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 毫秒
1.
中期天气预报是指5—10天左右的预报。近五十年来,各国对中期预报非常重视。早在本世纪的三十、四十年代,苏联有自然周期的中期预报方法,德国有大天气型、美国有天气型的中期预报方法,这三种方法都是以高空天气图上环流形势的分型为基础的。在四十年代,美国曾采用环流指数和环流指数循环的中期预报方法。这些方法的缺陷在于不能预报未来5  相似文献   

2.
集合预报产品释用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提出一种动力与统计相结合的集合预报产品的动力统计释用方法,该方法从大尺度大气动力学方程组出发,考虑中期旬尺度的大气环流特征,采用简单的斜压模式,推导出旬降水距平百分率与旬环流形势场的关系,从而建立了旬降水距平百分率预报方程,与相当正压的月降水距平百分率预报方程相比,更符合常规天气预报业务中对实际大气的动力学和天气学意义的考虑,试报结果表明,动力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旬尺度动力延伸集合预报产品的释用具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董伟  杨志东  应爽 《吉林气象》2009,(1):25-27,48
应用VB6.0软件编写“地市级客观化乡镇天气预报系统”,采用逐步线性回归方法建立各县(市、区)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气温和降水MOS预报方程,同县(市、区)乡镇采用同一套预报方程,对欧洲中心等多家数值预报产品进行释用和集成,得到客观化的乡镇天气预报,实现了利用大尺度环流背景下的数值预报产品,结合中尺度数值模式预报制作局部地区天气预报的一种方法;同时利用加密观测数据对乡镇预报进行检验,利用吉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MM5模式预报产品制作站点的逐时预报。本系统移植性好、操作简单、功能齐全,方便各地区台站使用。  相似文献   

4.
陆如华 《气象》1992,18(12):47-49
引言 数值预报及其产品应用是当代天气预报的主要手段。它的发展使业务天气预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以数值天气预报为主要手段,数值天气预报产品为基础,综合使用天气学、统计学、动力学、人工智能及人机对话等各种方法,研究和开展各种时空尺度的天气预报。发达国家的业务天气预报技术的发展历史已证明了这是当代天气预报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发展数值预报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其产品应用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根据欧亚地区大尺度环流调整,应用天气学原理对鄂尔多斯地区2007年9月26日-10月13日持续性阴雨天气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持续性阴雨天气与历史同期相比特点、距平百分率、几个主要大尺度天气系统的演变及中低纬度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影响,对今后中秋季节持续性降水天气的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叙述了用天气-统计学方法制作中长期亚洲范围内大气环流型预报的一种客观方案。本方案是以统计学方法划分自然天气季节和对每个自然天气季节内的候平均环流型进行分类为基础的,着重点在于强调以认识大气中的物理过程为基础来选择预报因子。本文的结果指出,用经验方法制作长期天气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对于暴雨的分析认为中尺度系统是造成暴雨的直接系统,但中分析在日常业务预报中难于实现。因此,深入分析发生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了解暴雨过程的若干天气学条件,提供预报线索,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本文从天气动力学角度分析了一九八○年汛期第一场暴雨,以求进一步认识汛期第一场暴雨发生的大尺度环流演变特点,影响系统,以及产生这场暴雨所具备的天气学条件。  相似文献   

8.
2004年我国重大灾害性天气和大尺度环流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EC数值预报客观分析场、实时观测资料和灾情统计资料,对2004年我国重大灾害性天气事件和环流形势特征进行了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华北、东北很多地区和南方发生季节连旱与大气环流异常密切相关,致洪暴雨、强雷暴和沙尘暴灾害性天气事件是在有利的环流形势下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把握好环流形势和影响天气系统演变特征,对于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率和减灾、防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近年长期数值天气预报滤波模式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郭裕福 《大气科学》1983,7(3):328-334
近年由于短期数值天气预报、大气环流研究以及数值模拟等方面的成功,激发了人们用动力学方法做长期天气预报的兴趣。美国Spar等和Caverly等用大气环流模式分别进行了一个月的积分试验,其中一些例子获得了成功。苏联Marchuk等也提出了一个长期数值天气预报的方法,并认为在简化条件下可用来做月到季的平均温度距平预报,但现在还未看到预报结果发表。因此,总的来看长期数值天气预报还处于试验阶段。  相似文献   

10.
长江、黄河流域暴雨预报着眼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天气学和动力学方法诊断研究大尺度环境场对暴雨过程中次天气尺度系统发生发展的影响及机理,并用T42L12全球谱模式及MM4中尺度模式,试验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暴雨过程中大尺度环流系统对次天气尺度系统发生的影响,从不同尺度相互作用出发对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的暴雨提出预报着眼点,供有关部门在业务预报中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期延伸天气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未来8—17 d中期预报方法短缺的现状,将数值预报产品与历史资料有效结合和应用,以天气学、统计学为基础,通过关键区相似预报等方法,研制出了一种通过计算环流相似和气候概率实现中期延伸预报的方法。结果表明:中期延伸天气预报方法能够反映未来天气演变和降水、气温的总体变化趋势。经过检验,认为可以应用于中期天气预报业务。  相似文献   

12.
车淑兰 《黑龙江气象》1994,(4):22-22,28
通过大~暴雨单站配套模式的研制与使用,认为利用天气学模式型和本站模式方法来预报大~暴雨,反映了大尺度与中小尺度的有机结合,是提高灾害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有利途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Micaps2.0常规天气资料、FY-2红外卫星云图、数值预报产品以及雷达回波资料进行分析,从大尺度环流特征、雷达回波特征等方面入手,对2009年7月8日绥化地区发生的区域性冰雹天气进行天气学诊断分析,找出区域性冰雹的预报着眼点,以提高冰雹天气的预报水平。  相似文献   

14.
环流统计相关作长期天气预报是目前气象台站主要方法之一。着眼于大气环流天气学方法,并用环流特征参数为因子作数学统计,这必须注意到,大气环流预报要求各环流系统之间相互配合,各天气系统之间作为一个整体对预报对象以作用,而数学方法则要求在计算时各因子之间尽可能相互独立、互不相关,若有几个因子(区域)互有相关,最好择取其一、实际上在同一时间(月、旬、候)天气图上,各天气系统之间(特  相似文献   

15.
2006年6—8月T213与ECMWF模式中期预报性能检验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鲍媛媛 《气象》2006,32(11):98-104
6—8月是我国高温干旱、暴雨洪涝等气象灾害最为严重的季节。该季节天气系统变化快,活动剧烈,天气预报难度大,最能考验数值预报模式的预报性能。为更好地应用T213模式中期预报产品,对2006年6—8月T213模式中期96小时数值预报产品进行了统计和天气学检验,并与ECMWF模式同类产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T213和ECMWF模式对中高纬度大型环流的调整、副高及850hPa温度等均有较好的预报能力,对台风路径也都有一定的预报能力,但T213模式台风移速预报过快,登陆偏早,而ECMWF模式预报相反。  相似文献   

16.
作物产量天气—统计预报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多年来,国外农作物产量预报方法的研究进展较快,并且已有不少国家开始了产量业务预报工作。就预报方法而言,目前多数国家仍以统计方法为主,但数学模拟预报方法也有了很大发展。此外,苏联、美国、日本等国还开始从大气环流特点,去探寻产量预报方法。最近,又发展了动力—统计预报方法和天气—统计预报方法。从天气预报方法的发展来看,今后也必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短期数值预报的发展,MOS和PPM方法及各种天气预报专家系统的广泛应用,似乎天气学不再具有重要作用了.这种论调在70年代的美国亦曾一度流行;然而如今,一些有见识的学者正在强调开展观测研究,一些新的天气学杂志正在涌现.从工作实践看,我国的天气学研究还需进一步加  相似文献   

18.
一、北半球大型环流演变过程及其规律在上一讲里,已明确指出:中期天气预报是指3天以上到一个月以内的预报,不过目前习惯上多指3至10天的预报.只所以如此定义和划分是以其中期环流形势和演变作为主要依据的.那么,何谓中期环流形势及其演变?中期环流形势的特点是什么?中期环流形势演变的具体过程如何?它们的规律性怎样?如何分析和把握中期环流形势,推断未来演变趋势,进而用天气学方法作出中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霜出现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成因和规律分析 ,确定出产生霜冻的天气学条件和影响系统关健区 ,在对各条件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上 ,利用 ECMWF和 T10 6数值预报产品 ,建立起一相对稳定的霜冻中、短期预报系统 ,制作霜冻预报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霜出现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成因和规律分析,确定出产生霜冰的天气学条件和影响系统关键区,在对各条件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利用ECMWF和T106数值预报产品,建立起一相对稳定的霜冻中、短期预报系统,制作霜冻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