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透射电镜下比较研究了海水浸泡前、后太平洋牡蛎卵子 (Crassostrea,gigas Thunberg)的超微结构。太平洋牡蛎卵子为均黄卵 ,由卵黄膜、质膜、卵质与卵核 4部分组成。卵质内除含有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之外 ,还含有多种来源的卵黄颗粒 ,但缺乏皮层颗粒。海水浸泡前 ,内质网含量少 ,线粒体丰富 ,集中分布在核膜附近 ,卵核 (生发泡 )未破裂 ;海水浸泡后 ,胞质含有十分丰富的粗面内质网 ,线粒体分散分布 ,生发泡破裂 ,卵子处于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 ,核仁存在 ,核仁组织中心与粗面内质网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2.
锯缘青蟹皮层反应与受精膜形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锯缘青蟹成熟卵子排出时具有两层卵黄膜,卵子排出后形成壳膜,与卵子附着有关。成熟卵子具有两种皮层颗粒,精子入卵后,皮层反应开始,两种皮层颗粒相继胞吐。首先由致密颗粒胞吐,形成一层很薄的膜性结构,接着环形颗粒大量胞吐,其内含物融合,并与外面薄层融合为受精膜。卵子质膜由于皮层颗粒胞吐作用形成镶嵌膜。  相似文献   

3.
光裸星虫体腔液中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光裸星虫卵子发生的细胞学特点,利用电镜技术观察了光裸星虫体腔液中卵子发生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光裸星虫体腔液中存在游离的卵原细胞和卵母细胞,卵母细胞的发育分为卵黄形成前期、卵黄形成初期、卵黄旺盛合成期和成熟期4个阶段。(2)卵原细胞的细胞器少,核质比大。卵黄形成前期,卵母细胞的细胞器有所增加,大量核仁外排物进入胞质中;出现卵黄膜和胶质膜,卵黄膜遍布微孔。卵黄形成初期卵母细胞核有较多突起,细胞器大量增加,出现分散分布的卵黄粒。卵黄旺盛合成期卵母细胞迅速增大,卵黄大量积累。成熟期卵母细胞核膜突起回缩,胶质膜易于脱落。(3)卵黄分为2种。Ⅰ型卵黄电子密度高,不发生融合,为内源性卵黄;II型卵黄中等电子密度,可融合为无定形卵黄块,为外源性卵黄。(4)成熟卵母细胞卵黄膜为三层,外层为颗粒层,表面具有粒状突;中层初始为均质结构,不断增厚并纤维化;内层致密,厚度不均。胶质膜电子密度极低。(5)卵子外有滤泡细胞,其核质比很大,细胞器少,在卵母细胞成熟期发生凋亡。文章还探讨了胶质膜、卵黄膜、滤泡细胞的功能,以及细胞器在卵黄形成中的作用。研究结果积累了光裸星虫卵子发生细胞学资料,为光裸星虫生殖调控与人工繁育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采用连续切片和光镜技术,对三疣梭子蟹卵子发生、激活和早期卵裂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在发育及再发育的卵巢中,三疣梭子蟹卵子发生主要经历了卵原细胞的增殖和初级卵母细胞的分化、生长、成熟这两个阶段.依据卵子发生过程中雌性生殖细胞形态的变化,这两个阶段又可细分为卵原细胞期、卵黄发生前卵母细胞期、小生长期、大生长期、近成熟卵母细胞期和成熟卵母细胞期等6期.成熟卵母细胞处于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这可作为卵子成熟的形态学标志.第一次减数分裂中期纺缍体长轴的旋转可以发生于卵巢中,与精子及海水的刺激无关.初级卵母细胞达到形态和生理上都成熟的时间窗口很窄.精子入卵引起卵子的激活和减数分裂的完成.23℃下离体培养时,第一和第二极体分别在卵产出后约40min和2h释放.雄原核的形成早于雌原核.雌、雄原核在卵产出后约5h通过联合形成合子核.卵产出后约6h,受精卵处于第一次核分裂后期,但卵裂沟直到卵产出后13h才能观察到,此时核已完成了2次分裂,形成合胞体胚胎.  相似文献   

5.
对虾成熟卵子的激活都是由海水引起的,海水的刺激引起成熟的卵母细胞发生皮层反应,完成减数分裂,这一过程同有无精子的作用无关(Clark et al.,1977,1980; Lynn et al.,1991; Pillai et al.,1987)。在对锐脊单肢虾(Sicyonia ingentis)的卵子激活研究中发现,其成熟卵子无论受精与否在接触海水以后均具有相同的激活过程,受精卵和未受精卵的皮层反应及减数分裂的恢复没有区别,而海水中刺激卵子发生皮层反应直接因子是Mg2+而不是Ca2+。在无Mg2+人工海水中,锐脊单肢虾的卵子不能激活;而在无Ca2+人工海水中,卵子则可正常激活(Pillai et al.,1987; Lindsay et al.,1992a)。Mg2+对锯额长臂虾(Palaemon serratus)卵子减数分裂的形响的研究表明,锯额长臂虾卵子减数分裂的恢复必须有Mg2+参与,而Ca2+则是非必须的;胞外Mg2+可以诱导卵子的皮层反应,并使卵膜外的微绒毛消失;胞外Mg2+的增加可使卵子内部游离Ca2+浓度发生变化,从而诱导卵子的激活(Goudeau et al.,1986,1991,1996)。 根据前人的报道,胰蛋白酶和胰蛋白抑制剂对对虾精子的顶体反应、卵子的激活都具有明显的影响(Lynn et al.,1987; Griffin et al.,1990; Lindsay et al.,1992b; Chen et al.,1994)。Lynn等(1987)报道褐对虾(Penaeus aztecus)的卵胶前体(jelly procusor)含有约70%-75%的蛋白质及25%-30%的多糖,胰蛋白酶对于人工分离的卵胶前体具有明显的降解作用,胰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抑制卵子在海水中的激活,Griffin等(1990)的研究发现,锐脊单肢虾的卵子内含有类胰蛋白酶的物质,解剖性成熟雌虾获得的卵子置入海水摇匀,上清液-卵水(egg water)可以诱导取自雌虾纳精囊内的精子发生顶体反应,胰蛋白酶也可以诱导对虾精子的顶体反应,而胰蛋白酶抑制剂则完全可以抑制对虾精子在人工海水中发生顶体反应时顶体丝的形成。Lindsay等(1992b)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并对卵水和胰蛋白酶不同浓度及不同作用时间下对对虾精子顶体反应的诱导作用进行比较研究。Chen等(1994)对锐脊单肢虾精子的提取物进行生化分析发现,精子内部也有类胰蛋白酶的物质,并通过免疫电镜技术将其进行定位,精子的提取物可以降解分离的卵黄膜。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aser scanning confocal microscope)在海洋动物的受精及发育生物学的研究中已有一些报道(Sardet et al.,1992; Stricker et al.,1992; Shen et al.,1993; Jaffe, et al.,1994; Malinda, et al.,1994)。而在对虾的受精及发育生物学方面应用还比较少,只有锐脊单肢虾的卵子激活及早期发育的研究上有一些报道(Hertzler et al., 1992, 1994: Lindsay et al.,1992a)。 海水中的离子成分是影响卵子激活的关键因子,而胰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对对虾受精也有着很大影响,这两方面的工作在国内、外中国对虾的受精生物学研究中均未见报道。 作者对上述两类理化因子对中国对虾卵子激活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中国对虾卵子受胰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抑制剂的作用而发生的形态变化进行研究,初步分析了造成异常卵裂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周期的组织学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于1989-1990年,用组织切片技术,结合外观特征,在光镜水平对浙北地区的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周期进行组织学、细胞学观察,并对从卵原细胞增殖到卵母细胞生长、卵子成熟及卵巢退化、重新发生等进行系统观察研究。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可以观察到第一次成熟分裂中期相为成熟卵的标志,并以此标志将卵子发生分成四期、卵巢发育分成VII期。结果还表明,中华绒螯蟹雌蟹的成熟时间因所处的地理纬度不同而有所差异,浙北地区雌蟹促产怀卵的最佳时间是3月份并延至4月上旬;卵子必须借助海水及交配活动刺激才能达到成熟;因故无法产卵或一直生活在淡水中的成熟雌蟹其整个卵巢即退化,退化卵巢亦能重新发生,新生卵子的形态、发育时序与首次等待青春期蜕壳的蟹一致;孵后母蟹不仅能继续蜕壳生长,其卵巢也能重新发生,新生卵子的形态、发育时序如前一致;但在卵巢结构上彼此又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卵子激活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多动物的成熟卵子的激活都是由受精引起的,精子的刺激引起卵子的皮层反应及减数分裂的完成[1].而对虾的成熟卵子的激活可由海水引起,而无需受精[2~9].在对锐脊单肢虾(Sicyonia ingentis)卵子激活研究中发现,其成熟卵子无论受精与否,在接触海水以后具有相同的激活过程,受精卵和未受精卵的皮层反应及减数分裂的完成没有区别,但未受精卵不能进行正常的卵裂[7].  相似文献   

8.
黄海太平洋鲱受精前后卵膜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透射电镜,细胞化学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在亚微水平上对黄海太平洋鲱鱼(ClupeapalasiCvv,&Vol.)卵黄膜和受精膜的结构以及皮层小泡在卵黄膜转化为受精膜过程中的作用,受精卵新质膜的形成及其细胞化学变化等进行了研究。观察到,太平洋鲱鱼卵黄膜由5层组成,皮层小泡参与了受精膜的形成,在卵黄膜转化为受精膜的过程中,5层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形态和糖蛋白及PAS阳性物质的变化。另外发现太平洋鲱有3种皮层小泡存在。在皮层反应中,第一种皮层小泡在受精后3min内迅速破裂,未受精卵尚含有PTA染色的小颗粒从小泡中泌出,其界膜形成了质膜的一部份。受精后,此质膜与皮层小泡形成的质膜相同排列构成卵子新的质膜。另外,还发现第一小泡顶部,与卵子质膜相接触的卵子表面有富含糖蛋白的泡状结构。卵子质膜表面糖蛋白及PAS阳性物质,随时间推延而不断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通过观察栉江珧 (Atrina pectinata linnaeus)的未分化生殖细胞 ,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 ,精母细胞和卵母细胞 ,精子和卵子的形态结构与分布状况及核仁在卵成熟过程中的变化 ,对栉江珧生殖细胞发生及成熟过程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硬骨鱼类受精细胞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硬骨鱼类精子入卵的要素、单精受精的机制及雌、雄原核形成和结合等受精细胞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精卵识别的化学因素及精子入卵的机械动力因素的研究是目前精子入卵要素的主要研究内容。硬骨鱼类卵膜孔的特殊结构以及精子入卵后随即发生的皮层反应为其实现单精受精提供了保障。硬骨鱼类成熟卵处于初级卵母细胞中期 ,卵子产生后才逸出第二极体 ,雌、雄原核的结合方式应为嵌合 (或联合 )式 ,但其所经历的时间较短 ,与理论上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精子入卵过程中太平洋牡蛎精子超微结构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 ,精子入卵过程分为 4个时期 :顶体反应期、穿卵前期、穿卵期和融合期。顶体反应期 ,精子顶体物质释放 ,顶体致密部分向外延伸 ,形成 1层保护膜 ,亚顶体腔开始向顶端突起 ;穿卵前期 ,亚顶体腔前突形成顶体锥 ,并向卵膜释放亚顶体物质 ,精子外膜后移 ;穿卵期 ,精子核及线粒体进入卵膜形成的受精锥 ,线粒体数量减少 ,顶体突消失 ,精子外膜和尾部脱落 ;融合期 ,精子核进入卵内与质膜融合 ,核解体。  相似文献   

12.
黑鲷精子入卵早期发育迅速。精、卵相遇的3-5sec左右,卵孔管出现一种能引诱精子入卵的物质;精卵相触约10-15sec左右,即精子进入卵孔管后,管内又涌出另一种能阻止多余精子继续入卵的物质;同时,受精锥形成。约15-54sec左右,受精膜发生;约90sec左右受精膜举起,围卵腔雏成;约180sec左右受精锥开始退缩,精子头部和颈部被俘入卵内;约300sec左右出现第二极体。文中对卵孔管出现的这两种物质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13.
动物受精是指两性配子细胞相结合生成合子的过程,亲代通过受精将遗传物质传给子代,它是衔接亲代与子代的桥梁,保持了物种的延续.精卵识别是受精的起始步骤,是指配子细胞通过各自表面的受精蛋白--糖蛋白类物质的特异性相互作用识别并结合,完成受精过程.本文着重介绍目前研究比较清楚的小鼠、猪、海胆和鲍等的精卵识别机制,比较了哺乳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之间的联系和差别,进一步说明不同动物通过各自性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完成精卵识别过程,并由相应糖蛋白的不同组成和结构决定了该识别过程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康现江  王所安  堵南山  赖伟 《台湾海峡》2000,19(4):T005-T006
中国对虾成熟卵子释放于海水后,无论受精发生与否,位于质膜凹中的皮质棒都可向外排出。皮质棒排出同时也将卵黄膜举起。皮质棒排过程中,由基部开始逐渐向上者溶解扩散,皮质棒之间相互融合形成均质的凝胶膜。精子入卵后,受精膜举起。孵化由卵黄膜、凝胶膜和受精膜融合构成,保护胚胎发育,免受有害物质的侵扰。  相似文献   

15.
从乳山对虾养殖场池塘底泥中分离出数量较多的一种轮虫休眠卵,经孵化鉴定为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对该轮虫休眠卵及孵出的轮虫进行了形态学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壶状臂尾轮虫休眠卵表面有明显的、不规则的褶皱突起,与已有报道略有差异,这可能是由生活水体盐度的不同引起的;该休眠卵表面附着一些污染物.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壶状臂尾轮虫细胞内线粒体密集、分泌颗粒较多,这是与其代谢旺盛、运动活跃等机能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6.
In 1973, Vance published a mathematical model that explains differences in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such as planktotrophy and lecithotrophy found in marine invertebrates. The original model Vance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07 , 339–352) traded fecundity against development time and resulted in a U‐shaped fitness function suggesting that only extreme levels of egg provisioning (referred to as egg size) are evolutionarily stable. Several later models independently predicted evolutionary stability of extreme egg sizes, and this has been commonly interpreted as a proof that the Vance model, albeit oversimplified, reflects the fundamental evolutionary principle of disruptive egg size evolution in marine invertebrates. However, empirical studies of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have illustrated that intermediate levels of egg provisioning are commonly observed in nature. As a result, the recent modifications of the original Vance model have attempted to explain evolution of such intermediate strategies. Here we re‐examine the earlier fecundity‐time models of the ‘Vance family’ and show that only Vance and its minor modification by Grant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22 , 549–555) invariably predict evolutionary stability of extreme egg sizes. Most modifications of the original Vance model in fact can predict at least some intermediate optimal egg sizes and reproductive strategies. There is no reason to assume that selection towards extreme egg sizes is the driving force in the evolution of marine invertebrate life histories.  相似文献   

17.
An early mathematical model of egg size evolution in marine invertebrates (American Naturalist, 1973a, 107 , 353) traded fecundity against development time and resulted in a U‐shaped optimality curve suggesting that only extremes of egg sizes should be evolutionary stable. It was later suggested that the model predicts a bimodal distribution of egg sizes and therefore can be tested by examining histograms of egg sizes. More recent fecundity‐time models (American Naturalist, 1997, 150 , 48; American Naturalist, 2000, 156 , 175) came up with predictions of intermediate optimal egg sizes; however, comparisons of optimality curves with histograms of egg sizes remained central to model testing. Here the question whether the bimodality assumption has any basis has been addressed theoretically. Simulation modeling and analysis show that egg size distributions generally do not match the optimality curves produced by fecundity‐time models and that the shape of predicted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depends on both the optimality curve and other model parameters. Therefore, egg size frequency distributions alone cannot be used for model testing.  相似文献   

18.
鱼类卵子发育潜能(即卵子质量)是繁育工作所用卵子好坏的直接体现。雌性亲鱼性成熟过程中,卵巢内卵母细胞营养物质的积累及其正常减数分裂过程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进而使亲鱼所产卵子可发育能力往往有较大波动,故提前预测亲鱼所产卵子的发育潜能,将对苗种繁育的风险防范及育苗产业健康发展带来积极影响。文章叙述了卵子及其成分特征,从卵子外形、卵质脂肪酸、氨基酸、蛋白、酶活等生化组成以及母源性RNA等角度对卵子质量研究现状做了概括,并对各自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综上所述,从形态、脂肪酸、遗传物质等综合方面对卵质进行分析并建立其多元回归模型,将有助于找出影响卵质因素的关键信息;同时将卵质研究与家系构建相结合,后续跟踪、统计仔稚鱼至商品鱼这一生长阶段的生长参数,进行遗传评估,并最终确立具有最大经济效益的卵子参数,才是目前经济鱼类卵质标准研究需加强的方向。该研究将为今后卵生型鱼类卵子发育潜能预测方法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鱼类繁育工作风险预判提供具实践性的方法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中国对虾受精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于1988-1991年在青岛对中国对虾进行受精能力和受精生物学的研究。对虾采用加温和不加温培育,然后用人工授精法--水域法和滴管法授精研究精卵受精能力;应用扫描和透射电以及石蜡切片技术,精卵的形态结构和受精过程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域法授精,精子入水后3h仍具有受精能力;卵子入水后1min之内受精率最高只达62.7%。而滴客法授精,受精率最高可达到98%。平均值也在60-80%之间。保持在低温的亲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