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华北地台太古宙地壳生长机制与构造体制转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Sm-Nd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华北地台太古宙构造体制与地壳生长可分为二个发展阶段:2800Ma以前,地壳以幔源物质垂向增生为主;进入2800Ma以后,地壳物质开始进入地幔,并以水平运动为主要构造体制,反映板块构造机制在太古宙晚期地质演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辽北—吉南地区是中国典型的早前寒武纪大陆壳出露区之一,由花岗岩—绿岩带和高级变质区构成,赋存有丰富的Au、Cu、Zn、Fe矿产资源。单颗粒锆石UPb、40Ar/39Ar、SmNd和RbSr等时线年龄表明绿岩带形成时代为2700~2800Ma,三类同构造期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2555±35)Ma、(2515±4)Ma和2500~2400Ma。高级区表壳岩和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3018Ma和2950Ma。绿岩带同构造期和后构造期金矿床的成矿时代分别为2409~2475Ma和180~90Ma。本区早前寒武纪地壳可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地幔部分熔融直接添加而形成的初始地壳,另一类是先存地壳深熔或部分熔融的活化再造地壳。其造壳时代可划分为3500~3700Ma、3000Ma、2700~2900Ma和2500~2600Ma。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太古宙岩石同位素年龄及其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北京地区太古宙大漕-沙厂表壳岩系的麻粒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年龄,苇子峪TTG(A)-M-Me杂岩中表壳岩系的高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年龄,以及两个单元中的早期TTG质岩成岩年龄均为2650Ma左右,推测表岩成岩时人代为中太古代晚期,四合堂表壳岩系的低角闪岩相区域变质作用年龄和该单元内太古宙TTG质岩的成岩时代约为2539Ma至2580.7Ma推测表壳岩系成岩时国新太古代早期(2650~2800Ma)阳坡  相似文献   

4.
华南存在老于30亿年的太古宙地壳基底郑永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合肥230026)关键词华南,太古宙,地壳基底高励总结了迄今所报道的世界上最老的地球矿物年龄[1],其中最大年龄值可达4276±6Ma,系Compston和Pidseon应...  相似文献   

5.
东北巴西博尔博雷玛省地质构造发育背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北巴西大部分属于博尔博雷玛省(Borborema)。全省可划分三个构造域,在克拉通化期间经历了三个主要构造热事件,2600Ma(太古宙),2000Ma)古元古或外亚马孙)和700Ma到550Ma的巴西利亚事件。古老的太古宙片麻岩构造窗分布较广泛,它主要是由高级再造的灰色片麻岩组成,受剪切带所限,多形成穹窿或半穹窿状,元古宙地质大多出露太古宙基底之间的片岩带区,晚元古巴西利亚运动期间,博尔博雷玛地  相似文献   

6.
吉林南部太古代花岗岩Sm—Nd,Rb—Sr同位素年龄测定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吴福元  葛文春 《岩石学报》1997,13(4):499-506
吉林南部太古代花岗质岩石经同位素年龄测定,英云闪长质片麻岩类的Rb-Sr全岩等时年龄为2417±121Ma,Sm-Nd全岩等时年龄为2416±127Ma,模式年龄为2840Ma;辉石花岗岩类的Rb-Sr全岩等时年龄为2346±232Ma,Sm-Nd全岩等时年龄为2440±159Ma,模式年龄为2780Ma。反映这些岩石都是在太古宙晚期形成的,并且是在较短的时间间隔内完成的,其模式年龄与华北地台太古宙主体地壳的形成时代一致。  相似文献   

7.
阜平(超)群是华北克拉通中段变质基底的代表性“地层”。阜平柳树黑云斜长片麻岩常规微量锆石U-pb法(2800-150^+230)Ma的年龄,既是阜平(超)群底部可能为中太古代、也是华北克拉通变质基底为一统太古宙的主要年龄依据。然而,阜平(超)群传统的地层、年龄和性质一直不断地受到后续研究者质疑,现已为许多文献证实不是有序的群级地层而是中-下地壳性质的杂岩。阜平杂岩种类繁多,除了一些学者提出的构造成  相似文献   

8.
各时期初生上地壳平均化学成分是根据化学分析、地质图、地层剖面和同位素年龄估算的。太古宙上地壳的深成岩/表壳岩比值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5Ga前的一种不同模式的地壳形成作用。后太古宙绿岩序列的长英质火山岩和杂砂岩增加,太古宙一元古宙(Ar/Pt)界线处科马提岩的含量几乎降到零,而显生宙的安山岩含量增加。与古太古代相比,新太古代及后太古宙的上地壳亏损Mg、Cr、Ni及Co,且后太古宙上地壳富集L  相似文献   

9.
华北地块自太古宙形成统一的克拉通之后,于元古宙时期进入伸展张裂构造演化阶段。在华北地块南部,由于地幔物质运动的不均匀性和地幔柱上涌,发生南北向伸展运动,继之形成熊耳裂陷盆地,伴随岩浆侵入-火山喷发活动,产生板内熊耳群火山岩系。在熊耳裂陷盆地中,基底是起伏不平的,呈现出盆-岭构造景观。熊耳群火山岩系由拉斑-钙碱和钙碱-碱性两个岩石系列组成。晚期碱性岩浆活动形成的正长岩和石英二长岩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750±65)Ma和(1731±29)Ma,确定熊耳群上限年龄约为1700Ma。参照中条山区西阳河群下部许山组中锆石U-Pb年龄,熊耳群下限年龄约为1850Ma  相似文献   

10.
华南火成岩中捕获锆石的早元古代——太古宙U—Pb年龄信息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甘晓春  赵风清 《地球化学》1996,25(2):112-120
本文以火成岩中捕获锆石为测年对象,用单颗粒锆石U-Pb稀释法,对华南地区扬子地块南部和华夏地块进行了比较广泛系统的取样和测年工作。测年结果表明,华南地区火成岩中普遍存在早元古代-太古宙的捕获锆石,最大年龄达3.1Ga,表明华南地壳深部在较大范围内存在早元古代-太古宙的地壳再循环物质,华南大陆地壳可能最初形成于3.1Ga之前,根据捕获锆石年龄信息,华南早元古代之前大陆地壳生长生长集中于 ̄3.1Ga,  相似文献   

11.
过铝花岗岩的成因类型与构造环境研究综述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概述了过铝花岗岩类的成因类型及形成的构造背景,特别介绍了过铝花岗岩岩浆的来源及其鉴别标志,指出过铝花岗岩岩浆按物质来源可分为壳源、幔源和壳幔混源三种类型,是地壳、地幔以及地壳物质与地幔物质相互混合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各种不同类型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地壳源与地幔源之间的连续谱系,并简要介绍CPG和MPG两种主要过铝花岗岩的成因机制。提出了过铝花岗岩形成环境的综合判别准则,指出过铝花岗岩不仅要以形成于碰撞造山过程中的挤压性构造环境,而且可以形成于与岩石圈伸展作用相关的张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12.
随着板块构造学说的兴起和发展,对大洋地区构造活动、地热及地壳-上地幔结构之间的关系已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在大陆地区,由于其构造发展历史的复杂性,对这种关系的认识还远没有大洋区那样系统和清晰。但近二十年来,大陆地区各种地球物理资料的大量积累已为进行这种研究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A synthesis of the heat-flow data for Romania enabled a study of the thermal regim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to be made. This showed lateral thermal differences between various tectonic units. The thermal structure of the crust and upper mantle appears to be mainly the result of mantle convection and plate interaction in the studied area.  相似文献   

14.
Through recent study,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 north-south-trending Kangding-Honghe tectonic belt is not a marginal uplift zone of the Yangtze Platform but a Tethyan-type collisional tectonic belt of which the crust-upper mantle can be structurally divided into three layers. The upper layer is the brittle upper crust, dominated by overthrusting and imbrication; the middle layer is the plastic lower crust and part of the upper mantle, represented by compression and shortening; and the lower layer is the upper mantle, probably belonging to the Yangtze Platform in light of the thickness of the lithosphere.  相似文献   

15.
板块汇聚边缘的陆壳厚度变化与构造和岩浆过程的动态相互作用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也是对深部地球动力学背景的直接响应。西拉木伦构造带是中亚造山带东部重要的汇聚板块边界,查明其浅部构造变形及深部动力学过程对于理解中亚造山带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野外地质工作查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西拉木伦构造带的上地壳发育一系列北东向、轴面向南东倾的宽缓褶皱以及向南东逆冲的断层,变形样式属于薄皮构造,显示出由北西向南东挤压的单向构造应力背景,平衡剖面恢复显示此时期构造变形造成地表~30%的缩短以及~4km的浅部地壳增厚。利用林西地区火成岩全岩La/Yb比值和锆石Eu/Eu*参数构建的年龄-地壳厚度曲线揭示,二叠纪早-中期地壳厚度从49km连续减薄到33km,反映此时期整体处于伸展环境。二叠纪晚期至三叠纪初期,地壳厚度增加了~15km,峰值厚度达~48km,这个迅速的地壳增厚过程可能是岩浆作用导致的地壳垂向增生和构造作用产生的造山带物质堆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根据构造带同汇聚期岩浆岩面积和地壳厚度估算造山作用形成了~11%的新生陆壳。同时,两个时期的深部壳幔相互作用方式也有不同,二叠纪早期西拉木伦构造带火成岩锆石的εHf(t)值相对较高(6.1~19.9;均值10.1),δ^(18 )O值较分散(5.1‰~8.3‰),指示岩浆在形成过程中有幔源物质的加入,示踪了林西地区深部与软流圈上涌有关的伸展过程;而晚二叠世至三叠纪初期花岗岩锆石εHf(t)值相对下降(-1.1~17.2;均值9.3),δ^(18 )O值仍高于幔源值(>5.9‰),揭示同源地幔岩浆的持续重融改造过程。综合沉积环境、地壳厚度变化、岩浆岩同位素变化、地壳增生量及地表单向构造应力背景等特征,本文提出西拉木伦构造带可能经历了地幔俯冲;而早-中二叠世的软流圈上涌和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下地壳及岩石圈地幔密度增大,可能是发生地幔俯冲的深部地球动力学原因。  相似文献   

16.
广西地处华南地块、印支地块与西太平洋板块的汇合部位,因特殊的构造部位,广西区内大地构造单元归属、构造单元边界等许多基础地质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自新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运动对岩石圈的改造,广西地壳与上地幔在地震波速度及温度结构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应用卫星重、磁异常数据以及区域重力和航磁资料对广西地区岩石圈密度和磁化率结构及其与上地壳构造的关系开展了研究,结果显示广西地区地壳密度和上地壳磁性结构与现今地表构造较为契合,但下地壳密度结构与上地幔存在不连续现象;此外,岩石圈磁化率结构指示中下地壳存在不同范围和程度的解耦.对广西岩石圈密度与磁性结构的解读认为,在中生代以来岩石圈被大规模改造的背景下,幔源物质上侵至上地壳的规模和范围都有限,这可能是整个广西地区上地幔结构与地壳构造不对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李荫槐 《地质科学》1984,(2):127-138
青藏高原是地球上最高大和最雄伟的年青隆起区。对于它的形成和演化机制,一直是国内外地质和地球物理学者注意的问题之一。 近十年来,人们认为青藏高原的形成是由于相距千里之遥的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并与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然而,根据作者对喀喇昆仑和喜马拉雅等地的野外考察及其深部地球物理资料的研究,提出青藏高原原来是一个统一的前震旦纪陆壳区,后经震旦纪以来多次的拉开和挤压碰撞而形成的新观点。这种拉开和挤压的运动方式,是深部鳗隆和慢拗的分异作用引起的。  相似文献   

18.
滇西新构造运动时期陆内伸展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颜丹平  赵其强 《现代地质》1993,7(3):303-311
上新世一第四纪为滇西的新构造运动时期,代表了本区喜马拉雅造山期后的伸展作用时间,除形成区域性的角度不整合外,还形成了一系列小规模的转换拉张盆地,并产生大规模玄武岩浆喷发。洱源—遮放地震深度-速度剖面的P波速度,显示本区岩石圈具4层结构,即上部壳层、韧性壳层、下部固态壳层和地幔岩石圈。各层对比表明,地幔隆起导致热隆伸展作用及热流上涌,并在壳幔界面产生局部混熔,下部壳层发生区域深变质作用;韧性壳层产生强烈纯剪流动,上部壳层则以脆性—脆韧性走滑断层及层圈式滑脱被动地调整;地壳均衡作用不断地调整地幔隆起与地壳厚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大别造山带构造超压形成的碰撞力学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大别山构造超压形成的点碰撞模型,简要分析了大陆碰撞带构造运动引起的粘性介质中粘性应力和平均应力随岩石物性的变化规律。探讨了构造压力对超高压的贡献及对成岩深度的重要意义。研究表明:构造运动引起的岩石圈中的附加压力可能与静岩压力有相同的数量级,大陆造山带两陆块不规则边界的碰撞会引起局部应力集中,产生较大的构造压力,岩石介质的流变学分析表明,在相同外力作用下,岩石圈上部的高粘度性质决定了其在构造活动期间增温效果显著,但增压效果有限;而粘性较低的岩石圈下部则增压效果明显,为此,在下地壳与上地幔之间的低粘度带内有可能发生超高压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和破坏机理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基于岩石学、岩石地球的化学分析研究突出强调深部过程的重要性。前人提出了两种重要模式:包括以拆沉作用为代表的top-down tectonics模型和以热-机械侵蚀与化学侵蚀,或地幔置换、交代作用的bottom-up tectonics模型。然而,对于这两种模式而言尚存在许多无法合理解释的问题,比如在此深部过程中,区域性岩石圈伸展有多大的贡献?地壳伸展构造是作为深部过程的响应,还是同为岩石圈伸展的产物?本文基于早白垩世东亚地区(尤其是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区)伸展构造与岩浆活动的综合分析,揭示出华北克拉通东部不同地区伸展构造变形与岩浆活动之间的时、空和成因关系有一定的差异。但整体上看,岩石圈伸展起着主导作用,控制着岩浆上侵和就位,在拆离断层下盘侵入形成各种规模的花岗质为主的侵入体,或于上盘喷发形成火山-沉积岩盆地。在伸展构造发育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伸展早期、伸展期及伸展期后的岩浆活动。岩浆活动的强度及岩浆源区特点有显著的时空变化。一方面,在同一地区不同演化阶段其源区有很大的差异。表现为主体上是早期以古老下地壳源为主,随着壳/幔伸展作用演化,逐渐向混合源或独立幔源的演化。同时,不同地区岩浆源区的变化规律也显著不同。以胶辽地区为例,胶东整体上是壳幔混合源区对于岩浆演化有重要贡献;而辽东地区具有显著的源区演化特点:从剪切早期古老下地壳源区为主,并伴有幔源物质加入,剪切期古老下地壳为主,到剪切晚期和剪切期后以新生下地壳为主。本文认为岩石圈伸展的壳/幔拆离模型(Parallel Extension Tectonics),可以合理地解释华北克拉通及邻区早白垩世构造-岩浆活动性。在该模型中,遭受伸展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发生壳-幔拆离作用。在岩石圈伸展作用期间,地壳层次的拆离作用与岩石圈地幔层次上的拆离作用可以是耦合的或者是解耦的,从而导致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过程中在地壳尺度上的拆离作用与变质核杂岩的剥露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同岩浆活动型伸展(C型:Co-magmatism mode extension)、无岩浆活动型伸展(A型:Amagmatism mode extension)和多阶段混合型(M型:Multi-mode exten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