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破裂时间法在云南小江断裂带强震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云南区域台网记录的地震目录资料,采用破裂时间法模拟前兆地震序列能量加速释放过程,系统研究了能量加速释放模型参数估计方法及强震位置搜索技术,详细推导了预测模型基本公式,对小江断裂带上发生的19次主震事件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强震前能量加速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主震前,与主震相差2.5个震级单位的前兆序列出现能量加速释放所占的比例为80%;由前兆序列模拟得到的预测时间和震级与实际值很接近,主震震级预测精度约为±0.5级,预测主震发生时间误差约为±0.5年;搜索半径和搜索时间与主震震级成线性正相关关系;采用主震位置搜索技术,对小江断裂带未来中期6~7级强震可能危险区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
中国大陆7级强震前中小地震应变释放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海昆  苗青壮  董祥  吴琼  黎明晓  宋金 《地震》2009,29(3):1-11
给出加速模型拟合的穷举方法,以中国大陆21次6.8级以上地震为例,在单个震例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中国大陆7级左右地震前地震应变释放的群体特征。 总的来看,7级左右地震前中小地震应变释放模式可分为5类,第Ⅰ类是震前震中周围较大范围应变释放加速、震中附近较小范围应变释放减速(DA),约占38%; 第Ⅱ类是震中附近较大范围应变释放减速、较小范围应变释放加速(AD),约占19%; 第Ⅲ类仅能检测出应变释放的加速特征(ASR),约占14%; 第Ⅳ类仅能检测出应变释放的减速特征(DSR),约占24%; 第Ⅴ类仅1例,各种尺度的时、空范围内,基本上呈现应变匀速释放特征(LSR)。 前兆性地震序列应变加、减速释放的持续时间一般相差3~6年,这表明增强基础上的平静往往是强震前中小地震活动典型的应变释放特征。 DA模式中震前具有稳定的应变加、减速释放特征的临界区域范围平均来看大约分别是震中附近260~400 km及100~200 km,大约分别是7级左右地震平均破裂尺度的3~5倍及1~2倍; AD模式与此相反。 模型参数m值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就应变释放加速现象而言,无论何种应变释放模式、无论应变释放的绝对量如何,其加速释放速率大体相当。 而从应变释放减速情形来看,“外围增强、内部减弱”的DA模式,其应变减速释放特征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利用前兆事件对云南地区地震进行中短期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秦嘉政  钱晓东 《地震学报》2004,26(2):140-150
对某些类型的主震事件, 进行中短期预测也许是可能的. 利用Varnes, Bufe和Varnes提出的破裂时间法模拟前兆地震能量加速释放模型,通过实际观测资料与理论公式的拟合, 可以建立主地震事件的中短期预测技术, 用以确定表示主震的地点、时间和震级大小. 本文使用的是云南区域台网的地震目录资料,覆盖的时间段为1965~2002年. 统计分析表明,在此37年时间内,等于或大于2.5级地震资料是相当完整的. 本文对云南地区的30次主震事件进行了模拟,其中25次主震事件由前兆序列模拟得到的预测时间和震级与实际值相当接近,主震震级预测精度约0.57个震级单位,假定已知前兆序列中最后一次事件,则预测主震发生时间误差约0.64年.对另外的5次主震事件,由于没有足够的前兆事件来充分确定前兆能量加速曲线或是存在对能量加速释放曲线的干扰事件,而不能进行破裂时间法模拟.本文的研究结果还表明,由于云南是破坏性地震和中小地震活跃的地区,因此,主地震与前兆事件最佳搜索半径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主震矩与系数k,m之间存在强烈的相关性,利用主震地震矩与系数的关系和限制指数m的取值范围,可进一步缩小预测时间和预测震级的最佳拟合区范围,提高了模拟主震事件的预测精度. 本文采用破裂时间法对30次主震事件进行拟合,80%以上获得了较好的结果. 显示出该方法在预测已知主震事件序列的能力方面大有希望,因此,利用前兆事件对未来主震事件进行中短期预测的前景是令人鼓舞的.   相似文献   

4.
中强震前地震活动矩释放加速现象(AMR)的普遍性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地震前的矩释放加速现象(AMR)作为一种预测中强震发生的方法,近年来得到普遍关注,所以有必要对这一现象的普遍性进行讨论。我们考虑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Ms5.7以上地震的情况,用贝尼奥夫应变作为地震矩释放的量度。采用规则的空间区域和统一的时间尺度,通过直接判断和对曲线进行非线性拟合,最终确定矩释放的加速或减速特征。所考虑的1978年以来Ms5.7以上主震事件共109例,其中具有加速特征的55例,具有减速特征的23例,因数据不足而无法判断加减速特征的9例,加减速特征不稳定的22例。  相似文献   

5.
2001年7月11日肃南5.3级地震前兆异常与地震序列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2001年7月11日甘肃省肃南县祁清乡Ms5.3地震前出现的一些较典型的活动性和前兆异常的形态特征。地震序列类型为主震余层型;序列b值为0.38,H值为0.90;主震释放的能量占整个序列能量的99.1%,序列特生为强度高而频次低,余震分布较集中,呈北东向分布。  相似文献   

6.
对山西及邻区22次ML≥5.0地震前不同时间尺度的累积benioff应变释放特征进行分析,认为约55%的地震震前存在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同时对地震矩释放异常空间区与主震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震前1年内大部分地震震中附近出现大范围椭圆形的地震矩低值区域,且主震震中位于异常区内部或边缘.由此认为,地震矩加速释放现象...  相似文献   

7.
依据1965年以来云南地区记录相对完整的108次5.0级以上地震序列资料,研究云南中强地震余震序列统计特征,探讨序列类型、余震震级、余震分布范围及间隔时间等与主震震级之间的关系。云南地区孤立型、主余型、多震型地震序列分别约占3.7%、63.0%及33.3%。5.0级以上主余型地震序列半年内发生的最大余震震级与主震震级总体呈正相关,但主震震级较低时相对离散。云南地区最大余震与主震距离空间分布具有分级的特点:当5.0≤主震震级M6.5时,最大余震优势分布范围是0~20km;当主震震级M≥6.5时,最大余震优势分布范围是5~40km。在云南地区的主余型地震序列中有68%的最大余震发生在主震后10d内,84%发生在震后30d内,97%发生在震后90d内。多震型序列中第一大震与第二大震发生的时间间隔和震中距的分布规律与主余型地震序列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北部湾6.1、6.2级地震序列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对北部湾6.1、6.2级地震的时空分布及地震类型的分析,认为北部湾地震属双主震型序列。6.1级地震的余震序列表现出鲜明的主余震型序列特征,而6.2级地震的余震序列震群型特征较为突出。6.2级地震前,地震序列活动显示出应变释放加速、低b值、加卸载响应比跃升等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9.
系统梳理2020年1月2日云南宁蒗MS 5.5地震前出现的地震活动和地球物理观测等异常,结果如下:(1)地震活动:震前存在地震平静、地震高频、地震空区等异常;(2)地球物理观测:震中200 km范围内存在多项地球物理异常,主要为钻孔应变、地电场方位角、地电阻率、水位等中短期异常。对宁蒗MS 5.5地震序列进行分析,可知主震震源机制显示宁蒗地震的断层类型以正断层为主;余震活动丰富,存在分段特征,宁蒗地震序列中的主震与最大余震震级相差0.9,主震释放能量占序列的93.53%,因此该地震序列为主—余型。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地震前地震活动中短期异常较为突出,地球物理观测异常相对丰富,异常均分布在滇西北及周边地区,对宁蒗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地震临界区域尺度的界定对于地震前兆研究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加卸载响应比(LURR)及震前矩张量加速释放(AMR)两种模型对地震临界区域尺度进行了分析。采用不同半径区域内地震事件的Benioff应变分别计算LURR和AMR时间序列,震前引起时间序列异常变化最明显的半径尺度所定义的区域就是最佳地震临界区域。华北地区M>5震例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模型所得到的最佳地震临界区域具有明显的一致性,最佳临界区域半径与主震震级之间统计的线性关系斜率约为0.34~0.36。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不同预测模型可以较为定量的评价地震临界区域尺度,从而为地震预测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 Yunnan is a very active region of earthquake in China. Since Yunnan Regional Seismological Network established in 1965, 37 years have past and thousands of seismic events have been recorded. Among them, 9 are great earthquakes of M7.0, more than 150 are moderately strong earthquakes of M =5.0~6.9 and about 6 000 are earthquakes of M3.0. Figure 1 shows the epicenter distribution of M3.5 earthquakes occurred in 1965~2002 in Yunnan region and Figure 2 the magnitude-frequency dis…  相似文献   

12.
The Yao'an Ms6.5 earthquake occurred on Jan. 15, 2000 and the Yongsheng Ms6.0 earthquake occurred on Oct. 27, 2001 in Yunnan Province, China. They are both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Dian block. Their epicenters are close to each other, the tectonic and strain characters of the earthquakes were similar, and there were many aftershocks after the two main shocks. In order to further study the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s and fault rupture characters of the main shocks and aftershocks, the latter are located using the Geiger earthquake location algorithm (Geiger) and the double difference earthquake location algorithm (DD) based on the seismic phase data of the two earthquake sequences. They were recorded by two Near Source Digital Seismic Networks (YNSSN and YSNSSN) deployed by the Yunnan Seismological Bureau (YNSB). Then, two main shock parameters were relocated using DD based on the data of larger magnitude aftershocks and the two main shocks that were recorded by the Kunming Regional Digital Seismic Network (KMSN). Combining the spatial- 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the two earthquake sequences, the tectonic and strain characters of earthquakes, the rupture processes of the two aftershock sequences along fault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contrastively.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Earthquake sequence is a series of centralized earthquake events in space-time after a largerearthquake.Since these earthquake events occur in a small space and are sequential in one specialtime,their seismogenic structure,mediumcharacteristics and earthquake mechanisms must be similar.By studying one earthquake sequence,the seismic activitytrend after a large earthquake can beconjectured.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quake sourc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hysic states canal…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震活动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有较丰富的历史地震资料。公元前1831年即有地震记述。自宋、元以来(约十二世纪),地方志逐渐盛行,特别是明代以后(公元1368年),地震记载较为普遍与详细,不仅记有强震破坏,而且对远震波及与当地的弱震情况都有所描述,甚至一些抗震经验也有所涉及。 解放后,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抗震设计的需要,中国科学院组织了各方面人员查阅了各种文史书籍八千余种,以不到两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了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15.
龙陵大震震型及有关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根据1976年龙陵大震三次主震由南向北的迁移特征以及3次主震及其强余震活动所反映的震源时空分别位于不同的震源区,但首尾相接,且各自有前震和余震。用立交模式和深部剪切蠕滑断层对龙陵大震发生在完整的花岗岩体内作了解释。用介质相对完整、区域压力大解释了主震发生时形成复式震源,以及余震相对发育持特征,对于复式震源提出了用各震源提出了用各震源断层长度累计总和求震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刘小凤  杨立明 《地震研究》2004,27(3):209-215
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31次地震的研究,确定了震前地震活动图像的中短期预测指标以及中期向短期过渡的异常判据及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中强地震前普遍存在地震空区、弱震条带、前兆地震或震群、地震活动增强和平静等异常图像,所表现出的异常时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具有中短期特征的弱震空区(段)和条带一般出现在震前1~3a,平均持续时间1a,在空区解体后1~6个月发生地震。大多数前兆地震或震群活动属于短临异常,一般出现在震前几天至6个月,震级差为1.0~2.3,距离震中5~60km,空间上主要集中在祁连山地震带。地震活动增强以应力集中为主,属于短期异常特征。异常图像在时间上表现为中期阶段以孕震空区、弱震条带、地震活动增强和平静等异常,异常比较显著且不同步;短临阶段出现前兆地震和地震空区停止活动而形成的临震前的相对平静。异常图像在空间上具有较明显的分区性,与区域活动构造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系统研究了水胜地层前云南地区的各种前兆异常,发现:震前2个月水胜地区的断层面总面积、多分维、蠕变、地层活动频度熵、地层活动强度熵呈明显异常;层前1年滇西北为低温异常区和高雨量异常区;展前3年滇西北地区GPS测量存在明显的奇异水平运动异常和最大剪切应变异常;震前2.5年至数十天云南地区出现大量的定点前兆异常成团分布,尤以滇西北最为集中。经分析后认为,水胜6.0级地层的各种前兆异常是明显的,普通存在的;水胜6.0级地层的孕育时间为2.5年;目前云南地区仍存在3个孕震区(滇西北、小滇西、滇东南),未来3年甚至更短时间内云南地区的6级地震可能发生在第3个孕展区——滇东南地区。  相似文献   

18.
郭培兰 《高原地震》2006,18(1):28-35
通过对广西及邻区(以下简称研究区)地震活动的背景,包括研究区地震活动特征、断裂带的分布、主压应力轴方向与强震发生的主体地区、地震活动时空扫描异常特点、强震发生的时间特点进行了分析,说明该地区存在发生中强震的可能。并对2004年广东阳江4.9级2、005年云南文山5.3级、2005年广西平果4.4级地震前的异常进行了分析,说明研究区地震活动特征显著。同时获得了区域中强以上地震前的主要异常指标,对今后地震预测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