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黄河流域9省区441个县域单元为研究区域,采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全局莫兰指数等方法分析黄河流域56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利用地理探测器的分异和交互作用探测影响因素与因子间的耦合互馈关系。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非遗空间分布地区差异显著。在区域分布上,中游非遗最多,下游非遗最少;在省域分布上,山西非遗最多,四川非遗最少;在县域分布上,菏泽市牡丹区非遗最多。(2)黄河流域非遗的最邻近指数为0.78,且置信度为99%,在空间分布上呈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3)核密度呈集聚分布态势,形成“多核四带”的空间分布格局。(4)经济社会文化因素比自然因素的影响更显著,其中文化因素的博物馆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子对非遗的空间分布影响最强,经济因素的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化水平因子较强,社会因素的交通和民族因子较弱,自然地理因素的地形地貌、气温、降水量因子的影响力整体最弱,因子间交互作用探测对非遗空间分布的影响解释力更强。  相似文献   

2.
中国4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区)空间可达性测度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潘竟虎  从忆波 《地理科学》2012,(11):1321-1327
基于GIS技术,运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计算中国1 063个4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的空间可达性,并测算县域单元的整体可达性,利用空间关联方法分析了县域可达性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中国4A级及以上景点的空间分布总体上呈现出集聚分布的特点,人文景点的聚集程度明显高于自然景点。全国4A级及以上景点的平均可达性时间为60.5 min,63.29%的景点可达性在120 min以内;所有4A级及以上景点的可达性在全国的分布差异显著,且其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交通指向性;人文景点可达性好的区域相对于自然景点更加集中。所有景点、人文景点、自然景点均呈强集聚格局,3种类型可达性热点区域的分布呈现明显的热点-次热点-次冷点-冷点自东向西带状分布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以江西省100个县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空间差异的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自然环境因子进行探测,主要结论如下:(1)江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正向空间相关性且空间集聚特征趋于明显,空间集聚类型以"高—高"和"低—低"为主,"高—高"集聚区分布于环鄱阳湖平原地区,"低—低"集聚区分布于赣南东部地区。(2)河流密度、平均海拔和山区比例对江西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的解释力不显著;5个驱动因子之间两两交互作用呈现非线性增强,以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与河流密度的交互作用最为典型。(3)江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河流密度呈线性正相关,县域平均海拔、山区比例与经济发展水平呈非线性负相关,山区比例显著地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物保护单位是历史时期区域科技、文化、生产、生活等信息的反映载体。运用核密度估算、最近邻指数、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对黄河流域2 078处国家重点文保单位的空间密度、集散与方向特征给予分析,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索得出其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与交互作用。结果表明:(1)空间密度上,文保单位在黄河流域整体上呈现东密西疏、连片分布的空间特征,核心区数量由史前时期到近代以来呈现波动变化的发展趋势。(2)集散类型上,文保单位的最近临指数为0.38,属于集聚型分布类型。(3)方向特征上,文保单位在黄河流域多呈现东北—西南方向分布,但魏晋南北朝时期旋转角为89.85°,东西横向特征最明显。标准差椭圆重心整体上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境内,但从史前时期到近代以来重心轨迹呈现西南—东北往复移动以及山西—陕西交替变化的特征。(4)文化事业经费、河网密度、年末人口数、非遗项目数量和A级景区数量均是黄河流域文保单位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此外,影响因素两两交互作用后多表现出非线性增强或双因子增强型关系,与独立作用时相比更具有空间分布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5.
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125处国家沙漠(石漠)公园名录数据,综合采用空间分析、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探测国家沙漠(石漠)公园的空间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国家沙漠(石漠)公园在区域上“北多南少”,建设时序上“先北后南”。(2)国家沙漠(石漠)公园的最邻近指数为0.537,呈显著集聚分布特征,但集聚尺度和集聚规模差异显著。(3)国家沙漠(石漠)公园空间上呈现“南疏北密、双核一带”的格局,空间分异特征显著。(4)国家沙漠(石漠)公园空间分异的自然地理因素比人文因素的解释力更强,自然地理与人文交互作用效果显著强于各自内部交互作用。(5)6个最佳作用因子对国家沙漠(石漠)公园空间分异的作用强度自东南向西北呈现正效应不断提高、负效应持续下降的变化趋势,西北地区受自然地理和人文的作用力最强。  相似文献   

6.
采用GIS空间分析、不均衡指数、核密度指数等方法,以全国300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共668个红色旅游景点为研究对象,分析红色旅游景点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整体来看,红色旅游景点空间分布属于集聚型,集中分布在10个省份,形成六大聚集区。(2)红色旅游景点能够全面反映4个历史时期的革命历史文化遗存,其中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主。4个历史时期的红色旅游景点具有不同的聚集、随机分布类型,谱写了不同时代主题的精神序曲。(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5个阶段的红色旅游景点空间分布反映了中国革命中心地的历史演进,彰显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选择,诠释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军事智慧。  相似文献   

7.
新疆优质旅游资源空间格局及影响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资源空间格局是旅游资源开发战略选择的依据,也是旅游地发展的基础。以新疆优质旅游资源为核心,基于Arc GIS技术,采用核密度和可达性分析法研究其空间格局分布特征和空间可达性。结果表明:新疆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一轴一带格局,一轴即亚欧第二大陆桥,一带即新疆沿边境带;新疆优质旅游资源空间可达性较低,尤其是南疆;计算以乌鲁木齐为原点出发到达新疆各优质旅游资源点的时间,有116个景点在6 h可达圈内,占研究景点的44.96%,有62个景点在10 h可达圈外,占研究景点的24.03%。基于核密度和可达性分析结果及其形成的影响机制,提出新疆旅游业空间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孙宇  刘维忠  盛洋 《干旱区地理》2023,(12):2017-2028
以新疆干旱区14个地州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采用综合评价法和核密度分析14个地州压力-状态-响应韧性的时空分布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对新疆水资源经济生态韧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因子交互作用进行探测。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新疆各地州压力韧性评价指数多数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压力韧性水平由高度韧性降为中等韧性。状态韧性、响应韧性、综合韧性均呈现不断增强的趋势,韧性水平也有所提升。(2)2010—2020年新疆各地州压力-状态-响应韧性核密度空间上呈现高低交错分布的格局,且西南部高于东北部。从3个维度来看,压力韧性核密度高值区由西南部向中部蔓延,分布较集聚;状态韧性和响应韧性核密度高值区由北部向南部蔓延,分布较分散。2020年,区域内综合韧性、状态韧性、响应韧性核密度差异呈不断缩小的趋势,压力韧性核密度空间差异较显著。(3)产业结构、人均GDP、生态自净能力影响因子对水资源经济生态韧性的影响力有所增强,人为灾害等因素有所减弱。产业结构、生态自净能力、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影响因子的交互作用强于单因素对系统韧...  相似文献   

9.
蔬菜市场是城市地理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布局是落实城市“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环节。选取兰州市主城区蔬菜市场为研究对象,采用2020年兰州市蔬菜市场POI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借助核密度分析、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两步移动搜索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地理学视角利用大数据分析兰州市蔬菜市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蔬菜市场的空间分布呈“西北—东南”走向特征,综合性大型超市在兰州市主城区的分布较其他类型更加均衡且分散,大中型农贸市场及蔬菜零售店的分布较为集聚。(2)蔬菜市场在数量规模上呈现出“东密西疏、南密北疏”的分布格局,综合性大型超市呈斑块状分布,大中型农贸市场整体呈岛状分布、多中心格局,蔬菜零售店的空间分布形态呈斑点状分布。(3)蔬菜市场的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聚类趋势。(4)兰州市蔬菜市场的可达性整体较好,安宁区、西固区的部分街道可达性偏低。(5)兰州市蔬菜市场空间分布以多因子交互影响为主,主要影响因素有人口因素、交通因素等。最后,指出蔬菜市场空间分布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在加强兰州市蔬菜市场空间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浑善达克沙地植被变化定量归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展区域植被覆盖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选取浑善达克沙地为研究区,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定量研究了7个驱动因子对区域植被变化的单独影响及交互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8年,浑善达克沙地68.83%的区域植被覆盖在增加,其中显著增加的区域集中在研究区的中部和南部,即阿巴嘎旗、锡林浩特市、正蓝旗、正镶白旗和多伦县。(2)相对湿度和降水量是影响区域植被覆盖的主要自然因素,解释力分别达到了56.6%和49.5%。累计造林面积密度和年末牲畜头数密度是影响区域植被覆盖的主要人类因素,解释力分别达到了49.1%和46.4%,表明生态工程的实施对区域植被覆盖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3)不同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决定值q均大于每个单独因子的决定值q,表明驱动因子的两两交互作用均会增加对区域植被变化的解释力。其中,相对湿度和人类活动因子(累计造林面积密度、年末牲畜头数密度和人口密度),降水量和年末牲畜头数密度均以双协同为主,解释力均超过了60%。而平均气温和年末牲畜头数密度以非线性协同为主,解释力也达到了60%以上。  相似文献   

11.
江西省是我国山洪灾害严重的省份之一,但目前缺乏对该省山洪灾害时空格局和驱动因子全面系统的研究.该文根据全国山洪灾害调查项目江西省1950-2015年山洪灾害数据集,对江西省山洪灾害时间分布特征、空间分布规律、主要影响因子分布趋势与灾害重心迁移格局进行挖掘;在此基础上,运用参数最优地理探测器对降雨和地形两种连续型因子生成最优离散化因子,分别探测江西省全域范围和流域范围山洪灾害的主要驱动因子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全域范围江西省降雨因子解释力明显强于地形因子,其中历时短、重现期长的10 min强降雨对山洪灾害的解释力最强,且在特定地形条件与降雨交互作用后呈非线性增强;流域范围降雨多为山洪灾害的主导因子,但各流域的降雨主导因子差异明显,地形因子解释力更强,多数流域最大交互作用的双因子为降雨与地形因子,表明流域内因降雨和地形产生明显的山洪灾害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可为山洪灾害区划、防治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沈士琨  史春云 《热带地理》2022,42(1):123-135
选取社会经济、配套产业发达且相近的苏南、浙北地区作为研究区域,基于百度地图API中的地点检索服务获取民宿点地理信息,结合空间分析方法与地理探测器探究两地民宿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两大地区民宿均呈显著集聚状态,分布在地势低平且水系发达区域,依托高禀赋旅游资源和交通干线集聚。2)在两地区别上,苏南民宿表现出集聚程度上的市域差异,浙北则分布相对均衡且集聚范围较广;空间集聚态势差异性显著,前者呈“四核集聚,次级中心团状布局”,后者表现出“西东中梯度格局”。3)消费能力、客源市场与通达程度是影响两地民宿分布的重要共性因子,两两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增强了对民宿空间异质性的解释力。4)浙北民宿受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程度较弱,水系环境与景区依赖是两大地区间的区别因子。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性可通过区域生态足迹水平进行衡量。采用净初级生产力构建了内蒙古各盟(市)草地资源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以每5 a为一期,测算了内蒙古草地1990—2020年的生态足迹,并结合人口分布数据刻画了生态足迹的空间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应用土地可持续模型评价了内蒙古草地资源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1) 内蒙古各盟(市)草地的产量因子差异较大,整体呈东高西低的特点。(2) 生态承载力在空间上也呈东高西低特点,30 a人均生态承载力整体呈小幅度下降趋势。(3) 人均生态足迹逐期上升,2000—2005年由生态盈余转变为生态赤字。生态足迹较高的区域集中在通辽市、锡林浩特市、二连浩特市、乌兰察布市南部和鄂尔多斯市东部地区。(4) 内蒙古草地资源可持续性逐期下降,由1990年的中度可持续性退化为2020年的弱不可持续性。可持续性退化严重的区域集中在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和乌海市。研究结果旨在为内蒙古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黎雅悦  戈大专  牛博  李杰 《热带地理》2022,42(10):1701-1712
基于休闲旅游资源POI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及栅格分析等方法,探讨广州市不同类型休闲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及其可达性空间格局,并解析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广州市休闲旅游资源总体上呈现“中心城区密集、边缘区稀疏”的分布特征,随着与市中心距离的增加,空间集聚度不断下降。2)不同类型休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文化类集聚程度最高,康娱类呈单核集聚,自然类呈板块式集聚,专项类最接近随机分布。3)广州市休闲旅游资源可达性空间格局的交通指向性明显,呈现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沿交通干线向外渐降,至从化区北部达到最低的特点。4)不同类型休闲旅游资源的可达性空间格局存在差异,整体可达性最高的是康娱类,可达性最低的是专项类。5)广州市休闲旅游资源可达性格局在“资源-交通-人口-行政”体系综合作用下逐渐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以山地城市贵阳市中心城区为例,运用平均最近邻、核密度分析、标准差椭圆法、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网格维数法对其医疗点的空间结构进行识别及影响机理探究。结果表明:(1)贵阳市中心城区医疗点空间分布呈显著集聚模式,医疗点的核密度在空间分布上呈“四核心,次中心多点环绕”的分布特征,呈“y”形布局态势;医疗点整体呈“西北-东南”方向布局。(2)乡镇社区(街道)单位人口的医疗点数量呈显著空间正相关,冷热点围绕环线分布。(3)贵阳市中心城区医疗点具有不均衡性、概率不等的空间分布特征,分形结构复杂。(4)区域医疗点空间分布受到人口分布特征格局、道路等级与可达性、房价与GDP、海拔与坡度等方面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6.
基于路网结构的旅游景点可达性分析——以南京市区为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运用旅游景点可达性方法来定量地研究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开发基于最短时间路径选择算法的旅游景点可达性计算与分析信息系统,基于南京市区的公路路网结构,对南京市区旅游景点可达性做了实证研究,生成了景点可达性的分值扩散图、时间等值线图、旅游景点服务范围图和以乡镇为基本计算单元的景点可达性图.通过对生成图表的分析,笔者发现:南京市区旅游景点整体可达性较好,80.59%的区域景点可达性在40min之内,但其内部差异也比较明显,中心主城区景点可达性较好,外围地区特别是边界地区景点可达性较差,最差地区为103min39s,通过对乡镇为基本计算单元的整体景点可达性的等级分析,发现南京市区景点可达性在地域分布上呈现以主城区为中心的圈层空间结构.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将南京市区分为主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三个区域,根据三个地区各自特点制定了相应的景点可达性优化目标,并给出了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健身场地精细空间认知是“体育强国”国家战略背景下破解健身场地空间分布不均匀、利用不充分等难题的关键。针对统计年鉴与问卷调查等数据难以有效的从精细空间尺度上揭示健身场地供需的空间特征,本文提出利用多源地理数据刻画城市健身场地需求与供给特征,借助于高斯两步移动搜索法构建健身场地空间可达性评价模型,并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测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性,从而实现精细空间尺度城市健身场地空间认知。本研究以长沙市为研究区,通过搜集该区域的健身场地分布数据、人口分布数据与相关影响等多源地理数据,分别从网格与街道尺度分析健身场地的可达性空间分布特征,进而探讨了精细空间尺度上可达性与影响因素关系的变异性,结果表明:(1)长沙市健身场地资源分配空间不均衡较为明显。其中,芙蓉区整体的健身场地空间可达性较高,但是区域内供需失衡最为严重;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与天心区的可达性总体上较为接近,但是,不同区域内变异性存在较大差异;望城区可达性与变异性均是所有区域中最低的。(2)场地密度与路网密度对健身场地可达性既有正向影响也有负向作用,且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性,场地密度与路网密度对健身场地可达性正向影响较大的街道分别位于...  相似文献   

18.
以2012年底中国2424个A级景区(点)为研究对象,采用GIS空间分析和计量地理方法(最近邻指数、样方分析、基尼系数和热点聚类等),对A级旅游景点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利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算法计算了景点的空间可达性;借助耗费分配方法划分了4A级及以上景点的服务范围。结果表明:总体上,中国A级景点的空间分布呈现聚集分布的特点,人文类景点的聚集度高于自然类景点;4A级及以上景点的聚集度低于4A级以下景点;4A级及以上人文类景点的聚集度高于4A级以下人文类景点。A级旅游景点在中国八大地理分区中的分布也呈现集中分布状态,空间分布的均匀度较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禀赋的影响,4A级及以上景点的服务范围表现为西部>东部,北方>南方的特征。景点的一级热点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德庆-阿拉善左旗一线的东侧;二级热点区由11个区域组成;三级热点区则主要由京津-中原-长三角组成。  相似文献   

19.
王娜  吴健生  彭子凤 《热带地理》2021,41(5):956-967
基于生活性服务业POI、手机信令和管理人口数据等大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熵指数及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深圳市生活性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深圳市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总体呈现“两核-三带”的空间集聚特征;空间上呈带状发展形态,主要集聚在交通主干道及轨道线周边区域。2)大多数服务业类别的空间特征与总体生活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少数区域因产业发展导致空间分布集聚的差异化。3)生活性服务业混合度在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类别相对均衡,在宝安区、龙华区等其他区类别相对单一,混合度高的区域大多集中在“两核”外的边缘区域,而不是POI密度最高的“两核”核心处。4)人口因素是影响生活性服务业空间格局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交通因素,经济因素和空间因素的影响程度较低。5)各探测因子对各类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不同年龄段因需求不同影响到各类别生活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20.
针对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问题,应用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对德清县医疗卫生服务的空间可达性进行评价。具体改进包括:引入核密度型距离衰减函数对两步移动搜索法进行扩展、考虑医疗设施资源的未充分利用、对不同规模等级医疗机构设置不同服务阈值。计算结果表明:浙江省德清县域医疗卫生服务空间可达性呈圈层式空间分布特征,高可达性区域主要集中于县城及邻接区域,边缘地区缺医明显;基于改进两步移动搜索法和传统两步移动搜索法的可达性计算结果具有不同的整体特征,但前者可达性计算结果及空间分布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