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容 《河南气象》2003,(1):46-46
第一 ,霜和露记录勿混淆。秋末初冬时节 ,气温日较差大 ,在 0℃以下的晴朗清晨 ,易形成霜 ,但日出后气温升高 ,霜融化成露 ,这种情况我们不能记露。为了避免误记 ,观测人员应在日出前观察一下天气现象。第二 ,勿漏记结冰。由于初冬早上气温变化快 ,不稳定 ,在 7:30巡视仪器时注意蒸发皿是否有结冰 ,在 7:45 - 7:48观测天气现象时一定要再看一下蒸发皿是否有结冰 ,并轻轻晃一下蒸发皿或用铅笔碰一下水面 ,这样在有很薄的结冰现象时也容易发现 ,不至漏记。第三 ,提前选择好测量积雪深度的地方。选择的地点要求平坦 ,并保持其自然状态。第四 ,…  相似文献   

2.
冬春季节,天寒地冻,降雪形成的积雪常常持续多日,晴朗的夜晚,往往在积雪面上有霜生成.由于霜与积雪都是白色,难以辨认,若不仔细或未能很好辨认时,会漏记霜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伍端平 《气象》1976,2(4):23-23
霾、浮尘在北方常见,我地除夏季外也常出现。轻雾出现的机会就更多。由于这几种天气现象看上去很相似,若不仔细观测,加以对比,就容易误认混记。比如,我地由于空气湿度大的缘故,容易将霾或浮尘漏记,往往先只记轻雾,当太阳出来之后,能见度依然不见转好,相对湿度已下降得很低,才发现同时有霾或浮尘存在,天气现象应补记霾或浮尘。下面谈  相似文献   

4.
冬春季节 ,天寒地冻 ,降雪形成的积雪常常持续多日 ,晴朗的夜晚 ,往往在积雪面上有霜生成。由于霜与积雪都是白色 ,难以辨认 ,若不仔细或未能很好辨认时 ,会漏记霜的现象。积雪面上生成的霜应如何观测呢 ?首要一点 ,是根据霜生成原理 ,观测是否具备霜生成的天气条件 ,即夜间是否天气晴朗、微风、湿度大。若具备生成霜的天气条件 ,再进一步利用光线 (夜间可用人工光 ,早晨可用自然光 )斜射雪面进行细心观测 ,若发现在光线的斜射下 ,整个雪面的颜色较为深暗 ,且有细微、明亮并闪烁着的冰晶 ,这就是霜。霜与积雪之所以有区别 ,是因生成霜的冰晶…  相似文献   

5.
cb云观测是地面观测中的重要项目,而如何准确判断cb云的存在又是观测中难题。尤其是初春季节,出现在本地的cb云体较小,而且往往与其他云混杂在一起,较难辨别。在今年二月中至三月末之间,本站共记载了三次cb云(经集体观测而定,若无集体观测确认,是不会记cb云的),但都无雷暴发生。事后笔者查看了本站从1980年至1994年之间二月和三月的航空簿记录,除有雷暴发生的以外,竟然没有一次cb云的记录,即使出现很强的阵雨,也没有记cb云,而记为积云性层积云。根据积云性层积云的定义和降水特性,这种云一般不会出现很强的阵雨。有时甚至出现观测时记普通云,观测后马上有雷暴发生的现象,这对于平原地区来说是明显的误记。查看兄弟台站的资料,也有同样的现象。这说明初春时期cb云的漏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6.
通河县连续3天出现霜、这几天的气温、地温都高于0℃,霜一般都凝结在较干的植物面或物质上,这种现象很少见。有人认为,有冰晶结构出现就应记录霜,有人认为既然地面最低温度高于0℃,就不应记霜,究竟怎样记录正确呢?气象学定义:霜是近地面空气中的冰气在地面或地物上直接凝华而成的冰晶,呈白色且具有疏松的晶体结构。并且贴地层空气温度必须低于0℃。为此记录霜不合适,但地面物体上确实出现了霜,这应怎么办呢?1气温、地面最低高于0℃时出现霜的原因从天气图上看,这场霜的形成主要是冷平流入侵使下垫面温度降低造成的。另外…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地面最低温度>0℃、有雾凇和积雪时,观测员漏记霜的问题,从霜的成因,附着物,外形特征说明了霜与露并存;霜与雾凇并存,霜与积雪并存时的判别及其记录方法。  相似文献   

8.
霜是水汽在接近或低于0℃的夜间于地表或地物上凝华而成的白色松脆的冰晶,多出现在初春和仲秋,一般情况下容易识别。但雪后出现的霜极难识别。遇此情况,应认真观察地物周围无积雪处(如围栏、百叶箱支架、雨量器、蒸发皿等侧面)是否有霜。如仍不能确定,还可在观测场附近翻看堆积的石块、碎砖和瓦块等,看其表面是否有霜,然后结合其它气象要素,分析是否达到成霜条件,再确定是否记霜雪后霜的识别和观测@段传动$河南省台前县气象局!457600  相似文献   

9.
霜、露同时出现的原因1995年11月11、12日,我站地面最低温度分别为一0.7和一1.0℃,麦苗上连续两天出现露,其他地表和地物上则出现了霜。这种霜、露同时出现的现象往年这个季节也有。霜、露形成的温度条件不同。前者要求低于OC,后者要求高于0℃。由...  相似文献   

10.
规范规定,08时观测应在7:30左右巡视仪器.但在初春,特别是晴天的时候,气温日较差大,夜间温度底,凌晨容易出现霜冻,等到7:30巡视时,经太阳直射,作物表面上的霜层已基本融化成水珠了,容易误记成露,而且规范上明文规定由霜融化成的水珠不计露.同理,夏天的凌晨如有露,等7:30巡视时,太阳高挂,露珠已蒸发得差不多了,易造成漏记.所以在春、夏晴天的早晨,应适当提前巡视,一般在7:00左右,太阳出来前增加一次巡视最好.  相似文献   

11.
露与霜是水汽在地面及近地物体上凝结、凝华而成的水珠和冰晶 ,两者形成的天气条件相似 ,均易在晴朗微风湿度大的夜间形成 ,所不同的是温度条件 ,温度高于 0℃时形成露 ,低于 0℃时形成霜。在每年秋冬之交和冬春之交的一段时间内 ,由于地表温度常在0℃上下 ,会出现前半夜有露、后半夜有霜 (水汽凝华或露珠冻结而成 )的情况 ,此时应先记露 ,后记霜 ,而不应记录其中一种现象。但需注意 ,清晨时由霜融化成的水珠 ,不可记作露。勿漏记霜出现前的露@信志红$东营市气象局!山东东营257091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多年报表预审工作中发现 ,每到秋末冬初及冬末春初时 ,结冰的记录就会不规律 ,甚至出现漏记或多记现象。笔者把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作以下分析 ,供测报人员参考。1 概念不清《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结冰的定义为 :露天水面 (包括蒸发器 )冻结成冰。对此有人理解为 :只有水冻结成冰 ,才能记结冰 ;冰在溶化过程中 ,则不能记结冰。笔者认为此两种情况现象栏均应记结冰。2 与温度挂钩的模式化记录有这种概念的人认为 ,只要气温或地面温度在 0℃以下 ,就应记结冰 ,反之则不记。众所周知 ,水的冰点为 0℃ ,但很多时候温度在0℃以下时 ,水面…  相似文献   

13.
是记霜还是记露我站是3次观测站,夜间不守班。在春末晴朗的日子里,常有这样一种情况:夜间地面最低温度低于0℃,08h观测时只有露。有些同志认为,夜间最低温度低于0℃,08h有露,夜间必有霜,08h的露是太阳出来后霜融化而成。因此,按规定不记露,只在夜间...  相似文献   

14.
规范规定 ,0 8时观测应在 7∶30左右巡视仪器。但在初春 ,特别是晴天的时候 ,气温日较差大 ,夜间温度底 ,凌晨容易出现霜冻 ,等到 7∶30巡视时 ,经太阳直射 ,作物表面上的霜层已基本融化成水珠了 ,容易误记成露 ,而且规范上明文规定由霜融化成的水珠不计露。同理 ,夏天的凌晨如有露 ,等 7∶30巡视时 ,太阳高挂 ,露珠已蒸发得差不多了 ,易造成漏记。所以在春、夏晴天的早晨 ,应适当提前巡视 ,一般在7∶0 0左右 ,太阳出来前增加一次巡视最好。春夏季早晨应提前巡视@张春红$新安县气象局!河南新安471800…  相似文献   

15.
各类自记仪器遇到故障时,一般都会在自记记录上反映出来。因此,对自记迹线进行仔细分析,就可初步判明仪器有否故障及故障原因、部位,从而进行检查和修理。本文就如何利用自记记录判明电接风记录器风速记录的漏跳(漏记)和连跳(多记)以及故障检查和排除方法等作一简单介绍。现用电接风记录器的风速记录举例如下(图1)。记录中①处为漏记,②处为多记,而③、④处为正常记录。  相似文献   

16.
关于天气现象"飑"的实践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飑是一种与强对流天气相关的天气现象。按其定义:飑是突然的强风,持续时间短促。出现时瞬时风速突增,风向突变,气象要素随之也有剧烈的变化,往往是气压涌升,温度陡降,湿度增大,并常伴有雷雨出现。在实际工作中飑是一种容易漏记或错记的天气现象。1飑易漏记、错记的原因飑在实际工作中容易漏记或错记,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一般的雷暴天气都伴有阵风及气象要素的变化,但并非所有的阵风都是飑。第二,风向急转的概念不是很清晰。第三,持续时间短促。第四,开始时间的记录以什么为准。其实飑的记录可以根据当时的天气背景及发生时单站…  相似文献   

17.
我站2001年1月11日晚8点观测时,值班员巡视仪器时发现擦干净的3支地温表上模糊一片,就记为霜.经分析后认为,此时不应记霜.因为附在温度表上的是一层薄薄的冰层,而并非是白色松脆的冰晶;另外,霜易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间形成,而当时为满天的Asop,且白天下过雪,不易于霜的形成.但为什么会形成一个冰层呢?经仔细检查后发现,当观测员擦拭地温表表面时,呼出的哈气遇到较冷的玻璃面,在其上冻结成冰层.因此冬季记录霜时,一定要根据天气条件和实际情况认真辨别,千万莫把结冰记为霜.  相似文献   

18.
我站 2 0 0 1年 1月 1 1日晚 8点观测时 ,值班员巡视仪器时发现擦干净的 3支地温表上模糊一片 ,就记为霜。经分析后认为 ,此时不应记霜。因为附在温度表上的是一层薄薄的冰层 ,而并非是白色松脆的冰晶 ;另外 ,霜易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间形成 ,而当时为满天的Asop ,且白天下过雪 ,不易于霜的形成。但为什么会形成一个冰层呢 ?经仔细检查后发现 ,当观测员擦拭地温表表面时 ,呼出的哈气遇到较冷的玻璃面 ,在其上冻结成冰层。因此冬季记录霜时 ,一定要根据天气条件和实际情况认真辨别 ,千万莫把结冰记为霜。莫把结冰记为霜@李慧萍$焦作市气…  相似文献   

19.
严永红 《气象》1990,16(12):14-14
露、霜是初春、秋末经常出现的天气现象。在实际观测中常会遇到记录这两种现象的许多问题。 一般情况下,在晴朗微风的傍晚,地面温度在0℃以上,空气中的水汽很容易在地面及物体表面凝结成水珠,即露;到清晨地表温度降到0℃以下时,水汽就会在其表面凝华成白色松脆的冰晶,即霜。  相似文献   

20.
观测中结冰漏记或多记现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冰出现漏记或多记现象 ,有多种原因。首先是概念不清。《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结冰的定义为 :露天水面 (包括蒸发器 )冻结成冰。对此有人理解为 :只有水冻结成冰 ,才能记结冰 ;冰在熔化过程中 ,则不能记结冰。笔者认为此两种情况现象栏均应记结冰。其次 ,有人认为气温或地温在 0℃以下 ,就应记结冰 ,反之则不记。在标准大气压下 ,水的冰点为 0℃ ,但很多时候气温在 0℃以下时 ,由于水的热容量大 ,水面温度却在 0℃以上 ,水面无结冰现象 ,此时记录结冰显然与事实相悖。而温度在 0℃以上 ,以前冻结的冰还没有化完时 ,现象栏不做记载也不合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