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天气现象霜形成的有利条件和观测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多年的地面气象观测经验和资料统计分析,对有利于形成天气现象"霜"的天气条件及观测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出一些冬季观测霜的技巧。当测站受寒潮或强冷空气影响时,过程中期(云层消散1-2 d后)最易出现霜;一般情况下,干枯的草面上比生长着的草面上更易形成霜;背风处比迎风处易形成霜。观测时要重点查看背风处及低洼处的草面,尤其是干草面是否有霜形成;夜间可用手电筒照看草面,若有霜,草面上会有一些闪闪发亮的现象,再用手触摸草面,会有一种发硬的感觉。天亮后至日出前,要全面查看一遍观测场及视区内的近地物体上是否有霜,以避免日出后轻霜快速融化而漏记录霜。  相似文献   

2.
梁玉霞 《四川气象》1999,9(3):61-62
在气象学理论上,霜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天气现象。它是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是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其形成条件要求地面和近地面物体冷却到0℃以下,且在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容易形成。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我市各测站均存在),有时地面最低温度略高于0℃也出现了霜。甚至于有时天气现象记录中有霜时当日时面最低温度达1℃或略高于1℃。这似乎与气象学理论发生了矛盾。为得到明确的解释,本人查找了近几年来全市各测站冬季各月的地面观测记录。经过认真分析、判断,初步认为(在排除人为读数误差的…  相似文献   

3.
龚慕涛 《气象》1987,13(12):41-41
1987年第3期《气象》的台站园地栏,就启东站1988年11月4日最低气温6°0℃、地面最低温度4.9℃出现霜现象,发表了卫浩天等读者来信和张之锜解答的文章,从关于霜的形成与地面物体属性的关系,论述了地面最低温度高于0℃的情况下,在覆盖观测场的干草束上有霜形成是可能的。 笔者并非认为在地面最低温度高于0℃就不能出现霜,而是在地面最低气温4.9℃和成霜条件差  相似文献   

4.
是记霜还是记露我站是3次观测站,夜间不守班。在春末晴朗的日子里,常有这样一种情况:夜间地面最低温度低于0℃,08h观测时只有露。有些同志认为,夜间最低温度低于0℃,08h有露,夜间必有霜,08h的露是太阳出来后霜融化而成。因此,按规定不记露,只在夜间...  相似文献   

5.
早晨.在观测场内个别干草上有霜,而观测场内大部分草坪上、观测场周围的菜叶上及测站四周的麦苗上却不见霜,只见露.当日地面最低温度在1℃以上.这时观测场内个别干草上的霜是否应记录呢?我站有的同志认为,只要看到霜.不论在哪里看到或者范围大小均应记录。但我认为观测场内个别干草上的霜不应记录。原因是:《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上明确规定.  相似文献   

6.
通河县连续3天出现霜、这几天的气温、地温都高于0℃,霜一般都凝结在较干的植物面或物质上,这种现象很少见。有人认为,有冰晶结构出现就应记录霜,有人认为既然地面最低温度高于0℃,就不应记霜,究竟怎样记录正确呢?气象学定义: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冰气在地面或地物上直接凝华而成的冰晶,呈白色且具有疏松的晶体结构。并且贴地层空气温度必须低于0℃。为此记录霜不合适,但地面物体上确实出现了霜,这应怎么办呢?1气温、地面最低高于0℃时出现霜的原因从天气图上看,这场霜的形成主要是冷平流入侵使下垫面温度降低造成的。另外…  相似文献   

7.
霜是由于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在温度低于 0℃的地面或近地面物体凝华而成。对此 ,按理说 ,只有温度记录低于 0℃ ,霜才会出现 ,否则不会。但是 ,在秋末冬初及冬末春初时 ,笔者却多次在地面最低温度记录高于 0 .5℃的情况下观测到霜。究其原因 ,主要是温度观测记录方面的问题。一方面 ,由于下垫面状况不均一 ,造成地面或近地面物体表面的实际温度不均一 ,从而观测到裸地上的温度表的地面温度高于 0℃ ,而周围如草层叶面地表的实际温度低于 0℃的情况。另一方面 ,与地面温度表的安置与测量方法有关。因为要准确测定地面温度是一件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8.
冬春季节 ,天寒地冻 ,降雪形成的积雪常常持续多日 ,晴朗的夜晚 ,往往在积雪面上有霜生成。由于霜与积雪都是白色 ,难以辨认 ,若不仔细或未能很好辨认时 ,会漏记霜的现象。积雪面上生成的霜应如何观测呢 ?首要一点 ,是根据霜生成原理 ,观测是否具备霜生成的天气条件 ,即夜间是否天气晴朗、微风、湿度大。若具备生成霜的天气条件 ,再进一步利用光线 (夜间可用人工光 ,早晨可用自然光 )斜射雪面进行细心观测 ,若发现在光线的斜射下 ,整个雪面的颜色较为深暗 ,且有细微、明亮并闪烁着的冰晶 ,这就是霜。霜与积雪之所以有区别 ,是因生成霜的冰晶…  相似文献   

9.
露与霜是水汽在地面及近地物体上凝结、凝华而成的水珠和冰晶 ,两者形成的天气条件相似 ,均易在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形成 ,所不同的是温度条件 ,温度高于 0℃时形成露 ,低于 0℃时形成霜。在每年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的一段时间内 ,由于地表温度常在0℃上下 ,会出现前半夜有露、后半夜有霜 (水汽凝华或露珠冻结而成 )的情况 ,此时应先记露 ,后记霜 ,而不应记录其中一种现象。但需注意 ,清晨时由霜融化成的水珠 ,不可记作露。勿漏记霜出现前的露@信志红$东营市气象局!山东东营257091  相似文献   

10.
在气象学理论上,霜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天气现象.它是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是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其形成条件要求地面和近地面物体冷却到0 ℃以下,且在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容易形成.  相似文献   

11.
霜是水汽在接近或低于0℃的夜间于地表或地物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多出现在初春和仲秋,一般情况下容易识别。但雪后出现的霜极难识别。遇此情况,应认真观察地物周围无积雪处(如围栏、百叶箱支架、雨量器、蒸发皿等侧面)是否有霜。如仍不能确定,还可在观测场附近翻看堆积的石块、碎砖和瓦块等,看其表面是否有霜,然后结合其它气象要素,分析是否达到成霜条件,再确定是否记霜雪后霜的识别和观测@段传动$河南省台前县气象局!457600  相似文献   

12.
霜,气象观测规范定义为: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者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有定义可知,霜形成时,贴地(或近地面物体表面)层空气的温度必须低于0 ℃.所以,地面温度(观测场地温场内读得的地面温度表的示值,下同)在0 ℃以上时肯定不会在裸露的地表面上形成霜,那么这个时候近地面物体上会不会形成霜呢?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近地面物体上的温度会不会降低到0 ℃以下呢?  相似文献   

13.
云的观测是地面气象测报工作中的难点,尤其是夜间云的观测,更为困难.为了提高夜间云观测的水平,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要不断去探索,去发现夜间云出现的规律,不断总结夜间云观测的经验.下面,根据平时观测的经验,就“夜间云观测”这个问题,谈几点初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霜,气象观测规范定义为:水汽在地面和近地面物体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或者由露冻结而成的冰珠。有定义可知,霜形成时,贴地(或近地面物体表面)层空气的温度必须低于0℃。所以.地面温度(观测场地温场内读得的地面温度表的示值,下同)在0℃以上时肯定不会在裸露的地表面上形成霜,那么这个时候近地面物体上会不会形成霜呢?也就是说这个时候近地面物体上的温度会不会降低到0℃以下呢?  相似文献   

15.
严永红 《气象》1990,16(12):14-14
露、霜是初春、秋末经常出现的天气现象。在实际观测中常会遇到记录这两种现象的许多问题。 一般情况下,在晴朗微风的傍晚,地面温度在0℃以上,空气中的水汽很容易在地面及物体表面凝结成水珠,即露;到清晨地表温度降到0℃以下时,水汽就会在其表面凝华成白色松脆的冰晶,即霜。  相似文献   

16.
张之锜 《气象》1987,13(3):55-55
《气象》编辑部转来江苏省启东县气象站卫浩天等同志的来信(见本期55页),询及在最低气温6.0℃和地面最低温度4.9℃的情况下能否在观测场的草面上出现霜的问题,它在该站同志中引起了不同见解。 这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记录的可信程度,二是如果记录可靠,这种现象应如何解释。 关于记录问题,从来信看来霜的记录是可靠的,因为霜并不难辨认,而且是三人集体观测确定的。值得考虑的是最低气温和地面最低温度的记录,因为它们之差仅为1.1℃;而通常在晴朗无风的夜晚,此差值要比1.1℃大得多。因为手边没有  相似文献   

17.
浅析地面温度在零度以上时出现霜的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秀珍  张涛 《贵州气象》2007,31(1):43-44
在多年的地面观测中,发现地面温度和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时,仍有霜出现,该文从地温表的安置、下垫面状况、地面辐射及物理属性4个方面对霜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气温在3~4℃,地面温度>0℃时,水汽也能在青草面上凝结成霜。  相似文献   

18.
初春时节,天气乍暖还寒,夜间不守班的3次观测站容易漏记或错记霜。例如1999年3月23日,07时起来巡视仪器时,发现观测场草地上湿漉漉一片,天空无云,地面最低温度为-0.8℃,最低气温为1.6℃。此时霜和露都有可能出现。找几片角落里的叶子,仔细观看,发现正面有许多小水珠,反面有一些微小的冰晶,这种情况天气现象应记霜。初冬季节也容易出现上述情况。这种季节,只有适当早起并仔细观察,才有可能不漏记霜。初春时节谨防漏记霜@魏军霞$河南省焦作市气象局!454150  相似文献   

19.
1.“春霜不出三日雨,三日无雨九日晴。”(即春季出现霜后,在三天内可能会下雨。) 它表明,春季北方冷空气渐弱,南方暖空气渐强,南北气流常易冲突,一般连续晴天的日子不会很长,而霜往往出现在夜间辐射明显的晴天里,因此,不久将下雨。如三天不下雨,可能是在强冷空气控制下,  相似文献   

20.
霜、露同时出现的原因1995年11月11、12日,我站地面最低温度分别为一0.7和一1.0℃,麦苗上连续两天出现露,其他地表和地物上则出现了霜。这种霜、露同时出现的现象往年这个季节也有。霜、露形成的温度条件不同。前者要求低于OC,后者要求高于0℃。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