服务、农业补贴的行为存在异质性。兼业情况、家庭年纯收入以及收入在村中所处水平是小农户行为异质性的重要来源,对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7.
旱作物利用地下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洪宝鑫 《地理研究》1993,12(3):107-113
本文依据南通农水试验站的实验资料,统计分析旱作物(小麦、棉花)利用地下潜水量的规律,阐述在发展节水灌溉农业中,应考虑旱作物利用地下水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西北内陆河流域治理政策作为国家重要生态环境治理政策受到广泛关注。以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退化最为严重的民勤绿洲为研究区,结合历史文献数据、问卷调查数据、遥感影像数据,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土地荒漠化遥感监测,对比分析石羊河流域治理政策实施初期和实施7 a后农户开荒、用水、种植行为的变化以及生态环境对农户行为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政策实施7 a上游来水量累积增加了4.44亿m3;农户停止了开荒行为,人均耕地由≥ 0.33 hm2减少到 ≤0.17 hm2,农户用井水灌溉的比例减少17.9%,灌溉方式向更节水的沟灌、膜上灌、喷灌发展;农户减少耗水作物小麦与籽瓜的选择频数和种植面积;生态移民迁出1.05万人,平均每年输转农村剩余劳动力5.61万人。(2)近60%的农户认为该区整体生态环境变好,且荒漠化遥感监测显示2013年该区重度、中度和轻度荒漠化面积分别减少0.24%、5.35%、3.5%。近90%的农户认为环境的改善与流域治理有关。  相似文献   

19.
梁流涛  翟彬  樊鹏飞 《地理科学》2016,36(10):1522-1530
在农户土地利用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如果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测度只考虑“好”产出,而忽略“非意欲”的环境产出,可能造成测度结果不准确。因此,将“非意欲”产出引入农户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模型,利用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农户抽样调查数据测度环境因素约束下的农户土地利用效率,并探讨其效率状况及影响因素。主要的结论如下:调查区域环境因素约束下的农户土地利用效率平均值仅为0.612,效率值总体不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不同规模农户的土地利用效率差异较大,二者呈现“U型”变化趋势。环境因素约束下的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来自多个方面。其中,农户生计方式兼业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环境约束下的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种植结构调整虽然能够增加农户农业收入,但不利于环境因素约束下的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农地经营规模扩大对环境约束下的农户土地利用效率产生正面影响,但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小规模化经营和土地细碎化消减了正面影响。土地产权的稳定性能够提升环境约束下的农户土地利用效率,但无论是集体土地产权还是承包经营权以及农户间非正式的土地流转产权关系稳定性较差,不利于环境约束下的农户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黄河流域节水高效农业建设的紧迫性及途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流域由于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本文在分析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建设高效节水农业紧迫性的基础上,对黄河流域建设节水高效农业的潜力进行了评价,并根据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水资源特点和农业生产现状对其节水高效农业的建设途径进行了探讨。建设高效节水的现代灌溉农业和现代旱地农业是黄河流域农业用水战略的必然选择。研究结果和结论对该区域维持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