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豆俗称黄豆,属豆科喜温短日照作物。在我县栽培历史较长,但主要是间套种植,复种大豆还在试种阶段。充分利用麦茬剩余光热水资源,在适宜地区复种大豆有许多好处。大豆是中耕作物,有利于清除杂草和熟化土壤,同时由于豆科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和凋落物多,肥地效应明显,是用地养地的好前茬。大豆含有极  相似文献   

2.
唐守顺 《气象》1984,10(1):20-24
淮北是安徽省大豆的主要产区,也是黄淮流域大豆的重要产区之一。本区大豆栽培历史悠久,长期以来,淮北人民一直把大豆作为用地养地的作物,大豆、小麦轮作成为一种传统的种植制度。六十年代以来,本区大豆常年种植面积在900万亩上下,占全省大豆面积的90%,其中95%以上是麦茬大豆,只有在灵璧、肖县、泗县一带有少量的麦套大豆。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气候变化对大豆生育期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河南省林州市和泛区农业气象观测站1993—2013年及正阳县农业气象观测站1993—2008年的大豆生育期观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标准化处理和通径分析等方法分析河南省气候变化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表明:河南省大豆播种期有逐渐提前的趋势,全生育期日数和各生育期间隔日数有增加的趋势;从北到南,播种期、出苗期和开花期逐渐提前,成熟期有所延长;大豆生育期日数有延长的趋势,南部的趋势比北部的明显。从北到南,各生育期同期降水量增多的趋势逐渐明显,日照时数减少的趋势逐渐减弱,平均气温增长的趋势逐渐减弱。河南省北部地区日照时数和平均气温的变化对大豆生育期有较大的影响,中部地区降水量和平均气温的变化对大豆生育期有较大的影响,南部地区平均气温是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呼伦贝尔市农牧交错带农业种植结构的实质,利用贝叶斯准则及该区气象资料,主要作物大豆、玉米和小麦的种植面积及产量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该区种植作物的经济效益大小排序为:大豆>玉米>小麦;②如果预报有干旱发生,则作物种植比例大小排序为:玉米>大豆>小麦;如果预报有洪涝或低温冷害发生,则作物种植比例大小排序为:大豆>玉米>小麦;③设计了两种在干旱气候年型下的作物种植比例最优方案,产值可分别增加3%和5%以上。  相似文献   

5.
对大豆的5种密植方式的生育状况及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密度下,宽台密植的3种处理比其它处理方法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和光照强度有明显的增加,改善了大豆冠层中、下部的透光性能,提高了大豆产量。建议宽台密植可在三江平原大面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未来气候变化对鲁南地区春大豆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桂林  连加胜  谢考现 《气象科技》1998,(3):63-封底,16
文章采用春大豆生产潜力的宏观动态模拟模型,对山东省鲁南地区春大豆的生产潜力进行估算,并分析了在未来气候条件下,大豆生产潜力的变化情况。文章除了考虑温度、降水、CO2等因子之外,还考虑了紫外线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综合研究状况表明:在未来气候条件下,山东省鲁南地区春大豆的生产潜力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朱桂林  谢考现 《气象科技》1998,(3):63-64,F003
文章采用春大豆生产潜力的宏观动态模拟模型,对山东省鲁南地区春大豆的生产潜力进行估算,并分析了在未来气候条件下,大豆生产力的变化情况,文章除了考虑温度、降水、CO2等因子之外,还考虑了紫外线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综合研究状况表明,在未来气候条件下,山东省鲁南地区春大豆的生产潜力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高温干旱的吐鲁番盆地,大田复播大豆被视为“禁区”.吐鲁番农业气象试验站通过大豆播种配套技术的研究和立体式栽培格式的研究,既解决了大豆出苗难的问题又迎合了大豆的生育习性,终于获得了在高温干旱地区复播大豆及间作丰产的成功.  相似文献   

9.
大豆株高与气象条件和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分析发现,大豆株高与产量和气象条件有密切的关系。株高每增加1cm,每亩可增产1.2kg,株高达到80cm,大豆才能丰产.降雨是影响株高的主要因子,气温是影响株高的次要因子.在大豆生长期(6~8月),对降水和气温的要求也不同.  相似文献   

10.
干旱是黑龙江省农业生产中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影响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利用1981—2017年黑龙江省32个农业气象观测站土壤水分资料和26个站大豆生育期资料,采用中国气象局2018年发布的气象行业大豆干旱等级中大豆干旱指标,分析黑龙江省5个区域大豆各生育期干旱发生频率、强度和干旱风险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黑龙江大豆干旱风险进行评估与分区。结果表明:大豆轻旱发生频率高于重旱和特旱,西区为干旱多发区域,中区次之,其他区域相对少发;中区干旱发生强度最高,西区次之,北区最低,东区、北区和中区大豆三真叶至鼓粒期干旱发生强度高于前期和后期,而西区和南区在大豆鼓粒至成熟期干旱发生强度高于前期;西区干旱风险最高,中区次之,北区最低,大豆开花-结荚期干旱风险最高,播种-出苗期最低,干旱中等以上风险区域集中在松嫩平原西部和三江平原西南部,其他大部地区为次低或低风险区。  相似文献   

11.
《气象科技》1976,(2):17-17
农谚有“夜雨不收大豆”之说,我们于1968年对此谚语进行了研究。重点放在“夜雨”二字上。第一步是观察大豆的开花时间。我们用了20个昼夜坚持夜间观测,发现大豆是晚上开花,夜间散粉,所以要在散花期遇到暴雨就不能良好地传粉,影响结实,造成减产。第二步是分析大豆播种的时间问题。农谚说:“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前后播种的大豆一般在7月底开花结实,而7月底正是雨水最多的时候,因此开花散粉受到影响,结荚少,产量低。  相似文献   

12.
1980-2008年黑龙江省气候变暖及其对大豆种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黑龙江省10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0-2008年地面观测田平行观测资料和逐日气象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M-K检测和统计回归等方法,分析研究区表征气候变暖的主要气候要素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气候变暖对大豆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2008年,研究区气候出现明显变暖趋势,年平均气温升高,热量增加,无霜期延长,且区域间存在差异,南部地区热量资源增加显著。大豆百粒重随9月平均气温的升高而增加,却随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而下降,表明秋季增温对大豆产量有正效应,而年平均气温的升高对大豆产量存在负作用。气候变暖对大豆生产的影响是利弊兼存,在调整种植布局时应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3.
揭示春大豆后期干旱对产量形成的影响规律,为开展夏秋干旱评估和抗旱灌溉提供科学依据。于2017年和2018年在吉林省中部开展大豆鼓粒—成熟期农田水分控制试验,设7个土壤水分处理和1个自然雨养处理,观测土壤湿度、结荚率、空秕荚率、百粒重及产量。采用回归方法分析土壤湿度对大豆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田间持水量以下,大豆粒重和产量与鼓粒—成熟期间耕层土壤水分线性正相关,结荚数和空秕荚率与土壤水分呈二次函数关系。鼓粒—成熟期间0—30 cm土层土壤湿度每下降1个百分点,大豆结荚数和有效荚数分别下降3.1和3.7个百分点,相对百粒重和相对单产分别下降0.8和1.5个百分点,空秕荚率上升9.3个百分点。大豆鼓粒—成熟期比较喜水,但也有较强的耐旱能力,土壤湿度22%—23%之间大豆荚数多、空秕荚少、籽粒重、产量高。大豆鼓粒—成熟期轻旱、中旱、重旱和特旱的土壤相对湿度指标分别为66%—75%、57%—65%、50%—56%和50%以下,对应的减产率分别为5%—10%、11%—15%、16%—20%和20%以上。与以往指标比较,本试验重旱、特旱指标明显大于凋萎湿度,更符合大豆水分生理规律,可用于春大豆鼓粒—成熟期干旱影响定量评估。  相似文献   

14.
CO_2浓度倍增对大豆叶片和总生物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利用OTC-1型开顶式气室中进行的CO_2浓度倍增对大豆影响的试验资料,详细分析了当大气中CO_2浓度倍增时,对大豆叶片和总生物量的影响情况,并对大豆总生物量的时间动态变化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当大气中CO_2浓度倍增时,大豆全生育期将缩短,3叶和分枝的DVS值变大,而结荚和鼓粒的DVS值变小;总生物量和绿叶重增加显著,但在同一个DVS值时,绿叶率(GR)、黄叶率(YR)的差异不明显;大豆的总生物量变化均遵循自然增长曲线,且处理和对照有极好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总生物量的积温当量提高,并且使大豆总生物量的最大积温当量出现的时间推迟,有利于植株积累更多的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15.
以东北春大豆为研究对象,分早熟、中熟和晚熟3类熟型构建东北春大豆气候区划指标。利用基于模糊数学的区划指标隶属度函数和作物反应函数两种气候适宜度评价方法,结合精细化插值(Anusplin插值)后的东北地区1990—2019年气象数据,从时间、空间(1 km×1 km农田)和熟型开展东北春大豆精细化气候区划。结果表明:8月平均温度、5—9月累积降水量和7月累积日照时数是影响春大豆相对气象产量的主要气象要素。分熟型的气候区划结果在表达春大豆单产分布和产量稳定性方面优于不分熟型。根据气候适宜度和减产率的定量关系将适宜度评价结果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不适宜4个等级,其中东北地区最适宜春大豆种植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松嫩平原的北部和三江平原中南部。随着气候变暖,适宜春大豆种植区域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扩大。  相似文献   

16.
大豆是喜温作物,生长后期对温度特别敏感.研究表明:秋季当温度降至10-12℃以下时,对大豆籽粒成熟影响很大. 以石河子地区为例,绝大多数年份复播大豆能正常成熟,但也有的年份,由于冷空气入侵较早,≥10℃的终日提前出现,使大豆的籽粒形成后期处于10℃以下的低温环境中.从植株的外部形态上虽然很难看出有什么明显的受害症状,但实质上已受害.这种低温可称之为延迟性低温冷害.笔者通过分  相似文献   

17.
气象要素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2001-2009年大豆田间试验观测数据,利用相关和通径分析揭示了大豆不同发育期的气象因子和生物因子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发育期的气象要素对大豆产量影响效果不同,其中开花-结荚期的平均气温与大豆产量相关性最大,为0.90,其次为播种-出苗期的降水,相关系数为0.71,结荚-鼓粒期的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分枝期的生物量和开花期的叶面积对大豆产量具有一定影响(r>0.5)。通径分析显示具有显著直接作用的因子是开花期的叶面积,不同发育期的气温与降水主要通过对生物量和叶面积的间接作用来影响大豆产量,结荚-鼓粒期的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对产量具有较大的直接作用。耦合气象因子与生物因子建立大豆产量回归模拟方程,能够较好解释大豆产量(R2=0.99)。  相似文献   

18.
1985—2005年锦州地区大豆物候期变化及气候响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利用1985—2005年锦州大豆物候期及同期气象资料,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大豆物候期的气候响应。结果表明:大豆生长期的长短主要受积温和降水的影响,出苗期主要受积温和日照的影响。积温、降水和日照在大豆不同物候期内的作用不同,三叶期和成熟期是积温、日照和降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枝期主要是受积温和日照的影响,开花和结荚期主要是受累计积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1引言大豆是克东县主栽品种,年播种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0%以上。近几年来,对大豆的栽培技术投入增加,科学技术普及率已到千家万户,生产措施不断完善,新品种逐年引进,产量一年高于一年,已成为克东县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但受气象条件的影响,尤其是年际的热量、降水变化较大,大豆的产量高低相差较大。通过对大豆在不同地块生长发育的全过程进行观测,在诸多的气象要素中,降水、热量等气象条件对大豆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积温不断升高,有效积温不断增加,大豆产量明显增长。但是,7月份出现旱涝现象对大豆产量影响非常明显。2热量条件对大豆的…  相似文献   

20.
我区兴安盟和呼伦贝尔盟东南部是春大豆主要产区,由于受当地气象条件的影响,大豆产量很不稳定。鼓粒期是大豆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为此对其受水、热、光等气象条件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测定表明,鼓粒期的时间对大豆子粒干重和含水量呈正相关,鼓粒期的长短与降水密切相关,同时日温差、光照强度都能影响大豆产量和含油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