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2005年夏季中国登陆台风的环流特征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舸  张庆云  孙淑清 《大气科学》2007,31(5):909-918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台风网提供的2005年台风资料,研究了2005年夏季台风登陆及中国东部频发性台风暴雨的环流特征及南北半球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2005年夏季登陆我国的台风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变化,即6月10日~7月11日西太平洋无热带气旋生成,7月12日~9月30日西太平洋热带气旋频繁活动,造成登陆我国台风间隔时间短、 频数高、强度强,使得我国东部台风暴雨频繁发生。研究指出,6月10日~7月11日西太平洋无热带气旋生成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越赤道气流较弱、东亚热带辐合带(5°N~15°N,120°E~150°E)对流偏弱有关。而在7月12日~9月30日,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频繁与西风槽的多次南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断裂(或东撤)、东亚热带辐合带对流加强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气候平均态的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分别位于125°E和145°E附近, 2005年夏季125°E和145°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减弱,然而在7月12日~9月30日,130°E~135°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加强并维持时间较长。130°E~135°E附近越赤道气流加强与澳大利亚高压东移以及140°E~180 °E赤道低压加深有关。  相似文献   

2.
一、概况 1977年第8号台风(以下简称7708号台风),于9月2日02时在关岛以南670公里左右的洋面上生成。6日02时移到11.2°N、129.9°E,中心气压加深到980毫巴,并转向NNW方向移动。10日02时移到28.7°N、128.5°E,中心气压加深到915毫巴,中心附近  相似文献   

3.
郭秀英  陈韶光 《气象》1989,15(7):39-41
一、概况 8719号台风的初始扰动发生在13°N、157°E附近的太平洋洋面上,10月17日08时西移至13.4°N、154°E,发展成台风,移动方向由偏西逐渐转向西北方向,18日20时发展成为强台风。20日20时发展最盛,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70m·s~(-1),最低气压910hPa。20日开始,台风转向偏两方向移动,24日到达巴士海峡,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仍有40m·S~(-1),  相似文献   

4.
7703号台风是西太平洋赤道辐合带扰动逐渐西移时,于7月17日08时在12.0°N、125.6°E附近发展形成的(中心最大风力18米/秒,最低气压995毫巴)。台风中心以每小时26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菲律宾,在仁牙因附近进入我国南海。入海后移速加快到每小时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从分析卫星云图角度着手,探索8509号台风的发生发展过程。 一、9号台风的形成情况 图一为8月15日14时的红外云图,图中亦道辐合带表现为一列东西向长条明亮云团,在带上25N,123°E附近云团比较稠密,色调也较亮,并呈现螺旋结构。经过12小时以后,到16日02时(图二),原在25°N,123°E处的热带涡旋已发展成为强热带低压。低压中心附近的  相似文献   

6.
顾强民 《气象》1978,4(8):8-8
1976年8月19日,第15号台风形成于22°N、134°E附近洋面上。台风形成后逐渐向西北移到我国沿海附近。20日08时500毫巴图上,付高中心较强且稳定于日本南部海上,脊线位置在34°N一带,不少气象台均预报台风将在浙江登陆。21日08时付高仍较稳定,台风处于脊线南侧范围宽广的东南气流中(见图1)。当时台风已有点向北偏转,但考虑到500毫巴引导气流的作用,有些台仍预报台风将在浙北一带登陆。实际上以后台风继续向北偏转,紧靠沿海转向。  相似文献   

7.
《气象科技》1975,(7):11-21
本文是1974年度西北太平洋(包括南海)地区的台风总结。对1974年西北太平洋地区台风的主要特点进行初步分析。全文共分三部分:一、台风的发生发展,二、台风路径,三、影响我国的几次主要台风降雨。一、台风的发生发展出现概况 1974年西北太平洋地区(指105—180°E,赤道到55°N地区)共生成37个台风,与历年相比,超过平均数8个,是显著偏多的一年。其中中央气象台编号29个。37个台风中有29个发生在菲律宾以东洋面,8  相似文献   

8.
武炳义  章淹  宋英杰 《大气科学》1994,18(5):561-568
本文采用ECMWF 1983年7月1日至9月12日逐日200hPa纬向风场资料, 用复经验正交方法讨论了10—20天低频振荡的经向传播及地理特征。结果表明:(1) 10—20天振荡有三个显著区域:贝加尔湖附近地区;赤道90°E附近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地区;80—100°E, 22-32°N之间。(2) 源于较高纬度地区的振荡与源于赤道附近地区的振荡在105°E,17—23#+[o]N附近同位相相遇,在90°E, 20°N附近反位相相叠加,振荡相互削弱,在25°N附近同位相相遇。(3) 从振荡位相来看,中南半岛东南部、马来西亚北部、菲律宾以西区域的振荡向北传播到中国东南沿海,向西传播到孟加拉湾印度半岛;20°N 以南低纬度地区的振荡很少能传播到8°E以东30°N附近地区;位于90—95°E, 25-27°N之间的振荡以及贝加尔湖附近地区的振荡可以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  相似文献   

9.
吴富山 《气象》1979,5(3):18-20
一、特点概述 7805号台风是一个历史上很少见的异常路径台风。1978年7月11日14时,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一热低压,后发展成台风。中央气象台于15日02时编号为7805号台风。15—18日,台风一直在137°E以东洋面上回旋,后来一度向东北方向移动,19日08时移到了146°E以东,19日14时又折向西北方向,从20日08时起,台风在28—30°N之间快速西行。23日08时前后在浙江象山县南田登陆,登陆后12小时减弱为低气压。这个台风低压自24日08时开始,大致沿115°E北上,直到26日才在冀北填塞消失(见图1)。  相似文献   

10.
采用日本气象厅(JMA)东京台风中心(RSMC-Tokyo)发布的1951~2015年西北太平洋台风最佳路径数据集,对影响中国广东沿海地区的台风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65年间影响到广东沿海的台风共计300次,年均4.6次,较多的年份达到10次,较少的只有1次,每年第一次影响广东沿海台风的生成时间主要在7月前后,最早到4月份,最迟到9月份;其源地均位于赤道以北,主要分布在10°N附近、120°~150°E之间;在广东沿海登陆的台风每年在3次左右,主要集中在都在7~9月,只有极少部分出现在4、5、11月,而临近台风年均在1.5次左右,其分布的时间较分散,除1、2月外几乎全年都有出现;影响到广东沿海的台风主要以超强台风为主,占总数的49%。  相似文献   

11.
一、杭州的台风灾害与天气形势每当台风进入25°N以北,125°E以西,就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杭州市。太平洋上每年发生台风(包括热带风暴)30—40个。近40年中台风在浙江登陆24次,不同程度影响杭州的有8次,即在浙江登陆的每3次台风中,就有一次影响杭州市,最近10年中有9次在浙江登陆,其  相似文献   

12.
邵春海 《浙江气象》2005,26(3):10-15
统计分析了25~32°N,120~127°E间北上的台风,其中约1/4是加强发展的;这些加强台风主要集中在7~9月(特别是8月)和30°N以南,125°E以东的时空范围内.台风强度变化与西风槽、冷空气附近涡旋、东风波、高空辐散流场,风的垂直切变、岛屿和大陆地形等影响有关.最后得出综合诊断台风发展加强的5条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3.
一、各月台风生成个数将180°E以西的北太平洋热带洋面上生成的低气压,当其所及范围内最大风速达到34海里/小时(即17.2米/秒)以上时,便定义为台风。各月台风生成个数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台风生成个数的年平均值是27.0,8月最多为5.5个,其次9月为4.9个和7月为4.1个,最少是2月仅有0.3个。台风各年生成个数和当年在15°N以北地区所生成的个数有着密切的相关,其相关系数达到0.82(见图1),而和15°N以南地区生成的台风个数相关系数仅有0.56。因此,台风各年生成个数之多寡,主要是由15°N以北的较高纬度洋面生成个数来决定的。图2表示了1951—1977年间台风在各海域的生成个数。每隔5个纬度,5个经度进行划区。由图2可见,台风生成个数较多的海域是10—20°N,  相似文献   

14.
徐渭康 《气象》1982,8(10):11-11
我们将500毫巴传真天气图上的指标站分型后与单站地面风等资料结合,建立了台风影响程度的单站预报方法。经试报效果较好。现简介如下。 一、经普查资料后,我们确定影响本地台风的标准为:受台风影响过程雨量≥50毫米或瞬间最大风速≥17米/秒。确定台风入区的东警戒线为19.7°N、123.5°E,24°N、128°E,30°N、131°E之连线;南警戒线为19.7°N、123.5°E,23°N、115°E之连线。  相似文献   

15.
第三季度影响本省的主要天气系统是热带气旋。今年的特点是影响本省的台风个数少,但破坏力强,造成灾害惨重。1前期台风“江边”过,东北日暴雨成灾。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面和南海海面生成的热带气旋个数偏少,到9月底为止仅有ZI个编号(常年28个),登陆或严重影响广东的热带气旋仅有3个(常年5个)。今年影响广东的台风比较异常,初台比常年迟到47天;至8月份无台风登陆我省;7~8月仅有5个编号热带气旋擦边过:9606号热带风暴7月22日在海南万宁登陆,9607号台风7月27日在福建晋江登陆,9608号台风8月1日在用建福清登陆,9610号热带风合8…  相似文献   

16.
郭秀英  李少群 《气象》1987,13(12):34-37
一、概况 8607号强台风的初始扰动发生在13°N、162°E附近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并缓慢向偏西方向移动。7月1日发展成热带低压,4日02时,发展成台风,一直向WNW方向移动,5日08时加强成为强台风。7—8日发展得最强盛,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65m·s~(-1),中心最低气压为920hPa。9日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台风编号问题,以往世界各国主要存在两种编号法.一种是一些使用拉丁语的西方国家所采用的安名编号法,即事先通过讨论出一套类似女性名字(例如艾金丝、贝丝、……)的台风目录单,共有4组,每组20到30个名字不等,这4组的台风名称循环使用,每年第1号台风紧接在上年最末号台风名称后面连续命名,至第4组名称用完后,再回到第1组继续使用下去.另一种是限于东亚地区各国使用的所谓国际统一编号,主要是对出现在180°E以西、赤道以北地区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采用4位数码(前2位数码表示年份,后2位数码表示当年台风顺序号)并外加括号的编号方法.我国的台风编号也都一直是按照这一国际统一编号方法进行编号的.  相似文献   

18.
60年来西北太平洋上不同强度热带气旋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利用美国海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提供的1945-200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资料统计分析了不同强度TC的时空变化特征.南海北部至巴士海峡以东140°E附近、15°-25°N范围内为不同强度TC出现次数最多的区域,其中巴士海峡东部至140°E附近洋面为强台风和超级台风观测次数最多的区域.TC强度在123°E以西表现为减弱和稳定略占多数,而在123°E以东或20°N以南主要以增强和稳定为主,在20°N以北主要以减弱和稳定为主.热带风暴的平均增强率大于减弱率,而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级台风的平均减弱率大于增强率.一般而言,TC的强度越强其加强和减弱的速度都越快.在1年当中,同其他月份相比,6-8月弱TC占的比例相对偏多,而9-11月强TC占的比例相对偏多.不同强度TC的观测次数和个数都存在年、年际或年代际的变化,在长期趋势上,热带风暴的观测次数和形成个数都呈现显著的线性递增趋势,而TC平均强度和其他TC个数均未出现显著的线性递增或递减趋势.在El Ni[AKn~D]o年超级台风个数及其比例显著偏多,而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和强台风的总个数显著偏少,TC平均强度显著偏强;而在La Nina年情况相反.  相似文献   

19.
北京地区的台风降水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丁德平  李英 《气象学报》2009,67(5):864-874
采用上海台风研究所1949-2006年台风降水和台风年鉴资料、中国FY-2卫星和日本气象厅TBB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首先分析58年台风影响北京降水的气候特征,然后对8407号台风Freda和0509号台风Matsa影响下北京两次强度差异显著的降水过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台风影响北京降水年均0.33次,出现在6-9月.降水过程多为大雨以上天气过程,持续时间一般2 d,最长可达5 d.(2)影响台风的活动范围大致为(20°-50°N,109°-128°E).路径主要包括西北行和转向东北行两类,并以前者居多.北京发生暴雨时,台风中心主要出现在江西-安徽-带、黄海或北京附近.(3)Freda对北京的影响发生在台风与西风槽相互作用过程中,而Matsa的影响表现为台风低压环流直接控制北京.两个台风均受冷空气影响而变性,具有明显的非对称结构,两次过程中北京位于台风不同的对流运动发展区域是造成降水强度差异的原因之一.(4)两次台风过程中北京均具有较好的水汽条件和对流不稳定层结,但动力抬升条件差异明显.Freda影响下北京具有较强的水平风垂直切变,偏南暖湿气流上升运动深厚.而Matsa影响下北京盛行偏北气流,中低层下沉运动显著,水汽抬升受到抑制.另外,北京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也是其台风降水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在台风东侧,地形作为偏南气流的迎风坡可加强上升运动,而在台风西侧则作为偏北气流的背风坡增强下沉运动.  相似文献   

20.
夏季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的谱分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于湘 《大气科学》1980,4(4):363-368
本文用波谱分析方法,对1976年6月15日至9日12日赤道上105°E、120°E和150°E附近850毫巴的经向风分量作了分析。将这三处经向风功率谱与同一时期澳大利亚地面气压的功率谱进行比较,我们发现:105°E、150°E的功率谱和澳大利亚地面气压的功率谱都有明显的15天周期,而120°E克的功率谱则没有。 我们还计算了赤道上这三个经度的南风分量。风速最大的是150°E,其次在105°E。120°E的风速比前二处小1—2米/秒。 由此我们认为:夏季来自澳大利亚的气流有两个通道,一个在105°E(新加坡)附近,另一个在150°E(俾斯麦群岛)附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