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盆东伏旱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盆东伏旱具有1200年、160 年和30-40年周期的变化规律;展望了未来伏旱总的变化趋势是:20世纪80、90年代伏旱有所缓和,21世纪前10年伏旱加重;提出了发展盆东地区农业生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应用相空间EOF方法和带通滤波技术,分析了盆东盛夏伏旱变化的主要时间尺度和层次结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结果表明:盆东盛夏雨量和伏旱强度存在33年的变化周期,代表了伏旱气候的主要时间尺度和层次结构,并与太阳黑子和W环流型的变化周期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对21世纪初期盆东地区伏旱气候趋势进行了预测.加深了对盆东伏旱气候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应用相空间EOF方法和带通滤波技术,分析了盆东盛夏伏旱变化的主要时间尺度和层次结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结果表明:盆东盛夏雨量和伏旱强度存在33年的变化周期,代表了伏旱气候的主要时间尺度和层次结构,并 阳黑子和W环流型的变化周期密相关,在此基础上,在21世纪初期盆东地区伏旱气候趋势进行了预测,加深了对盆东伏旱气候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东部盛夏旱涝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与太阳活动影响有关 ,它们都具有以11年和33年为基调的变化周期.盆东盛夏旱涝气候变化以33年为主要周期.根据NI功率谱和方差分析,预计:1990年至2022年盛夏气候变化将进入一个新周期,其中,21世纪初(前十年)为伏旱年代;21世纪10年代为轻无伏旱年代.  相似文献   

5.
盆东21世纪初伏旱气候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佃地东部盛夏旱涝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与太阳活动影响有关,它们都具有以11年和33年为基调的变化周期,盆东盛夏旱涝气候变化以33年为主要周期。根据NI功率谱和方差分析,预防:1990年至2022年盛夏气候变化将进入一个新周期,其中,21世纪初(前十年)为伏旱年代;21世纪10年代为轻无伏旱年代。  相似文献   

6.
赵森 《四川气象》2000,20(4):29-32
应用1951年至1978年气象资料,通过108型电子计算机,对伏旱强度(天数)与(前三年元月到当年6月)各月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500和100百帕高度场及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进行相关场普查,共计得到289块信度在0.05以上的相关区,通过相关区的时空变化,充分地了解到盆东伏旱长期天气变化过程和前期环流特征;并且选择具有天气学意义的相关区因子制作盆东伏旱天气预报。  相似文献   

7.
应用1951年至1978年的气象资料,通过108型电子计算机,对伏旱强度(天数)与(前三年元月到当年6月)各月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500和100百帕高度场及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进行相关场普查,共计得到289块信度在0.05以上的相关区.通过相关区的时空变化,充分地了解到盆东伏旱长期天气变化过程和前期环流特征:并且选择具有天气学意义的相关区因子制作盆东伏旱天气预报.  相似文献   

8.
定量地掌握旱涝及其变迁的规律,是旱涝预报的重要基础。本文以四川盆东地区近五百年旱涝史料和气象观测降水资料为依据,以五百年旱涝等级分布图、干旱指数和平均旱涝等级及1951~1990年逐年伏旱、洪涝分布图为工具,探讨了盆东地区旱涝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演变规律。运用功率谱分析和谐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得出盆东存在着旱涝变化的2~3年、11~13年、35年、138年和272年周期的规律性。并着重对有观测资料的近60年降水、旱涝变化进行了研讨,尔后,试作了公元2000年前盆东旱涝展望。  相似文献   

9.
为了认识东亚 50 0hPa环流与盆东伏旱强度关系 ,我们利用 1951~ 1980年 50 0hPa的平均图资料 ,取 110°E经向剖面 ,计算出各类旱年平均地转西风风速分量的时间演变图。采用对比分析方法 ,分析了伏旱同期和前期东亚上空 50 0hPa环流演变特征 ,并运用分析结果建立了判别预报指标 ,可为制作长期预告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一是周期分析,采用NI(非整数波)功率谱和方差等周期分析方法,对近百年来重庆市沙坪坝站各季、全年的降水、气温等气象要素和太阳黑子年相对数的十年滑动平均值进行周期分析;同时对各要素的历史变化趋势项、主要周期项等气候变化层次结构进行分解和相关计算,进一步了解盆东降水、气温变化的规律、特点、内在联系以及它们与太阳活动之间的关系.二是气候分型,以伏旱气候年代为基础对全年的气候进行总结和分类.三是气候展望 ,根据太阳活动变化趋势及对伏旱气候年代的预测就展望盆东未来气候的变化,结合各季、全年降水、气温的预测,对气候展望进行补充订正.  相似文献   

11.
为了认识东亚500hPa环流与盆东伏旱强度关系,我们利用1951 ~1980年500hPa的平均图资料,取110°E经向剖面,计算出各类旱年平均地转西风风速分量的时间演变图.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分析了伏旱同期和前期东亚上空500hPa环流演变特征,并运用分析结果建立了判别预报指标,可为制作长期预告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盆东重伏旱区大娄山北坡的江津、綦江县境内不同高度上的气象资料,着重针对水稻生长期需要,得出了不同高度上的光、热、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并从气候角度计算了干旱频率随高度的变化和分布.为如何分析盆东山地立体气候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3.
申学勤 《四川气象》2000,20(4):9-13
通过分析盆东重伏旱区大娄山北坡的江津綦江县境内不同高度上的气象资料,着重针对水稻生长期需要,得出了不同高度上的光、热、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并从气候角度计算了干旱频率随高度的变化和分布。为如何分析盆东山地立体气候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东部伏旱区 ,包括重庆市和四川省达州市及广安、南充地区部份市县。在 1 957年前称为川东伏旱区。虽然国家已将行政体制改变 ,但夏季仍属同一气候区 ,为利于气候上的研究和文字上的叙述 ,本文集统称四川盆地东部伏旱区 ,简称盆东伏旱区。伏旱是盆地东部出现频率高、影响范围广、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它有十年八、九旱 ,十年三大旱之说。由于盆地东部是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农业区 ,灌溉能力弱 ,靠天吃饭的土地占了很大的比重。 6月 2 0日到 9月 1 0日期间又是该地大春作物水稻、玉米、红苕的主要生长期 ,一遇较强伏旱 ,高温少雨天气…  相似文献   

15.
《四川气象》1999,19(4):1-3
本文对达川21世纪初(前十年)伏旱天气气候进行了展望;同时提出了防御伏旱灾害影响的对策建议,为各级党政领导指挥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陈效孟 《四川气象》1997,17(3):32-36
近35年(1956—1990年)大春作物气象产量与其生长过程降水的线性及非线性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初夏(5月中旬-6月上句)降水对盆地中稻产量影响最大,呈明显的正效应。盛夏川东伏旱对盆东中稻影响亦为正效应。春季及9月降水分别对早稻、玉米、晚稻起负效应。盛夏的降水过多、过少均会造成红苕减产。  相似文献   

17.
盆东气候变化与太阳活动影响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是周期分析,采用NI(非整数波)功率谱和方差等周期分析方法,对近百年来重庆市沙坪坝站各季、全年的降水、气温等气象要素和太阳黑子年相对数的十年滑动平均值进行周期分析;同时对各要素的历史变化趋势项,主要周期项等气候变化层次结构进行分解和相关计算,进一步了解盆东降水、气温度变化的规律,特点,内在联系以及它们与太阳活动之间的关系。二是气候分型,以伏旱气候年代为基础对全年的气候进行总结和分类。三是气候展望  相似文献   

18.
高原东侧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及其大尺度环流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我国台站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比较了高原东侧川渝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及其大尺度环流特征。主要结论为:(1)1951-2004年来,盆西夏季降水总体呈减少趋势,盆东则呈增加趋势;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主要呈反位相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常见的两种雨型是西少东多、东西部一致偏少。(2)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的乌拉尔山高脊、巴尔喀什湖至贝加尔湖之间的低压槽以及亚洲东部高脊的两脊一槽环流型发展、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是盆西多雨年的环流背景。(3)乌拉尔山、巴尔喀什湖、西伯利亚地区的高脊偏强,贝加尔湖一线以南直到盆东附近地区上空为槽区,东亚中高纬地区以经向型环流为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是盆东多雨年的环流背景。(4)亚欧大陆中高纬环流形势的显著不同,是盆地东西部夏季降水发生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四川气象》1999,19(4):30-32
应用相空间EOF方法和带通滤波技术,分析了达州盛夏伏旱气候的主要时间尺度和层次结构特征及其可能联系,结果表明:达州盛夏雨量和伏旱强度存在33 年的变化周期,代表了伏旱气候的主要时间尺度和层次结构,并与太阳黑子和W 环流型的变化周期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对21 世纪初期达州伏旱气候趋势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西部与东部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风云卫星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等,探讨了四川盆地的盆西暴雨个例(2013年7月)和盆东暴雨个例(2007年7月)发生的环流背景条件、冷空气和水汽来源、高原对流和西南涡的特征及差异。结果表明:盆西与盆东暴雨过程相比,盆西暴雨200 hPa急流位置更偏北,西风槽位置偏西,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北、强度偏强,西南涡位置也较偏西南;盆西暴雨过程对流层中层有来自青藏高原以西的中亚地区和青藏高原西部的冷空气,低层水汽输送以来自孟加拉湾的西南气流为主,盆东暴雨过程对流层中层只在前期有来自中高纬度的冷空气,中后期在对流层中层无中高纬度地区冷空气影响,主要以来自孟加拉湾和青藏高原南侧的偏西气流为主,低层水汽输送以来自南海的东南气流为主;盆西和盆东暴雨过程的对流活动都有明显的日变化,对流下午在川西高原发展,后半夜至早晨在盆地发展,区别在于盆西暴雨过程有川西高原对流东移与盆地对流合并发展的过程,而盆东暴雨过程中川西高原对流在东移过程中减弱,无与盆东对流合并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