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曾中 《气象》1983,9(6):11-12
一、引言 1979年7月初及7月末,在西太平洋地区分别出现了两次台风活动的盛期。第一次是7月1日、3日分别在13.5°N、131.5°E和8.9°N、143.5°E附近编号为7905号台风和7906号台风。另一次是7月27日、29日分别在20.5°N、126.5°E和16.8°N、135.3°E附近编号为7907号台风和7908号台风。这4个台风均为西行台风,在达到台风强度后,均向西或西北方向移动。3个在我国大陆登陆,另一个在南海减弱消失。7905号活动期(指编号期)  相似文献   

2.
郭秀英  陈韶光 《气象》1989,15(7):39-41
一、概况 8719号台风的初始扰动发生在13°N、157°E附近的太平洋洋面上,10月17日08时西移至13.4°N、154°E,发展成台风,移动方向由偏西逐渐转向西北方向,18日20时发展成为强台风。20日20时发展最盛,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70m·s~(-1),最低气压910hPa。20日开始,台风转向偏两方向移动,24日到达巴士海峡,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仍有40m·S~(-1),  相似文献   

3.
一、概况 1977年第8号台风(以下简称7708号台风),于9月2日02时在关岛以南670公里左右的洋面上生成。6日02时移到11.2°N、129.9°E,中心气压加深到980毫巴,并转向NNW方向移动。10日02时移到28.7°N、128.5°E,中心气压加深到915毫巴,中心附近  相似文献   

4.
图为1975年19号西太平洋强台风11月22日07时的可见光云图照片。19号台风11月16日于西太平洋形成后向西北前进,在20日02时达到最大强度,最大风力为80米/秒,中心气压880毫巴,是西太平洋历史上最强的几个台风之一。之后台风开始减弱,22日07时(此图拍摄时)台风中心位置在20.4°N,135.1°E,最大风力为60米/秒,中心气压为920毫巴。从甚高分辨率云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19号台风具有较大的圆形眼区,眼区内有低云存在,眼区存在低云的事实过去已为观测所证实。由暗影及云的亮度可以判断眼壁区的云墙垂直高度很高。台风的螺旋云带结构很清楚、对称。靠近台风涡旋区的中心,云带几乎以同心圆旋入中心,这是台风进入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和MJO指数对台风天鸽(201713)和山竹(201822)从MJO背景条件、环流背景和卫星云图等方面对云南降水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山竹和天鸽均在广东沿海登陆,其登陆位置偏东后西行进入影响云南的关键区Ⅲ(20°N以北、105°E以西),在MJO强背景下云南强降水区域更大,强度更强。500 hPa上强盛的带状副热带高压引导台风以西行为主进入云南,700 hPa上孟加拉湾至中南半岛一带低压环流与台风低压中心位置纬度差距不大有利于台风低压环流的维持和西移影响云南。台风西行过程中较大的水汽通量、较强的上升运动以及登陆时密实的低压云团、进入广西后对流云系减弱较慢等都有利于台风降水在云南的维持。  相似文献   

6.
顾强民 《气象》1978,4(8):8-8
1976年8月19日,第15号台风形成于22°N、134°E附近洋面上。台风形成后逐渐向西北移到我国沿海附近。20日08时500毫巴图上,付高中心较强且稳定于日本南部海上,脊线位置在34°N一带,不少气象台均预报台风将在浙江登陆。21日08时付高仍较稳定,台风处于脊线南侧范围宽广的东南气流中(见图1)。当时台风已有点向北偏转,但考虑到500毫巴引导气流的作用,有些台仍预报台风将在浙北一带登陆。实际上以后台风继续向北偏转,紧靠沿海转向。  相似文献   

7.
吴富山 《气象》1979,5(3):18-20
一、特点概述 7805号台风是一个历史上很少见的异常路径台风。1978年7月11日14时,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一热低压,后发展成台风。中央气象台于15日02时编号为7805号台风。15—18日,台风一直在137°E以东洋面上回旋,后来一度向东北方向移动,19日08时移到了146°E以东,19日14时又折向西北方向,从20日08时起,台风在28—30°N之间快速西行。23日08时前后在浙江象山县南田登陆,登陆后12小时减弱为低气压。这个台风低压自24日08时开始,大致沿115°E北上,直到26日才在冀北填塞消失(见图1)。  相似文献   

8.
7703号台风是西太平洋赤道辐合带扰动逐渐西移时,于7月17日08时在12.0°N、125.6°E附近发展形成的(中心最大风力18米/秒,最低气压995毫巴)。台风中心以每小时26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菲律宾,在仁牙因附近进入我国南海。入海后移速加快到每小时  相似文献   

9.
2005年夏季中国登陆台风的环流特征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舸  张庆云  孙淑清 《大气科学》2007,31(5):909-918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台风网提供的2005年台风资料,研究了2005年夏季台风登陆及中国东部频发性台风暴雨的环流特征及南北半球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2005年夏季登陆我国的台风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变化,即6月10日~7月11日西太平洋无热带气旋生成,7月12日~9月30日西太平洋热带气旋频繁活动,造成登陆我国台风间隔时间短、 频数高、强度强,使得我国东部台风暴雨频繁发生。研究指出,6月10日~7月11日西太平洋无热带气旋生成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越赤道气流较弱、东亚热带辐合带(5°N~15°N,120°E~150°E)对流偏弱有关。而在7月12日~9月30日,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频繁与西风槽的多次南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断裂(或东撤)、东亚热带辐合带对流加强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气候平均态的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分别位于125°E和145°E附近, 2005年夏季125°E和145°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减弱,然而在7月12日~9月30日,130°E~135°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加强并维持时间较长。130°E~135°E附近越赤道气流加强与澳大利亚高压东移以及140°E~180 °E赤道低压加深有关。  相似文献   

10.
《气象》1985,(1)
图1 1983年8月i3日12 Z红外云图8305台风云系图3 1983年8月14日13 Z红外云图8305台风云系图4 1983~9月24日A N红外云图8310台风 图6 1983~9月25日12 Z红外云图8310台风云系云系《同心双眼台风眼区演变的云图分析》附图  相似文献   

11.
郭秀英  李少群 《气象》1987,13(12):34-37
一、概况 8607号强台风的初始扰动发生在13°N、162°E附近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并缓慢向偏西方向移动。7月1日发展成热带低压,4日02时,发展成台风,一直向WNW方向移动,5日08时加强成为强台风。7—8日发展得最强盛,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65m·s~(-1),中心最低气压为920hPa。9日  相似文献   

12.
2010年第10号台风“莫兰蒂”属于少见的近海突然加强的微型台风,给福建省中北部沿海地区造成较严重的影响.通过分析1 °×1°NCEP/NCAR全球再分析格点资料、自动站资料、卫星云图、雷达等资料,发现:副热带高压加强、台风中心附近存在次级环流、台湾海峡狭管效应导致台风空间水平尺度减小、广东南部MCC(中尺度对流云团)...  相似文献   

13.
2010年第03号台风“灿都”诱发渭河流域7月23日出现了远距离台风暴雨,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NCEP/NCAR逐6h1°×1°再分析资料以及FY2E卫星云图资料对该次暴雨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登陆台风对暴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为暴雨提供了水汽和能量,②为暴雨区低层提供了较强的正涡度平流,③为中尺度暴雨系统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中尺度云团的生消.地面中尺度系统是中尺度云团的直接影响系统,而低空急流是中尺度云团的动力源;强降雨时段与云顶亮温TBB小于等于233K区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台风与高原东北侧冷锋暴雨的环境场及云图特征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运用天气学、卫星云图和物理诊断方法,分析20°N以北、130°E以西有台风活动,陕西有地面冷锋东移过境并出现大暴雨的3次典型天气过程,以揭示近海台风活动对青藏高原东北侧冷锋暴雨增幅的特征和规律。结果显示此类暴雨的中尺度对流云团位于冷锋云系的前部,其水平尺度在几十公里到300 km左右,生命史约6~8 h,中尺度系统常具有夜间发展、增强的特征。冷锋暴雨的水汽输送主要依靠台风低压外围的偏东急流来传递,水汽输送以850 hPa层附近最为显著。当台风西行移至台湾岛附近活动,而青藏高原东北侧的陕西有冷锋过境东移时,此时出现冷锋暴雨的降水增幅明显。  相似文献   

15.
邵春海 《浙江气象》2005,26(3):10-15
统计分析了25~32°N,120~127°E间北上的台风,其中约1/4是加强发展的;这些加强台风主要集中在7~9月(特别是8月)和30°N以南,125°E以东的时空范围内.台风强度变化与西风槽、冷空气附近涡旋、东风波、高空辐散流场,风的垂直切变、岛屿和大陆地形等影响有关.最后得出综合诊断台风发展加强的5条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NOAA—5号甚高分辨率卫星云图的分析发现:造成1977年8月21—22日特大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是热带辐合带中的云团群,由于受到7号台风外围强偏南急流的旋转操纵作用而北转到中纬度地区,在钱塘江口——长江口一带与大陆上残留的西风带切变云系相结合并加强,在结合点附近生产特大暴雨中心,影响后移向东北方向发展成为温带气旋,并吸引7号台风云团与之合并,移向日本。这是台风间接作用下的一种新的暴雨类型,也是一次盛夏发展在黄海南部的气旋特例。  相似文献   

17.
沈如金 《气象》1978,4(3):15-17
自从60年代气象卫星发射以来,热带气象学有了不少进展。目前,卫星云图已经在热带天气分析和预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热带海洋地区,由于常规气象资料很稀少,卫星云图更是一种天气分析和预报的重要工具。 图1是1968年9月5—6日全球热带范围的卫星云图,各种热带云系基本都得到反映(见封三图1A、B)。在太平洋东部和大西洋东部以及非洲西部5—10°N之间各有一条热带辐合带云带。在非洲和大西洋东部的东风气流中,热带辐合带云系北边还有几个一团团对流云区,这是东风波云系(用W表示)。在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较高纬度处还可看到与大洋中部槽相联系的云系(用D表示)。在北太平洋有三个热带气旋云系,一个在墨西哥西部;第二个位于20°N、137°E,这是6812号台风;还有一个在20°N、120°E  相似文献   

18.
9713号台风特点及云图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9713号台风是由南海热带低压发展加强而成。根据台风生命史划分原则,9713号台风生命史划分为:①形成期,即从8月20日14时出现热带低压到21日08时加强为热带风暴时段;②发展期,从8月21日08时起到21日23时形成台风时段;③成熟期,从8月21日23时到22日17时;④衰亡期,从8月22日17时到台风填塞。本文通过分析9713号台风生命史各时期的红外云图特征,探求其形成、发展、维持、衰亡和移动特点。1 9713号台风特点1-1 移向、移速、强度变化9713号台风在形成期向西北方向移动,发…  相似文献   

19.
60年来西北太平洋上不同强度热带气旋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利用美国海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提供的1945-2005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最佳路径资料统计分析了不同强度TC的时空变化特征.南海北部至巴士海峡以东140°E附近、15°-25°N范围内为不同强度TC出现次数最多的区域,其中巴士海峡东部至140°E附近洋面为强台风和超级台风观测次数最多的区域.TC强度在123°E以西表现为减弱和稳定略占多数,而在123°E以东或20°N以南主要以增强和稳定为主,在20°N以北主要以减弱和稳定为主.热带风暴的平均增强率大于减弱率,而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级台风的平均减弱率大于增强率.一般而言,TC的强度越强其加强和减弱的速度都越快.在1年当中,同其他月份相比,6-8月弱TC占的比例相对偏多,而9-11月强TC占的比例相对偏多.不同强度TC的观测次数和个数都存在年、年际或年代际的变化,在长期趋势上,热带风暴的观测次数和形成个数都呈现显著的线性递增趋势,而TC平均强度和其他TC个数均未出现显著的线性递增或递减趋势.在El Ni[AKn~D]o年超级台风个数及其比例显著偏多,而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和强台风的总个数显著偏少,TC平均强度显著偏强;而在La Nina年情况相反.  相似文献   

20.
1概况9615号台风9月6日OS时在西太平洋上(15.6°N、131.6°E)由热带低压加强为热带风暴,并向西北西方向移动,6日20时加强为强热带风暴,7日14时加强成为台风,并以30~35km/h的速度向西北西方向移动,8日早晨进入南海东北部海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45m/s,9日02时中心风速减弱为35m/s,9日11时左右台风中心在吴川市西部沿海地区登陆,风力12级。之后并继续向西北西方向移动,先后经过坡头、霞山、赤坎,遂溪、廉江市南部,14时进入广西北海市减弱为强热带风暴,20时到达百色地区减弱为低压。9618号台风9月13日在南海生成,18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