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南堡凹陷下第三系烃源岩显微组分组成与热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贤庆  王铁冠 《现代地质》1999,13(4):439-443
采用有机岩石学全岩光片镜鉴技术 ,系统研究了南堡凹陷下第三系烃源岩的显微组分组成、主要生烃组分及热演化。南堡凹陷烃源岩总体上具有以陆生高等植物生源的有机物质占优势 ,富含镜质组、贫惰性组的特点 ,孢子体、藻类体、壳屑体和矿物沥青基质为该区主要生烃组分。利用镜质组反射率 Ro 和富氢组分显微荧光的变化 ,讨论了南堡凹陷下第三系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的特征 ,初步提出了有机质热演化阶段的划分方案。  相似文献   

2.
应用全岩有机岩石学分析方法,对库车坳陷北部山前带中生界三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的显微组分、主要富氢组分、有机质类型及热演化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库车坳陷北部山前带侏罗系克孜勒努尔组烃源岩显微组分总含量最高,恰克马克组烃源岩最低。中生界烃源岩显微组分组成具有镜质组含量高、壳质组和惰性组相对发育、腐泥组贫乏的特征。不同层位具有一定差异性,克孜勒努尔组和塔里奇克组中镜质组含量较高,恰克马克组壳质组相对发育。孢子体、壳屑体、角质体和藻类体是其主要的富氢组分,恰克马克组富氢组分相对含量最高。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Ⅲ型和Ⅱ2型为主,有利于生气,镜质组反射率Ro为056%~187%,热演化程度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克拉苏—依奇克里克构造带冲断前缘烃源岩显微组分总含量与热演化程度均相对较高,为烃源岩的最大成熟生烃中心。烃源岩高生烃潜力与高的壳质组含量和低的陆源有机质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烃源岩中矿物沥青基质成烃潜力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烃源岩中存在大量矿物沥青基质,目前对其成烃潜力知之甚少。本文以酒东盆地侏罗系和白垩系烃源岩为例,从矿物沥青基质与有机显微组分,无机矿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有机质成熟度的关系及其荧光变化特点探讨其组成及成烃潜力,结果表明,矿物沥青基质中有机质含量低,且以次生有机质为主,原生有机质含量较少,成烃潜力有限。  相似文献   

4.
渝东南地区下古生界富有机质页岩有机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文斐 《地质与勘探》2016,52(2):346-356
渝东南下古生界主要发育牛蹄塘组和五峰-龙马溪组两套富有机质页岩:五峰-龙马溪组岩心样品显微组分总含量TMC值为0.6%~1.2%,牛蹄塘组岩样TMC值为0.7%~2.2%。页岩富氢显微组分主要为腐泥组和壳质组,其中矿物沥青基质、藻类体和壳屑体是下古生界页岩主要生烃组分,对油气生成贡献最大渝东南下古生界富有机质页岩热演化程度处于过成熟—极高过成熟阶段,等效镜质体反射率(VR_O)为2.25%~5.18%。本文应用全岩有机岩石学分析技术,系统研究了2套页岩的显微组分组成、分布特征、主要组分对生烃的贡献以及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希望为该区页岩气的勘探与开发提供进一步的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煤系伊24井及其周围地区煤系为对象,重点研究煤的不同显微组分特征及生烃能力。结果显示:该地区烃源岩族组成中以高含量的沥青质、中含量的非烃和芳烃、低含量的饱和烃为特征,总体上属于气源岩;有机质类型属腐殖型。煤的镜下鉴定以基质镜质组为特征,可观察到大量孢子体、角质体,但树脂体少见,且未发现藻类体。镜质组生烃潜力是壳质组的1/4,是惰质组的2.5倍,是主要的生烃组分,形成于弱还原环境。延安组主体进入低成熟阶段(R moax=0.50%~0.70%),山西组—太原组主体进入中—高成熟阶段(R moax=1.40%~1.80%)。伊24井延安组未进入主要的排烃期,山西组—太原组则进入了主要的排烃期,曾经发生了大量的排烃作用,是附近地区重要的气源岩。  相似文献   

6.
地史过程中煤岩显微组分含量的恢复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雅春  庞雄奇 《沉积学报》1998,16(4):114-117
在地史过程中煤岩显微组分的相对含量是变化的,用其现今实测值代替地史演化过程中的含量值计算生烃量势必产生误差。提出了一种恢复地史过程中煤岩显微组分相对含量的方法并进一步研究表明:煤岩中稳定组的相对含量在地史过程中变化最大,其次是镜质组和丝质组。用煤岩当前显微组分相对含量计算的地史过程中甲烷气、重烃气和液态烃的生成量较实际值要小,它们的最大偏差在理论上分别可达到14.04 % 、32.25%和 32.71 %.  相似文献   

7.
从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分离富集了藻类体、孢子体、角质体、镜质体、基质镜质体和丝质体6种主要显微组分,进行了热解及热模拟实验,并对各显微组分热模拟生成的产物热解油进行了碳同位素组成等分析。各显微组分热解生烃潜力及其热解产物热解油的碳同位素组成表明,煤系有机质中藻类体的生油潜力最高,生成的液态烃类的碳同位素组成最轻;孢子体、角质体等陆源富氢组分生烃潜力低于藻类体,生成的液态烃类的碳同位素组成重于藻类体生成的液态烃类,与煤系含油气盆地中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基本一致。这些富氢显微组分应该是煤系有机质中主要的生油显微组分。镜质体和基质镜质体的生油潜力相对较低,其生成的液态烃类的碳同位素组成比一般煤系原油重得多,而且这些组分本身对液态烃具有较强的吸附力,尽管其在煤系有机质中所占的比例很大,仍然难以成为生成液态石油的主要显微组分,只能在高成熟演化阶段成为良好的生气显微组分。丝质体等惰性组分生烃潜力极低,不可能成为生油组分。此外,结合原煤的显微组分组成、生烃潜力和元素分析,提出仅仅以壳质组的含量高低来评价煤的生烃潜力不完全可靠,热解是经济、快速、有效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有机岩石学在油气勘探中应用的现状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飞宇  肖贤明 《地学前缘》1995,2(4):189-196
本文评述了有机岩石学在研究有机成熟度、有机质类型、生烃组分和成烃作用、烃类排出运移和聚集等方面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有机成熟度评价中镜质体反射率抑制、固体沥青反射率所反映的热成熟度等问题已基本解决,难点在于下古生界高过成熟烃源岩成熟度评价。沉积有机质显微组分类已基本统一。尚未有明确认识的关键问题是无定形有机质和矿物沥青基质特征和分类,这影响到有机质类型有机岩石学评价准确性。我国石油部门一直采用透射光干酪根显微组分定量评价有机质类型,建立反光下全岩和干酪根光片显微组分鉴定和类型评价标准显得十分迫切。烃源岩生烃组分和成烃作用有机岩石学剖析为沉积盆地有机质演化和烃类形成提供了最直观和准确的认识。对烃类流体包裹体和固体沥青显微特征的分析为油气藏形成演化史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侏罗系煤岩显微组分在封闭体系热模拟产物的色质分析表明,各显微组分的正构烷烃系列化合物的碳数均呈双峰型分布。随着温度的升高,后峰相对强度逐渐降低,表明正构烷烃系列化合物在热作用下易发生降解。由于各显微组分化学组成和结构的不同,它们的生烃过程也各不相同。镜质组热降解排烃需要较高热能,以产气为主;壳质组热效应作用下可以有效排烃,为好生烃组分;惰质组虽然生烃潜力有限,但产出烃类的稳定性较好,不易受热降解效应的影响,可以作为气源岩。在整个热模拟实验中,煤岩各显微组分表现为姥鲛烷优势,随着热模拟温度生高,Pr/Ph值表现为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0.
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有机质成烃模式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陈建平  秦勇 《地球化学》1999,28(4):327-339
西北地区侏罗纪煤系地层中主要的生轻显微组分是孢子体、角质体、藻类体、沥青质体、 碎屑类脂体、基质镜质体等,而树脂体、木栓质体等早期低熟竹油组分含量很低。从煤中分离出来的一些主要单显微组分的热解模拟显示它们成烃演化特征基本相似,主要生油窗在模拟温度360 ̄450℃,生油高峰在390 ̄420℃,分别相应于R^0约0.7% ̄1.2%和0.95% ̄1.0%左右。显微荧光分析表明,镜质组反射率R^0在约0.  相似文献   

11.
Organic petrology is a marginal science that is quite practicable. At present, it has developed into a routine research tool that is widely applied 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assessment. Based on several years‘ research of the author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dvances in organic petrological studies on immature source rocks, including the class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cerals, the composition of macerals and types of organic matter, the abundance and evolution of organic matter, oil-prone macerals,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All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organic petrology is of considerable value pertaining to its application in the assessment of immature oil and gas. The immature source rocks consist of various macerals with obvious heterogeneity, contain different hydrocarbon-generating macerals with different oil thresholds and oil peaks, and show a two-staged evolutionary pattern of organic matter.  相似文献   

12.
13.
TOF-SIMS在源岩单组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荣西  梁汉东 《地学前缘》2001,8(2):421-423
应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 (TOF SIMS)对源岩单组分进行原位微分析 ,结果表明有机组分(1)二次离子峰集中分布在低质量数一端 ;(2 )无机离子峰强度普遍高于有机离子峰 ;(3)同类型相邻的有机离子峰之间相差一定单位的质量 (14,即CH2 ) ;(4 )不同有机组分峰强度最大的有机离子相同 ,但它们峰的相对强度差异非常明显 ,借助有机离子峰的相对强度可以反映有机组分的化学结构及其生烃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对陕西黄陇煤田中下侏罗世延安组4号煤进行了煤岩学和孢粉学的详细定量分析,并用计算机对显微组分与孢粉类型之间的的关系作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煤中显微组分与孢粉类型之间在在相关关采、这种相关关系反映了显微组分的形成与成煤植物之间存在着成因上的联系,即煤中基质状和碎屑状显微组分主要由草本植物和材蕨植物形成,而其细胞结构和条带状的显微组分主要由木本裸子植物形成,,这两种类型显微组分的比值可以反映成煤植被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陆相源岩显微组分的分类及其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中国6个主要油田及15个煤田共三百多块陆相源岩所作的详细有机岩石学研究,提出了以全岩与干酪根为基础的分散有机质分类方案,系统总结了显微组分光性、成因及分布规律,鉴定出了我国陆相源岩中三种新显微组分。此分类不仅适用于低成熟源岩,而且还可用来划分过成熟干酪根的显微组分。  相似文献   

16.
采用反射光与透射光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研究区145个烃源岩样品的213块原岩和干酪根光片的显微观察及测定,建立了煤系烃源岩的显微组分分类方案。根据凝胶化指数(GI)和组织保存指数(TPI),对上三叠统陆源有机质的原始形成环境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上三叠统烃源岩的有机岩石学区域变化特征。研究表明,上三叠统陆源有机质的凝胶化指数高,而组织保存指数低,主要沉积在湖沼型滞水泥炭沼泽和草沼-低位泥炭沼泽环境中,形成了较多的富氢有机组分,为研究区油气的生成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7.
济阳坳陷青东凹陷低熟油生烃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东凹陷勘探程度低,油气资源潜力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开展凹陷内低熟油成因机理的研究有利于评价油气资源潜力并指导油气勘探工作。原油的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低熟油主要分布于凹陷边缘的沙四上亚段储层中。油源对比显示低熟油主要来自凹陷内沙四上亚段低熟烃源岩。研究区沙四段烃源岩具备形成低熟油的地质和地球化学条件:沙四段泥页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以腐泥型(I)和腐泥-腐殖型(II1)为主;泥页岩与蒸发岩共生的咸化还原环境因富含高矿化度地层水而有助于有机质早期转化生烃;烃源岩中的可溶有机质经过低温化学反应、细菌活动、生物催化作用等可形成低熟油。该研究对青东凹陷油气勘探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寻找低熟油气藏是研究区未来重要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