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洁  强晓西  梅珏 《气象科技》2009,37(3):287-293
根据实况资料利用客观分析方法对2007年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遭遇的14次雷雨天气特点进行了分析.2007年的雷雨天气具有初雷时间早、雷雨次数多、维持时间长、强度大并伴随强降水等特点.根据各次雷雨的天气形势特点,将2007年咸阳机场的雷雨分为冷锋型、冷涡型和西北气流冷槽型,对3个天气分犁进行了详细阐述.对8月8日强雷雨天气个例,分析了其形势场、能量场、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特征,以及此次强雷雨发生发展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王锡东 《广西气象》2000,21(4):18-20,23
分析了产生海口机场一次强大雷雨的环流背景特征和水汽场、能量场、散度场等物理场的特征。指出副高断成两环,昆明高压的建立,中南半岛低压东伸是触发此次雷雨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利用GMS-5红外逐时Tbb资料和客观分析资料,分析2001年海口美兰机场一次雷雨天气产生的云图特征和相应大尺度环境场特征.认为该强对流天气是由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的,该中尺度对流系统是由副高底部东风波诱导出来的.在有利的水汽场、散度场中发展起来的.它单独起源于海南岛东北部海面上空,不同于一般陆地上的局地热力性质的雷雨.其生命史约为4 h.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数值产品对双流机场雷雨天气过程进行检验,对双流机场雷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和要素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WAFS产品制作了高空(850hPa)温度演变预报图图例,对本场的雷雨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形势场、能量场以及云图角度分析1999-04-23强雷雨的成因及特征,找出雷雨预报的指标条件,供短时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6.
谢明金 《四川气象》2001,21(4):25-26
本文利用数值产品对双流机场雷雨天气过程进行检验,对双流机场雷雨过程的天气形势和要素场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WAFS产品制作了高空(850hPa)温度演变预报图图例,对本场的雷雨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锡东  陈涛锋 《广西气象》2005,26(A01):84-86
利用GMS-5红外逐时Tbb资料和客观分析资料,分析2001年海口美兰机场一次雷雨天气产生的云图特征和相应大尺度环境场特征。认为该强对流天气是由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的,该中尺度对流系统是由副高底部东风波诱导出来的。在有利的水汽场、散度场中发展起来的。它单独起源于海南岛东北部海面上空,不同于一般陆地上的局地热力性质的雷雨。其生命史约为4h。  相似文献   

8.
利用GMS-5红外逐时Tbb资料和客观分析资料,分析2002年海口美兰机场一次雷雨天气产生的云图特征和相应大尺度环境场特征。认为该强对流天气是由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的,该中尺度对流系统是在合适的西风槽前的大尺度环境场背景下,在有利的水汽场、涡度场、散度场中发展起来的。它单独起源于海南岛中部陆地上空,其生命史约为11小时。  相似文献   

9.
海口美兰机场一次雷雨天气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锡东  陈涛锋 《广西气象》2003,24(1):11-14,57
利用GMS—5红外逐时Tbb资料和客观分析资料,分析2002年海口美兰机场一次雷雨天气产生的云图特征和相应大尺度环境场特征。认为该强对流天气是由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的,该中尺度对流系统是在合适的西风槽前的大尺度环境场背景下,在有利的水汽场、涡度场、散度场中发展起来的。它单独起源于海南岛中部陆地上空,其生命史约为11小时。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992年8月12日大尺度环流演变及对流层下部的环境风场的物理分析,揭示冷锋前飑线雷雨发生发展的环境场特征,并分析了此次过程发生的物理条件及成因。  相似文献   

11.
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的海平面气压直接反映了低层大气的环流特征,其动力特征对大气环流形势,气压系统的演变和天气、气候系统的发展等都有显著的影响.因此,深入分析东亚—西北太平洋地区海平面气压场的时空演变特征,对于提高我国的天气和气候预报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从非线性动力学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文中使用了一种新方法来定量估算海平面...  相似文献   

12.
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方法,对1948~2004年青藏高原及东亚邻近区域对流层顶气压场的时空演变结构进行了分析.由EOF分解得到的第1模态所占的方差贡献率较大,对应的空间分布场及其时间系数变化均能有效地反映气压场的主要演变特征.各季节不同模态呈现的高纬度、副热带和热带地区的空间场结构形态具有共性与季节性特征,且对流层顶断裂带位置变化也较为清晰.零等值线的季节性摆动,在冬季处于最北端.热带气压场随时间的变化与时间系数的变化相似性最大,不同模态的时间系数变化具有明显周期振荡现象.同时,对各季节第1模态的时间系数变化进行Morlet小波分析,进一步得到了不同季节气压场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结构特征.对流层顶冬半年的时域演变尺度大于夏半年,并具有复杂的多时间尺度结构.  相似文献   

13.
污染天气分型研究对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2015年1月~2018年12月欧洲数值预报中心(ECMWF)再分析资料和国家气象站常规资料,采用聚类分析法按高空及地面天气形势划分了贵港市的污染天气类型,并探讨各天气类型下的污染天气特征和空气质量状况。结果表明,发生大气污染时,按高空(500 hPa)环流形势可分为两槽一脊型、一槽一脊型、副热带高压型,其中两槽一脊发生在秋冬季的频率最高。按地面环流形势可分为冷高压脊底部型、冷高压控制型、冷高压后部型、西南暖低压型、热带气旋型、均压场型共6种类型,并构建天气学模型。其中冷高压脊底部控制下的污染天气天数最多(61天);但冷高压控制型空气质量最差(AQI为163),是造成颗粒物(PM2.5/PM10)超标的类型;西南暖低压型次之(AQI为135);热带气旋型和均压场型常常表现为高温多日照,容易造成O3污染。大气污染发生时环流形势和气象要素表现为大气稳定度升高,水平和垂直扩散条件变差,地面平均风速不超过1.5m/s,相对湿度大于50%,日雨量皆为不超过5mm的零星小雨。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的落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和美国NCEP1°×1°的6 h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7月5日08时至6日08时发生在东北地区的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蒙古高空槽和华北气旋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后与东北高压脊叠加形成高压坝,水汽沿高压外围即渤海西岸向东北移动,华北气旋入渤海加强北上,是造成东北地区西部强降水的主要天气形势。风速大于等于16 m/s的低空西南急流的建立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动力和水汽条件。暴雨到大暴雨过程强降水中心的落区与比湿场的大值区、垂直速度场和涡度场的高值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58-1997年全球海平面气压场和500hPa高度场的月平均资料分析了70年代中后期年代际突变前后16a平均的冬、夏海平面气压场和500hPa高度场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发生在70年代中后期的年代际气候突变是全球性的;突变后与突变前相比,冬季海平面气压场上的阿留申低压增强并发生了东移,与之对应的冬季500hPa高度场上的东亚大槽减弱,同时也发生了明显的系统性东移;冬季,蒙古高压北部减弱,南部稍有增强;夏季,印度低压和东亚的季风低压均减弱;而副热带高压系统普遍增强。  相似文献   

16.
两种厄尔尼诺类型期高原地区大气环流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增温区域不同的两类El-Nino事件各阶段的特征,及其次年夏季高原地区的风场、温度场以及高原上空的南亚高压的高度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对风场环流的不同影响主要表现在:从垂直剖面图来看EP型整体都是东风增强,而CP型在对流层的中下层为西风增强,上层为东风增强;200hPa风场EP型高原上空为异常东风,而CP型为一异常切变线,北边异常东北风,南边异常东南风;500hPa风场EP型表现为异常东北风,CP型为异常东南风。对温度场的不同影响主要表现在:EP型在高原上空对流层中层和高层各有一个负异常中心,而CP型只在中层有一个负异常中心;对南亚高压的不同影响主要表现在:EP型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偏东南,而CP型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则偏北。   相似文献   

17.
蒙古高原地面风、压、温场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蒙古国40个气象站1961—1990年平均压、风、温资料作了分析,其结果表明:①冬季地形“中脊线”东西两侧的气候截然不同。西侧自由大气的暖平流很少触到地面,中小型地形的热力差异明显:气压场上为“多中心”,相应的盛行风场为多种多样;东侧为冷平流,可触及地面,中小型地形的热力差异不明显,气压场为相对少变,山脉影响一般形成不了闭合中心,西北风占绝对优势。不同地形坡向间温度差异较小。②夏季,高空控制气流(行星西风)减弱,“中脊线”以东的各地形性气压中心得以发展,向风面为高压(或脊)、背风面为低压,其中“色得格低压”和“克鲁伦河低压”为统流低压,而“呼伦贝尔低压”和“浑善达克低压”为背风下沉低压,干燥少雨成为沙漠区。夏季河套灌区近地层为一高压,其成因与人工灌溉关系极大。气温可用地理要素较好表达。  相似文献   

18.
肖安  许爱华 《气象学报》2018,76(1):78-91
低层暖平流强迫类强对流发生前,地面经常伴有低于日变化的3 h变压。结合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定义低于日变化的3 h变压异常(超过一个标准差定义为异常)指数PCR(Pressure Change Range),讨论了中国中东部地区3 h变压标准差的气候分布特征;最后以3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为例说明PCR指数的预报价值和时效。结果表明,与3 h变压均值相比,中国中东部地区的3 h变压标准差的日变化较小,PCR更适合作为变压异常程度的标准。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区域PCR冬春季节出现站次数偏多,夏秋季节偏少;华南区域除了冬春季外,夏季也偏多,秋季偏少。PCR主要集中在低级别强度上,但PCR级别越高,越有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东北区域出现PCR的首要原因是受东北气旋的影响,且可能有TBB≤-52℃的云系相对应;华北、华东-华中、华南出现PCR的首要原因是冷高压变性或迅速东移,没有TBB≤-52℃的云系相对应;地面倒槽中出现的PCR全部有TBB≤-52℃的云系对应。3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均发生在地面倒槽中;在发生前3 h左右,地面气压场上有较明显的负PCR中心出现,强对流天气中尺度云团有向负PCR中心移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After analyzing the mean pressure, dominant wind and temperature data of 40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Mongolia from 1961 to 1990, we reach some conclusions as below: (a) The warm advection in the free atmosphere hardly reaches the ground in the west in winter. Because of thermodynamic differences of various meso- and micro-topography, there are "multi-centers" in the pressure field, and the dominant wind field is "disordered": the temperatures on the convexi-concave orography and sun-shady slope are different significantly. There is cold advection in the east side,which can reaches the ground and the air pressure field is a "unity". The wind field is dominated by the west wind.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of various slope directions are small, and become smaller with height. (b) In summer, the upper control flow (planetary west wind) becomes weaker, and the orographic air pressure centers in the east develop. Over the windward side of the mountain high pressure prevails, and over the lee side low pressure does. These areas become deserts for dryness and lack of rainfall. Air temperature in summer can be expressed by latitude,longitude and elevation.  相似文献   

20.
After analyzing the mean pressure, dominant wind and temperature data of 40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Mongolia from 1961 to 1990, we reach some conclusions as below: (a) The warm advec-tion in the free atmosphere hardly reaches the ground in the west in winter. Because of thermody-namic differences of various meso- and micro-topography, there are "multi-centers" in the pressurefield, and the dominant wind field is "disordered": the temperatures on the convexi-concave orog-raphy and sun-shady slope are different significantly. There is cold advection in the east side,which can reaches the ground and the air pressure field is a "unity". The wind field is dominated bythe west wind.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of various slope directions are small, and becomesmaller with height. (b) In summer, the upper control flow (planetary west wind) becomes weak-er, and the orographic air pressure centers in the east develop. Over the windward side of themountain high pressure prevails, and over the lee side low pressure does. These areas becomedeserts for dryness and lack of rainfall. Air temperature in summer can be expressed by latitude,longitude and ele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