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暴雨橙色、红色预警信号”定义,分别定义短时暴雨和短时大暴雨。利用辽宁2010—2018年5—10月1587个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统计分析短时暴雨、大暴雨空间分布特征和多尺度时间特征,从而得到短时暴雨、大暴雨的高发区、易发时段,并做简单天气学判断。结果表明:短时大暴雨高发区域位于辽宁东南沿海地区,可能是东北冷涡与北上气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等相互配合,导致辽宁省沿海地区易出现强度大、范围广和持续时间长的暴雨天气过程有重要关系;短时暴雨、大暴雨旬变化呈现“凸”字形结构,短时暴雨从5月上旬至10月上旬都可能发生,呈现单峰型特征。短时大暴雨显著增强从7月上旬开始,8月下旬后短时大暴雨急剧减少。短时暴雨、大暴雨日变化均呈现“两峰一谷”特征。短时暴雨以夜雨居多,可能与夜间西南急流加强有关。短时暴雨00—08时高发区域最为密集,活跃地区为阜新—朝阳、抚顺—盘锦—葫芦岛和辽宁东南部。短时大暴雨00—08时高发地区为辽宁西部、东部和东南部。  相似文献   

2.
特大范围暴雨和区域性大暴雨是区分黑龙江省多降水期与少降水期的判据,2012年黑龙江省已经进入多降水期。  相似文献   

3.
利用湖南97个气象站1981—2017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等方法,分析了湖南近37年来年暴雨和大暴雨日数、强度、贡献率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37年来,湖南年平均暴雨日数在地理上总体呈北多南少的分布。最大值出现在湘中一带,有两个中心,分别位于南岳高山站(暴雨为6.95 d;大暴雨为1.19 d)和安化(暴雨为6.10 d;大暴雨为1.16 d);最小值出现在湘西南的怀化城步(暴雨为2.40 d;大暴雨为0.11 d)。湖南年暴雨与大暴雨日数、强度及对降水的贡献率自1981—2017年均呈显著上升趋势,暴雨与大暴雨日数的2~3年、4~8年周期变化性质明显,且近些年来,有变化频率加快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统计分析了影响三亚市的热带气旋及其降水特征,结果表明:影响三亚市的热带气旋主要集中在6~10月,其中7、10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占多数;6、8和9月南海热带气旋略多。就降水而言,在海南岛南部登陆及近海西行的热带气旋,可为三亚市带来最明显的降水:大暴雨以上降水概率达35%,暴雨概率33%;其次是海南岛北部至雷州半岛登陆西行或西北行热带气旋:大暴雨以上降水概率25%,暴雨降水概率25%;第三是海南岛西部登陆及近海北上热带气旋:大暴雨以上降水概率20%,暴雨降水概率27%。  相似文献   

5.
河湟谷地暴雨频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林  王振宇  汪青春  秦宁生 《气象》2005,31(8):37-41
利用青海(黄)河湟(水)谷地12个气象台站1980~2002年自记降水资料,分析了该流域不同历时暴雨的时空特征及其不稳定性,统计了不同历时、不同频率的设计暴雨。研究表明:河湟谷地不同历时的最大暴雨均呈现出增多趋势,且随着降水历时的延长和降水量的增大,其倾向率在不断增大,年际变化的阶段性波动逐步趋缓,各时段最大暴雨的平均值的空间分布特征逐步与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趋于接近,地形对暴雨的空间分布影响明显;30分钟的最大暴雨最为不稳定,同时随着降水时段的延长,最大暴雨的稳定性逐步增大;各时段最大暴雨的分布为正偏态;各时段不同频率的最大暴雨的空间分布总体上与实测值有很好的一致性,但较之于实测值则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1998年6月16~26日,广西出现了一次连续性大暴雨过程,此次大暴雨过程,降水集中累积量大,雨势强,桂林和梧州都出现了百年未遇的最大洪水。通过对造成这次连续性大暴雨的降水云带进行分析,得出这次暴雨过程的云图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7.
利用星载测雨雷达1998-2007年10年观测结果,对雨季我国南部(35°N以南地区)对流性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频次及其占局地总降水比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暴雨主要分布于两广至云贵高原东部,其频次大于1.2%,最大可超过1.8%;大暴雨主要出现在广东西部至云贵高原东南、福建与江西交界附近、大别山西南侧、江淮至黄淮东...  相似文献   

8.
1998年6月16-26日,广西出现了一次连续性大暴雨过程,此次大暴雨过程,降水集中累积量大,雨势强,桂林和梧州出现敢百年未遇的最大洪水。通过对造成这些连续性大暴雨的降水云带进行分析,得出这次暴雨过程的云图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9.
詹道江  邹进上 《气象学报》1986,44(4):473-481
我国的暴雨洪水大、人口众、土坝多。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工农业的安全,许多大型、重要的中小型水库多采用可能最大暴雨洪水作为设计、校核的标准。在水文与气象人员的协作下,我国近十年来的可能最大暴雨与洪水计算方法得到一定的发展,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论文和一些专著,并开始了国际交流。本文综述这方面的进展并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0.
台风外围的大暴雨是属于台风外围环流和其他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降水或者与台风相联系的外围热带云团的降水。有时,这种暴雨的降水量明显超过台风中心的雨量而达到特大暴雨的程度。“我国一些强的台风暴雨或一次台风降水过程中的最大值,往往并不产生在台风本身的雨区中,而是产生在和弱冷空气相遇的地方。这种外围大暴雨有时可远离台风中心近千公里”。暴雨区和台风本身的暴雨区之间有小—中雨区或者晴空区相隔,在实际预报中难  相似文献   

11.
尹恒 《湖北气象》2005,24(2):18-20
根据20世纪后30年(1971~2000年)十堰市及其所属郧西、郧县、丹江口、竹溪、竹山、房县等6县(市)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近30年该市暴雨、大暴雨与局部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作了探讨。结果表明:(1)十堰市暴雨、大暴雨及局部暴雨季节性特点明显,暴雨主要集中于6月下旬至8月上旬;(2)暴雨、大暴雨及局部暴雨的年代分布是中间多、两头少,呈现波浪型周期变化趋势;(3)暴雨存在一个西南-东北向雨带;(4)郧西和丹江口局部暴雨多,与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东段间迎风面的地形抬升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南宁市暴雨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60~2006年南宁市8个测站逐日降水实测资料,对暴雨的时空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其气候特征是:6月是暴雨发生最多的月份,7月则是大暴雨出现最多的月份;暴雨出现的地域分布特征是:北部多于南部,东部多于西部;局部暴雨和局部大暴雨的分布呈外围多中间少,马山是高发区;局部暴雨和局部大暴雨的出现频率高;全市性暴雨过程发生的最多月是7月;局部暴雨和全市性暴雨发生频次的比值是4∶1。  相似文献   

13.
近50a长江中下游不同量级暴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晶  翟伶俐  高辉 《气象科学》2018,38(6):780-789
利用1966—2015年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数据集降水数据,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秋三季不同量级暴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暴雨在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不同,不同量级间也存在明显差异。暴雨在春秋季变化平稳,但在夏季呈现1990s频发,2000年之后少发的特征,并存在准20 a周期变化。大暴雨则在近30 a来呈现频发的特征,其中春季大暴雨在2010年之后显著增加,秋季大暴雨则在2000年之后明显增加。特大暴雨发生概率很小,但夏季特大暴雨在1990s之后一直呈现频发的趋势,并表现为准32 a的周期变化特征,秋季特大暴雨在2000年之后明显频发。大暴雨、特大暴雨在各季节均表现为近十几年来显著增加的趋势。暴雨和大暴雨均存在明显年代际跃变,这种跃变在暴雨、大暴雨频发的区域增幅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林敬凡 《气象》1993,19(12):36-40
统计分析了大量的暴雨资料发现;河南省夜间多暴雨,主要表现在暴雨次数和雨量夜间比白天均多21.6%,暴雨地理分布夜间比白范围大86.6%。由于暴雨等级不同,其降水集中时段出现时间也不一样:一般暴雨多出现在下半夜(最高峰点出现在4-5时),大暴雨和物质特大暴雨多出现在上半夜(最高峰点分别出现在02时和21-22时)。物理成因分析表明:热力、动力和地形因子可能是河南省夜间多暴雨的直接成因。  相似文献   

15.
1960-2011年辽宁省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0-2011年辽宁省61个国家气象站地面20-20时降水及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辽宁大暴雨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辽宁省年平均大暴雨日数为6.5 d,年平均影响范围为17.5站次,两个大暴雨多发区分别位于辽宁东南部和南至西南沿海地区。辽宁东南部大暴雨多发区由于受台风、江淮气旋、华北气旋和蒙古气旋等多种系统及地形影响,易出现区域性和局地性大暴雨,大暴雨发生次数较多,降水量变化较大;降水量和降雨强度极值均较大,大暴雨中心出现在凤城,降雨强度最大达212 mm/h-1。南至西南沿海大暴雨多发区易受台风和华北气旋及地形影响,以区域性大暴雨为主,降水量和降雨强度极值也较大,但最大降水量和降雨强度极值均与大暴雨日数的中心不一致。区域性大暴雨的降水量极值对大暴雨降水量极值的贡献最大。大暴雨平均降雨强度的逐时变化呈单峰型分布,08时降雨强度达最强,20时降雨强度最弱。辽宁省大暴雨日集中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8月大暴雨日略多于7 月。最早和最晚区域性大暴雨均是受江淮气旋影响,并出现在辽宁省南部地区。大暴雨日数具有明显的周期变化,主要年代际变化周期为10 a。区域性和局地性大暴雨主要周期分别为36 a和10 a。预计未来6 a辽宁省仍处于大暴雨较多的阶段,并可能多以局地性大暴雨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16.
华北汛期日降水特性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基于中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 使用线性倾向估计、 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 分析了华北汛期降水量、 5类汛期降水频率及其贡献率的趋势特征和年代际变化, 揭示出一些比较有意义的新事实, 结果如下: 华北汛期降水量、 5类降水频率及其贡献率都有一定的下降趋势, 华北汛期降水量下降趋势最明显。5类降水频率的下降趋势, 表现出明显的渐变特点, 其中, 小雨频率下降趋势最大, 暴雨频率和大暴雨频率的下降趋势并不显著。5类降水贡献率下降趋势中, 华北暴雨贡献率下降趋势最大。50年来, 华北汛期大雨贡献率最大, 接近于总降水的1/3。华北汛期降水量的多寡主要受其汛期大雨的频率和暴雨的贡献率影响。华北汛期降水量和暴雨贡献率都在1978年前后发生了年代际突变, 华北暴雨贡献率的年代际突变是造成华北汛期降水量发生年代际突变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7.
台湾省出现的新寮特大暴雨,仅次于世界闻名的留尼旺特大暴雨,根据北太平洋西部和南印度洋上大气环流背景及海洋情况条件,本文论证了台湾省的可能最大暴雨的最高值可超过留尼旺特大暴雨,这样推论所得的可能最大暴雨比用水汽放大法等估算得的可能最大暴雨,依据要充分一些。  相似文献   

18.
1986年6月26—27日京津冀大暴雨的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移植到DPS-7机上的美国PSU/NCAR中尺度模式MM4对1986年6月26—27日京津冀地区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试验。结果表明:高空对流区附近风速减小和低空急流核加强并通过暴雨区对暴雨起决定性的影响;潜热的反馈作用、下垫面提供的热量和水汽通量对降水有重要影响。大陆以东洋面的水汽供应以及西北涡在这次暴雨过程中的作用不显著。另外,采用显式降水方案后,预报的降水落区、中心位置和量值均有所改进。  相似文献   

19.
1996年6月5日,在浙中地区出现了一次突发性的大暴雨天气过程,其中暴雨13站,大暴雨6站,最大雨量中心位于东阳,达166mm(图1)。本次大暴雨过程来势凶猛,雨量集中,局地性强,但离散度小。尽管前期该地区降水特少,但这场大暴雨仍然导致了部分地区山洪暴发,金华市境内各主要江河均超过警戒水位,全市直接经济损失达90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20.
台湾省出现的新寮特大暴雨,仅次于世界闻名的留尼旺特大暴雨,根据北太平洋西部和南印度洋上大气环流背景及海洋情况条件,本文论证了台湾省的可能最大暴雨的最高值可超过留尼旺特大暴雨,这样推论所得的可能最大暴雨比用水汽放大法等估算得的可能最大暴雨,依据要充分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