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洋环境工程地质学是根据人类为协调其海洋工程活动与自然地质环境的迫切需要,在广泛的海洋工程地质和海洋环境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的,论述了海洋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对象,研究内容、范围、学科基本框架,以及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工程地质系统、相、效应与灾害和环境地质工程等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海南岛南部三亚湾海岸海洋和东部铜鼓岭海岸海洋环境的调查和研究,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海岸海洋环境的深刻影响.结果表明,海南岛三亚湾岸段处于中等开发状态,存在生活污水排放和城市建筑违规等环境问题;东部铜鼓岭岸段处于初级开发状态,环境问题主要是养殖排污.人类活动对海岸海洋环境带来负面效应的同时,也在充分利用海岸海洋资源.因此,根据海岸海洋环境特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减少人类活动对海岸海洋环境的负面影响,扩大人类活动对海岸海洋环境的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3.
《海洋信息》2021,36(2)
随着近年来各类海洋环境问题对人类经济、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海洋环境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在介绍海洋环境安全和大数据技术发展背景的基础上,研究了海洋环境安全的内涵与外延,总结海洋环境安全大数据的内涵与特征,并分析研究大数据技术在海洋环境安全领域应用,让"大数据"在"海洋环境安全"领域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4.
海洋环境监测的基本目的是全面、及时、准确掌握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影响的水平、效应及趋势。海洋环境监测是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海洋环境监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检验海洋环境政策效果的标尺,为政府制定海洋环境政策提供依据;二是政府  相似文献   

5.
海洋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环境之一,但近年世界各海域的污染事故频繁,向人类敲响了警钟。结合我国海洋环境现状,综合阐述了海洋污染的类型、特点、影响及其防治等方面的问题,以期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海洋环境的意识。  相似文献   

6.
工业革命以后,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伴随而来的是对环境的系列破坏,作为地球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环境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海洋环境一旦遭受破坏,往往影响多个国家,相关的争端解决问题便凸显出来,在这方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发挥了积极而深远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海洋、海洋经济与人类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和理解海洋,对规划海洋经济是有参考价值的。从海洋资源的分类、储量与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环境与可持续性发展的辩证关系,阐述了海洋、海洋经济与人类未来的关系。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是维护人类生存的需要,是全人类共同的义务与责任。  相似文献   

8.
21世纪中国面临的海洋环境问题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环境污染是20世纪下半叶困扰人类的难题之一,也是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首次将环境作为影响人类生存的问题,提到各国政府的面前。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将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海洋环境的保护和保全作为重要的行动领域之一。1996年国家海洋局发布并执行了《中国海洋对世纪议程》及《中国海洋ZI世纪行动计划》。在已建的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基础上,加强了与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相关的科学调查研究,开展了海洋污染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9.
染病的海牛     
苏光陆 《海洋世界》2005,(12):38-40
2005年10月底正值禽流感再次向人类发威之际,美国科学家又发现佛罗里达的一头海牛染上了乳头瘤病毒。因为海牛是对海洋环境起平衡作用的濒危动物,又是人类保护生态系统的晴雨表,所以海牛的命运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0.
桂静 《海洋信息》2005,(1):23-25
本文认为,海岛符合物权客体的特征,对其管理可以适用民法物权制度。此外,海洋环境资源有其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其他非经济价值。但是,由于人类长期以来对海洋环境资源认识上的失衡,即只注重其经济价值而忽视其生态属性,表现在法律上则存在滞后现象。海岛立法应以民法与环境法法律规范并重,在不放弃民法研究的同时,还应当认识到海洋环境资源的另一个属性即生态价值,在当前形势下也不容忽视,亦应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也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主要空间。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所关注的只是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却忽视了对海洋环境的保护,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源源不断地排入海洋,不仅严重污染了海洋环境,破坏了海洋生态平衡,而且对人类的健康,甚至人类的生命财产也已构成了极大威胁。  相似文献   

12.
《海洋世界》2008,(3):6-6
海洋覆盖地球表面70%以上,长期以来被认为是生命的摇篮。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影响加剧,海洋环境破坏问题越发受到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13.
水下信息感知是指水下系统通过声、光、磁、电等传感器接收海洋环境和目标信号,经过信号处理,获得海洋环境和目标特征信息的过程。由于声波能在海洋中远距离传播,水下声场信息感知受到格外重视。水下信息感知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大范围海洋水下监测系统,通过信息感知,掌握海洋环境变化的规律, 建设透明海洋,为人类开发利用海洋服务。  相似文献   

14.
海上溢油与治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世界海洋石油工业和海上石油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海上溢油及其对海洋环境的污染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大难题。目前,许多沿海国家都在开展与海上溢油有关的研究,发展溢油治理技术和设备,建立溢油应急反应系统。本文简要介绍了重大溢油事件及溢油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同时介绍了海上溢油的治理技术、部分国家的研究情况和溢油应急反应队伍的建设情况。最后,就我国的海上溢油防治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5.
箱式超大型浮体在非均匀海洋环境下的水弹性试验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超大型浮体(Very Large foating Structure,VLFS)作为人类开发海洋的前沿基地,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海洋工程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由于超大型浮体覆盖的面积比普通的船舶和海洋结构物要大很多,其首尾两端所处的海洋环境可能有显著的差异,因此必须考虑非均匀海洋环境对其水弹性性能的影响。介绍了国内首次进行的箱式超大型浮体在非均匀海洋环境中的水弹性试验,对非均匀海洋环境、超大型浮体的水弹性性能以及两者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海洋环境管理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海洋环境所具有的自然特征和经济属性出发,论述了政府管理海洋环境的必要性,并根据政府自身的优势,论证了政府管理海洋环境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政府管理海洋环境需要把握的尺度。  相似文献   

17.
《海洋信息》2021,36(1)
海洋环境数据是人类认识海洋和开发利用海洋的重要战略资源。通过深入调研准确把握国外主要海洋国家、海洋领域国际组织/计划、国内海洋主管部门及相关涉海部门、沿海地方省市和地区,以及涉海企业等海洋环境数据公开发布的现状和趋势,从公开发布的数据类型、来源渠道、精度频率、获取方式等方面,重点对国内外公开发布的海洋温盐、海流、水位和海洋环境信息产品进行对比分析,深入剖析了我国海洋环境数据公开发布存在的不足,研究提出相关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陈波 《海洋信息》1997,(5):26-27
海洋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世界许多沿海国家把它列入当今海洋科学研究重点之一。我国对海洋环境极为重视,1982年8月,国家颁布《海洋环境保护法》,到了90年代,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内共制定了近十项有关海洋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内容已包括海洋石油勘探开发以及海洋倾废、船舶、拆船、陆源、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等污染防止的各个方面,并建立了海洋环境监测、监视机构,实施有效的保护办法,涉及海洋环境的开发活动正朝着规范、有序展开,海洋环境保护工作走上了法制轨道。但沿海各省市的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由于起步不一,故发展很不平衡。那么,广西海洋环境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通过分析当前海洋环境教育的现状,提出高校在社区开展的海洋环境教育中应包括海洋权益教育、资源、海洋自然灾害教育、海洋有毒生物教育以及可持续发展教育等内容。在实施的同时,要注重运用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采取各种社区海洋环境教育形式,通过在社区墙报栏开展公民的海洋环境教育、举办海洋知识讲座、海洋生物标本展览以及利用寒暑假举办社区的中小学生夏令营等形式来开展海洋环境教育,营造浓厚的海洋环境教育氛围,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利用媒体的作用,介绍和宣传社区海洋环境教育活动等建议,以达到进一步完善社区环境教育,寻求把海洋环境教育融入当前的社区环境教育中的途径,达到普及海洋环境知识和增强人们海洋意识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随着海洋开发和利用的不断深化,海洋环境问题日益恶化,海洋溢油、有害赤潮、海岸侵蚀、海平面上升等环境风险不断加剧,严重威胁着海洋生态安全,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文章选取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危害较大的海洋环境风险,详细分析了我国海洋环境风险现状及其发展态势,并从环境监测和风险控制两方面深入探讨了我国海洋环境监测与风险管控能力的发展现状。通过与国家需求相比较,提出我国海洋环境监测与风险控制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明确未来我国海洋环境监控与风险控制的重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