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蒙古奈曼麦田和沙丘微气象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本文分析了内蒙古奈曼旗尧勒甸子村麦田冠层上方和流动沙丘的微气象特性,结果表明:(1)麦田和沙丘的反射率分别为21%和34%;(2)麦田白天约有60%的净辐用于潜热交换,夜里净辐的大部分来自土壤热交换(35%)和潜热交换(41%);沙丘白天的48%的净辐射用于土壤热交换,夜里有52%的净辐射由土壤热交换补给。(3)波文比在麦田和沙丘都是早晨和夜里大,白天小,(4)白天麦田上方的水汽压低于近麦层的,夜  相似文献   

2.
沙漠土壤和大气边界层中水热交换和传输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了解沙漠土壤和大气边界层系统中的水分和能量的交换和传输特征,本文发展了一个一维耦合模式,其中包括一个同时考虑土壤中液态水及气态水运动的沙漠土壤模式和一个基于非局地过渡湍流闭合方案的大气边界层模式。用这一耦合模式对沙漠土壤和大气界面的水热交换及沙漠土壤和大气边界层中的水热输送过程进行了模拟,同时与HEIFE(HeiheRiverBasinFieldExperiment)沙漠站的有关资料进行了对比。模拟结果表明约65%的净辐射能以感热(50%)和潜热(15%)的形式提供大气,约35%的净辐射能以地热流量的形式进入土壤。土壤表层2cm的范围表现为水热传输的活跃层,水分和温度廓线呈现剧烈的日变化。模拟结果同时表明沙漠土壤中水分传输以气态水为主,如果忽略土壤中的气态水运动,地气界面的水汽通量计算及边界层内的湿度及水汽通量的计算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相似文献   

3.
南京市总悬浮颗粒物(TSP)及地面积尘来源解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本文使用受体模型中的化学元素平衡法(CMB)对南京市的大气总量浮颗粒物(TSP)来源进行解析研究,同时对地面积尘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建筑尘对TSP的贡献为31%-45%,位列第一,其次是煤烟(20%-38%),土壤尘(15%-23%),冶炼尘(<3%),对地面积尘的解析结果也与TSP相同,该文的结果为污染物的防治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有关气溶胶细粒子对城市能见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21  
文章介绍了国外关于大气气溶胶细粒子对城市能见度影响的研究情况。城市能见度降低问题是由气溶胶PM10、PM2.5和NO2气体引起的。影响城市能见度的颗粒物的主要来源是:机动车尾气(29%)、煤灰(18%)、二次硫酸盐(17%)、生物质燃烧(10%),自然源、海盐、土壤/公路边灰尘各贡献(2%)。  相似文献   

5.
1995.7.17陕北强降水诊断分析段桂兰,梁生俊(陕西省气象台西安·710015)1995年7月17日08时到18日08时,陕北出现一次强对流性强降水过程,陕北六县出现暴雨,其中,府谷、子洲两县大暴雨。1天气形势17日08时300hPa高空图上,河...  相似文献   

6.
闽东南花生、甘薯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海青 《气象》2003,29(3):53-57
利用闽东南近10多年花生、甘薯的农业气象资料,分析花生、甘薯生产的条件。根据回归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夏、秋旱是制约闽东南花生、甘薯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2)当春花生在6月下旬-7月出现持续无透雨天数>20d,且耕作层土壤相对湿度达30%以下时,将影响花生子粒膨大,造成减产。(3)当8-10月持续无透雨>30d,且耕作层土壤相对湿度达25%以下,将影响甘薯膨大。(4)若6-10月该地出现连续大-暴雨过程,由于旱地耕作层蓄水能力低,将造成水肥大量流失,生态恶化。(5)闽东南旱地土壤蓄水能力低,水资源匮乏,应加大投资力度,将地面灌溉改为喷洒灌溉,既可防止水肥流失,又可提高水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TDR(TimeDomainReflectometry),即时城反射水分测量仪,是8O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能快速测定土壤水分含量的新仪器。近几年,我国的一些科研机构也开始引进这一技术。这一技术的探测原理为土壤基质的介电常数(ka)与容积含水量密切相关。水的介电常数较高(Ka=80)。与土壤(ho丝3-5)和空气(Ka=l)相比,水的人在土壤中处于支配地位,因此土壤湿度越高,ha值越大,沿波导的电磁波传播时间就越长,因此通过测定土壤中电磁波沿波导的传播速度就可以确定土壤容积含水量。具体测量时是由同轴电缆线末端的两根(或3根)不锈钢棒(波导)…  相似文献   

8.
1气候概况1.1气温1997年年平均气温距平陕北1.2~1.6’C,关中0.8~1.4C,陕南0.2~1.4’C,全省偏高(1级,表1),其中陕北地区,关中大部,陕南部分地方异常偏高(3级)。冬季(12~2月)平均气温距平陕北0.7~2.4C,关中0.2~1.0’C,陕南0.6~1.2’C,全省大部偏高,陕北、陕南部分地方显著偏高(2级)。其中12月、2月全省偏高,1月陕北、陕南偏高,关中正常(0级),个别地方偏低(一1级)。春季(3~5月)平均气温距平陕北1.0~2.4C,关中1.0~2.0’C,陕南0.3~1.3oC,全省大部异常偏高或明显偏高。其中3月…  相似文献   

9.
陕北丘陵区陡坡柠条林地与荒坡的土壤水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定点土壤水分测定与对比分析,研究陕北丘陵区陡坡柠条林地与荒坡土壤水分亏缺状况、年际内动态变化规律、干燥化特征及其自然降水的补偿能力。结果表明:柠条林地0~10m土层贮水量仅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26.2%~41.2%。荒坡地0~10m土层贮水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39.8%~41.2%。土壤贮水量的分布是阳坡〈半阳坡〈阴坡,上坡位〈下坡位。年际间土壤水分的变异程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弱,土壤贮水量的变化主要发生在2m以上土层内。土壤贮水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但滞后于降雨量变化。生长季内,柠条地与荒坡土壤平均贮水量差异显著(P〈0.05),土壤越深,其含水量变化越小。两种利用方式的土壤剖面都产生不同程度的干化层。柠条林地深层土壤干燥化强度明显大于荒坡地。丰水年柠条林雨水补偿的深度仅为1.0m,荒坡也仅为1.2m。柠条林丰水年的雨水补偿的深度比干旱年可增加60cm以上,5m土层贮水增量增加3倍以上。  相似文献   

10.
2001年(2000年12月-2001年11月)陕西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全省大部气温异常偏高:降水陕北北部正常偏多,其余地区偏少;日照除关中中、东部偏少外,省内其余地区光照充足。2001年冬季雨雪适宜,春季多风沙天气,春旱严重,陕北、关中东部等地春夏连旱,4月9日我省出现历史同期罕见的强寒潮天气,冻害对果树影响较大;年内还出现多次冰雹和暴雨天气过程,漏 雨偏晚,秋季多阴雨。气象灾害总体损失与常年相比,关中、陕南大部分地区较轻,陕北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新疆巴里坤盐湖周边硫酸钠型盐渍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土柱异位培养的方法,使用开路式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8100,研究了不同覆盐量(CK、1倍覆盐、2倍覆盐、3倍覆盐和4倍覆盐处理)对土壤呼吸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 土壤呼吸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其峰值表现出随覆盐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4倍覆盐处理下土壤呼吸速率的峰值出现时间(15: 00)比其他处理(17: 00)有所提前;凌晨0: 00-6: 00,部分土壤呼吸速率呈现负值。(2) 覆盐后土壤CO2日排放量随时间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与气温变化一致;培养期间土壤CO2日均排放量表现出随覆盐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4倍覆盐处理下土壤CO2日均排放量显著高于CK处理(P<0.05)。(3) 土壤温度敏感系数Q10表现出随覆盐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综上可见,覆盐处理显著影响了盐湖周边盐渍化土壤CO2排放通量、特征和土壤温度敏感性,因此,在研究气候变暖对盐渍化土壤呼吸影响时,不仅要考虑增温对土壤呼吸的直接影响,也要考虑土壤盐层厚度与土壤温度敏感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1995年初秋两次强寒潮的异同和预报段桂兰(陕西省气象台西安·710015)1995年9月22~23FI、9月30~10月1日,我省均出现寒潮降温天气,陕北北部地区出现初霜冻。第一次降温幅度较强,陕北普遍在SC以上,个别地方日降温在10℃以上,无降水...  相似文献   

13.
土壤热量通量和蓄热量的计算原理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热量通量和蓄热量的计算原理与方法研究郭绍存,杜秀贤,梁秀婷(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科研所)利用土壤热传导方程推导出的式(6),又经图解积分法再次推导而成的式(10),连同公式(7)分别是计算0─20厘米深土壤表层某时段内平均热量通量和相应时段内总蓄热量...  相似文献   

14.
利用陕西99个国家气象站月、季节、年气温、降水量1991─2020年和1981─2010年平均值资料,对2个气候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全省的平均气温一致增加,大部春季增幅最大(平均0.5℃),秋季增幅最小(平均0.2℃),关中增幅整体大于陕北和陕南。降水量变化存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差异,空间上主要表现为夏季降水的北增南减(陕北增加,关中和陕南减少)和秋季降水的全省一致增加,时间上各区域降水量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内尺度变化特征。气候平均值改变后,3月气温评价等级整体由偏高向偏低方向调整,11月降水评价等级整体由偏多向偏少方向调整。暖冬年份减少,冷冬年份增加。在新气候平均值下,气温、降水、季节等级等气候评价结果需要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5.
厄尔尼诺事件与陕西夏季降水及历史旱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陕西41个测站1960~1990年夏季(6~8月)降水量资料,分析了厄尔尼诺事件当年与次年陕西夏季降水的特点及差异性。在厄尔尼诺事件当年,陕北夏季降水偏少,易发生干旱。而厄尔尼诺事件次年,陕北夏季降水偏多,易发生涝;陕南南部夏季降水偏少,易发生干旱。陕北夏季降水差异最显著。另外,陕西历史旱涝分布与厄尔尼诺事件关系较为密切。特别是陕西历史上的几个大旱年往往出现在厄尔尼诺事件连续发生的年份里。  相似文献   

16.
人民气象五十年于富英(陕西省气象局西安·710015)为纪念人民气象事业50周年,撰写小诗二首,以表心意。(一)人民气象五十年萌芽生于宝塔山延河乳汁恩似海陕北小米情无限马列甘霖根深灌七大光辉枝叶暖.人民气象靠人民,服务宗旨利。C间.(二)人民气象五十...  相似文献   

17.
陇东南旱作区土壤失墒规律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试验分析,探讨了陇东南地区旱作田累积失墒规律,各土壤墒值段散逸速度,模拟了土壤水分散逸过程,得出了土壤从高墒散失水分降至低墒值所用的相对时间。即土壤重量含水率占田间持水量60 % ~90 % 时为最速失墒期,60 % ~40 % 为次速失墒期,重旱( 占田间持水量≤40 % )时,散失同样量的水分,比从占田间持水量90 % 至60 % 及轻旱( 占间持水量60 % 以下) 至重旱间所需时间长10 ~20 倍,为今后这方面的研究及干旱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2000年气候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0年(1999年12月-2000年11月)陕西气候影响进行评价,2000年陕西各地气温普遍偏高,降水偏少;1992年12月至2000年5月全省大部分地区发生冬春持续干旱,其中陕北北部出现四季连旱;春季气温异常偏高,降水异常偏少,多风沙天气,陕北北部风沙天气是近年来最多的年份;陕南暴雨多,落区集中、灾害严重;冰雹灾害发生频繁。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部分地区土壤和植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北京市区东部、东南部和西南部不同功能区土壤和绿化植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征,讨论了土壤和植物叶片中多环芳烃质量分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车流量较多的路边土壤PAHs质量分数很高,西城区北京杨叶片中PAHs质量分数较高;相同采样点的土壤与植物叶片中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20.
由土壤温度论微气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士壤中热量的来源全部直接取于太阳,其他土壤的微细热量来源均不计入,地面因有周期受热与周期冷却的现象,所以土壤中温度或热量的传播即有波动(Wave mo-tion),可称之为温度波(Temperature wave)或热波(Heat wave)。如土壤性质不同则此种热波在土壤中的传播,当因土质而有快慢,地面热量的度支,与地表气层的微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