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利用盆东地区气象、水文及其它专业部门的共403个测站的雨量、气温等基本气象资料,分析了盆东气候区大春生长季节的基本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针对盆东多山的具体情况,分析中突出了山地立体气体特色,进一步查明了盆东农业气候资源,为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气象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盆东重伏旱区大娄山北坡的江津、綦江县境内不同高度上的气象资料,着重针对水稻生长期需要,得出了不同高度上的光、热、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并从气候角度计算了干旱频率随高度的变化和分布.为如何分析盆东山地立体气候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3.
申学勤 《四川气象》2000,20(4):9-13
通过分析盆东重伏旱区大娄山北坡的江津綦江县境内不同高度上的气象资料,着重针对水稻生长期需要,得出了不同高度上的光、热、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并从气候角度计算了干旱频率随高度的变化和分布。为如何分析盆东山地立体气候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可靠气象资料分析,发现盆东大洪峰出现在5~7月(汛前期)的机率明显比8~9 月(汛后期)的高,这是环流形势明显差异造成的.从而提出了盆东的最佳蓄水时段,为用好水、管好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郁淑华 《四川气象》2000,20(4):14-16
通过对可靠气象资料分析,发现盆东大洪峰出现在5-7月(汛前期)的机率明显比8-9月(汛后期)的高,这是环流形势明显差异造成的,从而提出了盆东的最佳蓄水时段,为用好水,管好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应用四川及部分周边地区边界层气象资料,分析研究了四川盆地大气边界层的风温场特征,结果表明,盆西各季以偏东北风为主,盆东则多以偏东南风为主,使其边界层风场由盆东向盆西南北呈倒槽式的气旋流场,盆地边界层内风速小,地面小风和静风频率较高,大气层结以中性为主,多辐射逆温,逆温强度一般不大(山谷地带除外),混合层高度较低.这些特征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主要与特殊的地形条件相联系.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大气边界层风温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四川及部分周边地区边界层气象资料,分析研究了四川盆地大气边界层的风温场特征,结果表明,盆西各季以偏东北风为主,盆东则多以偏东南风为主,使其边界层风场由盆东向盆西南北呈倒槽式的气旋流场,盆地边界层内风速小,地面小风和静风频率较高,大气层结以中性为主,多辐射逆温,逆温强度一般不大(山谷地带除外),混合层高度较低。这些特征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主要与特殊的地形条件相联系。  相似文献   

8.
应用相空间EOF方法和带通滤波技术,分析了盆东盛夏伏旱变化的主要时间尺度和层次结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结果表明:盆东盛夏雨量和伏旱强度存在33年的变化周期,代表了伏旱气候的主要时间尺度和层次结构,并与太阳黑子和W环流型的变化周期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对21世纪初期盆东地区伏旱气候趋势进行了预测.加深了对盆东伏旱气候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应用相空间EOF方法和带通滤波技术,分析了盆东盛夏伏旱变化的主要时间尺度和层次结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结果表明:盆东盛夏雨量和伏旱强度存在33年的变化周期,代表了伏旱气候的主要时间尺度和层次结构,并 阳黑子和W环流型的变化周期密相关,在此基础上,在21世纪初期盆东地区伏旱气候趋势进行了预测,加深了对盆东伏旱气候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应用1951年至1978年的气象资料,通过108型电子计算机,对伏旱强度(天数)与(前三年元月到当年6月)各月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500和100百帕高度场及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进行相关场普查,共计得到289块信度在0.05以上的相关区.通过相关区的时空变化,充分地了解到盆东伏旱长期天气变化过程和前期环流特征:并且选择具有天气学意义的相关区因子制作盆东伏旱天气预报.  相似文献   

11.
赵森 《四川气象》2000,20(4):29-32
应用1951年至1978年气象资料,通过108型电子计算机,对伏旱强度(天数)与(前三年元月到当年6月)各月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500和100百帕高度场及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进行相关场普查,共计得到289块信度在0.05以上的相关区,通过相关区的时空变化,充分地了解到盆东伏旱长期天气变化过程和前期环流特征;并且选择具有天气学意义的相关区因子制作盆东伏旱天气预报。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西部与东部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风云卫星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等,探讨了四川盆地的盆西暴雨个例(2013年7月)和盆东暴雨个例(2007年7月)发生的环流背景条件、冷空气和水汽来源、高原对流和西南涡的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盆西与盆东暴雨过程相比,盆西暴雨200 hPa急流位置更偏北,西风槽位置偏西,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北、强度偏强,西南涡位置也较偏西南;盆西暴雨过程对流层中层有来自青藏高原以西的中亚地区和青藏高原西部的冷空气,低层水汽输送以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为主,盆东暴雨过程对流层中层只在前期有来自中高纬度的冷空气,中后期在对流层中层无中高纬度地区冷空气影响,主要以来自孟加拉湾和青藏高原南侧的偏西气流为主,低层水汽输送以来自南海的东南气流为主;盆西和盆东暴雨过程的对流活动都有明显的日变化,对流下午在川西高原发展,后半夜至早晨在盆地发展,区别在于盆西暴雨过程有川西高原对流东移与盆地对流合并发展的过程,而盆东暴雨过程中川西高原对流在东移过程中减弱,无与盆东对流合并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盆东伏旱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盆东伏旱具有1200年、160 年和30-40年周期的变化规律;展望了未来伏旱总的变化趋势是:20世纪80、90年代伏旱有所缓和,21世纪前10年伏旱加重;提出了发展盆东地区农业生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陈效孟 《四川气象》1997,17(3):32-36
近35年(1956—1990年)大春作物气象产量与其生长过程降水的线性及非线性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初夏(5月中旬-6月上句)降水对盆地中稻产量影响最大,呈明显的正效应。盛夏川东伏旱对盆东中稻影响亦为正效应。春季及9月降水分别对早稻、玉米、晚稻起负效应。盛夏的降水过多、过少均会造成红苕减产。  相似文献   

15.
高原东侧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及其大尺度环流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我国台站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比较了高原东侧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及其大尺度环流特征。主要结论为:(1)1951-2004年来,盆西夏季降水总体呈减少趋势,盆东则呈增加趋势;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主要呈反位相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常见的两种雨型是西少东多、东西部一致偏少。(2)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的乌拉尔山高脊、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之间的低压槽以及亚洲东部高脊的两脊一槽环流型发展、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是盆西多雨年的环流背景。(3)乌拉尔山、巴尔喀什湖、西伯利亚地区的高脊偏强,贝加尔湖一线以南直到盆东附近地区上空为槽区,东亚中高纬地区以经向型环流为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是盆东多雨年的环流背景。(4)亚欧大陆中高纬环流形势的显著不同,是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发生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定量地掌握旱涝及其变迁的规律,是旱涝预报的重要基础。本文以四川盆东地区近五百年旱涝史料和气象观测降水资料为依据,以五百年旱涝等级分布图、干旱指数和平均旱涝等级及1951~1990年逐年伏旱、洪涝分布图为工具,探讨了盆东地区旱涝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演变规律。运用功率谱分析和谐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得出盆东存在着旱涝变化的2~3年、11~13年、35年、138年和272年周期的规律性。并着重对有观测资料的近60年降水、旱涝变化进行了研讨,尔后,试作了公元2000年前盆东旱涝展望。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盆地东伏旱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盆东伏旱具有1200年、160年和30-40年周期的变化规律;展望了未来伏旱总的变化的趋势是:20世纪80、90年代伏旱有所缓和,21世纪前10年伏旱加重;提出了发展盆东地区农业生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由绵阳局王华荪、陈兴华,省局熊志强、钟国长、徐崇浩承担的“四川盆周山地农业气候资源特点及其经粮作物布局研究”于10月30日通过省科委组织的鉴定。来自省国土局、省农工委、省农牧厅、省贫困地区开发办公室等单位的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从资源互补出发,探讨了盆周山区粮经作物的优化组合和合理布局,对盆周经济开发、科技扶贫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成果的部分内容已被选八世界气象组织出版的《首次应用气象及其经济效益》文集。  相似文献   

19.
本文筛选出四川盆地西部(盆西型)和盆地东部(盆东型)持续性暴雨个例,深入对比两类持续性暴雨的大气环流特征和直接造成持续性暴雨的西南低涡维持的机理.四川盆地的短波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配置有利于持续性暴雨的维持,盆东型的降水强度较盆西型个例强,高空急流位置偏南,南亚高压的强度更强,高层辐散更强,对流层中层副热带高压偏东偏南.盆西型的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南海,而盆东型的水汽输送主要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合成涡度收支的结果表明散度项是两类持续暴雨中西南涡维持的主要原因,但盆西型中,垂直平流的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夏季降水区域差异及其与季风的联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莹莹  张焱  李强  李永华  雷婷 《气象》2014,40(4):440-449
基于四川盆地逐日气象观测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近46年四川盆地夏季降水变化的区域差异及其与东亚夏季风和高原夏季风的联系。结果表明:盆西和盆东夏季降水序列与全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分布分别与我国夏季降水第Ⅰ、Ⅱ类雨型分布相类似。使用一元回归方法,分别得到了与东亚夏季风和高原夏季风相关的环流场,通过对两个环流场季风指数高低值年份的合成分析发现,东亚夏季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西北气流和东南气流的辐合带在我国东部地区位置变动以及强度变化;高原夏季风对环流场的影响体现在华北到河套地区一带风向的转换。着重分析了1961和1998年夏季与东亚、高原夏季风相关的环流场,发现东亚夏季风与高原夏季风都对四川盆地夏季降水有重要影响,其中盆西夏季降水主要与高原夏季风有关,盆东夏季降水与东亚夏季风和高原夏季风都有关,但以东亚夏季风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