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周伟  沈镭  钟帅 《地理研究》2022,41(3):917-930
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要形成新格局,解决西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就要提高西部水土资源的利用效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计算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水土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贡献情况,对制定合理的资源开发策略支撑西部发展十分重要。本文从水土资源承载压力和水土资源对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贡献两个方面构建西部水土资源评估体系,选取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水土资源匹配度评价和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贡献评价方法,评估西部13个省份的水土资源承载压力、水土资源匹配度、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贡献状态和潜力。结果显示西部水土资源压力指数在0.44~0.98之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水土资源匹配度指数为1.6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全国,西部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贡献指数为0.49,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可持续发展水平趋势向好,整体存在很大潜力,但不同省市内部差异较大,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需要提高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管理水平。西部整体评估对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西部各省份水土资源状况评估结果可对西部水土资源利用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近50a来黑河流域水文及生态环境的变化   总被引:82,自引:17,他引:65  
王根绪  程国栋 《中国沙漠》1998,18(3):233-238
利用详实资料,对比分析了40年代以来不同时期黑河流域水文及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征,并对不同时期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及出山径流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说明:本世纪40年代以来,流域中游地区地表水利用量增加了19倍,灌溉绿洲扩大了89.5%,使流域33条支流相继断流,干流下游水量减少了51%,终端湖泊干涸,水质恶化,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在全流域发展,沙漠化土地面积自1949年以来增加了4%~11%。人类对流域水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是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艾比湖流域水土开发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近年来随着水土开发活动的加剧,艾比湖流域已经成为我国干旱区生态环境严重退化的地区之一。水土资源利用的有效程度是区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直接关系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艾比湖流域水土开发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艾比湖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较高.平均达到75.99%;但水土资源有效利用率偏低.有效开发利用程度综合评分值只有0.316;水土资源开发处于低级及过渡阶段,工农业及经济属于耗水型.水资源综合管理水平低,但同时也说明水资源开发具有很大潜力。以评价结论为依据,给出了流域可持续发展水土资源保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中国城市化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城市的发展虽经历了曲折的道路,但取得了很大成就。截止1986年,中国城镇总数达到8817个,其中城市353个,建制镇8464个,分别为1949年的2.6倍和4倍。中国按城镇非农业人口计的实际在城镇活动的人口已超过20%。尤其在1978年以后,在改革形势的推动下,城市取得了更为惊人的发展。1978~1987年,城市数增长187个,增加近一倍,镇增加8253个,增加近3倍。有3亿农村  相似文献   

5.
彭立  邓伟  谭静  林磊 《地理学报》2020,75(9):1996-2008
水土资源不仅是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投入要素。本文以横断山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尼系数法评估水土资源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匹配状况,同时基于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建立拓展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实现了经济增长对水土要素的敏感性分析,引入经济增长阻尼模型定量测算了水土资源对横断山区经济发展的制约程度。结果表明:① 2006—2015年横断山区水资源、土地资源与GDP的区域基尼系数波动范围分别为0.260~0.298和0.389~0.424,水资源对不同产业的满足程度相对合理,而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与经济发展较不匹配,尤其是第二、三产业;② 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横断山区土地资源的产出弹性是水资源2倍左右,土地资源的累计贡献率明显高于水资源,土地资源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大于水资源要素。③ 水土资源增长阻尼平均水平分别为0.012和0.022,说明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对横断山区经济发展均产生明显的约束作用,且受土地资源的限制较大。研究表明中国山区发展需要更加重视水土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增长需求的匹配,充分挖掘水土资源的利用潜力提高供给可以降低其对经济增长的制约程度。  相似文献   

6.
渭干河的水文特征及合理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渭干河为天山南坡较大河流,流域涉及的拜城、库车、新和、沙雅是新疆重要农业区,流域内水土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很大。本文是在分析渭干河流域地理环境及水文特征的基础上,对渭干河的合理开发提出几点建议。讨论范围主要是千佛洞以上的流域。  相似文献   

7.
和田河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和田河流域光,热,水、土地资源丰富,农牧业 潜力很大,然而该流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环境灾害多发,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区域发展不可避免地其生态环境产生很大影响。本文从多个侧面阐述了该流域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西北干旱区退耕还林(草)后水土资源开发的优化模式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在综合分析以往水土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实施退耕还林后西北干旱区水土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根据水量平衡原理,建立了以土地利用、植被变化对地下水影响为主线的数据模型,并预测了在水土资源开发的现状模式下,流域水土资源的变化。所建模型概念明确,形式简单,所需资料容易获得。以民勤绿洲为例,把土地利用的影响作为源汇项处理,根据土地利用模式对地下水时空变化影响的分析结果,提出了兼顾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两方面效益,以绿洲水土资源利用矛盾最小为核心目标的水土资源开发模式。以新疆三工河流域为例,把植被变化的影响作为源汇项处理,根据植被变化对地下水时空变化影响的分析结果,提出了兼顾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两方面效益,以重点调控绿洲内部垂向水分消耗、合理控制地下水开采为核心目标的水土资源开发模式。上述研究范例,从理论上解决了水利和水文地质部门长期以来有关地表水和地下水到底如何开始才算合理的争论,也证实了上述水土资源开发模式不但在经济上合理,而且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基于粮食进出口的水土资源潜力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娜  周亮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3):97-102
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和社会逐渐向工业化进步,水土资源的缺乏与水土资源的需求量增长之间的矛盾变得越来越突出。本文计算了中国1982-2001年粮食进出口所包含的水土资源量,分析了20年来中国粮食贸易中所包含的水土资源量的变化和发展状况,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从粮食进出口的角度分析了粮食进口对缓解中国水土资源压力的可能性及潜力。  相似文献   

10.
史华 《自然资源》1995,8(1):63-70
土地利用规划是人类对土地综合体系统所采取的措施,经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开发利用潜力分析,水土资源平衡分析表明:塔里木河干流流域土地利用现状不合理,土地开发利用潜力较大,水土资源不平衡,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受水资源的制约,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塔里木河流域未来土地需求量将随着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石油资源的开发而不断增加,本文在综合平衡未来土地供给与总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出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1.
以奈曼旗为例,根据农牧业生产综合模型对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方面进行了分析。农牧业生产中,资本对产出的贡献最大,有效劳动和土地生产力次之,表明奈曼旗的生产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增长时期。农牧业生产基本呈指数增长,且1951-1980年增长较缓,1980年以后增长很快。固定资本的增长较为稳定和缓慢,生产费用的增长具有波动性。生产费用与施肥量和沙漠化程度关系显著,当年生产费用与上年产出高度相关,同时由于生产费用对产出增加有很高的贡献,说明农牧交错区的农牧业发展中存在负反馈关系。土地生产潜力利用率反映了农牧业生产与土地生产力之间的关系,该利用率在0~0\^4之间波动,并且1980年以前利用率低且波动小,说明这段时期的农牧业生产整体水平不高,1980年以后利用率高且波动大,资本对产出贡献的比重下降,土地生产潜力的重要性相对增大。  相似文献   

12.
黄淮海平原沙地不同治理利用措施下土壤性质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延津站经过7~8a改造后,试区内的农业用地、果园用地、封育沙垄地较试区外未封育裸露沙垄地,粉粒含量增加9~16.64倍,物理性粘粒含量增加1.17~3.67倍,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8.4~12.6倍,全N含量增加3.6~5.25倍,全P含量增加1.52~2.19倍,碱解N含量增加2.15~3.02倍,速效P含量增加4~9.15倍,速效K含量增加1.36~2.54倍。同时,在土壤粒度、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等方面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果表明,沙地采用综合开发治理技术是沙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有效措施,为黄淮海平原沙地农业开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如何量化人为活动对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影响是国内外学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涉及人为影响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尚不多见.塔里木河上游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和环境危机带,对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的区域水土资源的开发反响强烈,主要表现在其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随水土资源开发程度而发生的变化.本研究借助于3S技术和地统计学的空间分析方法,较系统分析了1990-2002年塔里木河上游地区阿克苏绿洲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建立人为影响指数,定量揭示人为开发利用活动的空间变异、强度分布.研究表明,以阿克苏绿洲中心所在的人工绿洲系统为人为影响程度相对高的区域,广大的荒草地、沙地和部分水域为人为影响低的区域.2002年的人为影响特征与1990年相比,出现了较大变化,人为影响指数较高的区域面积在不断扩大,这与近年来当地人口数量上升导致的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和通过毁林、毁草来拓垦耕地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城镇发展与水土资源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宇  刘毅  金凤君  董雯  李莉 《地理学报》2012,67(2):157-168
通过Global Moran's I 指数和Getis-Ord Gi*指数并构建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城镇1995、2000、2005 和2008 年4 个时间点的城镇化水平、土地资源效益和水资源效益的集聚扩散状态及其冷热点空间格局演化与空间联动效应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受塔河流域绿洲分布、气候条件及城镇发展基础等多种因素影响,城镇化和水土资源效益空间格局表现出不尽相同的状态。① 塔河流域城镇化与水土资源效益的集聚扩散状态不一致,城镇发展与自然条件相互作用的时间和力度不同决定了三者空间差异的必然性。② 受城镇化所处阶段、城镇职能与主导产业的影响,各县市水土资源开发的时序不同,城镇化和水土资源效益各自的热点演化格局明显不同,区域联动效应差异显著。③ 城镇化与水土资源效益冷热点区域的数量结构迥异。城镇不平衡发展仍然是主导趋势,土地资源效益滞后于城镇发展,水资源效益敏感性较强。④ 塔河流域范围广,自然条件复杂,各二级流域城镇化与水土资源效益的差异性显著。⑤ 城镇化与水土资源效益协调发展度的类型主要为发展水平低和较低两种,协调发展度的空间格局相比其冷热点区域的空间格局更具稳定性,三者差异显著是协调发展度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区域水土资源的潜力开发利用是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效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方法过程首先考虑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组合与匹配,并根据作物发育过程对水土资源的需求规律,进行优化模型的建立是水土资源开发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本文根据这一思想,对陕西关中灌区进行了试验研究,建立主要作物在不同灌区的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口的增长, 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研究尤为重要。本文利用1986年和1996 年两期陆地卫星TM 数据, 分析探讨了呼伦贝尔盟近十年来农牧业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及其区域差异,并通过计算耕地重心,分析了近十年来呼伦贝尔盟耕地的空间变化规律,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呼伦贝尔盟农牧业土地利用变化对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 十年来, 呼伦贝尔盟农牧业土地利用变化很大, 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草地与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农牧业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差异非常明显,导致十年来呼伦贝尔盟耕地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33.15 km , 耕地生态环境发生了显着变化; 呼伦贝尔盟耕地面积大幅度增加, 对合理开发利用耕地资源, 促进地区农业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河上游典型绿洲景观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4,他引:4  
塔里木河上游地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带和环境危机带,对以人类活动为主导的区域水土资源的开发反响强烈,主要表现在其景观空间格局随水土资源开发程度而发生的变化。本研究以景观生态学的前沿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借助于3S技术,在现代绿洲荒漠陆地生态系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较系统的分析了1990—2000年塔里木河上游地区阿克苏-阿瓦提绿洲景观格局变化,同时对其生态效应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0 a间研究区景观变化显著,农田增加了约10万hm2,居民点、盐碱地景观也均有大面积增加,草地、林地、水域、湿地景观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整个地区景观多样性指数由1.40714减小到了1.40361,均匀度指数由0.64041减小到0.63601,均呈逐渐变小的趋势,体现了当地景观异质性程度下降。优势度指数由0.7901上升到0.7936、破碎度指数由0.0660上升到0.0778,人类对生态景观的干扰程度不断增强。同时,人类活动在改造和利用景观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不良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8.
黄淮海平原水土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评价、开发潜力及对策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16  
吴凯  黄荣金 《地理科学》2001,21(5):390-395
黄淮海平原耕地顷均水资源量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4,目前缺水率为19.3%,水资源利用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指标属于中等偏下水平,为我国较为严重的缺水区,尤其是海河低平原区。土地资源利用对种植业而言,属于临界可持续状态,山前平原区指数值最低,有使耕地进一步向非农用方面转化的可能。2010年,本区水资源可供水量将比2000年增长22.4%,耕地面积仍能维持1998年水平。本区水土资源的区域匹配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山前平原区与海河低平原区水资源开发潜力不大,土地利用受缺水制约,水资源利用率已超过86%,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不足2500m^3/hm^2;但黄淮平原区和滨海低平原区水土资源均有较大的开发潜力,水资源利用率低于50%,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分别为3330m^3/hm^2和7020m^3/hm^2。本区水土资源利用的对策应为:积极开辟灌溉新水源(2010年外流域调水量和污水处理回用与微咸水利用量分别占可供水量的20.2%和4.9%),积极发展节水灌溉新技术,加快中低产地改造与高产农田的建设(中低产地改造后每公顷可增产粮食1950kg)以及实施稳定北部、提高中部、发展南部粮食生产的重点区域发展布局,以促进其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曾永丰 《中国沙漠》2003,23(3):331-333
位于柴达木盆地南缘的诺木洪绿洲农牧业曾兴盛于约3300aBP,衰亡于约2900aBP之后的全新世晚期,诺木洪绿洲农牧业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曾出现过一次间断。因此,可将晚全新世诺木洪绿洲农牧业的发展分为前后两期。全新世气候与环境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盆地绿洲农牧业的出现、发展与衰亡。从诺木洪绿洲农牧业兴盛与衰亡史中可知,约于3300aBP在柴达木盆地就有了绿洲农牧业,而且盆地绿洲农牧业深受盆地环境变化的控制,干旱和沙漠化是盆地绿洲农牧业走向衰亡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0.
天山北坡城镇化进程中的水土资源效益及其时空分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宇  刘毅  金凤君  董雯  李莉 《地理研究》2012,31(7):1185-1198
通过空间分析的Global Moran''s I指数和Getis-Ord Gi*指数以及协调发展度函数选取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08年4个年份数据对天山北坡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资源效益、水资源效益的集聚扩散状态及其冷热点空间格局演化与空间联动发展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天山北坡在绿洲自然地理格局下发育起来的城镇,受自然地理条件和水土资源分布特点及城镇发展水平不一、城镇性质各异而对水土资源利用程度不一等因素影响,其城镇化水平和水土资源效益的空间格局表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2)土地资源效益相似的县市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呈现出分散的格局并保持相对稳定的态势。(3)水资源效益的空间集聚和扩散状态不稳定,变化显著。(4)水土资源效益在城镇化进程中各自的空间演化格局与路径迥异,区域联动效应差异显著。绿洲城镇发展的实际决定了水土资源效益的冷热点区域演化相比自身发展水平更具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