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5 毫秒
1.
这个研究的目的是要算出B型发射星(Be星)的运动特性,来和普通的只有吸收線的B型星比较。一组星的运动特性常用下列的量表示出来:太阳对于这一组星的重心的运动速度V_(?);太阳运动的向点的银道坐标L,B或赤道坐标A,D;这一组星的本动速度瀰散度,也就是速度椭球体的三条轴線长度的一半σ_1,σ_2,σ_3;这三条轴線的方向L_1,B_1;L_2,B_2;L_3,B_3。要算出这些量需要知道星的自行μ_α,μ_δ,视線速度V_γ和视差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英仙座的一个变光变色天体,进行了U'B'V'光电观测,并将观测结果和典型的早型气壳星金牛座BU Tau比较,知道这个天体的△U'光变比△B'和△V'的变幅大,以及△U'和△U'-△B'及AU'和△B'-△V'的相关,都和BU Tau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3.
本文给出了用光电等高仪(I型)1973年10月至1976年10月的观测得到的FK_4星表改正,描述了星表的编算方法及其精度,同时研究了FK_4星表的△a_B、△δ_δ型的系统误差。所得结果表明,用光电等高仪(I型)改进星表要优于Danjon等高仪。  相似文献   

4.
1974年10月11日耀斑的光谱分析表明,连续发射和微波爆发几乎同时达到极大。在连续辐射极大时刻出现了高项巴耳末发射线和微弱的巴耳末跳跃,所有这些说明这个耀斑是I型白光耀斑。我们发现,在这个耀斑连续发射的极大时刻,CaIIK线的K1处强度大大增强,约达到连续辐射强度的一半,对应的辐射温度达到5716K。这个反常增强的持续时间小于4分钟。现有的半经验模型似不能给出这样的结果。色球压缩区也不能给出解释  相似文献   

5.
银盘的径向金融丰度梯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详细综棕了银盘(包括HII区,早B型星,行星状星云和疏散星团)径向元素丰度梯度的观测结果,分析了丰度梯度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的情况,指出根据目前的观测结果,还很难确定在银盘的演化历史中径向元素丰度梯度是逐渐变平缓还是逐渐变陡,比较了目前各种化学演化模型对径向丰度梯度演化的预测结果,初步探讨了丰度梯度可能的产生机制及影响其演化的各种重要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使用IRAS的红外观测资料,对恒星形成区CMaOB1/R1复合体的红外发射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与光学观测,射电连续观测及CO观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这个复合体的发射是由一个弥散发射背景和若干分离源所组成。红外弥散发射可由两个O星的加热来解释,但扩展的HII区可能是由一个老的HII区的遗迹与仍处于主序阶段的两个O型星共同作用的结果,分离源大多与已知的发射或反射星云相对应,但存在几个没有已知光学对应体的源,它们可能是刚进入主序的早型星激发的。  相似文献   

7.
磁星(magnetar)是一类有着极强磁场的致密天体,它们的外部磁场强度是典型中子星磁场强度的100~1 000倍。在过去几十年中,软γ射线复现源(SGR)和反常X射线脉冲星(AXP)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磁星候选者。磁星有着独特的能谱性质和光变特征,它的观测现象丰富多彩,其观测波段跨越了射电、红外、光学、X射线和γ射线等。近些年来,多种理论模型也相继被提出来,以解释其独特的性质。以正常脉冲星为例,介绍了磁星与通常中子星的不同性质,详述了磁星在多波段的能谱、光变及周期跃变现象等观测特性,总结了为解释磁星的特殊性质而建立起来的多种理论模型,并详述了中子星框架下的扭曲磁层模型。此外还介绍了其他候选模型。  相似文献   

8.
在讨论叶文过程中,曾提出原文主要公式,即(3)式的应用性问题,现写在下面:一般吸收线的生长曲线是(见陈文所提 Uns ld 书(73.14)式) 这式主要目的是从观测的等值宽度 W_ω来定右边的 C,从而求出其中的吸收原子数 N_i.(A)式右边和叶文(3)式相同,左边从观测的 W_ω,规定多普勒宽度△_(ωD)就可得到生长曲线的纵坐标.叶文(3)式的 E 和 W_ω相当,可从观测求得,△_(λω)是△_(ωD)的另一写法,故要从(3)式定纵坐标还得先晓得能源函数 _λ.但各谱线的 _λ值不同,因此(3)式的应用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不象(A)式那样可以普遍应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哈勃-范登堡图排除英仙座一个变光变色致密天体的延展晕面是背景河外星系的可能,说明这个天体可以称为河内亮蓝致密反射星云。对这个天体进行了变光栏光电测光,得知其云面亮度对它的光电星等影响不大。说明对它进行光电观测所得的星等和颜色的变化,主要起自它的中心星——一颗有气壳活动的早型星。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评述了1968年发现天体H_2O分子谱线以来其观测和研究的进展。内容包括(1)天体H_2O脉泽和正常H_2O分子的观测特征;(2)在恒星早期和晚期演化过程中H_2O分子所起的作用和它们可能的状态;(3)利用H_2O分子谱线的观测,研究晚型星拱星包层结构和速度流场、恒星质量损失率以及恒星早期演化过程中的分子云能量平衡等理论研究成果;(4)H_2O脉泽时变特征的观测和研究;(5)银河系天体H_2O(6_(16)-5_(23))脉泽源巡视和H_2O脉泽源星表以及河外H_2O脉泽源的探测。  相似文献   

11.
仙王座 DQ 星,即 BD54°2452,亦即 HD 199908,是一颗盾牌座δ型变星,为沃尔克(M.F.Walker)于1951年9月底在立克(Lick)天文台所发现.该星光变周期不到两小时,变幅在0.1星等以下.发现后不久,斯特鲁维(O.Struve)用威尔逊山天文台1.5米反光望远镜作光谱观测,看出其视线速度约在每秒20公里范围内变化.发现者又于次年8月间在立克台作了9晚的光电观测,发现它的变幅在0.078至0.041星等间变化.沃尔克在上述两年间一共测得该星17次极大亮度时刻,求得其变光周期为0.0788650  相似文献   

12.
1引言金牛T型星(TTaur1)是一类低质量(<3*O)光谱晚型(晚F、G、K和M主序前类太阳恒星.依据其H。发射线的强弱可分为两类:经典TTauri星(CTTS)和弱发射线TTauri星(WTTS.一般认为,CTTS的地发射线等值宽度在15A以上,具有强的红外和紫外色余,并有CallH、K发射线,而且其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分子云密集区.CTTS具有尘埃包层或吸积盘,有些还伴有分子外向流、HZO脉泽等质能外流,在红外源的分类中山属11型红外源.由于CTTS有着很强的H。发射线,绝大多数***s是利用民巡天观测发现的K‘」.而***s则没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叙述根据较差测量法,试用柯达103a—D GG11、103a—O GG13及103a—O UG2组合,对本台口径15厘米折光镜进行 U、B、V 系统照相测光.结果表明,前两种组合的有效波长约为5610及4440,比 B、V 系统的长.焦点照相结果,星等与标准值有系统差.这具望远镜消色差在蓝紫波段,当在其他波段测光时,焦距调节对星等测定极为敏感.但存在一个焦距调节范围,在此范围内照相,可以消去系统差.这个范围对三种组合都不同.103a—D GG11,约在该组合的焦点以外2毫米处,可变范围约±0.2毫米;对103a—O GG13,从该组合焦外1.5厘米到星象显著变大的焦外;对103a—O UG2,从该组合焦外约1毫米到星象显著变大的焦外.为校验上述结果,拍摄了疏散星团M45, M45,NGC752和IC4665.用103a—D GG11还观测了红化 O 星协 CygⅥ.在我们使用这架望远镜进行照相测光工作所要求的精度下,这个方法是可以应用的.我们使用萨尔托累光瞳光度计(Sartorius Iris Photometer)测量底片,讨论了测量方法及误差.此外,还考察了导星不好的初步后果,在我们所要求的精度上没有发现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76年5月到7月间,用北京天文台60/90/180厘米施米特望远镜在紫外波段(Kodak103a-O UGZ)用多次露光法以赤经α_(1950)=16~h23~m,赤纬δ_(1950)=-24°38′为中心,继续对蛇夫-天蝎暗云区进行耀星观测,得多次露光底片11张,共做了46个不同露光的观测,有效观测时间11小时.从这些资料中发现两颗新的大变幅快变星,从变光情况看它们都属于耀星。此外,在处理耀星资料的时候,发现M4边缘有一颗新的RRc型变星,用我们已有观测资料进行测量处理,初步定出了它的周期,画出了它的光变曲线,将有关资料这里一并发表.  相似文献   

15.
半相接双星室女座UW轨道周期变化的物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陵五型半相接双星室女座UW的轨道周期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星的轨道周期在长期快速增加(dP/dt=+1.37×10-6天/年)的同时也含有周期为62.3年的周期性变化.利用Brancewicz和Dworak在1980年给出的基本物理参量,对引起轨道周期变化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分析表明一个质量为Ms>0.94M⊙的第三天体的光时轨道效应能对轨道周期的周期性变化成份作出解释.由于在观测上没有发现这个第三天体存在的信息,它有可能是一个致密天体(如白矮星等).轨道周期的长期增加成份可解释为由次星到主星的物质交流引起(dM2/dt=1.43×10-7M⊙/年),这与该系统次星充满的半接几何结构是相一致的.但是,根据双星演化理沦,大陵五型半相接双星应该处于以次星的核反应时标进行物质交换的慢速物质交流演化阶段,而分析发现该星的轨道周期变化时标远小于次星的核反应时标,但接近于次星的热力学时标,揭示了(1)这颗双星处于以次星热力学时标进行物质交换的快速物质交流演化阶段;或(2)系统的星周物质要通过角动量交换对轨道周期的快速增加做贡献.  相似文献   

16.
从1949年起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开始用蔡斯天体照相仪(紫外物镜;口径=150毫米;焦距=1500毫米)系统地进行小行星照相观测.至今已积累了一千多张底片,主要是黄道附近天区的照相.我们利用了上述底片估计了几个研究得很少的鲸鱼座蒭藁增二型变星的光度.为了同一目的,我们这用了昆明天文工作站用短焦距照相仪(罗氏[Ross]物镜;口径=105毫米;焦距=800毫米)所照的底片.很可惜这些底片还不足以进行详尽地研究上述的变星,但终究测定了七个鲸鱼座蒭藁增二变星的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大小麦哲伦云在紫外、可见光和红外波段的消光规律及其2D消光图,并讨论了其尘埃的性质。大麦哲伦云(LMC)可见光波段的平均色余E(B-V)约为0.13 mag,其RV一般取2.6,AV约为0.34 mag。小麦哲伦云(SMC)可见光波段的平均色余E(B-V)约为0.16mag,其RV一般取2.8,AV约为0.45 mag。从紫外消光的区域性变化来看,LMC的恒星形成区30Dor和LMC2超大气体壳层区属于比较致密的区域,都缺乏2175驼峰,消光在紫外上升比较快;但LMC中相对弥漫的区域却有比较明显的2175消光驼峰。SMC的bar区域几乎看不到2175驼峰,消光在紫外陡峭地上升;而wing区域则有较强的2175驼峰,消光在紫外上升的趋势也较缓。在红外波段,LMC的E(J-H)/E(H-K)大致在1.03~1.36之间,显著低于银河系的典型值1.73,说明LMC近红外消光律的幂律谱指数是明显小于银河系的;SMC的红外消光很小,测光和內禀色指数的微小误差都会带来较大不确定性,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总之,LMC和SMC的消光曲线不能简单地像银河系消光曲线那样,用仅含单参量RV的理论曲线来描述,而是需要适合其自身的尘埃模型以描述其消光规律。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供了日珥发射线光谱分析的一种新方法。它允许源函数随光学深度变化,采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拟合,直接从观测轮廓同时确定线心光学厚度τ_0、Doppler宽度△λ_D和源函数变化因子α。 本文用这个方法给出了对文献[1]十个日珥早 Balmer 线的分析结果。这些结果表明,自反变H_α线源函数向日珥内增加,中心源函数是边缘的1.2~2.5倍;忽略源函数的这种变化,将使H_α线τ_0的确定明显偏大;日珥的自吸收减弱亦与源函数变化有关。 对日珥源函数变化的讨论,支持关于日珥辐射激发的主要机制是散射太阳入射辐射的论点。  相似文献   

19.
低质量恒星形成区Taurus-Auriga外围区ROSAT定点观测选弱发射线T Tauri星候选体(WTTS)的光谱证认新发现4个WTTS。本给出了目标源的USNO R星等、USNO坐标(J2000)、分类光谱型、Hα发射/吸收线和富LiX射线源,包括新发现WTTS的LiI吸收线强度等参量以及WTTS的特征光谱。并利用Hipparcos星表对部分目标源进行了视差和自行的研究。另外,本第一次给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国际紫外探测器”卫星(International Ultraviolet Explorer,简称IUE),评述了IUE发射十年来在类星体紫外光谱方面的研究工作。类星体连续谱中的3000埃隆起,可用巴尔末连续的复合辐射来解释,但也不能忽略FeⅡ线,高阶巴尔末线及光厚云的贡献。对100—10000埃的大隆起,通常认为由类星体中央大质量黑洞周围吸积盘的热发射产生。类星体紫外谱指数随红移增大而变平,则可能暗示着大隆起的演化,但也可能是大红移类星体选择效应的影响。类星体紫外发射线CⅣ的等值宽度与连续谱背景光度之间存在的很好的负相关性,即所谓的Baldwin效应,是连续谱光度与电离参量相关的结果。在切仑柯夫线辐射理论的框架下,紫外发射线Lya相对于CⅣ线的微小红移,正是理论预言的切仑柯夫红移值。由此,估算出第二能级的粒子数布居R_2。对3C273及0916 558的具体估算表明,这两个源的宽线云中HI区温度分别为9000—12000K和10000K,这些温度产生的黑体谱的峰值波长位置恰好在3000埃附近,为解释3000埃隆起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