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图为1975年19号西太平洋强台风11月22日07时的可见光云图照片。19号台风11月16日于西太平洋形成后向西北前进,在20日02时达到最大强度,最大风力为80米/秒,中心气压880毫巴,是西太平洋历史上最强的几个台风之一。之后台风开始减弱,22日07时(此图拍摄时)台风中心位置在20.4°N,135.1°E,最大风力为60米/秒,中心气压为920毫巴。从甚高分辨率云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19号台风具有较大的圆形眼区,眼区内有低云存在,眼区存在低云的事实过去已为观测所证实。由暗影及云的亮度可以判断眼壁区的云墙垂直高度很高。台风的螺旋云带结构很清楚、对称。靠近台风涡旋区的中心,云带几乎以同心圆旋入中心,这是台风进入  相似文献   

2.
7703号台风是西太平洋赤道辐合带扰动逐渐西移时,于7月17日08时在12.0°N、125.6°E附近发展形成的(中心最大风力18米/秒,最低气压995毫巴)。台风中心以每小时26公里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穿过菲律宾,在仁牙因附近进入我国南海。入海后移速加快到每小时  相似文献   

3.
顾强民 《气象》1978,4(8):8-8
1976年8月19日,第15号台风形成于22°N、134°E附近洋面上。台风形成后逐渐向西北移到我国沿海附近。20日08时500毫巴图上,付高中心较强且稳定于日本南部海上,脊线位置在34°N一带,不少气象台均预报台风将在浙江登陆。21日08时付高仍较稳定,台风处于脊线南侧范围宽广的东南气流中(见图1)。当时台风已有点向北偏转,但考虑到500毫巴引导气流的作用,有些台仍预报台风将在浙北一带登陆。实际上以后台风继续向北偏转,紧靠沿海转向。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分析卫星云图角度着手,探索8509号台风的发生发展过程。 一、9号台风的形成情况 图一为8月15日14时的红外云图,图中亦道辐合带表现为一列东西向长条明亮云团,在带上25N,123°E附近云团比较稠密,色调也较亮,并呈现螺旋结构。经过12小时以后,到16日02时(图二),原在25°N,123°E处的热带涡旋已发展成为强热带低压。低压中心附近的  相似文献   

5.
概况 8107号台风于一九八一年七月十八日08时生成于20.5°N,129.5°E附近海面上,以后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增大到十一级,于十九日20时前后穿过台湾省北部近海,二十日08时在福建省长乐沿海登陆,十四时移到江西省南部突然折向西南偏西行,同时迅速减弱成低气压。二十二日02时低压中心移入我区东部,二十三日在桂东南沿海一度加强,并在此  相似文献   

6.
李曾中 《气象》1983,9(6):11-12
一、引言 1979年7月初及7月末,在西太平洋地区分别出现了两次台风活动的盛期。第一次是7月1日、3日分别在13.5°N、131.5°E和8.9°N、143.5°E附近编号为7905号台风和7906号台风。另一次是7月27日、29日分别在20.5°N、126.5°E和16.8°N、135.3°E附近编号为7907号台风和7908号台风。这4个台风均为西行台风,在达到台风强度后,均向西或西北方向移动。3个在我国大陆登陆,另一个在南海减弱消失。7905号活动期(指编号期)  相似文献   

7.
郭秀英  陈韶光 《气象》1989,15(7):39-41
一、概况 8719号台风的初始扰动发生在13°N、157°E附近的太平洋洋面上,10月17日08时西移至13.4°N、154°E,发展成台风,移动方向由偏西逐渐转向西北方向,18日20时发展成为强台风。20日20时发展最盛,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70m·s~(-1),最低气压910hPa。20日开始,台风转向偏两方向移动,24日到达巴士海峡,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仍有40m·S~(-1),  相似文献   

8.
徐渭康 《气象》1982,8(10):11-11
我们将500毫巴传真天气图上的指标站分型后与单站地面风等资料结合,建立了台风影响程度的单站预报方法。经试报效果较好。现简介如下。 一、经普查资料后,我们确定影响本地台风的标准为:受台风影响过程雨量≥50毫米或瞬间最大风速≥17米/秒。确定台风入区的东警戒线为19.7°N、123.5°E,24°N、128°E,30°N、131°E之连线;南警戒线为19.7°N、123.5°E,23°N、115°E之连线。  相似文献   

9.
1978年第6号台风于7月24日02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上生成,26日08时发展为强台风,中心气压975mb,近中心最大风力33m/s,并稳定向西北方向移动。在移动中又进一步发展加深,至28日02时达最强,中心气压960mb,近中心最大风力42m/s,以每小时15km的速度向西北方向逐渐朝长江口以东海面逼近。在强度稍有减弱后,台风稳定少变,29日08时台风第一次转向,缓慢北上;30日08时至1日08时停滞少动,1日08时后第二次转向迅速东移,  相似文献   

10.
1986年第15号台风从8月16日生成于菲律宾马尼拉群岛以东的西太平洋洋面上(19.1°N、129.5°E)。此台风生命史较长,历时半月之久(8月16日—29日),最强时中心气压达894hpa,近中心最大风力为50米/秒。它从16日生成到23日08时,其移动路径基本上是在西太平洋洋面上不规则地东移,且强度逐渐增强;从23日08时开始,台风有规律地向西北偏西呈抛物线状移动;27日下午在东海转向北北东方向加速移动,横穿朝鲜半岛进入日本海(图1)。按其移动路径分类,该台风属近海北上转向(或西转向)类。当台风于27日02时  相似文献   

11.
吴富山 《气象》1979,5(3):18-20
一、特点概述 7805号台风是一个历史上很少见的异常路径台风。1978年7月11日14时,在西北太平洋上生成一热低压,后发展成台风。中央气象台于15日02时编号为7805号台风。15—18日,台风一直在137°E以东洋面上回旋,后来一度向东北方向移动,19日08时移到了146°E以东,19日14时又折向西北方向,从20日08时起,台风在28—30°N之间快速西行。23日08时前后在浙江象山县南田登陆,登陆后12小时减弱为低气压。这个台风低压自24日08时开始,大致沿115°E北上,直到26日才在冀北填塞消失(见图1)。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7708”号台风是西北太平洋上的一个反抛物线型路径的强台风,台风中心于9月11日08时在崇明岛登陆,登陆前一天就迅速减弱,登陆后很快填塞。表1给出台风登陆前后中心强度的变化情况。由表1可见:1、台风中心登陆前30小时起(此时台风中心尚在长江口以东五、六百公里的海上)台风就开始明显减弱。2、中心登陆前6小时内台风减弱最快,每小时增压率和风速减小率均达最大值。3、台风登陆后中心强度继续减弱(比之海上减弱速度并无明显增大),12日凌晨台风填塞在皖南山区繁昌附近。据统计,凡在24—35°N登陆时台风中心强度达P_min<985毫巴,V_max≥25米/秒者都可维持36小时以上,个别的可维持68小时之久。而8号台风登陆时势力较强(970毫巴、25米/秒),登陆后穿过江南水乡,但不足24小时就消失了,减弱速度比  相似文献   

13.
王作述  张键 《气象》1981,7(9):4-5
7906号台风的初始扰动,7月1日出现在特鲁克岛(91334)的稍南边,3日达到台风强度。台风的暖中心相当明显,4日04时台风中心的下落探空仪记录与4日08时约300公里外的91413站的探空相比较,850和700毫巴台风中心的温度分别高3.O℃和6.4℃。5日晨台风发展最强盛(风力10级、气压990毫巴),当晚开始减弱,6日下午风力降到台风强度以下,最后在海上消失。图1是根据我国台风年鉴和日本气象要览点出的台风路径图。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对该台风在海上消失的原因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14.
陈坤生 《气象》1978,4(7):7-8
7707号台风于8月20日在琉球群岛附近的洋面上形成,中心强度990毫巴,中心附近最大风力9级。21日绕过台湾省进入台湾海峡南部,向偏西方向移动。22日突然折向北到东北方向移动,擦过台湾省影响我县。与此同时,高空500毫巴在河套附近的冷涡,从19日以来一直南掉加深。在高空西南偏西气流和台  相似文献   

15.
最高气温:42.5℃,1923年8月6日在德岛的抚养测得。最低气温:-41.5℃,1931年1月27日在北海道上川的关深测得。最低海平面气压(陆地上):907.3毫巴,1977年9月9日在鹿儿岛的冲永良岛测得。最低海平面气压(海面上):875毫巴,1973年10月6日出现在菲律宾的东部海面上(15°N,128°E)。最高海平面气压(陆地上):1044毫巴,1913年11月30日在北海道的旭川测得。最大(平均)风速(平地):69.8米/秒,1965年9月10日在高知的室户岬测得。最大(平均)风速(山地):72.5米/秒,1942年4月5日在富士山顶测得。  相似文献   

16.
7807号强台风是1978年7月25日原在南海北部的热带低压加强发展起来的。形成台风后向偏北方向移动,25日夜间移到汕尾南部近海地区,强度加强。26日白天其路径折向偏西,强度加强到12级以上,中心气压下降到960mb。27日夜间移向折向西南,强度稍有减弱。28日下午在电白县南部近海地区突然转向偏东,29日白天向东北偏北方向移动,30日08时在汕尾附近登陆,登陆后强度迅速减弱成低压,移向东北31日02时折向西北,31日夜间在江西南部消失(见图一)。这次台风过程路径曲折多变,给预报带来根大困难。  相似文献   

17.
1概况9615号台风(96TY)8日上午进入南海,风速45m/s,中心气压955hPa。以后向285°移动,时速增至36~38km。9日09时中心移到电白县海面后路径偏西,10时半左右在吴川与湛江之间沿海地区登陆,经过湛江市区,到遂溪县后逐渐移向西北西,13时移入北部湾。据中央气象台报告,9日08时(登陆前)台风中心强度定970hPa、35m/s。但各气象站的记录表明,台风的实际强度远不止于此。2形势分析6日08时,500hPa上副高有三环,分别位于日本南部洋面、钓鱼岛附近及华南上空。西风环流为一脊一槽型,主槽在西伯利亚到巴湖,40~60°E为脊,日本海…  相似文献   

18.
1概述9315号热带气旋是建国以来袭击我省的第3个(前2个是6811和7314)典型的“豆台风”。该热带气旋于9月10日08时在巴林塘群岛以东约200km的洋面上生成,中心气压998hPa,近中心最大风速18m/s。由于生成时处于均压场中,移向不规则。此时在南海南部、中部至吕宋岛一带有输入云带,迅速发展成强热带风暴。11日08时中心位于20.5”N、113.3”E,近中心最大风速达30m/s,中心气压980hPa。此后强热带风暴中心稳定地向西北偏西方向移动。12日08时增强到台风强度,中午前后进入南海东北部海面。13日14时,中心气压降到945hPa,近中心最大风…  相似文献   

19.
莫志祥 《气象》1982,8(2):4-4
我们发现,1月500毫巴平均图上东北低压与我区倒春寒关系较好。经统计,1952—1979年1月500毫巴平均图上有东北低压,则我区有倒春寒(9/15);否则无倒春寒(12/13)。若有东北低压,同时60°N以北、20—150°E最大正距平中心>9位势什米,则我区有倒春寒(9/9)否则无倒春寒(6/6)。这样,依据上述两条关系预报,历史准确率为27/28,有倒春寒的概括率为9/10,只有1964年的倒春寒报不出来。 1980年,我们根据1月500毫巴平均图上东北低压位于55°N、135°E,80°N、150°E有一个12位势什米的正距平中心,预报有倒春寒。1981年1月500毫巴平均图上无东北低压,预报无倒春寒。实况是,1980年  相似文献   

20.
2005年夏季中国登陆台风的环流特征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舸  张庆云  孙淑清 《大气科学》2007,31(5):909-918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中国台风网提供的2005年台风资料,研究了2005年夏季台风登陆及中国东部频发性台风暴雨的环流特征及南北半球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2005年夏季登陆我国的台风存在显著的阶段性变化,即6月10日~7月11日西太平洋无热带气旋生成,7月12日~9月30日西太平洋热带气旋频繁活动,造成登陆我国台风间隔时间短、 频数高、强度强,使得我国东部台风暴雨频繁发生。研究指出,6月10日~7月11日西太平洋无热带气旋生成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越赤道气流较弱、东亚热带辐合带(5°N~15°N,120°E~150°E)对流偏弱有关。而在7月12日~9月30日,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频繁与西风槽的多次南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断裂(或东撤)、东亚热带辐合带对流加强有关。进一步研究发现,气候平均态的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分别位于125°E和145°E附近, 2005年夏季125°E和145°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减弱,然而在7月12日~9月30日,130°E~135°E附近的越赤道气流加强并维持时间较长。130°E~135°E附近越赤道气流加强与澳大利亚高压东移以及140°E~180 °E赤道低压加深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